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帝师之下的高级僧官。藏传佛教有众多帝师和国师,拥有实权,地位煌 赫。汉地佛教也有多位国师,皆是名著一时的著名高僧。本文对汉藏国师
的行迹以及在元代僧官体系中的地位、管理职责等方面加以考论,并说明
元代佛教兴盛是元代国师众多、位高权重的原因。关键词:元代佛教 汉地国师 藏传国师 僧官制度中国古代僧官制度包括各朝代为管理全国佛教事务而设置官吏、机构。元
代重视佛教,设置僧职众多,僧官制度发达。国师是地位仅在帝师之下的佛教
领袖,拥有实际的佛教事务管理权,配有印信。国师兼领宣政院,故还负责管 理西藏地区行政事务。本文仔细梳理元朝国师设置情形,以还原元朝此一重要 僧职的历史面貌。-元朝僧官制度中的国师元代崇尚佛教,僧尼众多,僧官制度发达。这是元朝国师存在并有别于前
代国师的基础。据《元史》卷一十六记载,元至元二十八年,“宣政院上天下寺叶宪允,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副研究员。力今◎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宇四万二千三百一十八区,僧、尼二十一万三千一百四十八人”①。而实际上僧 尼人数更多,有人估计当在百万人以上。元朝僧尼众多,主要是元朝历代统治
者包括蒙古时期的成吉思汗等注重宗教政策,鼓励各种宗教发展的结果。元程 矩夫《袁州大仰山重建太平兴国禅寺碑》中记载:“皇元有天下,佛法益尊大,
天下名山,思致崇极以称德意。”②而叶昌炽在《语石》卷三中也说:“元人起
自朔荒,庙堂制敕犹沿椎髻之风。开国之初,崇尚道释”③。类似的关于蒙元注 重佛教的记载很多。孔章《创建永圣院功德记》:“皇朝统御以来,迁官选士, 发政施仁,开阐文风,尊崇佛教。官僚有慈善之德,士庶有礼敬之心,于是天
下名寺多被敕修。至于乡闾细民有欲结善缘以邀福利者,虽倾贺布施不吝也。 释教兴隆,莫此为盛。”虞集《晦机禅师塔铭》:“于皇圣元,崇佛尚祖,旁求
硕师,蜜赞神宇。”④《断崖和尚塔铭》:“皇元混一海内,崇尚象教,度越前 代。”⑤元家铉翁《瑞云寺记》:“区宇中分,而释氏宗教亦判为南北,各师其
师,各道其道,衲凿冰炭,不相为谋,百有余年矣。岂期车书混同,万里一辙, 释氏宗教,因是亦合于一。淮、浙、荆、楚有志于访道者,络绎而北;燕、赵、 齐、魏有志于求师者,亦振臂而南。南北一家,佛道祖教由此而中兴。”⑥程铠
夫《奉圣州法云寺柔和尚塔铭》:“佛法之行,其来远矣,至皇元而益盛。山林 空寂之士,一旦乘时际运,左右人主,倾动王侯,奔走天下,生被显宠,没享
荣名者,不知其几。”⑦由于佛教振兴,寺院和僧人众多,僧官制度的发达就有 其基础。元代僧官制度始建于宪宗,备于世祖。管理佛教的机构名目较多,也
屡有兴废。最初朝廷设总制院,后又有功德使司。至元二十五年(1288),总制 院改称宣政院。《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迨我皇元世祖皇帝混一海宇,条
纲制度一出睿思。谓以俗制于僧殊失崇敬,谕天下设立宣政院、僧录僧正都纲 司,锡以印信。行移各路,主掌教门护持教法。”⑧可以想见当时僧官异常众多① (明)宋濂:《元史》卷十七,清武英殿刻本。② (元)程佢夫:《雪楼集》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③ (清)叶昌炽:《语石》卷三,清宣统元年刻本。④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四十九,四部丛刊景明景泰翻元小字本。⑤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四十九,四部丛刊景明景泰翻元小字本。⑥ ⑧
(宋)家铉翁:《则堂集》卷二,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大正藏》第49册。
⑦ (元)程矩夫:《雪楼集》卷二十一,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元朝佛教国师◎力\"的情形。蒲庵来复撰《淳拙禅师塔铭》中也说:“元有天下几二百年,崇尚象
教,度越前古。往往中原大僧,得柄法于京刹者,封爵之贵,埒于王公。或位 之以三司,阶之以一品,茜帽金禰,联镇属袂,出入内廷,何啻千百。”此碑在
少林寺。在各种僧职中,国师就是最重要的僧职,负责管理中央政府部门。在
1271年前后,元世祖另设帝师,国师仅在帝师之下。元朝中央政府的佛教管理机构宣政院正是在国师的领导之下,可以说在设
立帝师以前是如此的。与前代国师往往只是荣誉性的封号不同,元代国师是拥
有实际权力的僧职,行使管理僧众的行政权力。《古今图书集成》之《释教部汇 考》卷第五记载:“至元初,立总制院,领以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吐蕃来
朝,见于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元设宣政院,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 境。”①《古今图书集成》之《释教部汇考》卷第五记载。关于宣政院与国师的 关系我们可以找到不少的记载:“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国师,后改宣政院。”② 《常山贞石志》(四编)收录《祁林院圣旨碑记》(大德元年):“宣政院总天下
释教。其余总一方者,则曰总统、或曰总摄。”宣政院是中央政府实设的权力机
构,虽屡有兴废,但元朝长期存在。“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 而隶治之。遇吐蕃有事,则为分院往镇,亦别有印。如大征伐,则会枢府议。
其用人,则自为选。其为选,则军民通摄,僧俗并用。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以 国师。二十五年,因唐制,以吐蕃来朝相见于宣政殿,故更名。有院判。”③可见,“国师”在元代并非虚职性的荣誉称号。国师虽并非元朝才有,但 “国师”最初是一种佛教称谓,基本上未拥有至高的世俗权力,只是统治者对僧 人的封号,授予一些德学兼备的高僧。《有元普应国师道行碑》:“吾大僧自唐以 来有封国师者,降及五季,亦有尊之为其一国之师者。至于宋有区域,几四百
祀,僧之显者班班辈出,然未有尊封国师者。”④元代国师却有所不同,他们行 使真正的管理权。中国封国师大约始于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此后包括陈、隋、 唐、宋、辽、金、西夏等有僧人受封国师。那摩是蒙元第一位国师,主要是为
国主告天祈祷,讲经说法,没有行使权的记录。1260年,八思巴被封为国师后,① (明)宋濂:《元史》卷八十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② (明)宋濂:《元史》卷八十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③ (明)宋濂:《元史》卷八十七,清乾隆武英殿刻本。④ (元)释明本:《天目中峰和尚广录》附录,《禅宗全书》第48册。
勿◎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国师职能包括了更多的内容,除了作为最高释教领袖外,还拥有了较大的世俗
权力,特别是负责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其后对于西藏喇嘛特赐或追谥为帝师、 国师、三藏国师、灌顶国师者,不胜枚举。当然,元朝也有一些国师具有荣誉
性封号的性质,并没有真正的行政权。特别是一些高僧如禅宗的中峰明本等国 师是在逝后追封的。国师有实际的管理权限,有下法旨的权力,还配置有印信。《新元史》卷二 百四十三记载:“蒙古崇尚释教,及得吐番之地,思因其俗而柔之,乃设官分职
而领之。于帝师,又立宣政院。其院使位居第二者,必以僧为之。帅臣以下, 亦僧俗并用。于是,帝师授玉印,国师授金印,宣命同于诏敕。凡即位之始,
降诏褒护,必敕章佩监络珠为字以赐。”①《金石萃编补正》(四编)中收录的元
朝《法王寺请玉公长老疏》说:“皇帝圣旨意里,国师下宣授诸路释教都总统, 劝请松岩玉公长老住持河南府松山大法王禅寺。”这里国师可以下文书,地位在 诸路释教都总统之上。灵隐文泰禅师(1236-1289)在1273年住持禅宗祖庭少 林寺时,就有国师之令旨。《少林住持泰公禅师之碑》碑阴刊有劝请灵隐文泰住
持少林寺文疏两件,第一件“……三花树下,缀叶联芳;五乳峰前,歧刃孤列。
念雪庭创立辛苦,命宗师宁不殷勤。谅惟泰公长老堪来领略,可任传持,剔祖 灯而耀古腾今,拨机轮口利生接物。既垂慈恤,当徇兴情,拈宝匣之真香,祝
龙图之□口。谨疏。……大元国师”。《少林住持泰公禅师之碑》:“后诣燕京大
万寿寺,参雪庭和尚,侍锡十载。□□□ —□功多□□口□□口老师愍其功劳 □其真口,遂付以衣口,□开法于少林□口□口 '国师’、'总统’疏文以
□ 口□□住持八载。”《定襄金石考》(四编)收录元朝《集贤庵创建观音堂功 德之碑》(大德五年),其中还称:“自国朝兴隆已来授爵屋官,为僧统、为僧 录、为僧正者不为不多矣。惟我宣授五路总摄法照大师之位为极盛。……大元
国师嘉其忠勤,特赐法旨,复充五台山都僧判。公之累膺爵命,位尊德重,辉
今耀古,又非他人所能比也。”这里就有国师可以下法旨,任命僧官的权力了。
此外,《定襄金石考》(四编)中的元朝《重修洪福寺碑》(泰定元年)、《洪福 寺画佛记(至正十六年)》、《大永安寺记》(至正九年)等文献也多有国师下
法旨的记载。《山左金石志》(四编)还收录有《灵岩寺国师法旨碑》,使我们①(明)宋濂:《元史》卷二百二列传第八十九,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元朝佛教国师◎幼今天能看到国师法旨的历史原貌。《灵岩寺国师法旨碑》,“无年月,梵书,译文 正书篆额。碑高四尺四寸,广二尺二寸五分,在长清县灵岩寺。右碑额题大元 国师法旨三行,字径二寸五分,上层刻国师法旨,梵书,十二列;下层译文二 十五行,字径八分”。按:聂釵《泰山道里记》称灵岩寺千佛殿前后壁勒宋元明
碑,有元蛇儿年国师法旨碑,蒙古字,“今验此碑是西僧梵书,非蒙古字。以无 年月可系,姑附举公塔铭之后”①。元代文人写的碑铭中保存有国师发挥领导作用振兴寺院的信息,如辇真国
师之于邢台的大开元寺。王悴《秋涧集》卷六十七有《顺德府大开元寺重建普 门塔碑铭》,曰:“德府大开元寺爰自圣天子潜邸,迄于御极持护宠锡者前后非
一至,精蓝净众特命近臣主领不与他寺比,三十年间续光起废集于大成。主僧 崇严以寺之大缘,实肇基宝塔。今虽雄峙云衢,未有纪述,何以为寿无尽藏之 传。至元丁丑秋,恳辇真国师以其事请于朝。制可,命奉御脱烈传旨翰林院定
撰合立碑文者。”②还有就是国师参与元朝重大佛教事务。如1258年的佛道大辩论就有一些国
师发挥了重要作用。《至元辨伪录》卷三记载,阿里不哥大王特传圣旨,“令大 集九流名士,再加考论,俾僧道两路邪正分明。今上皇帝承前圣旨事意,普召
释道两宗。少林长老为头众和尚每,张真人为头众先生每,就上都宫中大阁之
下座前对论。内众即有那摩国师、拔合斯八国师、西蕃国师、河西国僧、外五 路僧、大理国僧”③。二汉传佛教国师汉族僧人在元朝尊为国师的有近十人,他们都是元代具有代表性的高僧,
国师封号多为示寂后追封的。首先应该提及的是万松行秀禅师(1166~1246)。行秀为金、元两朝禅宗第
一流人物,深受名相耶律楚材等王侯皈依,是禅宗曹洞宗第十九世祖。佛教史
籍虽未见他有国师之号,但元代日僧邵元所撰《山东灵岩寺息庵禅师道行碑记》① (清)毕沅:《山左金石志》卷二十四,清嘉庆刻本。② (元)王傑:《秋涧集》卷第六十七,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③ (元)释祥迈:《至元辨伪录》卷四,元刻本。
坷◎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所云:“大万松秀国师下,有雪庭总统,三世而继其灯,息庵也。”万松之为元
代的国师也是无疑的。北京城内西城区西四南大街四十一号有“元万松老人 塔”,万松老人就是金元时期的禅宗名僧万松行秀(1166~1246)禅师。佛教灯
史称,万松“登座一宣,万指倾听。以洞上孤冷不振之宗,一旦得师而起之, 扶颓继绝,功不在青华严下也”①。万松为一代禅宗巨匠,于宗教、政治皆有重
大影响,与金元朝廷以及文人学士关系密切。其俗家弟子耶律楚材是著名政治 家,位极人臣。万松对禅学思想的发展也有较大贡献,形成“孔门禅”,提倡 “以佛治心,以儒治国”。万松老人“数迁巨刹,大振洞上宗风”,“师于孔老庄 周百家之学,无不俱通”。“独万松老人,全曹洞之血脉,具云门之善巧,备临
济之机锋,诚宗门之大匠,四海之所式范。”②元好问称“万松老人号称辨才无 碍、当世无有能当之者”③。海云国师(1202-1257)也相当有名。海云少年出家,很早就受到元太祖
成吉思汗的重视。《雪楼集》卷六《海云简和尚塔碑》:“达摩以禅宗倡南海上, 六传为大鉴,又五传为临济,又十六传而为佛日圆明海云大宗师。师历事太祖、
太宗、宪宗、世祖,为天下禅门之首。没后五十八年改元延祐,春三月丁未, 集贤大学士臣颜、昭文馆大学士臣明埒栋阿,奉诏加谥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 祐圣国师,修其塔。”④海云印简道行孤高,为朝野所重,在元宪宗朝担任“释
教总统”,统领佛教。海云还与即位前的忽必烈关系密切,并向忽必烈推荐了僧
人子聪,即后来的著名的僧人政治家刘秉忠。《佛祖历代通载》卷第二十二: “帝诞生太子,诏海云国师,摩顶立名。奏云:世间最尊贵,无越于真金。”“新 筑京城。监筑者谋毁海云国师塔,两雉相合,奏帝欲去其塔。帝云:海云高僧, 筑城围之,贵僧之德千古不磨。”⑤宋克笃《重修兴国禅寺演法传灯碑铭》:“厥
初,我祖师遇公和尚,因受学于海云国师,以禅律精微,遂蒙见知。奉帝师法 旨,命释教都总统具疏礼请,俾祖师住持本寺。海云国师见元史宪宗纪,又见 元大华严寺碑。”碑文见《山右石刻丛编》卷三九。称海云为国师者还有一些资① (明)释明河:《补续高僧传》卷十八,《卍字续》藏本。② (元)耶律楚材:《湛然居士集》卷八,四部丛刊景元钞本。③ (金)元好问:《遗山集》卷三十七,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④ (元)程矩夫:《雪楼集》卷六,清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配清文津阁四库全书本。⑤ (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大正藏》第49册。
元朝佛教国师◎勿料。海云主要住持蒙古都城和林兴国寺和燕京大庆寿寺,还有燕京海云寺应该
就是以海云而创建并命名。海云行迹详见《大蒙古国燕京大庆寿寺西堂海云大
禅师碑》和《海云简和尚塔碑》。中峰明本(1263-1323)禅师是江南禅宗一代宗匠,生前被尊称为“江南
古佛”“东南一人”,逝后又被元朝廷尊为国师。元代重视佛教,汉地佛教以禅
宗为胜,禅宗中又以临济宗为主。就临济宗而言,江南地区是其代表。中峰明 本禅师正是江南地区最有影响力的临济宗高僧。中峰明本于至治三年( 1323)
入寂,敕谥为普应国师。明本于延祐四年(1317)住湖州幻住庵时,著有《幻 住庵清规》,在《续藏》即称它为《普应国师幻住庵清规》①。《全元文》卷一
二一五收录郑元祐所撰《元普应国师道行碑》,《全元文》卷一五八零收录有释 唯则《普应国师舍利塔记》。《有元普应国师道行碑》:“吾大僧自唐以来有封国 师者,降及五季,亦有尊之为其一国之师者。至于宋有区域,几四百祀,僧之 显者班班辈出,然未有尊封国师者。今吾师遭遇圣明,遂膺旷典……。今大沙
门尊封国师。”②《佛法金汤编》卷第十六还记载元顺帝时有“国师”之称,包
括明本,“顺帝,讳妥欢贴睦尔,明宗长子。即位改元统元年。二年正月罢广教 总管府,复立行宣政院。是年大普庆寺住持善达密的理表奏:以先师明本广录 入藏。帝可其奏,加普应国师(广录)。至元三年征西域僧迦剌麻至京,号灌顶
国师,赐玉印”③。《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至治三年八月十四日,天目山中
峰卒。敕谥普应国师法云之塔。奎章学士虞集奉敕撰铭。”④称明本为普应国师
者资料众多。元朝还有一位华严宗国师文才(1241-1302年)。大德五年(1301)成宗建 大万圣佑国寺于五台山,诏求开山第一代住持,帝师迦罗斯巴推荐洛阳白马寺 住持华严文才,成宗即铸金印,署他为真觉国师,事见《佛祖历代通载》卷二 十二,其曰:“大德六年九月一日,五台山大万圣佑国寺真觉国师殁。师讳文
才,字仲华。杨氏,其先弘农人……。”此卷还记载“五台山大普宁寺弘教大师 性讲主” “历诸讲庠,探颐经论研精秘奥,始遇真觉国师”,“后从真觉至五台① (元)释明本:《幻住庵清规》卷一,《卍续藏》第63册。②
(元)释明本:《天目中峰和尚广录》卷三十,《禅宗全书》第48册。③ (明)释心泰:《佛法金汤编》卷第十六,《卍续藏》第87册。④ (元)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十二,《大正藏》第49册。
灯◎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山,真觉殁北游燕蓟”。《佛法金汤编》卷第十六元成宗有关佛事不少,其一就
是与文才任国师有关:“世祖尝以五台绝境欲为佛寺而未果也,帝继志建寺,赐 名万寿佑国寺。命真觉国师文才为住持。”①事见《元史》。《释鉴稽古略续集》
卷一:“真觉国师,讳文才。……成宗建大万圣佑国寺于五台,诏求开山第一代 住持。帝师迦罗斯巴荐之成宗,即铸金印署师,为真觉国师。”②许有壬《敕赐
故光禄大夫大司徒释源宗主洪公碑铭》有“时真觉国师松堂公居大白马寺”的
记载。还有一山一宁(1247-1317)国师。一宁死后,后宇多法皇赐谥“一山国
师妙慈弘济大师”之号,简称“一山国师”。一山一宁,俗姓胡,“一山”是
号,学临济宗大慧法系禅法。大德二年(1298),元政府拟再派名僧为使,赴日 以“通二国之好”。一宁死后,日本后宇多法皇赐谥“一山国师妙慈弘济大师” 之号,简称“一山国师”,有“宋地万人杰,本朝一国师”像赞。此外,云南大理地方的左黎,亦被元朝封为国师。左黎滇西人,至京治成 宗手疽,封为国师,归大理(《滇释记》卷一)。明倪辂《南诏野史》:“元成宗 庚申年,段实破交趾朝,宋带僧左黎同往,适元帝手疽,黎以法洗之愈。…… 帝敬其法,封国师。”③此外还有妙国师,如释大诉《与妙国师书》,此妙国师 当为临济宗第十八世祖高峰原妙(1238~1295)。还有一位隆安善选澄慧国师(1175~1252)。《全元文》卷一四七九收录危 素《大元敕赐大崇国寺坛主空明圆证大法师隆安选公特赐澄慧国师传戒碑》,中 有至正二十三年(1363) “特赐善选澄慧国师”,碑今存于北京护国寺内。1366
年,宣政院下追赐隆安善选为国师的谕札。隆安善选也是追封的国师,隆安善 选生活的时期应在元朝初期。隆安善选国师是华严宗高僧,弟子众多,曾住持
北京悯忠寺、护国寺等寺院。《记护国寺碑》:“大隆善护国寺在皇城西北,元时 有南北两崇国寺,此即北崇国寺也。明宣德间改今名。中有元碑四通……其一 通为崇国寺坛主空明圆证法师隆安选公特赐澄慧国师传戒碑,资政大夫中书参 知政事同知经筵事提调四方献言详定使司事危素撰并书,集贤大学士光禄大夫① ③
(宋)释志盘:《佛祖统纪》卷四十八,《大正藏》第49册。② (明)释幻轮:《释鉴稽古略续集》卷一,《大正藏》第49册。(明)倪辂:《南IS野史》,明祁氏淡生堂钞本。
元朝佛教国师I© w胜国公张储纂额,至正二十四年九月立。”①“崇国公隆安选公传戒碑(存,危
素撰并正书,张堪篆额,至正二十四年九月,在护国寺)。右大崇国寺坛主空明 圆证大法师隆安选公特赐澄慧国师传戒碑,资政大夫中书参知政事同知经筵事 提调四方献言详定使司事危素奉敕撰文并书丹、集贤大学士光禄大夫滕国公张彳
亦奉敕篆额。碑述戒本授受源流最详。善选卒于宪宗壬子岁。至正二十三年以宣
政使帖古思不华请追赐国师之号,立碑崇国寺。”②以上诸位国师无不影响一方,有的国师在整个佛教界具有重大影响,甚至
其作用与地位不仅仅限于佛教界,在政教结合参与社会事务上也有不俗的表现。 这些国师在佛教史上基本上都具有一定的地位。三西域等地的国师蒙元地域辽阔,采取了宽容的宗教政策,其中藏传佛教特别受重视。西域
僧人多人被尊封为国师。蒙元第一位西域“国师”是那摩(纳摩)。《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三:“蒙古号僧纳摩为国师。纳摩,西域竺乾国人,与兄鄂多齐俱学浮屠。定宗常命
鄂多齐佩金符,奉使,省民瘓,至是复尊礼纳摩,令总天下释,鄂多齐亦贵用 事。”③1984年4月,有人在考察河北省正定县隆兴寺时,在“慈氏阁”的右侧
发现了有关那摩的《南无大士碑》,即《大朝国师南无大士重修真定府大龙兴寺
功德记》碑。碑乃常山居士赵从证撰,宣授辅教大师、真定路提点、都僧录释 印从书丹并篆额,详细记载了那摩的一生事迹。碑云:“国师南无大士,北印土
迦湿弥罗国人。……天庭诏之阙下,不三数载,种种善事,惟日不足。劝行宥 书,活人甚多,福田不可量也。宗族上下,相府大臣,遵而敬之太山北斗。累
蒙蒙哥皇帝眷遇隆厚,宣诏不时,常有异恩,16可胜计,然未尝有矜色。…… 朝廷师事,如智颔国师。致使佛门光焰万丈,大教复兴,缁流安泰,有功于世, 古今已来,未之闻也。”碑文为《常山贞石志》卷十五收录,今见《全元文》① (清)王鸣盛:《西庄始存稿》卷三十四,清乾隆三十年刻本。② (清)张之洞:《(光绪)顺天府志》卷一百二十九金石志三,清光绪十二年刻十五年重印本。③ (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三,清嘉庆六年递刻本。
勿◎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第九册。在《元史•铁哥传》中,也有有关他的一些记载。1962年12月在北京
市崇文区法塔寺还出土了《铁可(即铁哥)墓志》。那摩和哥哥斡脱赤是克什 米尔人,姓伽乃氏。兄弟二人一同学佛,遁入大雪山中,修头陀行,计十三年 之久,栖止于冢间、树下,日中一食,寻求解脱之道,修持密法。《元史》卷一 二五《铁哥传》记载:“铁哥,姓伽乃氏,迦叶弥儿人。迦叶弥儿者,西域筑乾
国也。父斡脱赤与叔父那摩俱学浮屠氏。斡脱赤兄弟相谓曰:’世道扰攘,吾国
将亡,东北有天子气,盍往归之。'乃偕入见,太宗礼遇之。定宗师事那摩,以 斡脱赤佩金符,奉使省民瘓。宪宗尊那摩为国师,授玉印,总天下释教。斡脱 赤亦贵用事,领迦叶弥儿万户,奏曰:'迦叶弥儿西陲小国,尚未臣服,请往谕 之。’诏偕近侍以往。其国主不从,怒而杀之,帝为发兵诛国主,元贞元年封代
国公,谥忠遂。”①那摩于宪宗蒙哥三年( 1253)正月被尊奉为“国师”,总领
天下释教,驻锡燕京的延洪寺。《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一十五:“臣等谨按 《析津志》云,延洪寺在崇智门内,有阁。起自中唐,至本朝那摩国师重修 之。”②次年(1254),他南下隆兴寺做住持,并统领全国佛教事务。《资治通鉴
后编》卷一百四十三:“古号西域僧那摩为国师。那摩西域竺乾国人,与兄鄂托
齐俱学浮屠。定宗尝命鄂托齐佩金符,奉使省民瘓。至是,复尊礼那摩,令总
天下释教。鄂托齐亦贵用事。”③1260年,八思巴被封为国师后,国师职能包括了更多的内容,除作为最高
释教领袖外,还拥有了较大的世俗权力,特别是负责西藏地区的行政事务。《佛 法金汤编》卷第十六详载元世祖相关崇佛行为:“庚申即位,改元中统元年。大
赦,普度僧尼。十二月以梵僧八念思八为国师,授以玉印,统释教事。”④其后 对于西藏喇嘛特赐或追谥为帝师、国师、三藏国师、灌顶国师者,不胜枚举。
《古今图书集成》之《释教部汇考》卷第五:“至元六年,作佛事于太庙,诏升
国师八思巴,号大宝法王赐玉印,……至元元年甲子都燕,设会度僧,诏国师 扮弥达发思八登座授秘密戒。”元陈槿《通鉴续编》卷二十三:“蒙古以帕克斯
巴(八思巴)为国师。帕克斯巴国师即巴喇密特也,土番国人。初土番有萨迪① (明)宋濂:《元史》卷二百二,清乾隆武英殿刻本。② (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卷一百五十五,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③ (清)徐乾学:《资治通鉴后编》卷一百四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④ (明)释心泰:《佛法金汤编》卷十六,明万历二十八年释如惺刻本。
元朝佛教国师◎ 727喇时纳丹,具大威神,累叶相传,其国王世师尊之,传十八代而至帕克斯巴。
帕克斯巴敏悟过人,年十五自其国来见世祖皇帝于潜邸,即被尊宠。至是以为 国师,授以玉印,主统天下教门。年二十二矣。”①《海阳县志》卷三十一《挪
建帝师殿碑》:“朝廷崇佛而尊帝师……至元六年命国师八思巴创蒙古新字颁行 诸路。”②八思巴后来于1270年前后被封为帝师,级别更胜于国师。益邻真也是一位重要的西域国师,乃八思巴之弟。《古今图书集成》之《释 教部汇考》卷第五的元代部分,根据《元史》本纪等的记载,归结了不少有关
“国师”的内容。如至元十三年,“九月壬辰朔,命国师益邻真,作佛事于太 庙”。《定襄金石考》(四编)收录元代《宣授五台等处释教都总摄妙严大师善
行之碑》:“裕宗世祖嫡子真金,有璘真,即国师八合思八弟亦邻真。真金以至
元十年立为太子,亦邻真亦于十年袭国师位。十三年命国师益怜真(即亦邻真)
作佛事于太庙,降香五台。事宜在此时,志公得国师赏荐,故世祖诏赐妙严大 师之号。”元释祥迈《至元辨伪录》卷五:“爰有国师益邻真者,西番人也。聪
明神解,器局渊深,显教密教无不通融,大乘小乘悉皆朗悟。”③还有一位西域的三藏佑圣国师见载于史籍。元释念常《佛祖通载》卷二十
二:“特赐三藏佑圣国师达益巴入寂。……师名达益巴,少为恣刍。凡事帝师十
有三年,出而从,入而侍,听言论于左右,观道德于前后,陶熏滋久,欝成美 器。凡大小乘律论及祕密经籍部以十数,皆耳于口授,目于手示,得乎理之所
归,行之所趣。帝师西还,送至临洗。以久劳侍从,弗堪跋涉之勤,见留于 洸。……封号弘法普济三藏大师,延祐五年八月十六日化于京师,年七十有三。
以闻,上恻焉,兴叹久之。两宫赐带以葬。皇太子遣使至奠,敕有司备仪卫送
之都门之外,谥'佑圣国师,。”④另有一些西域国师见于文献中,记载不是很详细。《古今图书集成》载: “至大四年,仁宗即位,赐国师板的答,钞万锭建寺。又以西僧藏不班八为国
师,赐玉印。”“至大四年五月癸未赐国师板的答钞万锭以建寺于旧城。六月己 未,复置长信寺。闰七月辛亥,以西僧藏不班八为国师,赐玉印。” “至顺二年① (元)陈輕:《通鉴续编》卷二十三,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② (清)卢蔚猷:《(光绪)海阳县志》卷三十一,清光绪二十六年刊本。③ (元)释祥迈:《至元辨伪录》卷五,元刻本。④ (元)释念常:《佛祖通载》卷二十二,大正新修大藏经本。
加◎宗教信仰与民族文化(第十二辑)春三月特令沙津爱护持必剌忒纳失里为三藏国师,赐玉印。戊子以西僧旭你迭 八答剌班的为三藏国师,赐金印。”“至元二年。十二月以燕铁木儿居第,赐灌
顶国师曩哥星吉,号大觉海寺。塑千佛于其内。至元三年冬十二月,征西域僧
伽剌麻,至京师,号灌顶国师,赐玉印。”王悍《顺德府大开元寺重建普门塔碑 铭》:“至元丁丑(1277)年,恳辇真国师以其事请于朝。”①虞集《昭庆寺碑》: “皇姑鲁大长公主遣事辇真国师,遂祝发为僧。”②《常山贞石志》(四编)元二
卷收录《祁林院圣旨碑记》(大德元年):“嘉葛剌思,西番突甘斯旦麻人,幼 从西天竺古达麻失剌传习梵,秘得其法要。中统间帝师八思巴荐之号'国师'。” 可见有国师称号的西域僧人不少。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二收录有两则 封国师的制,应该也都是西域国师。《封悟理闲八制》:“粤有髙僧,来从西域。 式弘内教,爰锡嘉称悟理闲八。历世勤脩,一源不昧宝月,长临于逝水慈云,
随起于祇园,远探夙智之因如指其掌。广说真如之蕴,实契予心。绍隆佛种之
传,以称国师之号,可特授智胜妙行宿慧通应圆悟佑福国师。”《封鉴替八制》: “象教之行,国家所尚。宜申嘉号,用表高僧鉴替八。性本天成,世隆佛种,昔
弘宣于内典,早有誉于诸方,物不累心,舍奉已者二万户。事融于理,独隐居
者十余年。既徇请而一来,宜具书于众善,可特授宏智正悟大辩捻持胜济慧福 国师。”③总之,通过以上的考论,我们可以看出元代国师是颇为兴盛的,国师们往 往拥有实际的管理权限,地位尊崇。以下的一些记载能够增加我们对元朝国师
的认识。《元史》卷十七:至元二十九年,“命国师、诸僧、咒师修佛事七十二 会。”《古今图书集成》之《释教部汇考》卷第五的元代部分,根据《元史》本
纪等的记载,归结了不少有关“国师”的内容。如“至元十三年,设资戒会,
又命国师作佛事”“至元十七年,立都功德使司赐国师掌教所印。又印造戒本, 颁诸路僧人”“至元十七年三月乙卯,立都功德使司从二品,掌奏帝师所统僧 人。五月辛酉,赐国师掌教所印”“至元二十九年十二月,命国师诸僧咒师修佛
事七十二会” “至顺二年,加僧宝峰司徒,立广教总管府,以掌僧尼之政。又以 僧为国师,赐金玉印。大建寺作佛事,以金书佛经。”“至元二年。十二月以燕① (元)王惮:《秋海集》卷第六十七,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② (元)王惮:《秋洞集》卷第六十七,四部丛刊景明弘治本。③ (元)虞集:《道园学古录》卷二十二,四部丛刊景明景泰翻元小字本。
元朝佛教国师◎却铁木儿居第,赐灌顶国师曩哥星吉,号大觉海寺。塑千佛于其内。至元三年冬 十二月,征西域僧伽剌麻,至京师,号灌顶国师,赐玉印”。可以看出,直至元
(后)至元三年(1337), “国师”仍是存在的。蒙元“国师”之称较早可见于 太宗二年(1230),耶律楚材作《燕京崇寿禅院故圆通大师朗公碑铭》中记:
“师讳祖朗,姓李氏,苏州渔阳人。九岁出家,礼燕京大圣安寺圆通国师为师。” 王悻《顺德府大开元寺重建普门塔碑铭》:“至元丁丑(1277)年,恳辇真国师
以其事请于朝。”前文提到的虞集《昭庆寺碑》:“皇姑鲁大长公主遣事辇真国
师,遂祝发为僧。”此外《全元文》卷一一五五还收录有李齐贤《海东曹溪山 修禅社第十世别传宗主重续祖灯妙明尊者赠谥慧鉴国师碑铭》《有元高丽国曹溪
宗慈氏莹源寺宝鉴国师碑铭》《妙莲寺重兴碑》中有“国师”记载。陈野民 《清凉院重修庐舍□像记》中有“蒙大元国师崇号政理大师者,讲摩诃衍大论主
沙门辩功也”之句,此文作于延祐四年。不难理解,元朝国师人数甚众,在元 朝僧官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