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名词解释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牙体牙髓病学:是研究牙体硬组织疾病和牙髓组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和临床转归的一门学科。

龋病(dental carries):指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牙体硬组织发生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疾病,包括无机物的脱矿和有机物的分解。

患龋率(prevalence rate):指特定调查时点,一定人群中的患龋频率,表示龋病流行的广度。

发病率(incident rate):指特定观察期间,可能发病的一个特定人群新发生龋病的频率,表示龋病流行的广度。

龋均:每个患者所患龋齿的均数。

龋失补(DMF)指数:指患者龋齿数、因龋失牙数、因龋补牙数的总和,为一不可逆指数,能反应一个人终身龋病经历。

牙菌斑(dental plaque):存在于牙表面或其他硬的口腔结构上,不能被中度水冲去的微生物膜,分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若非通过口腔卫生措施彻底清除,其将长期聚集于牙表面,并导致龋病及牙周病。

龈上菌斑:位于龈缘上方的牙菌斑,大多为革兰氏阳性的兼性厌氧菌,以链球菌属居多,包括平滑面菌斑和点隙裂沟菌斑。

龈下菌斑:位于龈缘下方的牙菌斑,包括附着性龈下菌斑和非附着性龈下菌斑。

获得性薄膜(acquired pellicle):为牙面上覆盖的一薄层来自唾液糖蛋白的薄膜,在牙面清洁后,唾液的一些成分会很快地吸附于其上,而形成一层结构均匀无细胞的薄膜,厚度约1~10μm,龈缘区的膜较厚,而牙尖区较薄,其成分大致与唾液相似。

急性龋(acute caries):又称湿性龋,多见于儿童与青年,病变进程较快,病变组织颜色浅、呈浅棕色,质地湿软,易用挖器剔除。

猛性龋(rampant caries):又称猖獗龋,属急性龋,多见于头颈颌面部放疗病人或舍格伦综合征患者,病程进展极快,多数牙短期内受累。

慢性龋(chronic caries):又称干性龋,病程进展慢,病变组织染色深、呈黑褐色,质地干硬,一般龋病均属此型。

静止龋(arrested caries):属慢性龋,由于龋病环境发生变化,隐蔽部位变得开放,龋病不再进行,但损害仍保持原状。

窝沟龋:限指磨牙、前磨牙咬合面、磨牙颊面沟和上颌前牙舌面窝沟点隙的龋损。

潜行性龋:指窝沟龋损呈锥形,底部朝牙本质、尖部朝釉质,狭而深的窝沟处损害更为严重,但在龋病早期无明显破坏。

平滑面龋:除窝沟外的牙面发生的龋。

线性釉质龋(linear enamel caries):常见于拉丁美洲和亚洲儿童乳牙列,主要发生在上颌前牙唇面的新生线处,呈新月状,患者后续牙对龋病易感。

隐匿性龋:好发于窝沟点隙下方或邻面,看似完整的釉质下方形成龋洞,临床易漏诊。

再矿化治疗(re-mineralizative therapy):指采用人工方法,使脱矿的釉质或牙骨质再次矿化,恢复其硬度,终止和消除早期龋损。

窝沟封闭(pit and fissure sealing):指使用Bis-GMA等树脂材料,封闭隔绝窝沟与口腔环境,阻止细菌和食物残渣进入,同时持续性释放氟,以防治窝沟龋。

牙髓牙本质复合体(pulpodentinal complex):牙髓与牙本质在胚胎发育和功能上关系密切,对外界刺激的应答有互联效应,故在进行窝洞预备等治疗时,要注意防止机械、压力、温度、化学、细菌的刺激对其造成刺激,导致牙髓的不可逆损伤。

抗力型(resistance form):使充填体与余留牙体组织获得足够抗力,在承受咬合时不折断的形状,包括洞深、盒状洞形、阶梯洞形、外形线圆缓且避开受力尖嵴、去除无基釉、对薄壁弱尖的处理。

固位形(retention form):是防止充填体在侧向或垂直方向力量下移位脱落的形状,包括侧壁固位、倒凹固位、鸠尾固位、梯形固位。

窝洞封闭(cavity sealing):指在窝洞、洞壁涂一层封闭剂,厚2~5μm,以封闭牙本质小管,隔绝细菌侵入、化学刺激、金属离子的渗入,增加充填材料的边缘密合性,主要窝洞封闭材料包括洞漆、树脂粘结剂。

洞漆(cavity varnish):指溶于有机溶剂的天然树脂结和合成树脂,呈清漆状。

衬洞(cavity lining):指在洞底衬一层洞衬剂,厚度不超过0.5mm,以隔绝一定的

温度刺激和化学刺激,并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常用洞衬剂有氢氧化钙、玻璃离子粘固剂、氧化锌丁香油酚粘固剂。

垫底(basing):指在洞底(髓壁和轴壁)垫一层垫底材料,厚度大于0.5mm,隔绝外界和充填材料的温度、化学、电流、机械刺激,同时垫平洞底,形成窝洞,承受充填压力和咀嚼力的作用,常用的垫底材料有氧化锌丁香油酚粘固剂、玻璃离子粘固剂、聚羧酸锌粘固剂、磷酸锌粘固剂、氢氧化钙。

全蚀刻系统(total-etch systems):能同时酸蚀牙釉质和牙本质的酸蚀剂。

混合层(hybrid layer):是粘结剂渗入脱矿的牙本质表面暴露的纤维网聚合在牙本质与树脂之间形成的铰链层,与树脂突同为牙本质的基本固位力,其形成有助于充填体边缘密合,减少微渗漏,保护牙髓。

底漆(dentine primer):是粘结促进剂,为含有机溶剂粘结剂的亲水单体,通过溶剂挥发促进单体渗入,置换牙本质表面和胶原网内的空气和水,形成混合层。

粘结剂(bonding agent):又称粘结树脂。

复合树脂(composite resin):在丙烯酸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修复材料,主要由树脂基质和无机填料构成,为理想的牙色修复材料,特点是美观。

三明治技术(sandwich technique):以玻璃离子水门汀作为垫底材料,复合树脂修复牙体缺损的夹层技术。

固位钉修复(pin-supported restoration):对牙体严重缺损,而牙髓正常且有足够

牙本质的活髓牙,在牙本质上制作钉道,通过固位钉使充填体获得更好固位的修复技术。

安抚治疗:将具有安抚、消炎、止痛的药物封入窝洞,是牙髓充血状态恢复,临床状态消除的治疗方法。

继发性牙本质(secondary dentin):牙根发育完成,牙和对颌牙建立咬合关系后形成的牙本质,属于牙本质的增龄性变化。

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 dentin):又称反应性牙本质、第三期牙本质,当釉质表面因磨损、酸蚀、龋等遭受破坏,其深部牙本质暴露,成牙本质细胞受到程度不等的刺激,并部分发生变性。牙髓深层的未分化细胞可移向该处而分化成成牙本质细胞,并与尚有功能的成牙本质一起分泌牙本质基质,继而矿化形成的保护性牙本质。

感染根管(infected canal):指含有坏死牙髓的根管,其牙髓腔内含有大量坏死感染的牙髓残渣、细菌及其毒性产物,需进行根管治疗。

引菌作用:受过损伤或病变的组织将血流中的细菌吸收到自身所在部位的现象。

自发痛:指患牙在未受到外界刺激而发生的疼痛。

激发痛:指患牙在外界刺激下发生的疼痛。

牙髓活力温度测试:指根据患牙对冷或热刺激的反应以检查牙髓状态的一种诊断方式,其基本原理是突然、明显的温度变化可诱发牙髓一定程度的反应或疼痛。

牙髓活力电测试:是通过牙髓活力电测验器来测验牙髓神经成分对电刺激的反应。

可复性牙髓炎(reversible pulpitis):是牙髓组织以血管扩张、充血为主要病理改变的初期炎症表现。

牙髓息肉(pulp polyp):即慢性增生性牙髓炎,多见于青少年,患牙根尖孔粗大,血运丰富;穿髓孔较大,足以允许炎症牙髓自髓腔突出,形成“蘑菇”状肉芽组织。

牙龈息肉:指于患牙邻合面龋洞,由于食物长期嵌塞、患牙龋损处粗糙边缘刺激,牙龈乳头向龋洞内增生,形成息肉状肉芽组织。

牙周膜息肉:指多根牙的龋损穿通髓腔,破坏髓底,根分叉处的牙周膜因外界刺激而反应性增生,通过髓底穿孔处长入连通髓腔的龋损内。

残髓炎(residual pulpitis):发生在经牙髓治疗后的患牙,由于残留了少量的炎症根髓或多根牙遗漏了未作处理的根管而导致的慢性牙髓炎。

逆行性牙周炎(retrograde pulpitis):牙周病时,深牙周袋中的细菌可以通过根尖孔或侧支根管进入牙髓,引发的根部牙髓炎症,属牙周牙髓联合征。

渐进性坏死:多见于老年人,当牙髓组织发生严重的营养不良或退行性病变时,由于血液供应系统的严重不足,最终可发生的牙髓坏死。

牙髓钙化(pulp calcification):当牙髓的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时,造成牙髓组织的营养不良,出现细胞变性,钙盐沉积,形成微小或大块的钙化物质。

牙内吸收(internal resorption):指正常的牙髓组织肉芽性变,分化出破牙本质细胞,从牙体内部吸收牙体硬组织,致髓腔壁变薄。

根尖周组织:指位于牙根尖部从牙本质牙骨质交界处至解剖性根尖孔。

根尖周病:指发生于根尖周组织的炎症性疾病,多继发于牙髓病,主要由根管内的感染通过根尖孔作用于根尖周组织,偶见机械、化学因素或咬合创伤引起。

急性根尖周炎(acute apical periodontitis):指从根尖部牙周膜出现浆液性炎症到根尖周组织形成化脓性炎症的一系列反应,病变程度由轻到重、病变范围由小到大,以患牙及周围组织肿痛为主要表现。

龈窦:破溃于口腔黏膜的排脓孔经久不愈形成窦道。

皮窦:绕过龈颊沟,破溃于皮肤的排脓孔经久不愈形成的窦道。

慢性根尖周炎(chronic apical periodontitis):指根管内长期存在感染或病源刺激物,导致根尖周组织呈现慢性炎症反应,表现为炎症性肉芽组织的形成和牙槽骨的破坏。

根尖周肉芽肿(periradicular granuloma):指以炎症性肉芽组织形成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根尖周炎,为机体对抗病变的局部防御反应,但不能彻底清除根管内的感染病源物。

慢性根尖脓肿(chronic apical abscess):即慢性牙槽脓肿,指炎症性肉芽组织体积不断增大,血运难以抵达肉芽肿的中心部,病变中央的组织发生坏死、液化,形成脓液并潴留于根尖部脓腔内。分为有窦型和无窦型,后者易转化成急性根尖周炎。

根尖周囊肿(periradicular cyst):根尖周残留的上皮剩余,在慢性炎症刺激下增殖成上皮条索或上皮团块,血运难以抵达较大的上皮团块中心部,病变中心上皮细胞发生退

行性变、坏死、液化,形成小囊腔,周围组织液渗入成为囊液,囊腔逐渐扩大而成。

致密性骨炎(condensing osteitis):当根尖周组织长期受到轻微、缓和的刺激,而机体抵抗力很强时,根尖部牙槽骨呈骨质增殖,形成围绕根尖周围的一团致密骨。

心理性疼痛(psychogenic pain):指患者主诉牙及口面部疼痛,而临床检查无口腔器质性病变的现象。

无菌(asepsis):指不含活菌的状态。

无菌技术(asepsis technique):采用物理和化学方法杀灭或清除治疗环境和器械上的病原微生物,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微生物进入人体及其他物品的技术。

牙髓失活法:指用化学药物封于牙髓创面上,使其失去活力,发生化学性坏死,达到无痛性拔髓的目的,适用于麻醉效果不佳或对麻醉剂过敏的患者,常用失活剂包括多聚甲醛、金属砷或亚砷酸。

盖髓术(pulp capping):一种保存牙髓活力的方法,在接近牙髓的牙本质表面(间接盖髓术)或已暴露的牙髓创面上(直接盖髓术)覆盖能使牙髓组织恢复作用的药物,以保护牙髓,消除病变,促进牙髓自身修复。

牙髓切断术(pulpotomy):指在局麻下切除冠部的炎症牙髓组织,保留根部正常的生活牙髓组织的治疗方法。

牙髓塑化治疗(resinifying therapy):指导入酚醛树脂液将根管内残存的病变组织和病原体,塑化包埋固定于根管中,成为无害物质留于根管中,从而达到消除病原体,封闭

根尖孔和侧、副根管,防治根尖周病的的目的。

根管治疗术(root canal therapy):指通过彻底清除根管内炎症牙髓和坏死物质、扩大成形根管,并对根管进行适当的消毒,最后严密充填根管,以去除根管内感染性内容物对根尖周组织的不良刺激,防止发生根尖周病和促进根尖周病变愈合,是治疗牙髓病及根尖周病的首选方法。

牙髓摘除术(pulpectomy):对牙髓已遭受感染或不可复性损害的活髓患牙行根管治疗又称为牙髓摘除术

侧副管:根管系统中除根管外的一切管道,是根管治疗失败的重要影响因素,包括

 管间吻合:发自邻近根管的交通支。

 侧支根管:发自根管的细小分支,常与根管呈接近垂直角度,贯穿牙本质、牙骨质,通向牙周膜。

 根尖分歧:根管于根尖分出的细小分支,根管尚存。

 根尖分叉:根管于根尖分散成2个以上的细小分支,根管消失。

 副根管:发自髓室底至根分叉处管道。

解剖学根尖孔(apical foramen):为解剖学概念

根尖狭窄(apical constriction):为解剖学和临床概念

组织学根尖孔:即牙骨质牙本质界(CDJ)、生理性根尖孔(physical apex)、根尖基点(apical seat)或根尖基台(apical step),是根管的最狭窄处,作为牙髓和牙周组织的分界,距离解剖学根尖孔约0.5~1.0mm,其协助机体抵御来自根管的外部刺激,亦作为临床在根管内施加的清创干预操作的止点。

工作长度(WL):从前牙切缘、后牙牙尖到根尖止点的距离。

初始工作宽度(IWW):指根管预备前根管根尖部的水平尺寸,用于确定根管的壁切削基线,通过选定初锉来指示根尖狭窄的大小。

终末工作宽度(FWW):指根管预备后根管根尖部的水平尺寸,用于指示去除根尖区感染牙本质的量,常以大于初锉三个号的ISO标准器械(主锉)来指示。

通畅锉(patency file):在根管预备中更换切削器械时,可用较小的锉略超出根尖孔,其目的是清除根管尖部的牙本质碎屑,使冲洗液能够进入根尖,并有助于维持WL的锉。

回锉(recapitulation):在根管预备过程中,在换锉之前采用小一号的锉再次到达WL,该动作称为回锉,其目的是带出根尖处的碎屑和维持WL。

初锉(IAF):根管预备前,进入根管、到达工作长度时,有摩擦感的第一根锉。

主锉(MAF):根管预备的最大号锉,指示去除根尖区感染牙本质的量,通常为比初锉至少大3个器械号或标准器械扩至40号的锉。

非ISO标准根管预备器械:常为镍钛合金器械,因镍钛合金弹性系数较小,具有宽范

围的塑性变形,而具备更好的柔韧性和抗扭断性,其通性为①非ISO标准设计、大锥度(4%~9%)②变形能力和抗扭断能力明显优于不锈钢器械③多采用逐步深入技术预备根管,分段预备根管④预备弯曲根管效果好,可有效减少根管预备的并发症。

玷污层(smear-layer):又称污染层

 定义1:指在钻磨压力下贴附于洞壁上,由切削牙体组织产热而变性的有机质、切削下的牙本质粉末、牙本质小管溢出液、唾液和细菌混合组成的涂层,厚约0.5~5μm,其存在妨碍修复体与洞壁的密合性。(牙本质粘结技术)

 定义2:指贴附在根管壁上,由坏死组织、细菌、扩锉下的牙本质碎屑混合组成的涂层,厚度约为2~5μm,其存在妨碍根管充填材料的密封和感染的控制。(RCT)

试尖(fit master cone):指按根冠工作长度和所预备的根管大小选择合适的主牙胶尖。

内源性着色(intrinsic discoloration):指受到病变或药物影响,牙体内部结构(牙釉质、牙本质)均发生着色,常伴有牙体发育异常,活髓牙和死髓牙均可受累。

外源性着色(extrinsic discoloration):指药物、食物、饮料等中的色素沉积在牙表面或修复体表面而发生的着色,只影响牙体外观,牙体内部结构正常。

氟牙症(dental fluorosis):即氟斑牙,为慢性氟中毒的早期表现,指在牙发育矿化期,高浓度的氟离子抑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造成柱间质矿化不良或釉柱过度矿化,形成多孔性的结构吸附色素,表现为同期萌出的牙釉质上有白垩色(轻度)到褐色斑块(中度),

甚至出现釉质实质的缺损(重度)。

四环素牙(tetracycline stained teeth):指在牙发育矿化期,服用四环素族药物可被结合到牙组织,使牙着色,并在阳光的促进下逐渐由黄色变成棕黄色或深灰色。

漂白术(bleaching):通过使用化学试剂氧化牙体结构内的有机色素,而是牙体颜色变白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牙冠比较完整的轻中度氟斑牙、四环素牙、变色无髓牙,包括诊室内漂白、家庭漂白术、无髓牙漂白术。

釉质发育不全(enamel hypoplasia):指在牙发育矿化期间,由于全身疾患、营养障碍、严重的乳牙根尖周感染导致釉质结构异常,包括釉质发育不全(釉质基质形成障碍,造成实质缺损)或釉质矿化不全(釉质基质形成正常而矿化不良,无实质缺损),表现为色泽、透明度改变(轻症),到牙面出现实质性缺损(重症)。

特纳牙(Turner teeth):常见于前磨牙,由于严重的乳牙根尖周感染,导致继承恒牙釉质发育不全。

遗传性乳光牙本质: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4q21,为DSPP发生突变,造成釉牙本质界失去小弧形排列而呈直线相交,表现为牙冠呈黄色半透明,光照下呈现乳光,釉质易分离脱落而发生严重的咀嚼磨损。

过大牙(marcodontia)/过小牙(microdontia):指牙体偏离解剖上正常值的范围,且与牙列中其它牙明显不相称。

锥形牙(conic shaped teeth):指切端比颈部狭窄的牙。

融合牙(fused teeth):常见于下颌乳切牙,指由两个正常牙胚融合而成。

双生牙(geminated teeth):指由一个内向的凹陷,将一个牙胚不完全分开而形成的,通常为完全或不完全分开的牙冠,有一个共同的牙根和根管。

结合牙(concrescence teeth):偶见于上颌第二磨牙和大三磨牙区,指两颗牙牙根发育完全后发生黏连,多借助增生的牙骨质结合在一起。

畸形中央尖(abnormal central cusp):多见于下颌前磨牙,尤以第二前磨牙多见,指位于合面中央窝处的圆锥形突起,多有髓角伸入,易发生折断或磨损后导致牙根尖发育不全。

牙内陷(dens invaginatus):常见于上颌侧切牙,为牙发育时期,成釉器过度卷叠或过度增殖,深入到牙乳头中所致。牙萌出后,在牙面可出现一囊状深陷的窝洞,包括畸形舌侧窝、畸形根面沟、畸形舌侧尖、牙中牙。

畸形舌侧窝:牙内陷中最轻的一种,指舌侧窝呈囊状深陷(易滞留食物残渣、滋生细菌),囊底常存在发育上的缺陷(牙髓感染、坏死和根尖周炎症)。

畸形根面沟:指向舌侧越过舌隆突,并向根方延伸的一条纵行裂沟(根面沟使龈沟底封闭不良,上皮形成病理性附着,形成骨下袋,造成牙周组织的破坏)。

畸形舌侧尖:除舌侧窝内陷外,舌隆突呈圆锥状突起,可有髓角伸入。

牙中牙:牙内陷中最重的一种,牙呈锥状,X线片示其深入凹陷部好似包含于牙中的一个小牙,其凹陷部中央为含有残余成釉器的空腔。

磨损(abrasion):单纯机械摩擦作用造成的牙体硬组织慢性磨耗。

磨牙症(bruxism):是咀嚼系统的一种功能异常运动,表现为睡眠时有习惯性磨牙或白昼也有无意识地磨牙习惯者,上下牙接触时间长,用力大,对牙体、牙周、颞下颌关节、咀嚼肌造成损害。

楔状缺损(wedge-shaped defect):指好发于第一前磨牙,常因刷牙方式不当造成,牙唇颊面颈部硬组织发生的缓慢消耗所致的缺损,典型缺损呈楔状。

酸蚀症(erosion):常见于致酸工人或常接触酸人员的职业病,指由酸雾或酸酐造成的牙硬组织的损害。

牙隐裂(cracked tooth):指好发于上颌磨牙,尤其是第一磨牙近中腭根,因牙体结构薄弱、应力集中、创伤性合力等因素,造成牙冠表面非生理性细小裂纹,常沿窝沟走行,可引起咬合不适感乃至定点咀嚼痛、慢性牙髓炎等。

牙根纵裂(vertical root fracture):指多发生于下颌第一磨牙,在牙根的纵裂,未波及牙冠者,可造成相应牙髓、牙周症状。

牙本质过敏症(dentine hypersensitive):指在能使牙本质暴露的各种疾病中,牙在受到外界刺激,如温度(冷热)、化学物质(酸甜)、机械作用(摩擦、硬物)等所引起的酸痛症状,其特点是发作迅速、疼痛尖锐、作用短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