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概况
该区位于华北陆台南缘,华熊台缘坳陷东段,熊耳山隆起与嵩县断陷盆地的接壤处,熊耳山变质核杂岩之中。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制约着本区地层、构造、岩浆岩的展布,并为区内金矿床的形成提供良好的大地构造环境。1956年以来该区的地质工作就没有间断过,对该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区域成矿特征、资源储量等进行了研究,为本区金矿体的圈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2 矿区地质 2.1 地层
地层主要为太古宇太华岩群的变质岩和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沉积岩系,次为第三系和第四系。
2.2 构造
构造以断裂为主,主要构造线为北西—南东向,以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最为发育。(1)褶皱:本区褶皱不发育,主要为王庄—陶村复背斜,轴面走向北西—南东,向南东倾斜,沿轴部断裂发育,有大量的花岗岩侵入和爆破角砾岩体成带分布,轴部地层为太华岩群。太华岩群和熊耳群地层均呈单斜产出,傾向南东。(2)断裂:区内断裂发育,主要有NE、NW两组。NE向断裂,走向北东,倾向南东,具长期活动特点,规模大,为区内重要的导矿和容矿构造。NW向断裂,活动时间较长,规模一般不大,早期形成的多数被基性岩脉充填,晚期断裂被斑状角闪二长花岗岩脉充填。
2.3 岩浆岩
区域岩浆岩十分发育,分布广泛,具有多期次、多相位特点。其中活动最强烈,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中元古代早期火山喷发和燕山期大规模酸性岩浆侵入活动。中元古代的岩浆活动以大规模火山喷发为特点,形成熊耳群巨厚火山岩系。加里东期少量中基性岩脉侵入。燕山期岩浆活动主要形成大规模钙碱性、中酸性、酸性侵入岩。已发现的金矿床(点),主要为爆破角砾岩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爆破角砾岩型金矿(化)多分布于王庄—陶村背斜上,破碎带蚀变岩型金矿分布广泛,找矿前景良好,尤其是公峪一带,该类型金矿储量远景可观。
3 矿床地质
该金矿床属于破碎蚀变岩型金矿,矿体形态、产状严格受含金破碎带控制,矿体厚度较稳定。据勘查结果表明,有价值的金矿化都直接受控于、赋存在蚀变构造破碎带内。这些破碎带主要由蚀变构造角砾岩组成,构造岩带水平宽度从不足 0.3m至2.50m。角砾岩呈深灰色、灰绿色,氧化程度高者呈褐红色。角砾轮廓清晰,呈尖棱状、次棱角状,少量呈园状。岩石碎屑成分与断裂通过的围岩岩类有关,一般为片麻岩,局部为长英质斑岩及闪长玢岩、基性脉岩。破碎带在深部火成岩角砾增多。角砾粒径多在1—5 cm,个别达10—30 cm,偶见有80 cm 者。胶结物几乎遭受不同程度的热液蚀变,致使角砾胶结坚固,有细脉浸染状黄铁矿化,局部出现石英团块、石英脉、黄铁矿脉和方解石脉。蚀变破碎带的产生时间,根据其与燕山期火成岩脉的切割关系,当在燕山晚期构造岩浆活动的晚期阶段。
该区内含金破碎带20多条,主要含金破碎带整体上呈北北东或北西向分布,具有大致平行、等距排列的特征,断面走向及倾向多呈舒缓波状,在横剖面上该组破碎带呈向北西倾斜的叠瓦状样式,受其切割的岩片在剖面上呈醒目的书斜状排列。倾角40°—86°,出露长度不等,多在数百米至千余米,矿化各异,其中规模较大、矿化较好的6条。
4 矿体特征
共圈出金矿体5个,分别是F103、F104、F106、F107、F112。金矿体规模小,形态呈小脉状、小透镜状,产状与含金破碎带基本一致,矿体厚度较稳定,一般较薄,水平厚度 0.59-1.21m,平均0.91m。品位2.12—3.79×10-6,平均品位 3.38×10-6。矿体规模小,单矿体长130—380m,延深40—110m。
现将F103-Ⅰ、F104-Ⅰ和F107这三个规模较大的矿体特征进行分述。(1)F103-Ⅰ矿体:赋存在F103含金破碎带中,该带内圈出矿体1个。矿体由13个工程控制,走向长380m,垂向延深110m。矿体最高标高768m,最低635m。垂直纵投影图上矿体形态呈不规则多边形,未出现无矿天窗。矿体水平厚度0.5—1.32m,平均厚0.76m,厚度变化系数23%,较稳定。矿体中单样品位极值为1.25—7.54×10-6,变化系数为35%,品位分布均匀,平均品位为3.51×10-6。(2)F104-Ⅰ矿体:F104含金破碎带圈出1个矿体,由5个工程控制,组成的中段高大致为20m,矿体走向长321m,垂向延深78m。矿体最高标高827m,最低750m。垂直纵投影图上矿体形态为不规则多边形,矿体厚度极值0.70—
1.10m,平均厚度0.89m,变化系数18%,厚度稳定。矿体中单样金品位极值为1.75-8.34×10-6,变化系数为56%,品位分布均匀,平均品位 3.39×10-6。(3)F107-Ⅰ矿体:F107含金破碎带圈出1个矿体,由两个民采硐、两钻孔、一个探槽和一个地质采样点控制,矿体走向长330m,垂向延深110m。矿体最高标高753m,最低590m。垂直纵投影图上矿体形态为似梯形,矿体厚度极值0.75—1.79m,平均厚度1.07m,变化系数36%,厚度稳定。矿体中单样金品位极值为1.32-5.07×10-6,变化系数为47%,品位分布不均。平均品位 3.71×10-6。
5 矿体(层)围岩与夹石
油篓沟金矿矿体的底板、顶板及夹石从岩性讲,存在许多相似的特征。除F107-I矿体的底板和顶板为安山岩外,其余全部为黑云斜长片麻岩、斜长角闪岩等。矿体的夹石,主要为矿化较弱的构造蚀变岩,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等特征与金矿石没有区别,厚度一般都小于夹石剔除厚度。
6 结论
油篓沟金矿属祁雨沟金矿田的一部分,大地构造位于华北陆台南缘,华熊台缘坳陷东段,熊耳山隆起与嵩县断陷盆地的接壤处,熊耳山变质核杂岩之中,为区内金矿床的形成提供良好的构造环境。地层主要为太古宇太华岩群的变质岩和中元古界熊耳群火山沉积岩系;构造以断裂为主,与金矿化密切相关的主要有中元古代早期火山喷发和燕山期大规模酸性岩浆侵入活动。金矿床(点)主要为爆破角砾岩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床属于破碎蚀变岩型金矿,矿体形态、产状严格受含金破碎带控制,矿体厚度较稳定。勘查表明,有价值的金矿化都直接受控于、赋存在蚀变构造破碎带内。
参考文献:
[1]河南省地质矿产局.河南省区域地质志[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9 [2]罗铭玖,黎世美,卢欣祥,等.河南省主要矿产的成矿作用及矿床成矿系列[M].北京:出版社,200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