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方法总结
徐曼曼
(西安翻译学院,陕西西安 710100)
《学前教育学》以3-6岁幼儿教育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了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内容,致力于实现高素质应用型幼教师资人才的培养目标。摘要:本文从分析《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学习要点入手,围绕自主学习、课后复习、应试技巧训练以及自我评价反思等层面,探讨了《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具体学习方法,以供参考。中图分类号:G4
关键词:学前教育学;学习方法;理论素养;实践能力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11-00171-002
提取出“教育的基本概念”这一核心知识点,向下延伸出教育概念、教育的基本要素、现代教育的特征与功能等分支。接下来就教育的功能这一分支进一步展开,结合第2、3章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探讨教育的基本功能,进一步延伸出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儿童发展之间的关联性。
第二部分是“学前教育的理论流派”,这一部分以教材第4章为核心阐释了学前教育的理论来源、发展历程等,涵盖了有关中外学前教育史的浓缩精华,在此可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线索梳理并架构其思维导图体系。在纵向线索建构上,主要从历史维度串联起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乃至近代社会的学前教育发展脉络;在横向线索建构上,从跨文化、跨国别视角针对中外主要学前教育人物及其代表思想进行建构,鉴于这一部分所涉及的人物较多、代表思想也较为复杂,因此还需注重在思维导图的分支上进行细化归类,以便更好地帮助理解记忆[2]。
第三部分是“学前教育基本要素”,这一部分涵盖了教材第5-15章的知识内容,包含目标要素、途径要素、方法要素、受教育者要素、教育者要素、环境要素等6部分内容,应作为重点学习部分进行详细规划。其中第一要素集中在第5章,主要讲解了学前教育目标;第二要素集中在第6章,以“游戏”为核心讲解了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第三要素集中在第7、8章,主要依据基本原则进行了学前教育方法要素的细化讲解;第四要素分布在第9-13章,以受教育者——即幼儿为核心进行了具体阐释,包含幼儿在“出生——入学”(0-6岁)各年龄阶段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托儿所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家园共育等内容要素,明确不同年龄阶段幼儿的学前教育特点,关于这一部分内容可在心中构建一个儿童成长模型,赋予模型姓名、性别、年龄等身份信息,进而将不同教育观应用在模型成长过程中并预测其所产
·171·
据中商情报网的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我国学前教育入学率为81.7%,全国共建有幼儿园26万余所,同比去年增长4.6%,其中接受过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专任教师占比70.94%。在此背景下,学习者务必要围绕《学前教育学》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归纳总结学习方法,为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分析
一、《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学习要点(一)围绕职业能力构建学习目标《学前教育学》课程以幼儿园教育工作为核心进行课程定位,具有较强的示范性特点,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幼儿教师作为教育目标,这就要求学习者务必要通过课程学习巩固自身理论知识素养与文化底蕴,提升自身的观察分析、沟通互动、组织策划、班级管理等能力,实现理论素养与职业能力教育的兼顾。
(二)依托项目导向锻炼实践能力《学前教育学》课程关注学习者的实践教学能力,要求学习者务必要依据动态发展视角进行教材体系的重构,使其教学内容密切结合新时期幼儿园教育工作需求,同时还需注重强化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的结合,培养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三)关注学习过程落实自我评价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行强调过程性学习理念在人才培养中的应用,可围绕小组合作项目、学习实践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等学习模式,实现对学习者知识理解与应用能力的考核,在此过程中学生需注重围绕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价、查缺补漏,进一步提升学习实效性[1]。
(四)借助网络平台拓展学习资源当前“互联网+”概念已在教学领域得到了深入渗透,学习者应当紧随时代要求进行计算机操作技巧、教学软件应用能力的锻炼,同时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学习资源的深
度挖掘,进一步实现现有教育内容的丰富与扩充,拓宽幼儿教育视野。总结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学习方法(一)自主学习环节
1.结合《大纲》进行教材梳理在学习《学前教育学》课程时,首要前提便是寻求课程教学重点与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学习者应当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学前教育大纲》为基准,深入分析《大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以大纲为线索进行教材内容的梳理、提炼,进一步将教材内容细化成为具体学习目标与任务要求,强化对教育原理、概念等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在此基础上,还应当结合教材针对《大纲》以外的学习内容进行补充,例如选取习题集、案例集等教学辅助材料进行细化解读,着重围绕案例材料提取出教材中涵盖的基本原理、概念等内容,进一步实现现有教材体系、教学资源的丰富与完善,为后续自主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依托思维导图梳理教材内容鉴于《学前教育学》课程致力于研究3-6岁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内容与任务要求,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等元素都在课程体系中得到了深入渗透,其专业术语的庞杂性、理论考点的分散性无形中加大了学习者的学习难度,不利于使学习者在脑海中形成巩固记忆与学科思维体系。在此可借鉴思维导图学习模式进行教材内容的细化梳理,依照教育目的、教育方针、教育功能等原则针对抽象的、复杂的知识要点进行具体分类,进而依照不同体系、核心概念进行上下位关系建构,利用MindManager、Coggle等系统软件完成思维导图的绘制。例如可将《学前教育学》教材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教育的概念与功能”,将1-3章内容建构在同一学习维度下,从第1章中
智库理论
智库时代
课程学习情况、掌握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判断学习者是否成为一名合格应用型幼教师资人才的关键标准,因此学习者还应当注重加强应试技巧训练、掌握科学答题方法。例如在作答选择题时,主要考察学习者对于《学前教育学》课程的“再认”情况,学习者在不确定答案正确与否时可利用排除法消除错误答案,提高作答正确率;在解答名词解释题时,往往考察学生对于基本概念、专业术语含义的理解与记忆水平,要求学生在复习时要掌握重点、夯实基础,在理解的基础上准确无误的复述出知识定义;在解答简答题目时,需注重密切结合题目要求,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列出要点,注意详略得当;在解答论述题或材料分析题时,应当围绕题目或材料提炼、概括、加工出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要点,并联系实际或列举实例进行辅助说明,加强作答结果的完整性与丰富性[3]。
(四)自我评价反思
最后,应当依据考核测验成绩、练习题作答正确率、实践活动表现等要素构建自我评价机制,强化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帮助学习者寻找到自身理论知识储备、理解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与问题,以自我评价结果为基准进行学习目标的调整与重构,找准问题关键
点进行理论知识的巩固夯实与实践能力的锻炼,借助自我评价与反思使学习者真正肩负起学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意识,从而进一步提升学习质量。
三、结论
伴随我国教育普及度的进一步提高,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任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务必要强化以《学前教育学》为代表的基础理论课程的研究,围绕核心学习目标进行学习方法的归纳总结,在此过程中实现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双重提升,进一步为社会输出高素质应用型幼教师资人才。
徐曼曼(1997-),女,专科,【作者简介】【参考文献】
生的作用,进一步深化关于知识内容的理解与记忆;第五要素集中在第14章,从幼儿教师、保育员两个教育者主体出发进行专业素质、心理素质等内容的分析;第六部分集中在第15章,围绕社区学前教育这一新兴概念进行探讨,鉴于当前我国在这一方面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可以适当引用国外先进教育模式进行学习资源的扩充。
(二)课后复习环节
在掌握自主学习技巧的基础上,课后复习也是巩固记忆、查缺补漏的重要途径。学习者在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理论知识与内容记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多样化学习方法,配合实践活动深化理论认知,也能够借由实践活动判断自身学习成效。例如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由多名学习者共同组成4-7人的学习小组,运用团队协作法、模拟情景演练法、分组对抗法等学习方法完成合作学习项目,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参与热情、激发其主体性思考意识;还可以依托案例教学法强化理论与实际之间的关联,结合近年来网络平台上自媒体曝光,利用自身所学知识进行理解分析,设计解决方案,以此进一步提升复习实效。
(三)应试技巧训练
考试是检验学习者对于《学前教育学》
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1]周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野下的学前教育启示——评《学前教育学》[J].当代教育科学,2017(01):98.
[2]林岚,施春阳.参与式教学法在中职《学前教育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亚太教育,2015,(15):116.
[3]王琼.《学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课程有效教学探索——以某校学前教育专业一堂课为例[J].山西能源学院学报,2013,26,(1):176-177.
在一起相互交流近期所看的书、讨论自己的思想感悟,可以自由发言,可以相互质疑、肯定或否定。在这相对放松的环境中,导师和研究生是一个相互激发的知识创新共同体。可能老师说的不一定全对,学生提出的质疑也可能是合理的也可能是不合理的。但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彼此的思维都打开了,激发智慧和知识的碰撞。另外,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录下当时讨论的内容,等到读书沙龙结束后可以让小组成员轮流整理成文字稿,以便会后查阅并有效指导下一步学习工作。事实上,师生双方都有效促进了思想的提升。
(二)经常组织读书交流会、研讨会学生可以自由组织读书交流会、研讨会,邀请导师参加进来当评委或裁判。学生自己组织的读书交流会、研讨会,其本身能更加积极主动和充分地准备,每个学生讲述自己近期所读书目,交流心得体会,教师也可谈谈感想或者做总结,观察学生近期思维走向和发展情况。在此过程中,彼此可以看到对方关注点在哪一方面,了解研究领域最新发·172·
(上接第147页)
展状况,发现问题和不足,为自己的研究打下基础。在这个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听取到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以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还能学习小组成员观察和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和方法。当面对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学生也不再仅仅依赖教师的帮助,而且可以从小组成员那里获得启发。 与此同时,教师和学生也能够得到充分交流,师生关系越发和谐。
(三)学生体验上课,教师评价以往都是教师上课,学生在座位上听着,老师问问题几乎都是鸦雀无声。新时代的教育呈现新状态,学生尤其是作为职前教师的师范学生也应该走上讲台,让同学和老师批评指正。学生在课下根据要上课的内容设计教案、制作课件、精心磨课,再到走上讲台正式讲课,然后老师同学提出建议。事实上,这个过程学生能够如“涅槃重生”,体验作为教师上课过程的不易,学科素养、教学技能、教学机制都得到有效的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思想如注入了新的血液。
综上所述,从杜威与陶行知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可以见之其诤友式的师生关系对于
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师生关系有所启发。这种思维碰撞的过程也是师生创造性对话的过程,在这创造性对话中,师生之间并不会因为思想的和或者不和影响师生关系,反而彼此之间心灵的距离会越来越近,师生之间知识共同体建构也是自然而然的了。因此,想要建构师生之间知识共同体,就要促成师生之间创造性对话的机会,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新时代导师与研究生便可以向这诤友式、亦师亦友式师生关系的方向发展,需要导师与研究生共同促成创造性对话以及为师生知识共同体而努力!
【作者简介】陆德红(1994-),女,【参考文献】
淮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18级小学教育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小学英语教学。
[1]周琴.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与陶
行知的生活教育观之比较[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6):26-27.
[2]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