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泾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

纲 要

序 言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是“十一五”乃至今后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依据。制定并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于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十五”时期回顾和总结

“十五”期间,全县回汉人民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加快发展为要,紧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上级党委、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畜牧富县、工业兴县、旅游强县、开放活县”战略,着力培育草畜、旅游、劳务产业,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努力克服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和困难,保持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事业日上,是经济发展较好、城乡面貌变化较大、人民生活水平提升较快的一个时期。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十五”末(2005年底),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0750万元,年均增长13%,比“九五”同期高出2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2455元(约303美元),比“九五”同期高出975元。

- 1 -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00万元,年均增长12.9%。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6亿元,年均增长24.5%,超过了“十五”计划所确定的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草畜、旅游、劳务”支柱产业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

“十五”期间,针对经济总量小、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民增收空间狭窄的现状,适时地进行了经济结构大调整,以“草畜、旅游、劳务”为主要内容的支柱产业的发展框架已全面形成并向纵深方向延伸,全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九五”末(2000年)的45:15:40调整到36:22:42。

草畜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建成百户养牛园区8个,养牛示范村34个,黄牛饲养量达到8万头,其中:存栏5.2万头,出栏2.8万头,分别比“九五”同期增长167%和65%。人工种草保留面积30.6万亩,比“九五”同期净增19万亩。

旅游开发取得新突破。“十五”期间,以整合旅游资源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和市场开拓能力,不断丰富旅游内涵,努力提高旅游品位和服务档次,使县域旅游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十五”未,年旅游接待人次达15万人,比“九五”同期增长87.5%,旅游社会总收入达到3500万元,比“九五”同期增长438%。

劳务经济效益全面提升。五年累计输出劳务1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15879万元,年劳务人均收入1585元,比“九五”同比增长16.4%。新建劳务基地25个,培育发展劳务中介组织16个,人均劳务收入达到395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8.6%。

- 2 -

——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城市建设方面:“十五”期间,县域城市建设以构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突出”的生态旅游城市为目标,按照集中改造老城区,重点开发新城区的发展思路,走政府引导,项目带动、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城市发展之路,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旧城改造成效显著。对临街的113处低矮破旧建筑物进行了开发改造,新开发建设面积16万平方米。对县城老区龙潭街、香水街、西苑路、东平路等主要城市道路及给排水系统进行了集中改造,累计建成高标准城市道路5公里,形成了“四横四纵”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二是新城区开发迈出实质性步伐。行政中心、泾河路、香水街延伸、公安看守所、税务培训中心、汽车站、中心粮库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在新城区落户,拉开了县城新建区的发展框架。三是公益设施不断完善。相继建成了人民广场、供水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一批社会公益性项目,标志着县域城市建设已经进入到一个新阶段。

水利方面:“十五”期间,累计建成人畜饮水工程44处,解决了全县71个行政村,133个自然村,5.3万人、2.3万头大家畜、3.1万只羊的饮水困难;治理泾河、石嘴河、沙塘河、羊槽河主要河道4条,累计治理长度22.13公里;完成小流域综合治理13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1平方公里;完成西峡水库防渗处理工程;建成自流灌区和扬水灌区各一处,控制灌溉面积1.05万亩。

交通方面:“十五”期间,以干线公路等级化和“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为契机,对县域泾隆、泾华、泾什三条干线公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加大了乡村公路的实施力度。全县累计通车里程达514公里,其中:县道以上干线公路161公里,乡村公路353公里。

电力方面:紧抓国家“两改一同价”政策实施的机遇,以电力体制改革为突破口,强化行业内部管理,全面实现了城乡电网同网同价,使县域配电网络更加合理。完成县域一、二期农网和县城一期城网改造工程,建成县城、泾河源、黄花、六盘山镇变电所4座,新增主变容量3.4

- 3 -

万KVA。

农村能源方面:“十五”期间,全县共建成农用沼气池2108口,安装太阳灶1450台,太阳能热水器1340台,受益群众3592户,占全县农村总人口的15.6%。

——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

“十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人工造林61.7万亩,县域森林覆盖率由“九五”未的38.2%提高到41.9%。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到30.6万亩,县域植被覆盖度由“九五”未的65%提高到85%。累计新修基本农田6万亩,围滩造地8200亩。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

国有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以泾河清真食品公司、六盘山水泥厂为龙头的骨干企业,实现了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上的根本性突破,初步建立了适合发展实际的现代企业制度。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全县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达到 个。社会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各项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迈出实质性步伐。对口帮扶工作不断向纵深发展,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初见成效。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预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00元,年均增长7.5%。比“十五”预期目标高3.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1433元,年均增长8.1%,贫困人口下降到26.6%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7%,低于5%的控制目标。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积继续扩大,分别达到96%、65%和60%。居民住房条件得到很

- 4 -

大改善,人均面积达到22平方米。

教育事业:全面完成了普及初等义务教育的历史性任务,转入“普九”攻坚的新阶段。2005年,全县小学在校学生14863人,比“九五”末净增3677人,适龄儿童入学率由98.4%提高到99.1%;初中在校学生4100人,比“九五”末净增2400人,高中在校学生750人,比“九五”末净增521人。

卫生事业:新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重大的卫生基础设施项目,进一步改善县、乡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疾病预防与“四苗”接种成效显著,妇幼保健覆盖率扩大,城乡居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计划生育:严格落实各项计划生育政策,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机制和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少生快富”工程覆盖面扩大。预计到2005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2.5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5.15‰,比2000年下降近1.3个千分点。

科技事业:在新品种引进选育、农业节水、重大病虫害防治、区域农业综合开发以及生态农业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总之,“十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各项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和突破。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全市乃至全区发展水平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经济总量小,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经营管理粗放的问题还相当突出;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产业结构层次低,支柱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工业经济总量小,比重低,发展后劲不足,带动能力不强;劳动者的综合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尚未有效得到解决。

- 5 -

第二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一五”是我县加快发展的一个战略机遇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既有诸多有利条件,又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一、面临的主要机遇是:

①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不仅对西部在发展政策上予以倾斜,而且在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将给予大力的支持,为我们加快发展提拱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②我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增长上升期,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膳食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给我县旅游、草畜、劳务三个主导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③我县地处银川、西安、兰州三大城市的中心,随着银武、定罗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将极大地缩短我县与中心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对于增加流动人口数量,促进经济增长、加速商贸流通、扩大对外开放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

④我县地处大六盘生态经济圈的核心保护区,随着自治区大六盘生态经济圈战略的实施,为我县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草畜产业以及特色种植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自治区会议中心在泾落户,也将极大地提高我县对外的知名度,为今后的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⑤全县上下谋发展、求发展、快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民心思进,为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内在动力。

二、面临的挑战:

- 6 -

①我县投融资渠道单一,对国家投资的依赖程度很大,随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继续实行,资金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

②人才资源出现断层,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作用将进一步凸现。

③发展压力增大,人均生产总值只有300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异常艰巨。

④就业渠道单一,富余劳动力增多,就业压力加剧。与此同时,我县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正在拉大,即使与周边地区相比,也有拉大的趋势。因此,“十一五”期间,必须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采取切实有效地措施,认真克服和解决长期积累的突出困难和问题,负重拼搏,开拓进取,推动经济社会再上新台阶。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以农民增收、财政增效为核心,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立县、畜牧富县、工业兴县、旅游强县、开放活县”五大战略,着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确保“草畜、旅游、劳务”和国民经济三点一线共同发展。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努力增加社会就业,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推进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扩大对外开放,创新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社会事业进步,加快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二、“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

- 7 -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总目标,在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前提下:

到2010年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92亿元,年均增长14%;

——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100万元,年均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8—21亿元,年均增长13—15%;

——三次产业的结构比调整到20:35:45;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0%;工业增加值达到9300万元,年均增长18.4%;旅游业社会总收入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28%;劳务经济创收达到1亿元,劳务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第一产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降到40%以下。

——城市控制区面积扩大到60平方公里;城市人口增加到3.5万人;城市垃圾和城市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60%和50%以上;城市化水平达到25%以上;

——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200元,年均增长8.3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1730万元,年均增长12.5%;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0元,年均增长8%;

- 8 -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8%以内;

——小学入学率达到99.5%以上;初中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入学率达到75%以上,升学率达到65%以上;

——妇幼保健覆盖率达到90%以上;

——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8‰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3.5万人以内。

2020远景目标:

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4亿元,年均增长1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660元(约1510 美元),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85%以上,城市化率达到4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5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200元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65%以上,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5万人以内。

第四章 发展状大特色优势产业

一、坚持草畜产业优先发展战略,为县域经济发展积蓄后劲

按照“建大龙头、带大基地、兴大产业、育大市场”的发展要求,草畜产业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为目标,以扩大养殖规模为突破口,抓示范,举龙头,促草业,夯基础,强科技,提效益,三年打基础,五年上台阶,把我县建成自治区肉牛养殖核心区和示范基地及区内外知名的清真牛肉主产地。

- 9 -

(一)扶优扶强龙头企业,夯实草畜产业发展后劲

积极支持宁夏六盘山泾河清真食品公司做大做强,开拓市场,帮助公司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和“公司+基地+农户”的市场化经营模式,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全力打造“绿色、环保、无公害泾河清真牛肉”品牌,实现企业年屠宰6万头肉牛,加工牛肉1.2万吨的目标,加快肉牛专业市场建设步伐,加强县城、泾河源镇、新民乡等交易市场与区内外知名畜产品专业市场的横向联系,在六盘山镇新建活畜交易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养殖协会、运销协会、服务协会、经济人等中介组织,搞活活畜及畜产品的流通。

(二)扩大规模,扩张总量,着力打造宁夏养牛第一县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整村推进”工程的历史机遇,按照“家家种草、户户养畜”的发展思路,切实加大扶持力度,五年计划投放基础母牛10000头,年均2000头;整合现有的8个养殖示范园区,加快育肥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扶持规模经营户和养殖大户,在经营方式上,走千家万户养殖和规模养殖相结合的路子,不断提高发展总量,努力扩大养殖规模。到2010年,全县肉牛饲养量达到15.3万头,其中:存栏9.5万头,出栏5.8万头,人均养牛1头以上,草畜产业增加值达到8640万元,占一产增加值的比重达60%以上。

(三)抓好养殖示范村建设,充分发挥示范村的示范带动作用

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加大养牛重点村建设。力争三年内在全县建设养牛重点村50个,以村为单位,整体推进全县养牛业的发展。积极创新经营模式,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扶强加工区,盘活育肥区,加快扩繁区,并着力改进养殖模式,提升养殖效益,提高农民养畜的积极性。

(四)加速品种改良,提高草畜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 10 -

“十一五”期间,要把品种改良作为提高养殖效益的一个关键措施来抓,加大力度,促进养牛业由肉役兼用型向肉用型转变,力争到2010年,全县黄牛冷配点达到90个以上,确保每个行政村有一个冷配改良点,年均完成黄牛冷配改良1万头,使全县良种基础母牛数量由“十五”期间的3万头增加到8万头,从根本上实现黄牛品种的换代改良。

(五)加强草业建设,提供充足的饲草保障

在巩固现有30.5万亩饲草的基础上,新增种草面积10万亩。同时加大禾草复种和饲草玉米推广种植力度,投放一定数量的割草机、铡草机、粉碎机,推进饲草的收割、贮备、加工、利用,并大力推广农作物秸杆氨化、青贮和微贮技术,提高饲草利用率,到2010年底,全县优质牧草保留面积达到40万亩以上。

(六)强化畜牧服务体系建设,为草畜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开展饲草料加工服务,建成年加工优质饲草料5000吨的饲草料加工厂两座;加强乡镇畜牧站、养殖园区、科技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并配备相应的配套设备;加强对农民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科技养畜的本领;积极贯彻“预防为主、防检结合”的方针,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防检网络和动物疾病监测、动物及其产品检疫、兽医卫生监督三大体系,依法开展动物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使动物的免疫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确保我县草畜产业健康、稳定、快速发展。

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全面带活第三产业

以生态旅游为主体,着力打造“生态六盘、清凉世界、泾水文化、回乡风情”四大旅游品牌,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挖掘旅游内涵,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开拓大市场,培育大产业,逐步形成大旅游格局和体系。

- 11 -

(一)树立大旅游意识,构筑大旅游格局

按照“丝路绿岛、清凉世界、避暑胜地”旅游形象定位和“营造大六盘,开拓大市场,构筑大产业,发展大旅游”的目标要求,“十一五”期间,要把做大做强旅游业,放在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位置,牢固树立“农副产品围绕旅游发展,工副业围绕旅游调整,三产围绕旅游搞活,县城围绕旅游建设”的发展思路,结合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把旅游产业做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和领衔产业进行大力培育,以旅游产业为总抓手,来统领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整合一、二、三产业,整合自然资源、社会资源、民族资源,实现旅游强县的目标。

(二)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景点开发力度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开发、社会参与”的方式,广辟筹资渠道,不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和新景点开发的投资力度,努力营造环境优美、内涵丰富、功能齐全、服务周到的发展环境。一是围绕旅游县城定位和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重点搞好城市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餐饮业、住宿业、商贸业、娱乐业等产业的服务档次和水平;建立泾源县旅行社;做好县城出入口的广告推介工作;抓好县城社会公益性项目和形象工程建设;搞好县城“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及卧龙山、龙脊山、龙腹山的绿化工程;搞好卧龙山水库、西峡水库建设以及“水上旅游”开发和县城“景观水道”工程。二是加快老龙潭、胭脂峡景区的交通、供电、通讯、游览、安全、卫生、环境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三是加快卧龙山、胭脂岭、针金山生态旅游观光景区和泾河沿岸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向阳温泉开发以及沙南峡景区、大雪山景区、花崖沟景区、瓦亭古城等项目的综合开发工作。四是抓住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老龙潭革命烈士纪念亭列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的历史机遇,建设海固回民纪念馆,加大开发力度,做好红色旅游文章。实施回族“踏脚舞”保护工程,将泾水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回乡风情等文化资源嫁接整合起来,努力丰富旅游内涵,不断提升旅游品位,全力打造旅游品牌,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带动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实现经济社

- 12 -

会的跨跃式发展。

力争到2010年,全县旅游人次达到30万人(次),实现旅游社会收入1.2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

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体,以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劳务输出。积极开辟和建立劳务基地,培育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大力开展岗位培训,技能培训和职业资格培训。要突出“一个重点”,即在扩大输出量的同时,重点提高劳务质量;加强“两个建设,即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和乡镇劳务站建设;推进“三个转变”即推进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分散型向规模型转变,由盲目自发型向能人带动和组织输出型转变;实现“四个目标”即使劳务输出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成为转移富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成为提高农民素质的“大学校”,成为加速全县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十一五”时期,年均完成引导性培训8000人,技能培训4500人,职业资格培训500人,进一步发挥劳务中介组织和“能人”的综合带动作用。力争到2010年,开辟和新建劳务基地达到25个,培育和发展劳务中介组织10个、劳务经纪人80人,年均输出劳务2.5万人,创经济收入1亿元,劳务人均收入4000元,人均劳务收入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40%。

第五章 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加快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高度重视农业生产,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实行耕地保护制度,确保耕地的稳定性和产量的稳步提高。粮食

- 13 -

播种面积稳定在20万亩,加快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的发展,不断提升马铃薯、中药材、桑蚕、无公害蔬菜、菌草五个特色经济园区的层次和效益,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状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农民尽可能多地在农业产业链条的扩展中获得收益。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和服务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步构筑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年均种植马铃薯6万亩,种植中药材1万亩,桑园面积稳定在2万亩,发展无公害蔬菜5000亩,新建菌草温棚3000座,特色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

二、加快生态建设进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行资源的有限开发、有序开发和有偿开发,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之路。一是以国家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为契机,以县域青龙山、胭脂岭、双龙岭、大雪山和双营5个生态治理示范区建设为重点,高质量的完成人工造林任务。二是按照国家对退耕还林草项目的施工规范及技术要求,高标准、高质量的完成国家每年下达的退耕还林草任务。三是加大封山育林和封禁治理的实施力度,加快林区道路及护林点建设步伐,强化林木管护,提高投资效益。四是围绕发展大旅游,规划大林业。在总体布局上,以泾河沿岸、沙南峡、胭脂岭以及县城卧龙山、龙脊山、龙腹山等主要待开发景区为重点,综合搞好泾河源头水源涵养林、胭脂岭生态观光园、卧龙山生态旅游景区开发、龙脊山、龙腹山生态旅游观光园等重大生态项目的立项论证和开发建设工作。五是围绕“312”国道,“101”省道及县域泾隆、泾平、泾华等主要交通干线,搞好“绿色大通道”建设。六是围绕草畜产业的发展,高质量的完成以优质紫花苜蓿为主要内容的人工种草任务。七是加快以坡改梯为主要内容的基本农田建设,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争取使县域森林覆盖率有较大增长,水土流失面积有大幅度的减少。“十一五”期间,完成以荒山荒地造林为主要内容的人工造林10万亩;完成封山育林和封禁治理10万亩;完成林区道路建设120公里,新建护林点50处。构建“绿色长廊”60公里,使县域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完成人工种草10万亩,使县域植被覆盖度达到85%。新修高标准农田2.5万亩,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85

- 14 -

平方公里,控制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0平方公里。

三、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实施人畜饮水及安全饮水工程、农村道路畅通工程、电视通讯村村通工程、塞上农民新居工程、农村能源清洁工程、农民初级卫生保健“六大工程”。加大国家投资的争取力度,集中力量解决剩余4.56万人的饮水安全饮水问题。到2010年,力争实现100%乡镇通油路,100%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通油路的行政村达到60%。进一步提高农村电话普及率,建设农村光缆及接入网设备,满足农村电话和网上远程教育的需求。加快农村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使全县90%的村能够收看8套以上的电视节目。积极引导农民以住房改造为主,开展“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十一五”期间,实现改造农村危房10000户的目标,其中前三年力争完成8000户。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建设,在完善泾河源镇、六盘山镇小城镇建设的基础上,争取黄花、新民、大湾三个乡镇的小城镇建设项目在“十一五”期间立项实施。因地制宜地推广多种农村清洁能源,争取沼气入户率达到30%,太阳能入户率达到50%。加大农村社会事业投入,改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设施的落后状况,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科学规划,扎实稳步推进符合我县实际,具有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加快推进扶贫开发进程

坚持开发式扶贫,实施整村推进。对重点村进行综合治理,配套建设,提高扶贫实效。结合国家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抓紧建立和培育后续产业,积极发展具有我县地方特色的草畜产业、马铃薯、中药材加工、劳务输出等优势产业,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不断状大县域经济,争取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对县域部分生态环境恶劣区和生活条件艰苦区的群众实施整体搬迁,通过易地搬迁来实现脱贫。“十一五”期间,全县计划搬迁6399户28740人,年均搬迁1280户5748人。

- 15 -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加快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形成有利于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制度和机制。通过延长产业链,加强农村教育,对青年农民进行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完善农民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使更多 的农民转向二、三产业,进城打工定居。“十一五”期间,争取完成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2万人,年均4000人。

第六章 重视工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

推进工业化进程

按照“培育特色、发挥优势、突出效益、加快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工业兴县”战略,重点培育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市场前景广阔,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积极稳妥地发展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努力开拓区内外市场,全面提高名优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大招商引资,广开投融资渠道,注重智力开发和人才开发,为工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一、发展壮大特色加工业

“十一五”期间,要采取政府引导、企业自筹、招商引资相结合的投融资方式,切实加大重大工业项目建设的投资力度,围绕已确定的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辅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不断提高工业经济发展总量,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要以自然资源的优化整合和优势特色产业的综合开发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草畜加工业,加快发展药材加工业,做精做深淀粉加工业,做大做强地方建材业,扶持发展民间手工业,努力使县域工业经济发展向扩量、提质、增效的方向迈进。围绕草畜产业的发展,分

- 16 -

别在县城和六盘山镇工业园区各建成 一个年加工优质饲草5000吨的饲草加工企业;围绕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建设年生产精制淀粉10000吨的淀粉加工企业;围绕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建设年加工优质中药材1000吨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围绕六盘山清真肉食品公司的附属产品,建设年加工皮革10万张的皮革及其系列产品加工厂。同时,积极对从牛血液中提取胆固醇和胰岛素项目进行评估论证,力争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方面,有新的突破。

二、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围绕县域小淀粉加工园区、牛羊养殖园区、建材工业园区建设,集中力量培育一批具有开拓市场能力,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群体,形成非公有制骨干企业集团,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与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相配套的小型非公有制企业,不断状大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引导和发展农村经济协会组织和经济实体。把农村经济协会组织和经济实体与非公有制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发挥“聚集效应”,降低运作成本,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全面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对工业及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力度

建立和完善工业及非公有制经济项目库,筛选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工业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提高项目前期调研、评估、论证的质量和水平,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继续扩大开放领域,全面放宽市场准入,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特别要把盘活存量资产和引进带动战略紧密地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以情感商,营造服务环境;以法护商,营造法制环境;以诚动商,营造人文环境;以利惠商,营造政策环境”。以优惠的政策、优质的服务、优越的环境吸引大客商,引进大资金 ,谋求大发展。加大银行融资力度,建立企业信贷担保机构,开展企业贷款担保业务。继续整顿社会信用,建立信用评价体系,积极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支持银企合作,建立“鱼水”关系,形成企业和银行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机制。金融部门要从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大局

- 17 -

出发,调整信贷结构,创新信贷方式,全面扩大对工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信贷投放量。广泛吸纳民间投资,制定和出台民间投资优惠政策,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通过合作、入股、联营等多种形式,千方百计地把民间资金转化为企业运作资金。

四、创新管理体制,转变经营机制,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竟争力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职能化、层次化、规模化、科学化的管理机制。不断开发高技术、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的“三高”产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积极培育优势产品和地方特色产品,不断开拓区内外市场,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注重智力开发和人力资本开发,为工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五、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提高产业聚集效应

按照“统筹规划、积极推进、分级管理、突出特色”的原则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重点搞好以六盘山镇什字至蒿店312国道沿线工业区,以水泥、缸瓦、琉璃瓦、石棉瓦、装饰材料等为主要内容的建材园区和以生产加工淀粉、蛋白饲料、中药材、矿泉水为主要内容的食品、农副产品加工园区的综合开发建设工作。与此同时,成立园区管理机构,创造发展条件,创优发化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使蒿店工业园区项目在“十一五”初期开工建设。

到2010年,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9300万元,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发展销售收入在200万元左右的小型企业10—15个,发展年销售收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企业3—5家。非公有制经济占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

第七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 18 -

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以完善“二纵四横”干线公路网络为基础,计划新建、改建县乡公路533公里,其中:泾隆公路县城至荷花苑段、泾平公路、泾彭公路、县城至龙门公路、县城南环路等县道以上干线公路94公里,大雪山、胭脂峡、凉殿峡等旅游公路53公里。通乡道路126公里,村道建设260公里。力争到2010年,实现100%的乡镇通油路。100%的行政村通等级公路,全县公路网络的通车里程达到720公里。

二、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转变观念,调整思路,切实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由传统型向可持续发展型、旅游景观型转变,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安全引水进程,加快水土流失治理、加快病险水库改造。一是积极配合自治区做好“六盘山水系综合开发”项目的立项论证实施工作;二是集中力量解决剩余4.6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三是力争新建头道河、龙潭二坝、沙南峡、太阳洼、暖水河中小型水库5座,新增库容3130.61万立方米。建成垭口、上秦、杨庄等塘坝11座,新增蓄水能力30万立方米;四是对县域泾河、什字河、颉河、香水河4条主要河道进行集中整治,治理长度41.25公里。五是完成县域泾河流域、沙塘河流域、颉河流域等8条主要流域的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平方公里。六是实施好龙潭灌区、和尚铺灌区、绿塬灌区等8个库灌区和东峡河、颉河、沙塘河等5个灌区的节水改造工程,发展灌溉面积8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万亩。七是做好泾河源头水资源保护工程、县城防洪工程(城市景观水道)、泾河源防洪工程等重大水利工程的开发建设工作。

三、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工程的实施力度,建设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输配电网络,全

- 19 -

面提升供电的可靠性。一是对六盘镇、大湾乡所属的农村电网进行集中改造。其中:改造10KV线路153公里,新架10KV线路9公里,改造0.4KV以下低压线路132公里,新架低压线路8公里,以满足农村用电的需求。二是在县城新建区,敷设10KV电缆12公里,0.4KV电缆8公里,以满足城市发展用电的需求。三是在县域养牛园区、工业园区新架10KV线路2公里,低压线路3公里,以满足经济发展对电力资源的需求。

四、加快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要把农村清洁能源的推广应用放在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突出位置。五年新建沼气池5000座,节煤灶、炕15000座,太阳能热水器5000台。在条件成熟的地方,积极推广农户基本生活生产单元内部家居温暖清洁化。

五、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

按照“生态旅游定位城市,特色产业支撑城市,商贸物流带动城市,建设新区做大城市,山水园林美化城市”的城市发展思路,突出“山城风貌、文化遗迹、回乡风情、生态园林”四大特色,进一步调整发展思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构筑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一是按照生态型旅游城市定位和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以及“三山、两湖、一水”的发展构想,做好新一轮县城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充分发挥总体规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二是以建设“魅力泾源、旅游县城”为目标,加快老城区改造进程,进一步完善社会公益性设施,改造提升老城区给排水系统,实施体育场改扩建工程和县城主要出入口的道路改造工程,在加快商贸娱乐城、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等项目建设的同时,力争县城污水处理工程在“十一五”期间立项实施。三是实施“城市东扩西移”战略,加快新城区建设步伐。在加快行政中心、汽车站、中心粮库、公安看守所、思源广场、泾河路、香水街延伸以及北环路二期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步伐的同时,要尽快拓宽县

- 20 -

城新建区城市道路建设的框架,实施好县城新建区滨河大道、兴盛路、富强路、南环路等主要城市道路建设及给排水工程,形成“六纵六横”的城市道路网络;实施好县城防洪工程和城市景观水道工程;在县城新建区新建集中供热站一处,逐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四是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提升城市品位。在全面实施好卧龙山旅游风景区、县城龙脊山、龙腹山生态观光园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围绕县城主要街道,配置以风景树、绿化带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景观长廊”,努力构筑“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现代化生态旅游城市。五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在实施泾河源镇、六盘山镇小城镇建设项目的基础上,重点做好新民乡、黄花乡、大湾乡的小城镇建设规划,力争使这三个乡的小城镇建设项目在“十一五”期间立项实施。小城镇建设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相结合,与“农家”特色相结合,通过建设小城镇来加速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形成城乡协调统一的城镇化发展格局。到2010年,城市人口发展到3.5万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0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城市供水普及率和排水服务率达到90%,城市垃圾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75%,城市化水平达到25%。

六、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

大力发展宽带接入,鼓励增值电信服务的发展和竟争。促进电信、互联网、广电网三网融通,实现规模化经营。加强公共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网络资源共享,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网平台。建设政府对外服务系统,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大力推进企业信息网,教育网和招商网的建设进程,确保在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到2010年,全县固定、移动电话分别达到1.5万户和1.7万户,互相网用户达到2500户。

第八章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一、努力扩大就业

- 21 -

改善就业和创业 环境,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积极支持发展能增加就业岗位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企业,引导人们转变就业观念,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把扩大就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上来,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农民工向技术工的转变上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十一五”期间,建成县、乡、村三级就业信息网络和劳动力市场体系。鼓励发展以公共职业介绍为主,多种形式的劳动力中介服务组织,为城乡劳动者提供便捷有效的就业服务。抓好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增加其就业的竟争能力。五年全县新增就业岗位1900个,年均380个。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紧紧围绕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目标,以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培养高技能人才为重点,最大限度地开发人力资源。坚持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一起抓。要进一步改革用人机制,既要促进各类人才的合理流动,又要积极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形成拴心留人的良好的环境,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机会和舞台。

三、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稳步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保险覆盖面,尤其把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作为扩大覆盖的重点。建立健全参保人员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个人帐户,进一步推进离退休人员的社会管理。完善家庭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辅助、公共养老设施为补充、社会保险制度为保障的养老模式,稳步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十一五”期间,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积极探素农村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农民大病救助的新形式,基本建立农民工养老医疗、工伤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就业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专项社会救助制度,保障老年人、残疾人和孤残儿童等社会弱势群体权益。

- 22 -

第九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科技方面:依托“百万农民培训工程、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加快科技体制创新,建立健全科技人员考核体系,探索适应县级科技服务的新途径。加快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提高科技人员的工作技能和业务水平,注重智力培训和人才开发,力争在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方面实现新突破。

教育方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加快“普九”进程,实现“两基”目标,全面推进教育覆盖工程,杜绝新文盲的出现,加快发展学前教育,重视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争取县城第三中学、第三小学、第二幼儿园、兴盛中学和惠台中学改扩建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到2010年,使学前一年的幼儿入园率达到80%,7—12周岁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以上,13—15周岁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0%以上,职业教育在校学生达到600人以上。

卫生方面:加强卫生行业各项改革,健全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综合服务能力。“十一五”期间,完成县医院迁建工程和乡镇卫生院的改扩建工程,新建标准化村级卫生室100个,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形成布局合理、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疾病医疗、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三大体系,强化重点疾病干预和监测,提高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能力,使农民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逐步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到2010年,力争使“四苗”接种覆盖率达到95%,妇幼保健率达到70%。

计划生育方面: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积极落实少生优育的奖励政策,继续加快“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的实施 。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管理体系和网络队伍建设,扎实开展“一无”乡镇创建活动,三年内实现无超生乡镇的目标。到201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3.5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5‰以内。

- 23 -

文化方面:对县文化馆、图书馆进行改造,争取开工建设影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进一步完善基层文化站建设,以改变我县文化基础设施薄弱落后的局面,不断丰富城乡人民的文化生活。

体育方面:对县体育场进行集中改造并配备形式多样、功能齐全的体育健身器材。重视和加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活动的开展,切实使全民健身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方面。

广播电视方面:全面推进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特别要注重扩大农村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在全面扩大广播电视入户率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农村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实现县城与市、自治区同步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改造。到2010年,力争使全县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0%,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0%。

- 24 -

目 录

序 言…………………………………………………………1

第一章 “十五”时期回顾和总结…………………………1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进展,“草畜、旅游、劳务”支柱产业的地位得到了巩固和加强…………………………………2

草畜产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2

旅游开发取得新突破……………………………………………2

劳务经济效益全面提升…………………………………………3

——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城乡面貌明显改善……………3

——生态建设迈出新步伐………………………………………4

——改革开放稳步推进…………………………………………5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5

第二章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7

- 25 -

一、面临的主要机遇……………………………………………7

二、面临的主要挑战……………………………………………8

第三章 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8

一、“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8

二、“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9

第四章 发展状大 特色优势产业…………………………10

一、坚持草畜产业优先发展战略,为县域经济发展积蓄后劲11

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全面带活第三产业……………………13

三、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14

第五章 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16

一、高工重视农业生产,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16

二、加快生态建设进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16

三、加大对农村的扶持力度,积极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 26 -

设…………………………………………………………………18

四、加快推进扶贫开发进程……………………………………18

五、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19

第六章 重视工业及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19

一、发展壮大特色加工业………………………………………20

二、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20

三、全面拓宽筹资渠道,加大对工业及非公有制经济的投资力度…………………………………………………………………21

四、创新管理体制,转变经营机制,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竟争力…………………………………………………………………22

五、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提高产业聚集效应……………22

第七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发展基础………………23

一、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23

二、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3

- 27 -

三、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24

四、加快农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24

五、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25

六、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推进社会信息化进程………………26

第八章 坚持以人为本,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27

一、努力扩大就业……………………………………27

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三、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27

第九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28

附件:

1、泾源县“十一五”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2、泾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期间项目实施规划表

- 28 -

泾源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

五年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

纲 要

(征求意见稿)

泾源县发展和改革局

二○○五年十月

- 29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