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油工业公司硫酸岗位职业健康操作规程
1.目的
为保障职工的安全和职业健康,防治职业危害,结合各岗位实际,特制定本操作规程。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污水车间及其他涉及硫酸岗位作业场所。
3.理化特性
硫酸分子式:H2SO4分子量:98.08有害物成分含量CASNo.
主要成分:含量:工业级92.5%或98%。
外观与性状:纯品为无色透明油状液体,无臭。
pH:
熔点(℃):10.5
沸点(℃):330.0
相对密度(水=1):1.83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3.4
饱和蒸气压(kPa):0.13(145.8℃)
燃烧热(kJ/mol):无意义
临界温度(℃):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无资料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无意义
引燃温度(℃):无意义
爆炸上限%(V/V):无意义
爆炸下限%(V/V):无意义
溶解性:与水混溶。
主要用途:用于生产化学肥料,在化工、医药、塑料、染料、石油提炼等工业也有广泛的应用。
4.禁配物
碱类、碱金属、水、强还原剂、易燃或可燃物。
5.毒理学资料
5.1吸入:
5.1.1其蒸气及雾滴具腐蚀性會严重的刺激或损害鼻、口、咽及肺,伤害程度依粒子大、小停留在身体的部位及浓度而异。
5.1.2可严重伤害肺,引起致命的肺水肿,症状是咳嗽及呼吸困难。
5.2皮肤:
5.2.1浓硫酸具高度腐蚀性會造成严重刺激和灼伤,可能留下永久的疤,严重酸灼伤可能致死。
5.2.2稀硫酸可能造成轻度至中度的刺激。
5.2.3長期接触雾滴會引起皮肤紅,刺激性和灼伤。
5.3眼睛:
5.3.1小量浓硫酸接触會严重損伤眼睛且可能失明。
5.3.2稀硫酸可引起暫時性傷害,且可能失明。
5.3.3雾滴也會引起刺激性。
5.4食入:
5.4.1浓硫酸严重灼伤口、食道及胃,并會造成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喉干、腹泄,重则甚至死亡。
5.4.2小量酸吸入肺部可严重损害肺并可能致死。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5.5刺激性:家兔经眼:1380μg,重度刺激。
6.危险性概述
危险性类别:腐蚀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
健康危害:对皮肤、粘膜等组织有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蒸气或雾可引起结膜炎、
结膜水肿、角膜混浊,以致失明;引起呼吸道刺激,重者发生呼吸困难和肺水肿;高浓度引起喉痉挛或声门水肿而窒息死亡。口服后引起消化道烧伤以致溃疡形成;严重者可能有胃穿孔、腹膜炎、肾损害、休克等。皮肤灼伤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形成溃疡,愈后癍痕收缩影响功能。溅入眼内可造成灼伤,甚至角膜穿孔、全眼炎以至失明。慢性影响:牙齿酸蚀症、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肺硬化。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助燃,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危险特性:遇水大量放热,可发生沸溅。与易燃物(如苯)和可燃物(如糖、纤维素等)接触会发生剧烈反应,甚至引起燃烧。遇电石、高氯酸盐、雷酸盐、硝酸盐、苦味酸盐、金属粉末等猛烈反应,发生爆炸或燃烧。有强烈的腐蚀性和吸水性。
有害燃烧产物:氧化硫。
灭火方法:消防人员必须穿全身耐酸碱消防服。
灭火剂:干粉、二氧化碳、砂土。避免水流冲击物品,以免遇水会放出大量热量发生
喷溅而灼伤皮肤。
7.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8.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9.职业卫生操作规程
9.1操作工在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岗位,服从管理,正确佩带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9.2生产现场和操作室内必须保持通风良好。
9.3操作尽可能机械化、自动化。
9.4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9.5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9.6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可燃物。
9.7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9.8避免与还原剂、碱类、碱金属接触。
9.9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9.10.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9.11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9.12稀释或制备溶液时,应把酸加入水中,避免沸腾和飞溅。
9.13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库温不超过35℃,相对湿度不超过85%。
9.14保持容器密封。
9.15应与易(可)燃物、还原剂、碱类、碱金属、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9.16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