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五中 顾美玲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背景下,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这是每一位老师都在关注和思考的问题,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会提问的老师,能将一堂课变得轻松自如,将学生引向知识、能力、觉悟的目标,为学生创造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它对教师驾驭课堂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可见在教学中,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提问更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即有效的物理课堂提问,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有效促进师生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还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为社会输送大批高素质的创造人才,这是其他教学措施无法代替的。
2.当前课堂提问的误区
在我们当前的教学中,存在着课堂提问面不广,提问形式不合理,提问数量不当,提问的问题设计不科学,提问功能单一等诸多误区。而且课堂上提问的大多数是老师,很少能听到学生提出问题,而提问不仅是教师教学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学生的提问更为重要,不容忽视,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学生能主动提出问题或带着问题听课,将会更好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因此,研究课堂提问,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教师的提问,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也能提出问题,是解决现实教学问题的需要,值得每位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3.“减负增效”的要求
江苏省教育厅明文规定了“五严”禁令,规定学校不能以任何形式利用周六和晚自习进行补课,而教学的内容并没有因此而减少,这就对教师如何设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指出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须要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材施教,而不是无谓的重复劳动。在“减负”的同时,必须要“增效”。 这对广大师生来说是一件喜事,而对教师来说这更是一种挑战,教师要在相对较少的时间(课时)内完成相同的教学任务,这就要求教师要精心地备课,精心地设计问题,进行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减负增效”。 以上种种原因,引发了我对课堂提问的深入思考,进而提出了《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课堂上的提问更应该有的放矢。因此我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不仅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提问,还设计了学生课前预习,先提出书面问题这一环节,然后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认真汇
总,在研究、分析、思考的同时,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意识地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提问艺术,力争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有效课堂提问”,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心理活动,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引起思考、探索,这种回应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从而掌握知识,训练能力,推动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提高教学质量,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
“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就是研究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效使用课堂提问的方式和方法,即教师如何根据教学目的、学情,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有计划地、针对性地、创造性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提问,这种提问促进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又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从而大大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最终提高课堂效率与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
三、研究的内容、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利于学生提问策略
“疑则思,思则问”,在教学中,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在研究某个课题时,老师可以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给足他们自主探索的时空,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课堂,并提出问题(书面)教师进行汇集。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在提问前要认真解读教材,查阅资料,这样才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更高、兴趣会更浓。学生带着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进课堂,会产生一种追根索源的欲望,此时学生很自然的全身心投入课堂中,思维一下子就展开,此时如果老师稍加点拨,学生就会进一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学生由疑而问,由问而学,在问中获知,在疑中成才,用发现的眼光来对待教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教师要努力营造质疑的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压抑的、一言堂的、专制的教学气氛下,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知识,不敢质疑。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努力营造看送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亲切、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性,这样学生才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教师要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做到答错了允许补充,不明白的允许发问,没想好的允许再想,不同意的允许争论,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允许不举手坐着提出或回答问题,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种种质疑给予期待,投以赞许的目光,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想学什么?”“想怎么学?”“有不同意见吗?”“谁想说,请大胆地站起来!”“你的想法比老师的还好。”这些具有亲和力的话语,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对于学生提出的有一定价值的问题,可摆到全班同学面前,让大家讨论;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教师要给于积极的肯定,赞扬学生敢于提问的勇气,而后再给予启发。这样当学生得到了老师的尊重后就能消除恐惧、害羞的心理,就能增强他们质疑的勇气和信心,从而敢于提问。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提问。敢问并非会问,会问也并非等于善问,有时学生提出的问题抓不住要领,有时提出的问题太简单,没有思维价值,有时提出的
问题钻牛角尖或扯得太远,有时冥思苦想提不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也就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质疑,还要授以质疑的方法,设法让学生善问,引导学生“在可提出问题的地方提出问题” ,让学生了解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提问。如何引导?教师可以通过:1.示范性提问,提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应该先易后难。起始阶段,教师应把着眼点集中于课堂提问,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提问,吸引学生热烈讨论、积极思考,渐渐产生一种想要自己提问供大家讨论的欲望。同时,教师的提问在发现问题的方法方面为学生示范,即先示范提问,后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对比使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和技巧,逐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自己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问。教师的提问要向学生展示发现问题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受到启迪,有法可循。 2.启发引导,让学生尝试提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懂或难懂的地方,这就是疑问,是感知过程的障碍,教师要指导学生发现问题,尝试提问,如找矛盾、暗示有疑等。3.多向思维法。即从不同方向和角度去思考和提出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对同一个问题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想法,鼓励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和独创性,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质疑的空间。4.逆向思维法。把一个问题反过来问,结果会怎样?由此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和思维的逻辑性。如: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吗?加速度不变的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吗?这样让学生从相反的角度来思考并分析,从而深刻认识两个概念的本质区别。
2、平衡四对范畴策略
教师要善于把握提问的技巧、进行精心的问题设计,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有机地融合进课堂,从而使课堂提问达到最佳的效果。这不是教师随心所欲的,而是一个重要的技术问题,是一门教育艺术。教师应该在课堂提问中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1)点与面的关系。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既能面向优生“拔高”,又能照顾差生“保底”,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提问的对象既要有普遍性又要有差异性。
(2)难与易的关系。问题的难易要适当。教师的提问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抛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生发性,该作铺垫时就铺垫,该归纳时归纳,要把握治最佳实际提问,内容的难易应确定在学生“跳一跳摘得到”的层次,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状态,这样才具有挑战性,才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曲与直的关系。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富有启发性,既能帮助学生“温故”与“知新”,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要考虑如何通过提问来引导思维,切忌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即不能包办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如果教师经常只问“是什么”、“对不对”、“好不好”,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
(4)多与少的关系。教师切不可为提问而提问,如果提问过多过滥、无休止,学生应接不暇,没有思考的余地,必然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兴趣,而学生长时间地处于思考中,就会厌烦、懈怠,生成的质量明显下降;如果提问过少,难以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势必造成学生厌倦反感,效果必然很差。所以授课时不在于多问,而在于善问、巧问。
3.设计课堂提问的几种具体做法
(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唤起求知欲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和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提出相关的富有启发性或联系实际的中心问题(此类问题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往往不能马上回答),设置矛盾悬念,可引起学生的直接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唤起求知欲。然后通过一系列实验和问题,交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逐步来解决上述中心问题。例如,对于 “奥斯特的发现”,通过演示实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研究目标,即通电导体的磁场与哪些因素有关?进一步引导学生亲自参与设计通电螺线管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师生互动、信息交流,最后由学生小结归纳,解决提出的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活动,激起了课堂教学中一个又一个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
(2)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维
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巧妙设问,要善于把教材中既定的物理观点转化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斯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
(3)联系实际,设计问题,培养能力
教师应该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符合教学内容和要求的问题情景,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例如,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现实际情景:输送带送物、刹车滑行、跳水运动、小孩滑滑梯、荡千秋、亮度可调的台灯、光导纤维传送光信号、原子弹爆炸等。将这些真实的实际情景设计成对应的物理问题,如:摩擦力问题、匀减速问题、竖直上抛问题、斜面动力学问题、单摆问题、电路调压问题、全反射问题、核裂变问题等,穿插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当前所学物理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把握时机设疑,持续学习兴趣
一节课中新的概念、规律得出后,学生很容易产生松懈情绪,在总结中再强调本节内容的重、难点时,学生可能听不进去了,若把要强调的知识巧妙地设计成富有色彩的问题,并适当地带上点风趣,则可使学生在倦怠中再振作,加深对课堂主要内容的消化理解。
在讲摩擦力一节时,主要介绍两种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大小和方向等,其中静摩擦力的的大小和方向是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总结时再举用水平力推桌子没有推动的例子,就没有新意,不能再引起学生兴奋。因此设计了用水平力将一本书压在坚直墙壁上的例子,提问:“如果对书的压力逐渐增大,书受的摩擦力如何变化?”这一问回答错误最多的是:“因为f =μN,N增大,所以f也增大”。至此可借题发挥:“增大后的摩擦力必大于书的重力,那么书将沿墙攀登了?”学生听后哈哈大笑,自知出错,而后兴奋、思考,变信口回答为主动探索。
(二)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9月至11月)
(1)确定课题研究方案及实施计划,明确研究思路。
(2)通过现场听课、网上查找、杂志阅读等方式搜集有关资料,了解现今高中物理课堂教师提问的现状,分析课堂提问的好处以及当前教师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错误观念及其产生原因。
2、实施阶段(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
(1)按实施计划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课前给足学生自主探索的时空,让他们提前进行预习,让学生在解读课本的基础上,带着一定的知识储备走进课堂,并提出问题(书面)教师进行汇集。教师在备课时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精心设计,力争课堂上做到恰如其分的提问,并及时反思。
(2)通过观察、访谈、总结等方法来收集信息,不断改进,适时修正,并撰写教学论文。
3、总结阶段(2010年5月至2010年6月) 汇总研究资料,形成结题报告。 (三)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有效提问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一些重点的章节,教师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认真解读课本,储备一定的知识,同时提出一些书面问题交给教师进行汇总。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思考,精心设计,在研究、分析、思考的同时,有意识地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提问艺术,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并及时记录。
2、经验总结法。调查高中物理课堂提问的现状,广泛归纳总结一些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整理出系统的方法、内容,力求从小处着眼,进行总结。
3、文献研究法。查看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把握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四、课题实验基本做法及效果 1、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在一些比较重点的章节,提前布置学生预习,认真解读课本,储备一定的知识,同时提出一些书面问题交给我进行汇总。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思考,在研究、分析、思考的同时,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意识地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提问艺术,力争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并及时记录。一段时间下来,大多数学生能接受并适应这样的过程。预习时能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对教材、教师、同学、探究过程等方面都能提出自己的问题,虽然提问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2、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教师要做有心人,要能把握学生提出的问题。在备课的时候,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能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现状,适时调整教学,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从而转移了备课重心。同时,也促进了教师在课前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教材,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在课后及时反思教学过程,迅速作出调整。
3、课堂效率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提前解读课本,认真思考,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知识;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在认真思考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学生想知道想掌握的知识,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融合在课堂教学中,这样就充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甚至在课堂上,敢于提问、爱提问的学生也明显增多,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如在《曲线运动》这一章的第8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的教学中,我事先布置学生预习,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如关于火车拐弯,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火车在转弯时做圆周运动,需要一定的向心力,是由谁来提供的?
与火车速度有什么关系?2. 修建铁路,怎样适当选择内外轨的高度差,才能够使火车转弯时所需要的向心力完全由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来提供?3.当火车行驶速度与规定的速度不相等时,会怎么样?为什么?(何时对外轨道有压力,何时对内轨道有压力?)4.火车拐弯的时候应该还有摩擦力,为何书上不考虑摩擦力? 关于汽车过拱桥,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 汽车通过拱形桥的最高点和凹形桥的最低点时,车对桥的压力比汽车的重量大些还是小些?2.汽车不在拱形桥的最高点时(重力和支持力不在同一直线上),重力和支持力怎样提供向心力?如何求汽车对拱形桥的压力?3.汽车过拱形桥时,如速度越来越大,大到一定程度时,压力会不会为0?当F压=0时,汽车速度为多大?此后车子会继续做圆周运动,还是会因为速度太大而沿速度方向(切线方向)飞出?关于水流星,学生提出了这样的几个问题:1. 用绳子系住盛水的小桶,使小桶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要使水在小桶转到最高点时不从小桶中流出来,这时小桶的线速度至少为多大?(如果速率非常小,会有什么情况发生?)2.过“山车”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时,到了最高点为什么不会掉下来?(在游乐场玩过山车时,即使不系安全带也不会掉下来,这是什么原理?)要不掉下来,在最高点的速度至少是多少?3. 绳和杆在竖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规律是否相同?关于离心运动,学生提出了一下几个问题:1.物体什么情况下做离心运动?(合力与向心力的关系)2.离心运动的轨迹是曲线还是直线?什么时候是曲线,什么时候是直线?(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旦失去向心力的作用,它会怎样运动?)3.离心运动是不是受“离心力”的作用而产生的运动?4. 物体做离心运动是否就是沿半径向外运动?
对这些问题,有些学生通过自己的预习已经知道了一部分,还有一部分存在疑问,我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些问题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使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并随着教学内容逐渐深入,依次抛出,适时提问,一部分同学通过自己的预习就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很有成就感(课后交流时,有的同学还为课堂上未能回答老师的问题而感到遗憾);另一部分同学通过老师或别人的讲解也弄懂了自己想问的问题,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沉浸在课堂学习当中,课堂气氛活跃而融洽,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达到了理想的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困惑
1、学生的热情在不断的减退。刚开始研究时,学生对这种教学形式感到比较新鲜,在预习时认真查资料,解读课本,思考研究,提出一些有质量、有深度的问题。这样预习下来的确很有成效,但同时也比较费时间,加上高一的学生目前还是9门学科,学习任务比较重,各门功课的作业比较多,部分学生提出的问题不免流于形式,缺乏思维深度,少部分学生渐渐失去了原有的激情。
2、课题研究式缺乏创新。因为没有经验,课题研究中只能边摸索边前进,形式较单一,缺乏创新意识。另外课题研究的深度还很不够。因为我自身的水平限制,很难将课题研究到一定的深度,很多时候,仍在“穿新鞋走老路”,理论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课题活动的效果没有达到理想的目标。当学生的学习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时,会有很好的感受性、清晰的记忆、活跃的思维和较强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充分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从而达到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目前我所研究的课题的参与面、学生的思维深度都还有欠缺,这也是下阶段我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六、下阶段的计划及主要措施
1.努力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思考,对问题进行筛选,提出高质量的问题,使之成为一个合适的问题。怎样的问题才是高质量的问题呢?问题要能突出学生的“探究过程”。在学生提出问题时,不仅要进行思维发散多提问题,还要力求使问题不浮于表面。学生一般喜欢围绕“为什么”来提,如:过“山车”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时,到了最高点为什么不会掉下?为什么平常我们见得多是拱形桥而不是凹形桥?等等,这不是有利于探究的提问,因为它可以轻易得到答案又难以进行深入探究。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应让学生用“怎么样” “为什么会这样”等多种角度去提问题,如:在游乐场玩过山车时,怎样才能做到即使不系安全带也不会掉下来?速度至少为多大?修建铁路,怎样适当选择内外轨的高度差,才能够使火车转弯时所需要的向心力完全由重力和支持力的合力来提供?等。这样的提问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及探究心理,从而突出探究过程。
2、利用好学生课堂中的问题以及由此产生的资源进行教学。学生的问题会促进教师推动课堂教学朝深处发展,但有时也扰动了教师正常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程序。如何有效利用学生的问题,不断生成新的教学素材,而又不影响正常教学环节,如何找到两者的结合点,是我下阶段课堂教学中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3、理论与实践结合,完成研究课题,争取写出较高理论水平和较有实践指导意义的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