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我国古建筑应用声学知识的案例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我国古建筑应用声学知识的案例

山西永济县普救寺莺莺塔原名普救寺舍利塔,《西厢记》中“日午当庭塔影圆\",就是指此塔。该塔初建于隋唐,现存的塔重修于1564年明嘉靖年间,是一座方形空简式13层密檐式砖塔,高36。76m,建于陡坡的高处,周围空旷,整个塔身和塔槍由涂釉青砖建成,这些青砖的声反射系数达0。950。98,是声音的良反重室射体。塔身成空简形,对声波起着谐振腔作用。由于13层塔檐各层砌砖所成曲线的巧妙配合,对来自塔前距离约24m处的击打然。石声产生良好的反射及会聚作用,因而“于地击石,有声如吠蛙”。

同样,远处的声音通过13层塔檐反射就会聚在檐前附近,使人耳接收到的声波能量大增。五里外的蒲州镇的演唱声,犹如塔内有戏台。类似莺莺塔声效的古建筑还有很多,如著名的北京天坛中的回音壁、三音石与閡丘、还有河南郏县蛤蟆音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等。

特别指出,在古戏院与舞台发展上,声学应用更略见一斑。古人在宋元前选择凹地、良好气候来增加听闻,到宋元时期戏院与舞台结构由四面观改变成三面观或一面扇形观以屋顶及后墙两侧墙增加较远听众的听闻。明清时期,。。。其地度中建台,台前平地名‘池,对台为厅,三面皆环以楼”,如淑芳斋戏台,演出歌舞说唱时,声音效果极佳”。

建筑声学是研究控制处理室内外声环境的一门重要学科。不散;它主要研究室内音质和建筑环境的噪声控制。近代建筑声学特别注意消除厅堂内混响、研究屋内语言和乐声具有最佳音质等问题。尤其是从电声器和电子学技术问世以后。为改变厅堂的混响钟,已特性,人们对吸声材料扩声系统和共振系统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而在古代,如何使广场或厅堂的人们清楚地听见有限强度的2中语言和乐声,这是古代人关注的问题叫;另外,作为现代消声技术先导的隔声技术在我国古代亦有雏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