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浅析新闻娱乐化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浅析新闻娱乐化

媒介的娱乐化最初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随之形成一股传媒的时尚潮流。其表现形式是报纸,电视,电台上的娱乐性节目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严肃性的节目相对受到冷遇和挤压。媒介为了追寻受众的满足迎合受众的轻松口味进行的新闻娱乐化包装。美国道琼斯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华尔街日报)发行人彼得凯恩在泛美报纸发行人协会第50届大会上的演说中悲哀的指出美国新闻界存在着“十分令人不安的倾向”,其中一个倾向就是新闻与娱乐之间的界限空前模糊。这是令人担忧的。

“九十年代后西方新闻界出现了新式新闻这一术语,这个术语最初为卡茨所采用。他说:“新式新闻是一个速配的混合物,他部分是好莱坞电影,部分是流行音乐和流行艺术,它将流行文化和名人杂志紧紧的混合起来,使小报式的电视节目,有线电视和家庭录像相互结合。”新式新闻的主要表现是将信息和娱乐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使曾经清晰的新闻与娱乐信息的界限日渐模糊,以至于在西方出现了一个新概念——infotainment显然这个词是information(信息)和entertainment(娱乐)的合成词,他预示着当代西方新闻娱乐融合的趋向,这种现象一般被描述为新闻娱乐化现象。 一、新闻娱乐化的界定

什么是新闻娱乐化?目前尚无明确的界定,这里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新闻娱乐化在我国兴起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发展的比较零碎。其次新闻娱乐化也是一股“西风东进”,我们目前成功的报纸电视节目,都建立在对国外同类成功新闻栏目模仿的基础之上。但从各媒体新闻报道的着力点上还是能略见端倪。国内对新闻娱乐化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一是在内容上偏向软新闻,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难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作为新闻的重点;或尽力使硬新闻软化。二是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甚至衍变为追求趣味性,吸引力,戏剧化的新闻文学化道路。 所谓“硬新闻”,源于西方新闻学,指政治性,政策性,指导性,时效性较强的新闻,一般用于严肃,重大题材的写作,叙述平实质朴,用词达意准确,严密,简洁,强调内容的政治作用和舆论效果。“软新闻”则是与“硬新闻”相对的内容,指人情味较浓,社会性,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其政治性要求不强,时效性限制不严,可运用多种写作方法和表达方式进行

报道,意引起受众的感官刺激和阅读视听兴趣。

由此可见新闻娱乐化报道现象的三点特征:一是内容上注重软性新闻,二是,着力挖掘硬新闻中的娱乐性因素,三是,形式上强调吸引力。 二、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我国内地的娱乐化风潮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晚期,可以说是对西方娱乐化风潮的模仿和对港台媒介娱乐化风潮的跟班。

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千篇一律的新闻形式也不再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因此,新闻的变化从形式的变化开始,正是为了适应市场而走出的第一步。生活化的语言,亲切的态度,现场感,贴近性,这些都是对新闻表现形式的有益探索,而在探索过程中,娱乐化的表现形式也逐渐受到一些媒体的追捧!

20世纪90年代,我国传媒的娱乐化出现了两次高峰:第一次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电视方面,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玩主》,《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等引起的电影娱乐热潮波及到了电视领域《北京人在纽约》,《编辑部的故事》,《爱你没商量》,《过把瘾》等电视剧随即播出,掀起了中国电视娱乐化的第一高峰。第二次高峰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电视剧以《我爱我家》,《还珠格格》,《雍正王朝》,《宰相刘罗锅》为代表,1999年春节《天龙八部》在全国18个台的卫星频道和15个省级台的非卫星频道的黄金时段同时亮相,使电视剧的娱乐化热潮达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巅峰。

1997年7月11日,湖南卫视隆重推出一档“乐字当头,以乐为主”的娱乐性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一股以游戏为目的娱乐旋风风靡大江南北的电视荧屏,《欢乐总动员》,《开心100》,《假日总动员》,等娱乐节目纷纷上马;还有以台湾的《非常男女》为范本,各地电视台相继推出大批婚恋类的电视娱乐节目,比如《相约星期六》,《玫瑰之约》,《谁让你心动》等。 这几年被众多媒体热炒的新闻,有这么一些:张国荣自杀事件,马加爵杀人案,梅艳芳去世,杨振宁忘年恋,还有查尔斯王子的婚礼和陈逸飞的去世,这两个事件又引出了当年戴妃之死及《理发师》风波的旧帐。最近则沸沸扬扬的讨论陈冠希的艳照事件!分析一下这些新闻我们不难发现它们能引起媒体的兴趣不是偶然的。明星,王室,名人,自杀,丑闻,忘年恋,第三者,这些新闻简直集中了所有的娱乐要素。看似不是新闻的小事也被调理成有趣的新闻报道,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没有不能报道的新闻就看你怎么报道的局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新闻娱乐化的表现:

1.以感官享受为旨归。

今天的大众传媒从以传者为中心转向了以受着为中心,受众角色从“倾听”转向了“参与”,这意味着传者权威地位的消退和传媒对受众的关注,更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一种传播模式和立场的转移。应该说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市场经济规则的作用,经济利益的诱惑,收视率的追求使得传者的眼光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遮蔽,拼命的满足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的背后隐藏着的是夸大信息本身所含有的娱乐元素,以追求感官享受为最终目的的隐患。比如电视娱乐虽然有各种各样的面目,但是几乎一样的游戏节目,也让人颇感厌烦。报刊上大量的情感化散文小品以及各种社会,自然的奇闻异事,男女情感纠葛,凶杀,暴力,恐怖事件,灾害故事等等,空前的占有者媒介的空间和时间。这类节目本身基本上不具有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只是作用于受众的感官和兴趣,供大众娱乐消遣。在这里,传统文化的教育功能被现实远远的地抛弃,感官享受盛极一时,媒介沦为煽情宣泄制造快感的文化机器。 2.新闻写作的趣味化

这里所说的趣味是指大众传播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上都倾向于趣味化,力图让读者或观众看了后能够哈哈大笑。当前报纸,电视等媒介上这些力图播人一笑,趣味化的内容越来越多。例如:2004年,许多媒体上曾出现过这样一个词“跳楼秀”,我们来看其中一则标题为《“跳楼些”者自讨拘留》(《三晋都市报》)的新闻导语:“25日上午,东山大道*****工地再演”跳楼秀“。一名受伤民工因所要伤残补偿而爬上七楼的搭吊铁架。” 原来所谓的“跳楼秀”是伤残民工为了讨要补偿才出此下策,试想民工兄弟如果能依法顺利地获得补偿必定不会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来引起注意。民工以命讨薪,这本该是一个沉痛的话题,但是某些媒体的报道却轻松而轻佻。随便翻一下报纸,除了大量的娱乐新闻外,还可以看到不少奇闻趣事,我们不看文章,只看这些浅白的口语化标题,就能猜到其中的内容。这些奇闻怪事满足了人们的那种好奇心理,人们看后产生惊奇,紧张,放松的心里,从中得到消遣娱乐。 3.新闻资讯采用小说话语的叙述模式

与传统信息传递方式不同,大众媒介的娱乐化倾向遵循的是“事件中心”原则,目的是展示故事的本身,追求新闻故事的可视性,悬念性,娱乐性,突出小说中显现的戏剧冲突之美。再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中曾一则新闻报道:“接下来请看毒的叫你发抖的毒蛇,你不必发抖,由刘阳市沙市镇的胡大姐给你撑腰,再毒的蛇见了胡大姐也会点头哈腰”。【3】报道就像讲故事一样,设置悬念,吊起观众胃口,诱惑观众的眼球跟着他的摄像机走向目的地。如此包装之后,新闻本身的枯燥,严肃性被缓解的同时,新闻本身的真实性也遭受到了不同

程度的消解。新闻信息的这种故事化,煽情性的报道方式是大众媒介娱乐化的一种重要手段。 4.强力推出大量娱乐性电视剧

这是电视荧屏上最为火爆,收视率最高的一种娱乐类电视剧节目,当然也是媒介娱乐化的一种中重要表现。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疯疯癫癫游世界的时尚古装剧,主要以创造收视奇观的《还珠格格》为代表,另有《欢喜游龙》,《九岁县太爷》等。这类电视剧大多历史背景模糊,内容虚构,有着固定的生产模式——美女帅哥明星担纲+唯美的时尚化的古典服装+曲折缠绵的传奇爱情故事。它们向观众提供与其说是客观的历史知识还不如说是供观众情绪宣泄,感官娱乐,心理放松的符号平台。当然,艺术创造中的虚构,演绎和夸张是允许的,但问题是电视剧中所传递的一种人生态度,人生行为对于热衷荧屏的却又不甚成熟的甚至是非常幼稚的青少年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另一类是被解构的经典原创作品。这类电视剧多是通过颠覆经典作品本身的严肃,崇高与壮美,阉割,亵渎经典作品原有内容的方式,获得更多的受众注意力和更大的经济利润,是当前大众媒介娱乐化令人担忧的一种表现形式。比如电视剧《林海雪原》。小说中的杨子荣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标示之一,作为侦察英雄的他勇敢,机智。但在电视剧版中却被塑造成一个伙夫,爱吃爱喝,不仅世故,并且还油腔滑调的有股“痞子气”,不仅有个初恋情人,而且还受到了土匪头子“蝴蝶迷”的动情和色诱,实在有些惨不忍睹。还有《阿Q的故事》,《雷雨》,《月牙儿与阳光》等等。在这些作品里,他们同样遭受到了颠覆性和否定性的解读,性格,典型,思想深度,意境等等都变得失去意义。电视剧的编导们不再关心作品的历史感和时代感,艺术性或者思想性,终极价值或是精神升华,他们只是以快乐为第一原则,片面追求高收视率。 5.新闻报道肤浅化

肤浅化,是指媒体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拒绝深层次的思考。且不说那些只为播人一笑的娱乐节目,就是许多新闻报道也是如此,我们会发现现在的报道多是对一些轰动的,冲突的性的,有趣的的现象或事件的报道,而这些报道多是停留在感性层面,只是对其做简单描述,很少对新闻的背景作深入分析,也不去思考为什么这样的事件会发生。例如:2004年上半年,“女体盛事件”由于媒体的报道引起了受众的极大关注。这一事件的起因是昆明一家餐厅用女体作为盛菜的工具,食客直接在人体上夹菜享用。由于这件事件特殊,必然会引起关注和报道,但是“女体盛事件”并不是娱乐事件,但是很多媒体都选择了娱乐视角。在报道过程中“女大学生”,“生菜苗条”,“皮肤光滑白净”“处女”“玉体横呈”等字眼不

断出现,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完全可以有社会的,文化的,心里的各种角度,但是我们的大部分媒体似乎只会写娱乐新闻了。

6.知识的娱乐化模式,即知识搭台娱乐唱戏的时尚模式。

这是当下媒介娱乐化的又一种要表现,仍以电视为例来进行分析。当前知识在电视上似乎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几乎各种“大赛”,“小赛”,诸如各种选级别的选美,舞蹈比赛,歌曲比赛,模特比赛等等都要加试文化知识,以知识问答为内容的栏目也是多多,诸如:央视的《正大综艺》了《开心辞典》,《幸运52》等等节目皆是以知识为中心,其他省台或是地方台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只是在这些节目中的身份却发生了改变,已被彻底地,毫不掩饰地“物化”,成为竞猜的点缀,娱乐的对象。基于此,知识的严肃性自然让位于知识的娱乐性,只是不再是知识而是常识。

从形式到内容,一步一步地,新闻娱乐化的阵地在扩大,媒体收获者收视率提高,报纸销量增加带来的喜悦,而对老百姓来说,在越来越轻松愉悦享受着新闻资讯之时,对媒体的信任感却下降了。只会娱乐八卦的媒体怎能获得受众的信任呢?这不能不是新闻娱乐化带来的媒体的悲哀。面对这喜悦与悲哀,我们不得不承认,新闻娱乐化有着其合理的一面,但也存在着巨大的缺陷。

三、新闻娱乐化成因分析

“娱乐”这个概念是需要正名的,我们常常庸俗地将之理解为搞笑甚至是耍宝,其实正确的解释是“使人快乐”。这是一个非常正面的解释,尤其是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他甚至可以理解为社会追求的目标之一。媒体能用自己的力量“使人快乐”这是媒体的幸事,更是媒体的责任。媒体掌握着传播媒介,控制着传播内容,但产生新闻娱乐化并非都是媒体的责任,还有以下原因: 1. 社会转型期的躁动 。

我国目前正处在转轨与转型的特殊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 ,人们强烈地需要某种娱乐 ,需要某种宣泄情绪和缓释心理压力的通道。同其他娱乐相比 ,娱乐化媒体的娱乐搞笑,煽情刺激的节目形式、报道手段无疑是最惠而不费的一种 ,它们提供娱乐新闻和其他轻松休闲的节目 ,用轻松活泼的语言和幽默的风格营造出娱乐场 ,帮助人们“逃避 ”日常生活中的压力和负担 ,带来情绪上的解放感。在这些调笑 、戏说、胡侃中,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以转移,精神压力得到了缓解 ,于是娱乐化媒体便成为受众获得心理松弛和压力缓释的好去处 ,娱乐

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这是新闻娱乐化的社会成因。 2. 激烈的市场竞争。

由于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电视,电台、报纸、期刊、互联网等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存的媒体激增 。据统计 , 截至2003年底 , 我国拥有报纸2137 种、总印数367. 83亿份 , 广播电台306个 ,电视台360个 ,广播电视台1300家 ,广播节目1933套 ,电视节目2058套,媒体的市场竞争空前激烈 ,市场像一个大蛋糕 ,加入战圈的媒体越多 ,各自所能切到的蛋糕就越少 ,越来越拥挤狭小的市场空间必然酿成媒体间全方位的殊死搏斗。继广告大战、电视剧大战等之后 ,新闻本身“人无我有、人有我新 ”的特性决定了新闻媒体的竞争一夜之间从千篇一律的通稿飞速进入各自大显神通的时代 ,而如 何迎合受众 ,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 ,抢夺市场份额 ,是新闻走泛娱乐化道路的市场成因。 3. 利润最大化的追求 。

从新闻生产者即媒介的角度来看 ,市场经济体制下具有双重属性的新闻媒介 ,在新闻改革过程中其经济实体的属性大大强化 ,被推向市场、自己找饭吃的媒体在扮演政治化角色的同时,还必须在激烈的竞争中追逐并保持市场份额与利润。要有市场就必须使产品有消费者 ;而要有消费者就必须研究受众的心理需求。当娱乐文化与文化工业相结合 ,文化生产与经济利润相一致的时候 ,“金钱乃是评判所有这些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一个公分母 ”。为了掏消费者的腰包 ,真正意义上的新闻被市场改写 ,客观性、真实性这些曾被重视的新闻理念被扔进市场的熔炉 ,重铸出来的是经媒体精心策划的、有可能畅销的新闻商品 ,娱乐因素成为市场的主导。以前编辑部争论的焦点是“最重要的信息是什么 ”,而现在关心的是“受众想听什么 ? 想看什么 ? ”如何抢占市场就是如何争取利益 ,利益的最 大化也就是以利润的最大化为终极目标。报纸、杂志等平面媒体追求发行量 、覆盖率 ,电视 、电台追求收视 (听)率和占有率。为了充分挖掘利用每一条新闻的价值 ,炒作、作秀等一系列原本属于娱乐界所热 衷的手法 ,自然就被某些媒体顺理成章地照搬到对各类新闻素材的处理上 ,通过对娱乐化元素的加入,来制造一些八卦新闻、花边新闻 ,以满足一部分受众的猎奇欲 、窥视欲。而一些媒体所制定的奖惩措施也对采编人员造成误导 ,使一些采编人员为利益驱使 ,不惜捕风捉影 ,甚至达到无所不可娱的地步 。于是 ,不难理解 ,当市场逻辑成为主宰 ,发行量、收视率等标志着受众群的数量指标已经成为媒体的生命线 ,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转化为对受众群的追逐 ,而媒介产品生产和销售也不可避免地执行市场经济商品的通用原则 ,即什么商品最好销 ,消费群最大 ,就生产什么 。效益为主 ,是新闻娱乐化的经济成因 。

4. 媒体职业道德的缺失 。

一味地娱乐新闻 、哗众取宠 ,也反映出一些媒体及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意识的缺失 ,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些媒体把新闻报道的重点放在炒作上 ,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把新 闻做“软 ”上 ,淡化新闻所承载的社会批判功能和舆论导向任务 ,缺乏勇于探索 、勤于思考的精神 ,也缺少挖掘深度和培养高尚审美情趣的能力。例如国内就有电视新闻制片人公开号召“新闻是快乐的 ”、“电视24 小时就是快乐24 小时 ”。从毛宁遇刺事件开始 ,到陈宝莲自杀 ,再到高枫事件 、刘晓庆被捕 , 传媒不厌其烦地大肆渲染 。 2003 年4 月1日香港艺人张国荣跳楼身亡后 ,第二天众多媒体就将这则新闻放到头版显著的位置 ,有的甚至进行了整版的主题报道 ,这股热潮延续了半个多月 。值得注意的是 , 就在传媒全力关注张国荣坠楼事件的时候 ,我国著名的数学家苏步青也遭不幸 ,然而却没有得到传媒对 张国荣同样的礼遇 ,以致于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道路上走向极端的媒体,放弃了作为社会公器的职责 ,在市场的利诱下 ,已从“守门人 ”变成市场口味的追逐者 ,这是在新闻娱乐化成为一种时尚时新闻媒体及从业者社会角色的错位。 5. 受众的心理需求 。

从受众心理的角度来看 ,媒体把重大严肃的硬新闻转化为富有个人色彩、戏剧 性和故事性的软新闻 ,能引发作为个体的受众的共鸣 ,进一步拉近和受众的心理距离 。将新闻聚焦于某一个人物身上 ,用对个人体验的微观观照来代替对社会历史背景的宏观考察。在一些重大社会政治事件的报道中 ,更能吸引受众的注意力 。如在伊拉克战争中 ,人们对一场威胁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严重破坏着人类生存环境的战争漠不关心 ,而对女兵林奇 、田纳西州的“父子 ”兵等伊战报道塑造出的媒体 “明星 ”的疯狂追逐,更是显示出娱乐化浪潮下个人化的魅力。数量可观的受众注意力也因此而被牢牢地维系在媒体周围。对于广大受众而言 ,媒介的使用权及参与权是一种稀缺的资源 ,能够亲身体验到媒 体的运作 ,不仅仅是生理距离上的接近 ,也是心理空间上的接近。让受众亲身参与媒体的各项活动 ,同媒体融为一体 ,这是时下流行的游戏节目、益智节目 、真人秀节目等的惯用手法。亲身体验的参与性 、节目难度的挑战性、游戏结果的不确定性对受众有着强大的吸引力 ,如《开心辞典 》、《幸运52 》等一直都是央视二套提高收视率的金牌栏目。从需要使用媒体到参与到它的运作过程中 ,受众向历来蒙着神秘面纱的媒体跨越了一大步,零距离接触让受众感受到极大的满足。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受众还没有或很少利用媒介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受众的媒介使用权 ,但这已经以让受众聚集在媒体周围 ,对这些主动向他们招手

的媒体趋之若鹜 ,新闻娱乐化也因而愈演愈烈 。这是娱乐化新闻的受众基础 。 6. 跨文化传播的冲击 。

冷战结束以来 ,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大大加速 ,经济的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 传播的全球化。随着人类交往的扩大,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渗透势在必行。跨文化传播是加速全球化进程的关键性要素之一,但这种影响和交往又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在全球化语境中,跨文化传播中存在着少数西方文化传播大国与多数文化传播弱国之间严重的不对称与不平等。毫无疑问,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入包含了许多西方的价值观 ,如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和商业主义。自国门大开、西风东渐 ,欧美传媒大国凭借着经济、资本、技术等诸种优势,不遗余力地向中国这个潜在的文化大市场进行文化输出,西方国家的影视作品每周都冠冕堂皇地出现在央视等主流媒体中,港台地区的影像产品更是充斥于各级各类传媒。曾处于长期文化封闭状态之中的中国大众 ,一旦摆脱束缚 ,很容易接纳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主流文化,进而潜移默化地接受这种异质文化所承载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乃至思维方式。处在文化传播全球化时代的中国,跨文化传播迅速地改变着固有的社会文化构成。在这样的背景下,西方国家新闻界所追求的突发性、显著性、异常性、接近性、重要性、人情味等新闻价值要素以及编辑方针、运营模式、操作方法的商业化取向不可能不会对我们的新闻媒介发生影响。所以 ,跨文化传播也是我国新闻娱乐化潮流的一个重要成因。 四、新闻娱乐化的利弊分析 1、新闻娱乐化的可取之处

(1)新闻娱乐化可以看作是媒体适应市场的行为方式。新闻娱乐化既然可以轰轰烈烈的展开,就一定有它的道理。不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 娱乐化的做法至少从经济效益上给媒体带来可观的回报。比如1999年著名球星贝克汉姆与他的妻子维多利亚的世纪超豪华婚礼便借助了传媒的力量,大做文章,上演了一幕王子与公主的美好童话故事, 引起了全球轰动, 负责转播的电视台收视率达到了至高点, 获得巨大收益, 靠新闻炒作的夫妇二人迅速窜红, 而观众也满足了自身探究明星生活的欲望, 可谓一石三鸟。媒体对此次婚礼的关注也从侧面生动反映出时下新闻界流行的娱乐化倾向。

(2)从传播学来看,新闻娱乐化充分考虑了受众的心理需求,是时下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机制的产物。实际上,我国自古以来就习惯以传播者为中心的机制,媒体的教育,宣传功能得到扩大,娱乐功能却一直受到压抑,不可否认,在传媒的众多功能中,娱乐也应该非常重要。随着我国的传媒走向市场、竞争,传媒也从高高在上转为贴近生活、群众,必须走到普通老百姓中,

传播者为中心逐渐被受众为中心替代。在这一过程中,媒体有必要在内容上倾向于软新闻或者尽量使严肃新闻软化,在表达方式上强调故事性,人情味,悬念、煽情,刺激的内容, 增加趣味性, 贴近受众 。 2、新闻娱乐化的负面影响

在新闻娱乐化愈演愈烈的时候, 在新闻媒体享受着新闻娱乐化带来的诸多经济利益的时候, 新闻的公信度和权威性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质疑。

(1)新闻庸俗化。“新闻娱乐化”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一些消极,不利的影响。比如在“莫斯科人质事件”报道中,一些媒体在报道和标题处理上,竟有很强的娱乐化倾向,什么《莫斯科上演 “倩女幽魂”女人质手机传情荡气回肠》,什么手机有奖竞猜 “有多少名人质”等等, 以别人的痛苦来取悦受众。许多娱乐新闻,体育新闻也热衷于报道明星名人的隐私,有的还滑向色情。这类内容力求迎合受众的“低级趣味”和“庸俗心理”, 极力兜售什么明星婚变、大款寻“二奶”、“富婆”“婚外情”等等, 污染社会环境, 败坏社会风气,违反伦理原则,恶俗到了极点 。

(2)新闻媒体社会责任的丢失。有学者认为,一些媒体不断推出娱乐性的文章或节目,从而使大众在不用动脑筋的乐与笑中,放松或放弃了理性判断和世界观重建的意愿, 放逐了对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人生真善美的价值判断。媒体把主要精力放在寻求新闻的娱乐消遣价值,不但不能发挥休闲的作用,还会弱化媒体的社会功能,削弱媒体的喉舌功能和舆论引导作用。 (3)新闻从业者职业道德的下滑。由于以娱乐化为指导, 使得一些记者编辑在新闻报道和标题制作上挖空心思地寻找“娱乐性”, 热衷于搜集道听途说的材料, 放大事实, 歪曲观察角度等等, 把求真务实的职业精神丢弃到一边,违背了一个新闻工作者起码的职业道德要求。

五、新闻娱乐化的适度原则

“大众文化时代, 特别重视文化对个体生命的滋养”。生产快乐就是大众文化滋养生命的方式之一。在新闻报道中适当添加娱乐的元素能让受众同时获得“意义和快感”, 媒体又何乐而不为?从一定意义上说, 大众文化只要引导得好, 利用得好, 是能够具有这样的功能和发挥这样的作用的。”[6]在新闻报道中添加娱乐元素是可行的, 但也是有条件的, 它应该遵循“适宜、适量、适度,适时”的原则。 1,首先是“适宜”。

国家的大政方针、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灾难以及关系到人的尊严等严肃的新闻事实是不能拿来娱乐的。媒体作为社会公器所承担的社会责任要求它们在报道新闻的同时要体现出正确的价值取向, 要对社会舆论作出正确的引导。时下流行的“民生新闻”娱乐成份引起了许多的不满。其实应将民生新闻的事实作个区分,民生疾苦是不能拿来娱乐的, 而此外的一般新闻事实含有娱乐元素都未尝不可。 2,其次是“适量”。

除了娱乐媒体, 在任何时候严肃新闻都应该是新闻媒体报道的主要内容。而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硬新闻永远是受众最需要的。如果媒体每天给予受众的娱乐化新闻在数量上超过严肃报道的新闻,必然会削弱新闻媒体监测环境、影响舆论的社会功能, 强化受众浮躁的心态, 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3,再次是“适度”。

就报道来说, 娱乐元素应该只是导引受众接受的契机而不是报道的主体(娱乐新闻除外) 。如果受众在接受一则报道之后只记住其中有趣的部分而忽略其中重要的有价值的事实元素的话, 就是报道的失败。在处理娱乐受众与迎合受众的关系上也有一个适度的问题。 4,复次是“适时”。

娱乐是以生产快乐为目的的。如果在人类遇到重大灾难和危险(比如非典、印度洋海啸等) 的时候,媒体仍自顾自地娱乐, 那就不仅是不合时宜的问题而是良心与道德的问题了。 从上述对新闻娱乐化的成因,表现,利弊等分析可见 ,在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新闻控制体制比较完善,政府和社会舆论对新闻事业的影响比较显著的社会里,新闻娱乐化之所以能够轰轰烈烈地大行其道 ,有着极其复杂的原因。究竟是福是祸 ?在现阶段,我们很难对新闻娱乐化下一个或好或坏的简单结论,应该承认,市场经济初期新闻娱乐化的某些做法有其合理性 ,它在一定程度上使新闻媒介走向市场、走向大众、贴近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 ”传媒。

物极必反,新闻事业的发展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对当前新闻娱乐化日益泛滥的现象不加防范,听之任之 ,则新闻很容易走向低俗化,甚至成为垃圾文化 ,媒介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也会随之丧失 ,进而完全沦为受众娱乐的工具。在充分考虑受众需求和接受心理的情况下 ,在社会可以接受的范围内充分发掘新闻的娱乐功能 ,不仅可以使媒介真正走向大众 ,而且可以提高新闻媒介的市场竞争力 。

如果超越了合理的娱乐化的度 ,一味地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 ,比如哗众取宠地炒作明星绯闻 ,不顾新闻职业道德炮制“假新闻 ”,甚至是肆无忌惮地渲染暴力和色情场面以刺激受众的原始生理欲望 ,这样的行为对于传媒而言虽然可能会带来一时的经济效益 ,但从长远来看 ,传媒庸俗化、媚俗化的不良倾向最终会使媒介的权威下降 ,公信力丧失 ,甚至危害社会风气 ,这样的新闻娱乐化就必然是新闻传媒之祸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