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1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模拟试)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2011年公务员考试国考申论真题及答案解析(模拟试)

一、注意事项

1.本次考试包括给定资料和作答要求两部分。总时间为150分钟,建议阅读材料为40分钟,作答时间为110分钟,总分100分。

(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二、给定资料

【材料1】地下水,是贮存于包气带以下地层空隙,包括岩石孔隙、裂隙和溶洞之中的水。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水量稳定,水质好,是农业灌溉、工矿和城市的重要水源之一。但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的变化也会引起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地下水作为地球上重要的水体,与人类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地下水的贮存有如在地下形成一个巨大的水库,以其稳定的供水条件、良好的水质,而成为农业灌溉、工矿企业以及城市生活用水的重要水源,成为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水资源,尤其是在地表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常常成为当地的主要供水水源。

据不完全统计,70年代以色列国75%以上的用水依靠地下水供给。德国的许多城市供水,亦主要依靠地下水。法国的地下水开采量,要占到全国总用水量1/3左右。像美国、日本等地表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地下水亦要占到全国总用水量的20%左右。

中国地下水的开采利用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0%-15%,其中北方各省区由于地表水资源不足,地下水开采利用量大。根据统计,1979年黄河流域平原区的浅层地下水利用率达48.6%,海、滦河流域更高达87.4%。1988年全国270多万眼机井的实际抽水量为529.2×108立方米,机井的开采能力则超过800×108立方米。

(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材料2】2009年由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国土资源部下属的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资助的《中国地下水科学的机遇与挑战》一书介绍,在过去几十年内,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中国的地下水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

2010年7月,北京举办的2010国际地下水论坛上,与会专家发出警告:一些地区地下水储存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另外,许多地区地下水还遭到严重污染。与会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水文学者弗兰克·施瓦茨说:“水危机并不只在中国存在,但中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问题都更为严峻。”(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由于地下水占到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全国有近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因此地下水也是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但水体污染正加剧中国的地下水危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相关专家在国际地下水论坛发言中提到,全国有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

一些企业往往采取渗排的办法,加上北方很多地方是沙土,形成渗漏,还有些企业直接将污水打到地下去,这些对地下水的污染非常严重。(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除了其它污染源,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了农村的地下水源,更由于村民大多是用手压井直接抽取浅层的地下水,农村因此往往成为地下水污染最直接的受害者。

绿色和平组织在2010年3月份对湖南重金属企业污水排放的调查发现,当地毫无顾

虑的污水排放触目惊心。如今,这些重金属如铅、镉、锰、砷和氟化物等污染物一旦排放到环境中,不仅污染当地村庄,而且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们的餐桌。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一主要研究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及其修复的专家介绍,据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2-7年的连续监测资料,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了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这位要求匿名的专家说:“地表环境污染加剧引发地下水污染,构成对人体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的严重威胁。根据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公布的信息,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呈现由点到面、由浅到深、由城市到农村的扩展趋势,污染程度日益严重。”(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由于地下水污染难以被清理,如重金属难以降解,尤其是深层的地下水一旦被污染,治理起来需要千年的时间。“但是,我们却没有管理地下水环境的法律,只有管理地表水的。”某专家H介绍,

某专家在一次座谈会上痛心疾首地说:“地下水的问题不只是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已经是关系到方方面面和子孙后代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天天踩在脚下的重大隐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材料3】河北衡水人王光辉(28岁)受访时就说起自己小时侯从自家井里把水压出来的情景:“1992年,村里200多户家家都有井,啥时用水啥时就直接从井里压出来,水很清凉,也好喝。”村民当时都十分开心。(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王光辉还记得,到了1998年,他村里已有十几个打井队,他父亲也是打井队的,天天很忙,因为几乎每年每家都要打井,原先打的井很快就抽不上水。发生这种情况时,就得打新井。井越来越多,也越挖越深——原先只需十多米,后来必须挖到350米。

很快的,因为地下水连年超采,地下水位下降,河北省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漏斗区。2006年,河北省柏乡县出现长达8公里的地裂缝,沿线许多民居墙壁开裂。

打井的数量越来越被严格控制,不少打井队因资质要求越来越高而被淘汰。王光辉父亲所在的打井队也因此解散。(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王光辉感叹道:“现在村里大家吃水只能共用一口机井,水还不是天天有,每月只逢2、5、8的日子才有水。夏天时间稍长一些,冬天只有八点到十点两个小时。”

近30年来,我国地下水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有效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但是,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越来越严重。初步统计,全国已形成大型地下水降落漏斗100多个,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超采区面积62万平方公里,严重超采城市近60个,造成众多泉水断流,部分水源地枯竭。地下水超采区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山西六大盆地、关中平原、松嫩平原、下辽河平原、西北内陆盆地的部分流域(石羊河、吐鲁番盆地等)、长江三角洲、东南沿海平原等地区。华北平原最为严重,河北平原和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超采量累计分别达到500亿立方米和60亿立方米。(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由于严重的地面沉降,天津市已不能继续超采地下水。长期持续超采造成华北平原深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储存资源不断减少,目前有近7万平方公里面积的地下水位在海平面以下。沧州市深层地下水漏斗中心区水位最大下降幅度近100米,低于海平面80余米,地下水储存资源濒于枯竭。

【材料4】68岁的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牧民噶登甲是一名大骨节病患者,长年忍受着病痛折磨。在当地,还有很多与像噶登甲一样的大骨节病患者。大骨节病是一种典型的地方病,一般认为是与饮用水中富含较多腐蚀酸有关。

中国是地方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国家,地方病分布广,病种多,主要有地方性砷中毒、地方性氟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以及地方性甲状腺肿等。这些病在“老少边贫”地区以及部分农村地区尤其普遍。(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据《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显示,截至2003年底,全国有氟斑牙患者3877万人,氟骨症患者284万人,地方性砷中毒患者9686人,大骨节病患者81人,潜在型克山病患者2.99万人,慢型克山病患者1.09万人。地方病与环境地质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地下水,如高氟、砷水是地氟、地砷病最主要、最直接的致病原因。

2008年,“阿坝州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启动后,像噶登甲这类的患者享受到了免费治疗。中央每年都会支付大量的资金对地方病进行防治,并在各地疾控中心成立地方病的防治科,地方病的防治在近几十年得到明显改善。

要根治地方病,就必须治地下水,但随着中国地下水面临越来越多的地表污染的威胁——“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污染,影响的人群更广泛,更难治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材料5】2003年8月4日,广东阳春市岩溶塌陷造成6栋民房倒塌,2人伤亡、80多户400多人受灾;2000年4月6日,武汉洪山区岩溶塌陷造成4幢民房倒塌,150多户900多人受灾;20世纪80年代,山东泰安岩溶塌陷造成京沪铁路一度中断、长期减速慢行;贵昆铁路因岩溶塌陷发生列车颠覆事件„„

目前,岩溶塌陷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贵州、湖南、湖北、江西等省(区),同时在福建、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云南等省(区)也有分布,而昆明、贵阳、六盘水、桂林、泰安、秦皇岛等城市的岩溶塌陷最为典型。(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全国共发生岩溶塌陷3000多处,塌陷面积300多平方千米,塌坑总数超过4万个,给国民经济建设带来严重损失,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据专家介绍,长期过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由于长期超采,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弱透水层和含水层孔隙水位压力降低,黏性土层孔隙水被挤出,使黏性土产生压密变形,从而引起地面沉降。

目前,全国有近70个城市因不合理开采地下水诱发了地面沉降,沉降范围6.4万平方千米,沉降中心最大沉降量超过2米的有上海、天津、太原、西安、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其中天津塘沽的沉降量达到3.1米。

此外,西安、大同、苏州、无锡、常州等城市的地面沉降同时伴有地裂缝,对城市基础设施构成严重威胁。

(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材料6】昆明属于全国14个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地下水资源量为17.99亿立方米,据资料统计,昆明市地下水年均许可开采量为16227万立方米,近三年年均开采量为13389万立方米。截至2008年,全市共有地下深水井1418口,其中滇池流域及安宁市

有1138口。在对地下水的利用过程中,由于长期存在多头审批和管理、开采布局不合理、无序开采和过度开采,导致部分地区地下水超采严重,并引起翠湖干涸,名泉断流,开采密集区地基逐渐下沉,甚至发生地面塌陷等,严重威胁到了昆明的生态环境和安全,制定地方性法规保护和管理地下水日益迫切。(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2009年12月1日起,昆明市地下水正式进入立法保护程序,《昆明市地下水保护条例》将严格规范地下水开采行为。其中规定,未经批准擅自取用地下水、未依照许可规定条件取用地下水的,将被罚款2万元~10万元。在城乡集中式公共供水管网通达区域外的家庭生活和牲畜饮用等非经营性零星取用地下水,且年取水量在1000立方米以下的,不需要办理取水许可证。而零星散养、圈养禽畜取水,月取水量不能超过60立方米的限额。(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材料7】北京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简称“地勘局”)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地勘局正准备以专题报告的形式向北京市政府申请开建地下水库,利用南水北调水畜养地下水。依照地勘局提供材料,北京计划建设的永定河地下水库等五座地下水库可蓄水47亿立方米,至少目前为全国之最。(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水务专家肖绍雍告诉记者,目前上海、大连、石家庄等地都已开建地下水库,这已成为城市水资源战略储备的一种方式。

北京地勘局所做的题为《南水北调进京后地下水蓄养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南水北调进京后,应进行地下水蓄养,充分利用地下巨大的储存空间,丰水年储存外来水和地表水,遇连续干旱、突发事件等发生时可取出利用,弥补供水不足,以提高北京的供水保障程度。

“报告”指出,目前地下水仍是北京市第一大水资源来源,约占北京市用水量的65%。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后,北京市每年地下水开采量维持在25亿立方米以上,高峰时达到了40亿立方米。

连续多年的开采,已经使北京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下漏斗不断扩大,地下水资源减少加剧,并且伴随着地下水过度开采,地下水污染问题开始日益严峻。

为此,北京地勘局提出了“全面蓄养地下水”的理念,即在北京开展从山区到平原,从量到质的全面蓄养。(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但北京市水务管理部门和专家对此方案持有不同看法。

一位涉及水务管理工作的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南水北调送到北京的水是北京市用钱买来的,每立方米价格尚未确定,但南水北调工程具有民间资金,需要寻求回报,“卖水挣钱”是必然的。如果算上沿途的蒸发和跑冒滴漏问题,南水北调送到北京的水成本不菲。花如此价钱买来的水,北京市应该优先用掉,而不是灌输到地下水库储存起来。

另一北京市专家指出,优先使用南水北调水,就等于减轻了对地下水的抽取,同时地下水就会通过降雨等途径得到天然的补充,无需再专门建设地下水库,将外来水人工地放入地下。(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另外,该专家还对地下水库的可行性提出质疑:地下水库多系天然形成,暗河等通道流向何方,是个非常复杂的地理问题。人工将南水北调来水送入地下水库,一方面会在提取上制造麻烦;另一方面也可能被暗河流走,对北京市造成损失。

北京的一位地下水专家在接受《大众日报》采访时曾讲得比较清楚:“由于有关人士对地下水比较陌生,所以长期以来一直将地表水作为解决供水的惟一途径,而且形成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地下水在地下是一种静态不变的资源,它可以在地下长期储存。这种观点是对地下水资源特性不了解造成的。实际上,地下水是一种动态的水资源,并不能长期进行储存。它实际上一直处于流动状态,而且在地表浅层被蒸发,或流向其下游地区,那种将地下水资源留给子孙后代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

“如果北京市循环利用水达到一定水平,再加上地表水和外来水的供应,北京就不会像今天这样缺水,那样还有建地下水库储备地下水的必要吗?”上述专家提醒,“水资源是国家的,并不是某个地区的,所谓依靠战略储备来争夺地区资源补偿话语权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材料8】我国地下淡水资源天然补给量约为每年8840亿立方米,占水资源总量的1/3,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每年约为3530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要适当开发,如果不形成循环,很容易产生问题。适当开发利用后,大气降水可对其进行补充,形成良性循环。华北平原东部浅层多咸水、微咸水,而这一带降水少,蒸发大,易形成盐碱地。对地下水进行科学适量的开发,不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水资源危机,更可以促进生态改善。”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水文地质处处长文冬光博士表示,如果能够合理开发,地下水将对保证饮用水安全、保障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调查显示,包括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市在内的西南岩溶石山地区岩溶发育,降水迅速转入地下,形成了“地下水滚滚流,地表水贵如油”的现象,造成缺水人口1700多万、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和石漠化严重。为满足国家进一步推进西南岩溶石漠化综合整治的需要,通过全面开展西南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石漠化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初步查明区内分布地下河3066条,岩溶地下水天然资源量为每年1808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620亿立方米,而目前每年仅开发利用总量的15%,尚有500多亿立方米的岩溶水可供开发利用。(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近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先后在四川、云南、重庆等地开发利用红土层地下水解决人畜饮水矛盾。他们创造性地探索出了科学、经济、实用的“庭院微型自来水”供水新模式。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在推广应用这一模式,解决全省红土层分布区105个缺水县(市、区)约400万人的饮水问题。

为缓解西部严重缺水地区的人畜饮用水困难,6年来,地质工作者在西部13个省(市、区)严重缺水的村庄、城镇,完成探采结合示范井340眼,红土层浅井6万余眼,累计供水量每天超过70万立方米,直接解决了3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并为解决近1000万人饮用水难题探明了方向。(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三、作答要求

1.请认真阅读给定材料,根据给定材料内容,请概括,我国目前不同地区地下水资源的利用情况,和材料中所提到的不同地区今后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应注意哪些不同的方针。(20分)(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要求:概括全面,语言简洁、准确、有条理,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针对不同地区,需因地制宜地利用、管理。

1.已经超采严重的地区,应停止对地下水的过度抽采。

2.污染严重的地区,停止对地下水的抽采使用,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杜绝非法排污行为。(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3.地下水资源丰沛地区,应合理开发利用,在保证开采量小于补水量的前提下加强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力度。

4.对我国西部等缺水地区,在保证地下水资源不被污染以及不过量开采的情况下,推广科学、经济、实用的供水模式,弥补地表水资源的不足。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概括题,很大程度上是考查考生的反应速度、阅读材料能力

和提炼、归纳材料能力。作答概括题时一定要提高效率、节约时间,因为概括题的难度不大,如果能够充分节约时间,那么后面拉开差距的题则可从容作答。这一点接近于行测的作答时间要求。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考生应该先读题目,然后带着问题去阅读,随着阅读过程滤清思路。针对这道题目,可以根据不同材料中对不同地区状况的叙述进行汇总,进而得出答案。(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2.材料2中提到“地下水的问题不只是地下水污染的问题,已经是关系到方方面面和子孙后代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天天踩在脚下的重大隐患,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请你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20分)(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恰当,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在面对地下水问题时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好当前利益和长

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地下水问题不止是水污染的问题,还包括过度超采造成的地面沉降和水质下降等等问题,这些都已经成为既影响当代人生产、生活,也殃及子孙后代的严重问题。一时的超采和污染尽管不会立刻产生直接影响,不会影响到表面的“政绩”,但是我们应该本着“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的服务人民、造福子孙的宗旨,坚决做好地下水资源保护工作。否则水污染会影响群众的健康,过度超采会造成的地面沉降等严重后果更会成为我们天天踩在脚下的重大隐患。我们在工作中不仅应该对眼前的问题及时解决,更应着眼将来,不为将来留下难以解决的重大隐患问题。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分析题,在作答时一定要牢记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兼顾思想是

我们进行一切工作时的指导思想。在申论作答中,尤其是分析题的作答中,必然需要强调科学发展观,强调统筹兼顾。

针对这道题目,此专家的话实际上是综合涵盖了地下水问题的方方面面,需要在作答中进行分析、概括,综述其重要性,再上升到科学发展观,指出我们应该秉持的原则和宗旨,例如此题用到的“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

特别在这里要指出的是,所谓“追求表面政绩”的问题。只注重表面政绩,而不注意对子孙后代的重大隐患是我们工作中一些人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是这道题的真正考点。樊政老师在这里强调:我们做答分析题要注意一个非常重要的技巧——考点或者说给分点往往是我们实际工作中普遍需要注意的问题,这是我们作答分析题时一定要牢记的一个重要思想。(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3.假如你是某省政府的工作人员,现在省政府准备派遣地下水管理工作调研考察小组赴省内某沿海经济较发达的一县级市检查调研地下水管理工作,请你就这次检查调研工作应重点检查调研哪些方面内容,起草一份简明提纲。(20分)

要求:条理清楚,表达简明,不超过300字。

【参考答案】:此次检查调研重点内容包括:(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1.该县地下水资源污染状况,即污染程度如何、污染源主要种类、

排污点分布是否合理等。

2.该县地下水水量、水位情况,是否存在严重超采现象及是否存在

地面沉降危险。

2.该县内排污点所排污染物是否达到国家及地方相关排放标准,是

否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排放。

3.该县相关部门对地下水的监测情况,是否及时进行水质、水量检

测,检测是否长期、认真,数据是否真实、有效。

4.该县对于排污企业的监管情况,其监管机制是否长效、健全。 5.该县对超标排放现象、超采地下水现象的处罚力度,处罚是否贯

彻执行等。(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6.该县对于地下水是否进行合理利用,在利用过程中是否存在资源

浪费现象。

【思路点拨】:这道题要求考生针对材料,对材料进行提炼总结并找出政府在治理地

下水问题时应该重点监控、管理的各个方面。大家在学会使用材料的基础上也要善于对问题进行归纳。

近年来申论题目呈现越来越灵活的趋势。大家不要被题目样式的变化所迷惑。所谓“检查重点”实际上和“工作中的重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一致的。

同时,必须牢记此题是要求考生站在“某省政府的工作人员”的角度上,所答内容要符合这一身份。

4.参考给定材料,以《踩在我们脚下的生命源泉》为题目,联系实际,写一篇议论文。(40分)(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要求: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字数10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踩在我们脚下的生命源泉

水资源如同大地母亲哺育我们的乳汁一般,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生命源泉。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我们越来越关注汇聚百川怀抱五洲的海洋,越来越关注直落九天九转八弯的黄河,越来越关注千帆一道纵横碧波的长江,却很少关注踩在我们脚下的生命源泉——地下水。(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我国地下水的开采利用量约占全国总用水量的10%-15%,全国有近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因此地下水也是重要的饮用水水源。然而近30年来,我国地下水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北方和东部沿海地区地下水超采越来越严重,同时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了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地下水基本清洁的城市只有3%。我们对地下水资源的污染、浪费已达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保护地下水资源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首先,针对已经严重超采的地区,尽量杜绝超采行为。相关部门应在一些严重超采地区建设合理、可行的水资源蓄存、补充工程和水循环系统,综合运用政策、价格等手段促进节约用水,减轻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进而减少超采行为。例如以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为契机,对京津及华北等缺水地区进行水资源补充,减少对地下水的需求量,使超采地区可以实现地下水的自然补充。

其次,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相应的长效监管机制,监督企业进行依法达标排放,杜绝超标污染物的排放,封堵违禁化肥、农药的流通渠道,使地下水资源状况由继续恶化转变为逐步恢复。相关部门应加强建设污水处理厂、中水系统,对废水、污水进行处理,使污水资源化。同时完善地下水状况的测评手段和测评标准,建立长效测评机制,对地下水状况进行长期监控。

第三,针对地下水资源丰富的地区,基层政府部门应大力推广科学、经济、实用的供水模式,在合理利用地下水的前提下,弥补地表水资源的不足。例如我国西南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就应该在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利用。并且以事前监管代替事后处罚,杜绝污染,使地下水资源得到保护和开发。(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第四,改善生态环境,增大地下水渗入量。在城市中推广渗水效果好的建筑材料,增强降水的渗入能力;在合适的地区建设蓄水坝、水库,将丰水期的水资源贮存,以补充地下水量;加强生态保护,扩大绿化面积,减轻水土流失,以补充地下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虽不争,但是倘若我们对水资源肆意开采、污染,这不争之水同样会给我们以沉痛的教训。我们生活在承载万物的大地之上,地下水默默地滋润着无数生灵,在保护地下水这一关系到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中,我们更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尤其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让脚下的生命源泉润泽生活在她怀抱中的华夏民族。

【思路点拨】:首先值得注意的是,这篇文章虽然已经给定题目,但是既然提出了关

于地下水的问题,那么作为申论文章,则依旧应该是一片策论文。 如果题目中没有要求,而考生写成策论文,不会对成绩有所影响,但如题目隐含着写成策论文的要求而考生没有做到,则必然会被扣分。(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

针对地下水问题,则应该站在政府的角度上,根据材料并结合日常的积累,合理提出对策。例如生态保护和城市建设方面,虽然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但是如果考生注意观察生活,就应该能够提出。

以上内容由正灵樊政公考名师团队编写,转载请注明出处。

2009年湖南省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 一、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给定资料与申论要求两部分构成。考试时限为150分钟。其中,阅读给定资料参考时限为40分钟,作答参考时限为110分钟。满分为100分。

2.请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填涂准考证号。 考生应在答题卡指定的位置作答,未在指定位置作答的,不得分。

3.监考人员宣布考试结束时,考生应该立即停止作答,将试卷、答题卡和草稿纸都留在桌上,待监考人员允许离开后,方可离开。

二、给定资料

1.据2009年3月10日CCTV-2“全球资讯榜”栏目报道,从去年到现在,关于个税起征点的讨论一直不断,之前曾有传言说,个税起征点上调方案已上报国务院。今年的两会上,个税话题热度不减,成了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在今年两会上提出的第一个建议,就是希望政府能够更多让利于民,进一步调整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从2000元上调到3000元。

柳传志表示:“一个是国家的税收逐年增多,税收使用应该用在刀刃上。哪怕一个月拿到5000元的人,也应该让他更有能力去花这个钱,所以2000确实是偏低了,我觉得3000块钱对国家还是不费劲的。”

此外,还有很多代表也认为个税起征点太低,对中低收入人群不公平。

人大代表张爱国说:“这个时候如果不调整的话,实际上就导致中低收入家庭职工,承担了国家相当一部分税收。”

不过,也有很多代表和委员认为,单纯关注个税起征点意义并不大,即使提高一千元的个税起征点,低收入人群的税负最多只会减轻十几、二十几元,对扩大内需的作用有限,目前更应该考虑的是改变征税办法。

人大代表王桂波也认为:“一个人收入3000要纳税,而如果一个家庭每个月的收入也就是3000,也要纳税。这样的话,个人收入调节税的作用没有发挥到。”

2.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修正案》)。尽管审议结果尚未公布,但草案的具体内容已经逐渐清晰,国务院研究室宏观司副司长丛明向记者透露,《修正案》将个人工资、薪金所得纳税额的每月减除费用标准由原来的800元上调到1500元,并且规定各地应统一执行该标准,不允许擅自浮动。

据了解,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结束后,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将于9月举行立法听证会,对该草案中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与建议。本次听证会是《立法法》明确立法听证会制度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的首次立法听证会。

丛明表示,1500元的标准比较适合目前老百姓的收入状况,此外,《修正案》还增加了对高收入者加强征管力度的条款。

丛明告诉记者,这次对于《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国务院准备工作比较充分,前期对于修改的条款进行了反复论证。并且该《修正案》比较符合民意,大多数百姓都比较期待,因此最终获得审议通过的可能性非常大。他表示,人大的审议有望在一两个月内完成,最快的话《修正案》年内就有可能实施。

新浪网关于个税起征点的网络调查显示,在参与调查的6万多名网友中,60%以上的网友希望起征点调高到1600元至2000元,23%选择其他,只有不到1%的网友选择了目前普遍实行的800元至1200元。全国执行统一扣税标准。

丛明透露,出于保持税制统一、简单的考虑,《修正案》规定各地不允许擅自浮动费用扣除标准。由于目前有些地区费用扣除标准已经在1500元以上,丛明表示,这些地区也需要将标准拉回到1500元,未来擅自浮动扣除标准将被视为违法。他表示,该政策将对收入较低的西部地区构成利好,该地区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将会减轻。

对于过去擅自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地方政府,全国人大和财政部都曾经表示,自行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做法是违法的。在个税法修订完成前,必须按现行规定执行,地方没有随意改变税法规定的权力。对于地方提高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的做法,国税总局曾多次专门发文,要求予以纠正。对于利用个税调节收入差距的问题,丛明表示,这次调整个人所得税将费用扣除标准提高,不是立足于调节收入差距,而是立足于给工薪阶层减轻税收负担,增加消费。

丛明表示,真正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比较有效的税收手段应该是考虑开征物业税,除此之外还有遗产税,赠与税。今后一段时期,随着条件逐步的成熟和征管条件健全以后,这些税都要建立起来。通过多环节、多税制的体系建立起来以后,才能有效地达到对个人收入差距的合理调节。

3.全国政协委员廖晓军表示,个税起征点调整所需外部条件目前并不具备,近几年可能都不会调整。在个税起征点上调的呼声中,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表示:“个税起征点暂时不会上调。”

两会之际,个税税制和起征点、税率等问题,成为许多专家学者、委员、代表热议的话题。拉动内需,要老百姓手上有钱才能消费。于是,坊间就传出了国家将上调个税起征点的消息。在两会期间,包括柳传志在内的代表、委员建议,将个税起征点调至3000元,以促进消费。面对市场上关于调整个人所得税的呼声,廖晓军委员表示,个税起征点暂时不会调

整,因为个税起征点调整需要很多外部条件,但是目前这些外部条件并不具备。提高个税起征点不可否认是个好办法,也可能是一个方向,但是近几年可能很难。对于本次政协会议委员呼声很高的资源税,廖晓军表示,资源税已经酝酿了几年时间,都在考虑,可能择机开征。廖晓军表示,资源税的出台需要好的时机,但目前经济增速下滑,企业经营负担加重,当前还不是出台资源税政策的好时机。对此,曾任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现任国家开发银行顾问刘克崮委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表示,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偏冷,国家实施了大量振兴经济的措施,由于国家减税政策力度较大,现在出台资源税是合适的。

此外,廖晓军对于继续降低印花税表示,已经没有继续下降的空间。遗产税开征条件尚不成熟。

1980年9月我国颁布施行个人所得税法,确定了个税800元的起征点。

2005年10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把个人所得税工薪费用减除标准从800元调整到1600元。

2007年12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自2008年3月1日起由1600元提高到2000元。

2008年3月5日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宗庆后建议:个税起征点应上调至5000元,以降低工薪阶层税负。

2008年11月29日记者从知情人士处获得消息,财政部和国税总局起草的有关上调个人所得税免征额的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扣除标准应该不会超过3000元”。

2008年12月财政部副部长王军表示,个税起征点的问题正在研究。中国税务学会理事、中山大学税收与理财研究中心主任杨卫华经过计算后认为,个税费用扣除额应在2800元—3000元为宜。(综合北京晚报、京华时报、重庆时报)

4.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认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越高,对富人越有利。财政部正在研究征收结构。

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表示,关于上调个税起征点的问题,现在还有不同声音。不过,他个人认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提得越高,对富人越有利;提高起征点,低收入群体只会减少几十元的税款,而高收入群体减少的税费,将随之大大提高。

所以,他认为,个税征收的结构标准比起点更重要,财政部门一直在研究这一方面的改革,这一改革要求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很多,目前尚不具备条件。

起征点是否提高需综合考虑。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廖晓军表示,个税起征点不会提高。

对此,廖晓军说,他没有这个意思。他解释说,当时采访的记者较多,他回答“暂无计划”,指的是个税综合分类改革,目前还不具备实行的条件,但媒体把“暂无计划”,安到了个税起征点上调的问题上。

个税起征点是否上调,“这要听代表的、要听委员的、要听百姓的,国务院会根据各界反映综合考虑。”廖晓军说。

在本次“两会”上,不少代表委员提出,除了起征点调整,分类与综合结合,更应作为个税改革的方向,只有通过降低税负和改变征收标准,个税才能真正改变贫富差距过大的局面。

5.东方网2月10日消息:2月8日,财税专家刘隆亨透露,原计划将个税起征点调为2500元,但因最近经济形势的变化,可能要调至3000元—3500元。

原方案起征点是2500元

身为中国法学会财税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税法研究中心主任的刘隆亨,是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起草者之一,一直参与我国个税改革的讨论工作。刘隆亨透露,去年年底,财政部提交给国务院的个税起征点方案是从现在的2000元调至2500元。但因受金融危机影响,我国政府为了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和物价上涨等原因,可能要将个税起征点调整为3000元—3500元。刘隆亨介绍,提高个税起征点,可以减轻收入中等偏下人群的税收负担,但个税起征点的调节也应是一个逐步调整的过程,不宜调整幅度过大。

深层次改革将考虑支出

据《华夏时报》报道,有关部门正在酝酿个人所得税领域的深层次改革。在我国,目前实行个税税制是对纳税人的各项收入分类,分别征收、各个清缴。这样客观上造成了收入来源单一的工薪阶层缴税较多,而收入来源多元化的高收入阶层缴税较少。另外,个税对所有纳税人实行“一刀切”,而没考虑到纳税人的家庭负担是否过重、家庭支出是否过大。

据了解,此次更深层次的个税体制改革,将综合考虑纳税人各项收入和支出,来确定缴税金额,这也是多数成熟市场经济国家所采用的税制。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表示,个税改革推出的顺序,应本着“先解决对百姓影响最大的问题,再解决百姓呼声最高的问题,然后解决最容易操作的问题,再次是解决改革震荡最小的问题”的原则。

当前调整个税可刺激消费

目前,我国针对工资和薪金所得实行起征点为月收入2000元,5%—45%的九级累进所得税率。

虽然以2000元的个税起征点和累进税率来减轻中等收入人群的负担,提高个税起征点的呼声依然不减。面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调高个税起征点被许多专家认为可以刺激我国广大低收入阶层的消费。

而提高起征点受经济发达的江浙、广东等地欢迎,但欠发达的西部地区则不赞同,因为个税起征点提高后,当地原本较少的税收优势也将会减少。

个税改革最好时机来临

2月8日,在北京的一个公开活动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伟、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杨瑞龙、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等五位著名学者一致表示,目前正是推行包括上调个税起征点在内的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的最佳时机。

一位学者认为,上调个税起征点已经成为社会共识,目前调整个税可以有效地刺激消费,是个税调整的好时机。应该要求各个利益既得体把各自的观点“摆在桌面上”,协调好各方利益,依此来研究个税改革的细则。

6.两会期间,提高个税起征点是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也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

3月7日,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副部长廖晓军给降税心热的各界人士迎头泼了一盆冷水,表示个税起征点暂时不会调整,因为个税起征点调整需要很多外部条件,但是目前这些外部条件并不具备。提高个税起征点不可否认是个好办法,也可能是一个方向,但是近几年可能很难实行。

不调个税起征点不一定是个坏事。有关方面并无详细论证,证明个税起征点是否应该上调,上调到多少才合适。是3000还是4000?如果没有科学预算,一步减到位上调到1万岂不更好?正因为没有科学规划,只能根据政府财政收支情况决定,因此,个税起征点年年成为关注焦点,政府象征性地调上几百,实在是对社会情绪和行政资源的莫大浪费。

主张提高个税起征点的论据都是“约摸、大概”,毛估估的个税起征点做不得准。茅于轼先生虽然没有研究过个税起征点具体应调到多少,不过笔者认为即使是调到8000也还嫌低。理由不是基于消费物价与居民收入增加、政府税收比例,而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确立800元起征点的时候,居民收入很低,往往月收入只有几十元,现在居民收入已经有了大幅增长,目前2000元的个税起征点太低”。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副院长刘桓旗帜鲜明地表示反对,他的论据基于政府财政收入,同样不够充分。据统计,按照目前设定的2000元起征点已有约一半工薪族不纳个税,而每提高500元,则有将近10%比例的人不再缴纳个税,这就意味着仅四成工薪族需要缴纳个税。按当前情况,假如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4000—4500元,则缴纳个税的工薪阶层不到8%;假如提高到8000元,则纳税者将不到1%。鉴于2009年政府财政收入将会下降,提高个税起征点是不现实的。站在保政府财政的立场上说话,难以服众。如果降税能够促进消费,进而以消费税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方式更为合理合法地回流到政府手中,岂不更好?

调高个税起征点不一定是为穷人说话,实行更为高效、公平的税收体制才是为全民造福。低收入者本应免税、享受低税率,高级公务员与国企高管、企业主灰色收入、避税方法很多,如果以4000左右月薪作为起征点,不过是将税收的重担压到了无处可逃的中产阶层身上。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1994年,我国工薪项目个人所得税32.13亿元,占当年个税总收入的44.21%;2002年至2004年,来自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个税收入占当年个税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6.35%、52.32%、54.13%,三年平均为50.93%。工薪收入阶层占据半壁江山。

不将灰色收入统计在内,个税起征点调多高都不过是工薪阶层的一点心理满足。免除一个月薪2500元者25元的个人所得税,推动不了内需。只有把所有人的真实收入公诸于众,个税起征点之争才有价值。一项制度出错的概率在30%以上,讨论该制度的惟一好处,就是让人了解该制度的弊端。在讨论个税起征点上调多少之前,先公布官员财产,将企业主的企业赢利与个人收入划分清,将个税上调与消费支出的计量关系整明白,才是重中之重。

财政部可以不提高个税起征点,但必须给公众明确的预期,让公众相信,无论是个税还是其他税收,在一步步切实地向着高效、公平、法治之路上前行。

很可惜,廖晓军先生语焉不明。什么叫做外部条件不具备?仅指政府财税收入处于下降通道吗?还是国税总局的技术条件不具备?社会各界呼吁以家庭为单位征收个人所得税,迟迟不能突破;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税制,以解决征收方法繁复问题;为避免屡屡动用全社会资源大动干戈上调起征点,将起征点与物价指数挂钩,也是前景不明。廖晓军先生如果能够细致剖析这些问题,由国家税务总局列出改革的时间表,税收改革的预期也就明确了,围绕个税的争论、做秀也就不会层出不穷了。

我们与其期盼有关部门提高四五百块钱的个税起征点,还不如呼吁、监督有关部门把关系个税体制的改革落到实处。

7.东方网3月22日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一直在努力阻止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提高问题,在中国人民大学20日举办的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中国社科院财贸所副所长高培勇出语惊人,并给出了他的理由。

高培勇认为,通过提高个税起征点来刺激内需的说法不成立。据他介绍,目前全国4000万个税纳税人中,工薪者占30%,所占比例不高,这种情况下提高起征点,并不能有效扩大内需。

高培勇指出,中国在2003年之后就确定了一个要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方向,如果现在焦点全部集中在提高起征点的问题上,相当于对未来的改革埋下祸根。

8.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地接连出台,近日,社会各界关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地讨论也日趋激烈。那么,老百姓心里合理的个税起征点到底是多少呢?

CCTV2008经济生活大调查结果显示,30%的受访者认为个税起征点应该为2000元,而25.7%的受访者认为起征点应该为3000元,认为起征点应该在4000元和5000元的分别为18.2%和22.7%。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大源说:“减轻税赋和扩大内需并不见得完全矛盾。对于政府来讲。如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和企业的税赋,这也是一种扩大内需的方式,对于缓解当前经济的困难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

三、申论要求

第一题:给定资料5提到“一揽子个税改革方案”,请对这个方案加以简要的解说,限200字以内作答。(15分)

第二题:给定资料涉及对是否应该再次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的截然不同的两种意见。请梳理给定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分别列出两种意见各自的理由。要求:全面周到,准确无误,条理清晰,言简意赅,限400字以内作答。(25分)

第三题:针对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与地方财政之间的矛盾,发表你自己的看法写成一篇议论文。要求:自拟标题,自定观点,做到论点鲜明,论证充分,见解深刻,结构完整,条理清楚,语言顺畅,书写工整。不得照抄给定资料的文字拼凑成文,限900—1100字之间。(60分)

2009年山西党群系统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及答案

一、注意事项

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的综合测试。

2.作答参考时限:阅读材料40分钟,作答时间110分钟。 3.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按照“作答要求”在专用答题卡上依次作答。 4.请在《申论答题卡》上作答,在草稿纸上或者其他方式作答一律无效。 二、背景材料

1.2009年4~5月,《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生态小康”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的社会信息,得出2008~2009年度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为60.1,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至此,我们连续5年发布的中国生态小康指数首次超越60分的及格线。

这一年,人们对周围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认知不断提升,满意度上升,悲观预期的程度已有降低。源于经济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内在矛盾,地方政府和企业依然被认为是引发环境问题的“罪人”。相对2005年,中国人在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境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所上升,但在专业性环保行为和捍卫自身环境权利方面依然薄弱,中国的环保事业任重而道远。人们的环境维权不断觉醒,媒体是最重要的求助对象。但中国公众在环保方面的知行并不统一,在生存危机的压力下,环保的认知遭遇“缩水”。中国环保知行不一。

在5456人参与的网络调查中,调查显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垃圾处理依然是人们认为当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尤以水污染为最,以89.3%的得票高居首位。这一调查结果与之前数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其余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还包括“土地沙漠化和沙灾问题”(39.4%)、“噪音问题”(38.6%)、“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34.9%)、“水土流失问题”(34%)、“气候变暖问题”(31.8%)。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监测的519个城市中,有39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76.9%,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七大水系的409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5.0%,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占20.8%,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29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6.1%,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5.3%,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1.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从统计数据看,水、大气以及垃圾污染的治理情况在好转。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的愿望更加强烈。网民群体所反映的调查比较好地展现了中国城市居民的基本诉求,而实际上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也已经非常严重,水污染、土壤污染、自然生态的破坏等成为影响中国农村发展的严峻问题。专家提醒,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垃圾污染全方位向农村渗透,蓝天绿水成为可望不可及的田园绝响,而农村生态系统的破坏反过来又将对城市生态引发更大的危害,引发环境问题的恶性循环。

2.追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人们认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应该承担最主要的责任。民意显示,84.5%的人认为引发国内环境问题的原因在于“政府追求经济GDP的同时忽视环境保护”,“环保部门的权力边缘和监管不到位”(76.7%)紧随其次,其他方面的原因还包括,“企业缺乏社会责任”(63.8%)、“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59.2%)、“公民环保意识淡漠”(51.8%)等。人们认为,在环保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依次是“中央政府”(50%)、“跨国企业”(28.4%)、“媒体”(27.6%)和 “个人”(20.5%),最差的是“地方政府”(3.4%)和“私营企业”(1.5%)。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对“NGO组织”的表现也并不满意。

网友评论认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这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最大原因。只有各地方政府领导、企业管理者和公众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根本改变环境问题。”

民意将环保问题更多地归咎于政府和企业,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没有兼顾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同时,相对中央政府的作为,地方政府更遭受民意的“诘责”。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环境社会学博士卢春天认为,导致公众对中央和地方认同差异的症结在于中国过去的干部考核体系,在一种唯GDP导向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和企业极易形成基于“增长”的“利益同盟关系”。

在遇到环境问题时,超过五成的人选择求助“媒体”(36.3%)或“12369环境举报热线”(18.9%),高达42.1%的人选择无所谓。各类传媒成为人们关注环保问题并获得求助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对象。媒体作为监督力量在民间的影响远远超过政府相关机构、绿色组织和司法救济。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教授王灿发教授认为除求助媒体或热线,法律诉讼是解决问题的正规渠道,但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比较粗,人们的法律意识也相对薄弱,另外诉讼的成本较高、案件判决的不公正都影响了人们环境维权的“无所作为”,但“有作为”的数字应该比五年前有很大的进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我国环保系统1999年接收群众来信来访31.9万,2004年这一数字已高达52万,呈不断攀升之势。有关专家分析,由于各地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强大惯性,中国政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但公众的环保权利已逐渐觉醒,伴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以及更多环境问题的曝光,将有更多的人选择环保维权之路。

来自环保部的一位官员表示,西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环保意识和行动群体都远远高于中国,普通公众对公共品属性的环保事业的参与度更高、更持久,也更专业。

这位官员的观点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得到了印证。一项对人们环保行为的调查显示,人们最经常的环保行为是 “节约用水/煤/家用天然气”、“公共场所中节水/电/不乱丢垃圾”、“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车对空气的污染”。其他如“生活垃圾分类”、“用清洁或可再生能源代替不可再生或有害能源”、“参加公益环保活动”等方面仍然较弱。从调查结果看,人们更容易进行一些技术含量低、成本低、门槛低的行动,在参与需要更多精力、财力或专业知识的行为方面还比较薄弱。专家分析,提高人们环保行动的软硬件条件还没有完全跟上,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或消费习惯非短期所为,需要政府和社会更持久的宣传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

另一方面,中国公众的环保行为和环保理念有相当的差距。相对93.9%的网友认为自己周围的环境问题“严重”(67%)或“比较严重”(26.8%)的比例,仅有79.7%的人能够做到节约环保。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接近二成的人赞成“环保要暂时为经济增长让路”。这显示了中国公众环保观念上具有实用主义的哲学取向。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除大超市和商场执行较好外,去年6月1号开始执行的“限塑令”几乎成为一纸空文。

3.尽管如此,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对过去一年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建设及具体的实施效果上,人们的满意度在提高:2008年的调查汇总显示,85%的人认为过去一年中政府在环保方面的努力没有效果,而本年度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对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还是对政府的环境投入和效果,不满意的比例已经降到了50%左右。相对往年,政府在法律建设以及环保实践效果方面获得更多的认同。

2008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措施,涵盖法律、法规、经济等各领域,包括《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与此同时,环保也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在国务院出台10项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措施中,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成为重点投资领域之一。

2008年,环境保护投资大幅增长,中央投资达到340亿元,比上年增长百亿元。 尽管仍然有超过50%的人认为中国生态环境“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继续恶化”,但2008年这一数字超过了60%,2007年则高达78.3%。这表明,公众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悲观预期正逐渐降低。

4.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主要是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将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环境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特定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

循环经济促进法着力强调减量化,并且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规定:减量化,就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尽量减少废物的产生。

月饼等豪华包装、过度包装愈演愈烈,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污染环境,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针对这一现象,循环经济促进法对此也做了相应的限制性规定:“单位和个人在设计产品包装物时,必须执行产品包装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5. 在国家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安排的4万亿投资中,尽管直接投向生态环境建设的为3500亿元,但其整体产生的环保效应却是无法计算的。

在4万亿元投资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占2800亿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占400亿元,生态环境投资占35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占16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占1万亿元。

从这一投资结构中不难看出,国家队这笔投资的导向非常明确,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投资,更没有“两高一资”的投资。据了解,“两高一资”是指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在产业经济、商品贸易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将具有这三种特点的行业称为“两高一资”行业,生产过程中具有这三种特点的产品称为“两高一资”产品。

不仅如此,对于增加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国家也设定了明确的准入门槛,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必须符合土地、环保、节能等各项条件,严格防止新增中央投资用于“两高”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

从具体的投向来看,对环保将产生影响的,绝非仅仅是投向生态环境的3500亿元,在农村的投入中,投资将为新农村建设增加活力,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推动建设环境优美乡镇等,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投入中,按照国务院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投资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循环优化城乡布局、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也必将对强化灾区环境保护产生巨大作用;而用于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的投资,更将直接通过科技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加快转型,对环境保护产生深远影响。

国家的权责导向和规定,每一次向人们发出了明确的信号:环境与经济已高度融合。在当前的形势下,无论是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还是出于长久发展的保障,都必须将环境作为基础性生产要素对待,使环境保护的投资与经济建设投资相互融合。既要使环保投资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又要使弘道建设投资有利于促进保护环境,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6.在4万亿投资政策实施3个季度后,环保部于今年6月11日对外发出通报,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华能集团和华电集团(除新能源及污染防治项目外)建设项目、山东省钢铁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议案。

按照环保部的说法,此举是为了警示各地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两高一资”项目借机上马,或出现大量环境违规建设项目。

“担心地方在执行中央政策时可能出现偏差。”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局长陆新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国家通过4万亿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举措,对各地克服当前金融危机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对拉动经济增长非常明显,但地方出现偏差的可能性也客观存在。

“上述项目主要是严重违反了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准入条件。”当天,环保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这样解释。

环保部这样描述云南华电鲁地拉水电有限公司建设的总投资177.9亿元的鲁地拉水电站和华能龙开口水电有限公司建设的总投资达118.7亿元的龙开口水电站:两项目均是未经环评审批已于2009年1月截流,对金沙江中游生态影响较大。

当地一位知情人士向本报记者的分析:“如果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进行技术改造,一则投资成本高,二则审批时间月余以上,面对急速增长的利润,企业有动力上车不买票,相关职能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原本是提升技术水平的项目变了味。”

环保部表示,在上述两家企业问题得到整改前,将暂停审批山东省钢铁行业建设项目,以使山东“调整钢铁行业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遏制无序建设,转变发展模式,加大建设项目环境违法行为整治力度”。

环保部负责人在11日则表示,在拉动内需的大背景下,一些地方低水平重复建设、“两高一资”项目可能会借机卷土重来。

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局长陆新元分析说,如地方政府为拉动经济增长,可能会头脑发热,上项目时可能会对污染的项目有“麻痹”。或者是在应该上的项目中,弱化了对环保设施的投入。

其次,企业违法排污可能性加大,一些企业受经济利益驱动放松内部环境管理,减少污染治理投入,甚至偷排偷放,转嫁污染治理成本。环境监管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7.实质上,投资所带动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博弈已显现。

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5月底,环境保护部共审议批复365个项目,总投资达14428亿元,其中交通、水利、输变电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25个,总投资4521亿元。

与此同时,为防止“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项目上马,环保部对总投资达1467亿元的29个化工石化、钢铁、火电项目采取暂缓审批或不予批复等措施。

实质上,地方投资热潮背后存在着环境隐忧。如根据此轮云南投资设置规划,有高达“三万亿”规模,包括水电开发、矿产开发、土地转让等。

分析人士认为,环保部在关键时刻叫停相关项目,显示了坚决不把环保当作地方投资牺牲品的决心。

“两高一资”是条高压线,我们宁可做现在的恶人,也绝不能将来做历史的罪人——和今年年初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的表态一样,环保部再次申明,严格把好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环保准入关,决不能让“两高一资”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重新抬头。

三、作答要求

(一)在认真阅读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概括该背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20分) 要求:

1.条目清晰,内容全面; 2.要点概括准确; 3.字数不超过200字。

(二)针对背景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谈如何加强环境保护,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30分)

要求:

1.对策建议条目清晰,有条理;

2.对策建议具体,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3.文面简洁,字数在600字以内。

(三)针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写一篇议论文,自拟题目。(50分) 要求: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联系材料,要有现实针对性; 3.文面简洁,字数在800-1000字以内。

二、参考答案:

(一)在认真阅读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概括该背景材料反映的主要内容。(20分) 要求:

1.条目清晰,内容全面; 2.要点概括准确; 3.字数不超过200字。 【参考答案】

近年来,随着国家出台一系列环保措施,环境保护取得显著成绩,公众在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境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所上升。但由于政府盲目追求GDP而忽视环境保护,企业不顾社会责任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以及人们自身环保理念与行动的不统一等原因,各种污染和生态破坏仍是当前面临的严重问题。为此,国家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加强环境监管力度,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196字)

(二)针对背景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谈如何加强环境保护,提出自己的对策建议。(30分)

要求:

1.对策建议条目清晰,有条理;

2.对策建议具体,有较强的针对性,可操作性; 3.文面简洁,字数在600字以内。 【参考答案】

针对当前我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加强环境保护: 第一,增强政府、企业和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应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转变唯GDP政绩观,走科学发展道路。企业应增强社会责任感,优化发展模式,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公民也要提高环保意识,规范自身行为、增强环保维权意识,积极参与环保事业。

第二,加强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健全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将环境保护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增强具体法律法规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为环境保护提供制度保障。同时司法部门要公平执法,提高法律的可信度。

第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循环经济模式。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发展模式,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减少废物排放,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第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环境保护方面的投资。投资要依据环境承载能力,避免资金投向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要严格遵守行业政策和准入标准,投资必须符合环保、节能等各项条件。同时,加大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的投资,通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

第五,加大项目审批和环境监管力度。政府要严格审批申报项目,遏制影响生态环境的项目建设,并加大对建设项目中环境违法行为的惩治力度,相关部门严格监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排污情况,对违法行为予以严厉制裁。同时畅通社会监督渠道,创新监督方式。(599字)

(三)针对材料反映的主要问题,写一篇议论文,自拟题目。(50分) 要求:

1.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联系材料,要有现实针对性; 3.文面简洁,字数在800-1000字以内。 【参考范文】

科学规划 加强保护 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近几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加强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建设。人们的环保意识、环保行为相较过去逐步提升,城市空气质量、七大水系的水质、绿化面积等环境状况有所改善,政府在环保法律建设和财政投入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普通公众对环保事业的参与度还不够,民众在捍卫自身环境权利方面依然薄弱;水污染、大气污染、土地沙漠化等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唯GDP导向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和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而环保部门的监管又不到位;我国环保的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诉讼成本高,案件判决不公影响了人们的环境维权意识;提高人们环保行动的软硬件条件没有跟上,公众的环保行为缺乏专业性。环境问题不仅会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还会制约我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更会给子孙后代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环境保护。

首先,转变错误观念,提高环保意识。中央政府要改革现行的干部考核体系,转变过去唯GDP导向的体制,促使地方政府更好的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企业不能只一味追求经济效益,

要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提高管理者的环保意识;政府要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加强对普通民众的宣传教育,同时加强环保配套制度的软硬件建设。

其次,发展循环经济,规范投资导向。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在生产、流通、消费的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消耗,减少废物的产生;设定明确的准入门槛,资金要向符合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的项目投入,加大对农村和灾后地区环境改善建设的投资力度,提高对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的投资。

再次,完善相关立法,加强审批监管。针对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如水污染、大气污染、水土流失、气候变暖等出台针对性强、操作性可靠的各种具体法规,降低法律诉讼的成本,提高案件判决的公正性;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防止“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的项目上马,加强对企业违法排污的监管,严格把好环保准入关。

环境保护是当前我国面临的重大战略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辅相成,生态环境保护得好,经济发展才有后劲,经济发展的成果才有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存环境才能不断得到改善。我们必须坚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科学决策,加强环境保护,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现代文明。(999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