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自嘲与自豪——从《自题金山画像》看苏轼的“功业”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第11卷第4期 常 州 大 学 学报 (社会科 学 版) Vo1.11 NO.4 2010年10月 JOURNAL 0F CHANGZH0U UNIVERSITY(S0CIAL SCIENCE EDIT10N) 0ct.2010 自嘲与自豪 从《自题金山画像》看苏轼的 “功业” 喻世华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编辑部,江苏镇江212003) 摘要:《自题金山画像》可以看成苏轼对一生的总结。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人生的三个重要驿站,记录了苏轼生活的得失、 事业的成败,展现了诗人高尚与圣洁的情怀。 关键词:苏轼;《自题金山画像》;生活;事业;情怀 中图分类号:I2O7.62 文献标码:A 文章编号:2095—042X(201O)04—0114—05 苏轼曾在《自题金山画像》对自己一生有过总 高决策者神宗皇帝有关。这一点,王水照、朱刚先 结:“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 生说得最到位。由于王安石被迫离开宰相岗位,神 黄州、惠州、儋州。”[】]2 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对一 宗皇帝“不得不亲自主持政务。可是,在中国古代 生波澜壮阔的生命历程的回顾,有感伤,有矛盾,有 的政治格局中,皇帝亲自主持政务是及其危险的。当 自嘲,有更多了然与超脱。短短28字,可以看成苏 权力在宰相手上时,这权力是可以批评的,批评者 轼一生的真实写照。黄州、惠州、儋州是苏轼人生 的安全由皇帝来保护;而一旦由皇帝亲自掌握政权, 的三个重要驿站,记录了苏轼生活的得失、事业的 这权力就不可批评。-E2149“敢言的苏轼”熙宁二年 成败,展现了诗人高尚与圣洁的情怀。 (1069)《上神宗皇帝书》是反对新法最系统、最完 一、生活的痛苦与快乐 整的奏议,这个时候的批评是能够被皇帝容忍的,因 对有政治抱负的文人来说,贬谪无疑是痛苦的。 为针对的是宰相王安石;尔后的讥讽新法就“由王 苏轼贬谪三州,“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感 安石主持的可以批评的‘新政’’ ‘变成了由皇帝亲 悟了人生的心酸;而和谐的人际关系、顽强的生存 自主持的不可批评的‘圣政’,苏轼非议‘圣政’、指 意志和旷达的人生态度、将生活艺术化和审美化,是 斥‘乘舆’的罪名于是逃无可逃。”L2J5。乌台诗案与贬 诗人始终保持达观态度的根本。 谪苏轼到黄州,其实是神宗皇帝为了推行新法而必 (一)痛苦的流放生活 然采取的政治措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联系到苏 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实际生活状况极度 轼的年龄和神宗皇帝的年龄(苏轼贬谪黄州阶段为 落魄,政治上前途茫茫,物质生活上异常艰辛,精 元丰三年(1080)到元丰八年(1085),时年45岁 神生活上难以寻求高层次的灵魂共鸣。这些在苏轼 一5O岁;神宗皇帝生于庆历八年(1048),苏轼贬谪 诗文和宋人笔记小说中都能够找到很多例证。 黄州阶段时年32—37岁),在正常情况下,如果不 首先,政治上陷于绝境。从当时的政治情形判 是神宗皇帝过早去世,苏轼在政治上东山再起的几 断,黄州、惠州、儋州的政治流放,苏轼政治上完 率并不大(有历史资料记载神宗皇帝曾多次有起用 全陷于绝境,几乎看不到任何改善的可能。 苏轼的意愿,如王巩《闻见近录》、朱弁《曲洧旧 先看贬谪黄州的情况。乌台诗案与贬谪黄州,绝 闻》、何远《春渚纪闻》等,量移汝州时有“人才实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是李定等人的陷害,但其实与最 难,不忍终弃”的制词,但量移汝州也仅仅是改变 *收稿日期:201O—O6—3O 作者简介:喻世华(1959一),男,重庆开县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苏轼及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喻世华.自嘲与自豪——从《自题金山画像》看苏轼的“功业” 监管地而已,并不代表重新起用,因而笔者倾向于 认为这些说法是元佑时期为苏轼政治复出的说辞, 并不一定可靠)。 再看惠州、儋州的情况。在“绍圣”的大背景 下,苏轼是第一个贬到岭外的人,也是唯一一个被 强说之鬼。或辞无有,则日姑妄言之,于是闻者无 不绝倒,皆尽欢而后去。”(宋叶梦得撰《避暑录语. 卷上》)[5]98拉人“强说之鬼”,“或辞无有,则日姑妄 言之”,在“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而后去”的背后, 是难觅精神知音的痛苦。 (--)对痛苦生活的超越与解脱 如上所述,在黄州、惠州、儋州期间,苏轼在 贬到海外的元佑大臣,无论是何种原因促使章悖对 昔日的老朋友采取这样的措施,高龄的苏轼在政治 一k完全没有翻盘的可能。苏轼对此认识得非常清楚。 政治生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诸方面均陷入困境, 在惠州,营建白鹤居其实已经有长期贬谪的心理准 备,“中原北望无归日,邻火村舂自往还”;[3]2 ¨而在 儋州,苏轼甚至做好了死在海外的最坏安排:“并鬼 门而东骛,浮瘴海以南迁。生无还期,死有余责。臣 孤老无托,瘴疠交攻。子孙恸哭于江边,已为死别; 魑魅逢迎于海上,宁许生还。”[4 凹“某垂老投荒,无 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 海南,首当作棺,次便作墓,乃留手疏与诸子,死 则葬于海外……生不挈棺,死不扶柩,此亦东坡之 家风也。”[4]1 % 其次,生活上极为困顿。从苏轼给皇帝的表状 以及写给亲朋好友的诗文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这一 点。 黄州期间:“疾病连年,人皆相传为已死;饥寒 并日,臣亦自厌其余生。”[4】6 “无屋可居,无田可食, 二十余口,不知所归,饥寒之忧,近在朝夕。”“臣抱 百年之永叹,悼一饱之无时,贫病交攻,死生莫 保。’’ 惠州、儋州期间:“此问食无肉,病元药,居无 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 率皆无耳。-[411628“海南连岁不熟,饮食百物艰难,及 泉广海舶绝不至,药物酱酢等皆无……老人与过子 相对,如两苦行僧耳。-[41184] 再次,精神生活上相当寂寞。黄州期间:“只影 自怜,命寄江湖之上;惊魂未定,梦游缧绁之中。憔 悴非人,章狂失志。妻孥之所窃笑,亲友至于绝 交。”[ ] 惠州、儋州期问:“父老争看乌角巾,应缘曾现 宰官身。溪边古路三叉口,独立斜阳数过人。”[。] 。 笔者之所以举这首诗为例,是因为在许多论者看来, 它表现了苏轼在海南的乐观,其实在乐观的表面下, 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寂寞。 这种精神上的寂寞在宋人的一则笔记小说中表 露无遗:“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 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 人高下,谈谐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谈者,则 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心如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 舟”的人生总结,“功业”的说法给人更多的是感伤 与自嘲。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 黄州、惠州、儋州的流放生活中,面对政治上的绝 境、生活上的困顿、精神生活上的寂寞,倔强、通 达、乐观的苏轼也有自己的快乐,虽然身为伯牙,难 寻子期,但周围人际关系相对和谐,同时诗人生存 意志顽强,人生态度旷达,将生活艺术化和审美化, 这些给流放生活带来了若干暖意和亮色,使苏轼超 越了现实生活层面的痛苦,得到了心灵的平静。 首先,和谐的人际关系给艰苦、孤寂的生活增 添了若干暖意。苏轼“上可以陪玉皇大帝,F uJ‘以陪 卑田院乞儿”(宋高文虎《蓼花洲闲录》)[5Ⅲ的随和性 格,使他在贬谪之地也永远不乏朋友。老朋友的相 访和问候,温暖了苏轼的心,黄州有陈季常、参寥 等老友相伴,惠州则有卓契顺的千里寻访。监管地 的长官如黄州太守徐君猷,惠州太守詹范、方了容, 儋州军使张中,都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更为重 要的是与民众的交往,黄州有王齐愈、上齐 ‘、 耕道、郭遘等,惠州有林行婆、翟封亨等,儋州则 有春梦婆、姜唐佐、黎子云等,与这些平民朋友交 往,给艰苦、孤寂的生活增添了若干暖意。这砦在 苏轼诗歌中有极为生动的记载:“总角黎家三小童. 口吹葱叶送迎翁。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 风。”“符老风情奈老何,朱颜减尽鬓丝多.投梭每 困东邻女,换扇惟逢春梦婆。-[3123z2 其次,以顽强的生存意志和达观的人生态度笑 对生活的磨难。黄州:“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I】” 正足“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顽强的意志和达观的人生态度.使 他笑对黄州四年多的流放生活。 惠州:初到惠州就有“日啖荔支三百颗.不妨 长作岭南人”l_3_j2 的宣言,如果认为这是故作乐观, 那么看苏轼给老朋友参寥的信对此当有更深刻的理 常 州 大 学 学报 (社会科 学 版) 解:“某到贬所半年,凡百粗遣,更不能细说,大略 只似灵隐天竺和尚退院后,却在一个小村院子,折 足铛中,罨糙米饭吃,便过一生也得。其余,瘴疠 病人。北方何尝不病,是病皆死得人,何必瘴气。但 苦无医药。京师国医手里死汉尤多。参寥闻此一笑, 当不复忧我也。故人相知者,即以此语之,余人不 足与道也。”E4] 儋州:在政敌赶尽杀绝的险恶情况下,苏轼的 顽强、达观表现得更为明显:“瘴雾三年恬不怪,反 畏北风生体疥。朝来缩颈似寒鸦,焰火生薪聊一快。 红波翻屋春风起,先生默坐春风里。浮空眼缬散云 霞,无数心花发桃李。悠然独觉午窗明,欲觉犹闻 醉鼾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312284 “五老峰前,白鹤遗址。长松荫庭,风日清美。我时 独游,不逢一士。谁欤棋者,户外屦二。不闻人声, 时闻落子。纹枰坐对,谁究此味。空钩意钓,岂在 鲂鲤。小儿近道,剥啄信指。胜固欣然,败亦可喜。 优哉游哉,聊复尔耳。”[3j2”。 “El啖荔支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的顽强与 “胜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达观,是苏轼“回首向来 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内在动因。 再次,生活的艺术化和审美化给苏轼的生活增 添了些许亮色。在黄州,“每数日必一泛江上,听其 所往……晚贬岭外,无一F:I不游山。”L5 黄州、惠州、 儋州“炼狱”似的生活使苏轼转向自然,更加亲近 自然,在与自然的融合与对话中,苏轼将现实的苦 难转化为艺术化、审美化的生活方式,使政治上的 绝望、物质生活上的贫困、精神生活上的寂寞带上 了审美化色彩,给生活增添了些许亮色。他“超越 现实功利,超越自身的多重矛盾,超越困惑人们的 大苦闷,在精神与大自然的融合中,显示了一种崭 新的生命美学和主体形象”,“获得对自身生命存在 的真理性感悟,获得对个体生命存在的超越,获得 对人生价值的体认”,以及“对生命的彻悟。 ̄E7174 二、事业的失败与成功 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个基础上理解苏轼在 “黄州、惠州、儋州”的“平生功业”,那还只是就 事论事,只是停留在生活的层面。如果从事业的角 度分析,更可以看出这份人生总结的沉重分量。 中国古代士大夫追求“人生三不朽”:“太上有 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 谓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当仕途遭受挫 折,“立功”之路被堵死之后,苏轼将其才华转向文 学创作领域,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达到了 “立言”的目的。因此,从宦海浮沉角度说,贬谪到 黄州、惠州、儋州,元疑是苏轼事业上企图“致君 尧舜”的失败;但如果从文学成就说,苏轼的文学 事业正是在黄州、惠州、儋州的流放中取得了空前 绝后的成就。从这个角度说,苏轼无疑是成功的。 (一)“立功”——仕宦生涯的失败者 说苏轼是仕宦生涯的失败者,有的研究者可能 不会同意。的确,苏轼科举时春风得意,曾得到宋 仁宗、宋英宗、宋神宗、高太后几代帝后的赏识,做 过宋哲宗的老师,进人过权力核心——“三人承明, 四至九卿”,做过地方大员——“八州督”,古代读 书人能够达到这个地步的并不多;至于官员遭受贬 谪,其实是封建社会官员的常态。[2]3但如果从数据 分析,从苏轼仕宦生涯中贬谪所占的时间比例分析, 说苏轼是仕宦生涯的失败者大致还不算离谱。 苏轼正式踏人仕途是嘉佑六年(1o61)十二月, 于靖中建国元年(11O1)七月去世,宦海浮沉4O年 (其中除掉治平三年(1066)至熙宁元年(1068)回 川守丧,计38年时间),而在黄州、惠州、儋州实 际生活的时间有9年8个月:苏轼元丰三年 (1080)二月到黄州,元丰七年(1084)四月离开黄 州,在黄州渡过了整整4年零两个月时问;绍圣元 年(1094)十月到惠州,绍圣四年(1097)四月离 开惠州,在惠州度过了整整两年半时间;绍圣四年 (1097)六月渡海到儋州,元符三年(1100)六月渡 海离开儋州,在儋州度过了整整三年时间。这样计 算的结果,苏轼近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流放地度过 的。如果算上在鸟台监狱待的时间和流放路途耗费 的时问,黄州期间当为元丰二年(1079)七月至元 丰八年(1084)六月,共5年时间;惠州、儋州期 间当为绍圣元年(1094)六月到靖中建国元年 (1101)七月,长达7年时间,共计12年时间。换 句话说,苏轼作为流放官员,在黄州、惠州、儋州 的时间几乎占其仕宦生涯的三分之一。 一个官员,不管是近四分之一或近三分之一的 时间处于流放状态,就“功业”说决不能算成功。 (二)“立言”——艺术创作的高峰期 如果从文学艺术成就看,说黄州、惠州、儋州 时期是苏轼当之无愧的创作高峰期绝不是信口开 河。苏轼诗、词、文中脍炙人口的篇章都产生于贬 谪时期。 笔者还是通过数据比较来说明这个问题。 首先,从数量上对诗歌、词作予以量化分析。 先看诗歌。根据王文诰注、孔凡礼校的《苏轼 喻世华.自嘲与自豪——从《自题金山画像》看苏轼的“功业” 诗集》,苏轼编年诗为45卷共2 377首,其中广义的 黄州时期诗歌(含在乌台监狱一直到接到登州任 命)为卷19(部分)至卷26,共351首;惠州、儋 州时期诗歌为卷37(部分)至卷45,共426首,累 计777首。这段时间诗歌的数量占苏轼编年诗总量 从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苏轼在黄州、惠州、儋 州的仕宦生涯和文学成就各有得失,苏轼说“平生 功业”在黄州、惠州、儋州,既是自伤、自嘲,也 是自诩、自豪。 三、情怀的高尚与圣洁 苏轼黄州、惠州、儋州生活最让笔者动容的是 约三分之一,几率与另外阶段大致持平。 再看词作。根据邹同庆,王宗堂的《苏轼词编 年校注》,苏轼编年词共292首,黄州时期词作为97 他的民生情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但居庙 堂之高忧其民,而且处流放之地仍忧其民。这种高 首,惠州、儋州时期为28首,累计125首。 ]7。这段 时间词作的数量占苏轼编年词总量超过三分之一, 几率比另外阶段稍微高一点。 从数量上看,黄州、惠州、儋州时期的诗、词 与另外的阶段比,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仔细分析 会发现两处特异现象:黄州时期的词作几乎占苏轼 编年词的三分之一,而惠州、儋州时期的词作数量 比率则偏低。一般公认的看法是,宋词是宋代最有 特色的文学体裁,苏轼字不如诗文,诗文不如词,词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是艺术成就最高的。L8]由此得 出苏轼的文学高峰在黄州的结论,在逻辑上应该没 有太大问题。 其次,从质上分析。 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不在量,而在质,否则乾 隆皇帝存诗4万多首当算中国古代最大的诗人。从 质上分析,在苏轼的诗、词、文中,思想、艺术价 值最高的大多是在黄州、惠州、儋州创作的作品。比 如,在词方面,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TJ ̄龙 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 声》、《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饮东坡醒 复醉》、《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西江月・玉 骨那愁瘴雾》、《减字木兰花・岛边天外》等,都是 千百年被人反复吟咏的名篇;在文、赋方面,有 《赤壁赋》、《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儋耳夜 书》、《记游松风亭》、《上元夜游》等,同样是中国 人耳熟能详的;在诗歌方面,苏诗中的奇葩——著 名的和陶诗大多是在贬谪期间完成的。每一个喜欢 苏轼作品的人,都可以列出一大串自己喜欢的作品, 但笔者可以大胆预测,在这一大串自己喜欢的作品 中,黄州、惠州、儋,klll白勺作品无疑将占最大份额。笔 者同时还有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将苏轼诗、词、文 集中黄州、惠州、儋州时期的作品去掉,苏轼恐怕 在中国文学史上只能算二三流作家。“文章乃经国之 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从这个 意义上理解,苏轼说“平生功业”在黄州、惠州、儋 州,其实倒是颇为贴切的。 尚与圣洁的情怀,正是苏轼“功业”之所在,是苏 轼有别于前代迁客谪人的地方,更是古代圣哲追求 的最大不朽——“太上有立德”。 在黄州,面对当地人杀婴陋习,苏轼“闻之酸 辛,为食不下”,并主动向当地知州朱寿昌介绍自己 在密州的经验:“轼向在密州,遇饥年,民多弃子。 因盘量劝诱米,得出剩数百石别储之,专以收养弃 儿,月给六斗。比期年,养者与儿,皆有父母之爱, 遂不失所,所活亦数十人。”__4]】 ¨叫 "并倾其所有,捐 款十千,一年内救活婴儿上百人。 在惠州,宋・费衮在《梁溪漫志》以“东坡谪 居中勇于为义”为题对苏轼的行为做了记载,兹录 于后: “陆宣公谪忠州,杜门谢客,惟集药方,盖出而 与人交,动作言语之际,皆足以招谤,故公谨之。后 人得罪迁徙者,多以此为法。至东坡则不然,其在 惠州也,程正辅为广中提刑,东坡与之中外,凡惠 州官事,悉以告之。诸军阙营房,散居市井,窘急 作过。坡欲令作营屋三百间。又荐都监王约、指使 蓝生同干惠州纳秋米六万三千余石。漕符乃令五万 以上折纳见钱。坡以为岭南钱荒,乞令人户纳钱与 米,并从其便。博罗大火,坡以为林令在式假,不 当坐罪。又有心力可委,欲专牒令修复公宇仓库,仍 约束本州科配惠州造桥。坡以为吏孱而胥横,必四 六分,分了钱造成一座河楼桥,乞选一健干吏来了 此事。又与广帅王敏仲书,荐道士邓守安,令引蒲 涧水人城,免一城人饮咸苦水、春夏疾疫之患。凡 此等事,多涉官政,亦易指以为恩怨,而坡奋然行 之不疑,其勇于为义如此,谪居尚尔,则立朝之际, 其可以死生祸福动之哉?,,EsJzo8考苏轼文集,在与程 正辅、王敏仲等的通信、诗歌唱和中,对此亦有详 细的讨论、计划,费衮所言不虚。 在儋州,在“非人所居”的昌化,苏轼不忘文 化建设,与黎族士子黎子云、姜唐佐交往留下的佳 话,同样展现了这种高尚与圣洁的情怀,对民族和 谐、民族团结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常 州 大 学 学报 (社会科 学 版) 2010盘 “时穷节乃见”。在贬谪期间,一般的迁客谪人 方式,文学事业上的辉煌成就,博大的人生情怀。这 往往忧谗畏讥,常常采用明哲保身的方法,像陆宣 些为黄州、惠州、儋州的“功业”书写了华美的篇 公一样,“杜门谢客,惟集药方”,以免让政敌找到 章,彰显了一个大写的人的尊严、追求与人生。 进一步迫害的借口。苏轼在“非人所居”的艰苦环 境中,在自己“死生不保”的情况下,不为自己患得 参考文献: 患失,“勇于为义”——为苍生、黎民百姓贡献自己 [1]冯应榴.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l984. 的一份心力,超越了迁客谪人惯有的行为模式,其 E23王水照,朱刚.苏轼诗词文选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 社,2004. 高尚、圣洁的情怀不能不让千载之后的人们动容。 [3]王文诰.苏轼诗集[M].北京:中华书局,1 984. 综上所述,《自题金山画像》的确可以看成苏轼 [4] L凡礼校.苏轼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最好的人生总结。苏轼在黄州、惠州、儋州的生活, [5]颜中其.苏东坡轶事汇编[M].长沙:岳麓书社,1984. 由于物质层面、事功层面与精神层面存在巨大反差, [6]邹同庆,王宗堂.苏轼词编年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 “平生功业”究竟是自伤、自嘲,还是自诩、自豪, [7]喻世华..解脱与超越——论赤壁三咏的深层意蕴[J .华东船 舶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1(2). 容许也必然存在多种理解和解读。笔者认为,将它 [83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86:200 看成一份全面的人生总结更为合适,它展示了苏轼 一生的生活、事业、情怀:笑对生活磨难的顽强生 存意志,旷达的生活态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生活 Self--mockery and Self--pride On SU Shi’S Achievements from Self・・——inscription of Jinshan Portrait YU Shi—hua (Editorial Department,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Zhenjiang 212003,China) Abstract:Self—inscription of Jinshan Portrait can be viewed as 8 summary of SU Shi’S whole life. Huangzhou,Huizhou and Danzhou are three important stages for SU shi,recording the gains and losses of his life,Success and failure in his career,and his noble and holy feelings. Key words:SU Shi;Self—inscription of Jinshan Portrait;life;career;feelings (责任编辑:李艳) 【上接第110页】 A Review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COnversati0nal Behavior and Its Theories QIN Su--f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Abstract:In human society,dominant—male—and—obedient—female phenomenon has led to linguistic sexism which is rather obvious in English and Chinese.Feminists explore and criticize the sexist language and even want to eliminate this phenomenon.Although eliminating linguistic sexism is infeasible,reducing it is feasible.Some official departments and feminist scholars have proposed and adopted counter--sexist~ language measures.Reducing sexist language can reduce,to a certain extent,the discrimination against females,and achieve a greater linguistic accuracy of English and Chinese as wel1. Key words:English;Chinese;linguistic sexism (责任编辑:李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