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古诗阅读
上元夜① (唐)崔液
玉漏银壶②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注释】①上元夜:指旧历正月十五夜,又称元宵节。②玉漏银壶:计时的器具,古代以漏壶之法计时。
(1)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后两句所表现的情景。
(2)首句“且莫催”三字表现了元宵之夜游人________的心理。 2.古诗阅读
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1)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古人写诗很讲究炼字,诗中的“系”和“啼”两个动词就用得准确传神,请分别予以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中“歧路”的意思是;“在歧路”点出了题目中的“________”字。
(2)请对“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做简要赏析。 4.古诗鉴赏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诗的颔联、颈联写出了环境________的特点,“空人心”的意思是指禅院的景色使人内心________。
(2)尾联表面上是进一步写禅院的幽静,实际上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5.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①
(苏轼)
落日绣卷帘,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②上,欹枕江南烟
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③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④, 未解庄生⑤天
籁⑥, 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注释)①张偓佺:张怀民字偓佺,谪居黄州,坦然自适,在其宅西南江边筑亭,作为陶冶性情之所。苏轼贬黄州后,与张怀民心境相同,为张怀民的亭台取名“快哉亭”,并以此词相赠。②平山堂:在今江苏扬州市瘦西湖蜀冈法静寺内,是苏轼的老师欧阳修于宋仁宗庆历年间修建。③醉翁:指欧阳修。④兰台公子:指战国时代楚国兰台令宋玉。宋玉陪同楚襄王游兰台之宫时,曾将风分为“雄风”与“雌风”以讽谏楚王。⑤庄生:指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哲学家。⑥天籁:《庄子·齐物论》中曾有“天籁”“地籁”“人籁”的议论。天籁,指自然界的声响。
(1)下列对这首词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知君为我新作”两句,是说知道你为接待我而修建了这座亭台,亭台窗户涂抹了青色和红色的油漆。“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B.“长记平山堂上”三句,描写曾在扬州平山堂观赏过的江南山色,旨在表现作者对江南生活的深深怀恋。
C.作者描写的对象主要不在“快哉亭”本身,其着眼点是“快哉亭”周围的广阔景象。 D.这首词把写景、抒情和议论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时,泰然处之、大气凛然的精神世界。
(2)写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并简要赏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笔,写出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令他上下追寻。 B.全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有一唱三叹、回环反复的美感,还有深化意境的作用。 C.“宛在”一词在诗中反复出现,形象地写出美好事物可望而不可即的朦胧缥缈之感。 D.诗歌每章开头以景起兴,利用蒹葭、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的氛围。 (2)“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的变化在诗中有什么寓意? 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归丁卯桥①村舍
许浑
月凉风静夜,归客泊岩前。 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 紫蒲低水槛②, 红叶半江船。 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
【注】①丁卯桥:地名。②紫蒲:紫色的蒲草;水槛:临水的栏杆。
(1)诗人描写了夜归时看到的明月、岩石、________、________、水槛、红叶、江船等景物,流露出之情。
(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诗歌的颔联(第二联)进行赏析。 9.阅读下面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春思① (北宋)苏轼
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帘外百舌儿②, 惊起五更春睡。居士,居士③。莫忘小桥
流水。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离开黄州多年后,回想起当年的生活情景而写的。②百舌儿:鸟名。③居士,居士:苏轼自号‘东坡居士’。这里是作者的自我呼叫。 (1)词中第二句“无限”一词写出景物怎样的特点? (2)你从“莫忘小桥流水”中读出苏轼怎样的情怀?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晓驾炭车辗冰辙”中的“辗”有什么表达作用? (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试举例分析。
(3)《卖炭翁》反映了封建社会怎样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重别周尚书① (南北朝)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①庾信与周尚书曾同在南方的梁朝为臣,后被俘于北周都城长安。此诗写于周尚书回南方之时,而庾信一直无法回归。
(1)庾诗用“________”一词形容自己归途遥远,李诗借“________”比喻征途漂泊无依的友人。
(2)这两首诗的最后两句在写法和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2.阅读《关雎》,回答下列小题。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楼之。
(1)诗中划线的四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请你结合本诗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1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是一首送别诗。朋友将远赴蜀州,离别之际,诗人以两人共同的境遇“________”宽解友人,并以“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慰鼓励友人。全诗既抒发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也表现了诗人________的人生态度。
(2)请从景、情关系的角度赏析“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14.阅读《诗经》中的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乙)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句诗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
(2)在我国肆虐时,日本向我国捐赠了抗疫物资,在防护服包装箱上题写了诗句:“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结合《无衣》全诗,分析日本捐赠方题写这一诗句想表达的意思。 (3)《关雎》与《无衣》都使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15.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晚秋 (宋)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1)这首诗写的是晚秋初冬的景象,可以从秋声作威、________、________等处看出。 (2)参照颈联“叶浮嫩绿”的注解,给“橙切香黄”写一条注解。 叶浮嫩绿:新酒的酒色像嫩绿的竹叶浮在上面那样鲜绿清亮。 橙切香黄:________。
(3)这首诗透露出诗人________的心情。 16.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乙】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卖炭翁》节选)
(1)请给下面句中的划线字标注拼音。 ________
________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翩翩两骑来是谁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分守己 B.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五颜六色 C.回车叱牛牵向北叱咤风云 D.系向牛头充炭直直言不讳
(3)【乙】段文字中前四句是对“宫使”的描写,请赏析这些精彩的句子。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但【甲】侧重表达________的博大胸怀,【乙】表达的是对底层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深切同情。两段文字的抒情方式也有所不同,【甲】文有作者的内心独白,是直接抒情;而【乙】则是________。
17.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分别解释加点的“涵虚”和“端居”的意思。
(2)“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8.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初夏睡起 【宋】杨万里
梅子流酸溅齿牙,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1)这首诗描写了初夏的景物________、________,颇具生活风情,意趣盎然。 (2)品味“闲看儿童捉柳花”一句中“捉”字的妙处。 20.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 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句“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指的是________这一历史事件。 (2) 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描绘了怎样的图景?
(3)诗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八年级下册诗歌鉴赏
1. (1)元宵之夜,没有哪一家人望见月亮能在家闲坐,没有哪一处地方没有赏灯的人群;到处是灯火闪烁,到处是赏灯的人流。(意思相近即可) (2)希望尽兴游玩
2. (1)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2)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解析】【分析】(1)作者对湖上亭的一草一木是如此深情,以致在他眼里不只是自己不忍与柳条、藤蔓、黄莺作别,柳条、藤蔓、黄莺也像他一样无限痴情,难舍难分。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总之,诗人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创造了这一童话般的意境。诗中的一切,无不具有生命,带有情感。诗人视花鸟为挚友,达到了物我交融、彼此两忘的地步,故能忧乐与共,灵犀相通,发而为诗,才能出语如此天真,诗趣这般盎然。 (2)这首诗的用字,非常讲究情味。用“系”字抒写不忍离去之情,正好切合柳条、藤蔓修长的特点,又写出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又符合春日和风拂拂的情景,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这种拟人化的写法也被后人广泛采用。“啼”字既指黄莺的啼叫,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也容易使人联想到辞别时离人伤心的啼哭。一个“啼”字,兼言情景两面,而且体物传神,似有无穷笔力,正是斫轮老手的高妙之处。
故答案为:⑴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或:借景抒情。通过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
⑵用“系”字既切合柳条藤蔓修长柔软的特点,又写出了柳条藤蔓牵衣拉裾的动作,表现它们依恋主人不忍主人离去的深情。用“啼”字既符合黄莺鸣叫的特点,又似殷殷挽留、凄凄惜别,让人联想到离别的眼泪。
【点评】⑴本题考查了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它包括:①修辞方法,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对比、比兴等;②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间、小中见大、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多角度描写等;③表达方式,主要有描写,议论,抒情,抒情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等。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3. (1)歧路;岔路。
(2)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抒发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感情。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解析】【分析】(1)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从题目来看,诗人送别友人去蜀州赴任,诗人送了一程又一程,但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在岔路口,要和朋友分别了。据此答题即可。
(2) 此诗是送别诗的名作,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两句诗,意味深远,是全诗中最重要的部分。它表现出诗人的宽阔胸怀和远大抱负,使真挚的友情得到升华。人们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叫做“知己”,他有时近在身旁,有时却远在天涯海角,但无论空间怎样的改变,时间如何的推移,友情应该是牢不可破的。而且,决不能狭隘地认为“知己”只有一个;世界上到处都有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同样都可以建立起深厚的友谊。抱着这样的认识和心情与朋友分别,那就不会感到孤独寂寥,相反地却是感到乐观进取,不管到了何处,都会觉得好像仍在与自己的老朋友在一起,促膝谈心,那样的快乐、幸福。据此分析概括答题意对即可。
故答案为:⑴ 歧路;岔路。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送。
⑵ 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抒发了诗人乐观豁达的感情。这两句因此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厚情谊的不朽名句。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要理解整首诗的大意,然后根据诗歌大意去推测词语的意思。第二空要在理解词语之后再从题目中找到能和词语意思匹配的字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古诗鉴赏,可以从多方面入手:①从浓厚的表达情感的词、句或表达感情地事物入手;②从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景物入手;③紧扣诗眼入手;④从意象入手;⑤从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入手等。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进行赏析。
4. (1)(1)宁静幽美(突出“静”和“美”之意即可);杂念顿消(纯净、安然,意思对即可)
(2)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托诗人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描写出通向后禅院弯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禅院的花木繁茂,清香扑鼻,写景色的幽静美丽。颈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写活泼小鸟欢飞在茂林修竹之间自由自在,惹人羡慕。禅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见底的水潭,蓝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间,写环境的洁净空明、宁静幽美,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空人心”应对上句“悦鸟性”,点示如此空灵纯洁的世界的确可以净化心灵,使人杂念顿消。 (2)尾联“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是对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是以动衬静的写法。钟磬之音,远远超出了“晨钟暮鼓”的报时功能,而被赋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义,这是来自佛门圣地的世外之音,能够像潭水一样使作者的心也静了下来,其心灵得到荡涤,不由生发出万念俱寂的出世思想。 故答案为:⑴宁静幽美(突出“静”和“美”之意即可);杂念顿消(纯净、安然,意思对即可);
⑵实际上是以声静来衬托诗人的心静,抒发了诗人万念俱寂的出世的思想感情。 【点评】⑴此题考查句意理解、赏析,解答时明确全诗的每一句话的意思,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以诗歌的理解与掌握,学生要明确,作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画面,联系创作背景感受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5.B
解析: (1)B
(2)示例:①“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作者用“长记”唤起他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回忆,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目睹的景致。这种以忆景写眼前景色的写法,使人耳目一新。②“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作者从老渔翁与风浪的搏斗中,悟出了做人应当遵循的哲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之气”(指正气和节操),刚正不阿,坦然自适,就能在任何境遇中处之泰然,领略“千里快哉风”的舒适惬意。
【解析】【分析】(1)B. “长记平山堂上”三句,并非是为了表现作者对江南生活的留恋,而是以“平山堂”来比拟他在“快哉亭”上看到的景致,将两者融为一体,构成一种优美独特的意境。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开放类试题,角度合理,言之有物即可。可从本诗当中选择自己最有体悟的诗句,围绕其所用表现手法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人生哲理来进行赏析。比如开头四句,先用实笔,描绘亭下江水与碧空相接、远处夕阳与亭台相映的优美图景,展现出一片空阔无际的境界,充满了苍茫阔远的情致。“知君为我新作”两句,交待新亭的创建,点明亭主和自己的密切关系,反客为主、诙谐风趣地把张偓佺所建的快哉亭说成特意为自己而造,又写亭台窗户涂抹上青红两色油漆,色彩犹新。“湿”字形容油漆未干,颇为传神。
故答案为:⑴ B
⑵ 示例:①“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作者用“长记”唤起他在扬州平山堂所领略的“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那种若隐若现、若有若无、高远空濛的江南山色的回忆,以此比拟他在快哉亭上目睹的景致。这种以忆景写眼前景色的写法,使人耳目一新。②“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作者从老渔翁与风浪的搏斗中,悟出了做人应当遵循的哲理:只要胸中有一点“浩然之气”(指正气和节操),刚正不阿,坦然自适,就能在任何境遇中处之泰然,领略“千里快哉风”的舒适惬意。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⑵本题考查对词句赏析的能力。此题属于开放类试题,选取角度合理,言之有物即可。答题步骤为: ① 准确指出赏析的角度(修辞、重点词语、手法等); ② 结合词句阐释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 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也可从本词当中选择自己最有体悟的词句,围绕其所用表现手法与蕴含的作者情感或人生哲理来进行赏析。
6.A
解析: (1)A
(2)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解析】【分析】(1)A项,“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作者虚构的,不是“实写之笔”。故选A。
(2)“白露为霜”到“白露未已”预示着时间在推移变化,作者借助这些意象,既写出了时光的流逝,更表达了主人公对美好爱情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 A;
⑵ 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追求者的深情执着。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通读全诗,把握诗意,揣摩选项正误。 ⑵本题考查诗歌寓意的把握,注意结合词语的变化,明确变化所指的深层含义。 7. (1)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李白与友人的依依借别之情,感情真挚热烈而又豁达乐观。
【解析】【分析】(1)描绘诗句画面,就是要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描绘句子画面,力求语言生动形象。
(2)这是一首情意深长的送别诗,作者通过送别环境的刻画、气氛的渲染,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意。“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诗人内心的感受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诗人和友人在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末联借马鸣之声犹作别离之声,衬托离情别绪。
故答案为:⑴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⑵ 李白与友人的依依借别之情,感情真挚热烈而又豁达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句画面的描述。做好本题要根据注释了解诗作的写作背景,阅读全诗理解诗歌内容,从诗人所描写的景物特点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感情的理解。结合诗句内容和写作背景体会感情。 8. (1)木桥、庭院(紫蒲);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走上木桥,吱吱作响,听到远处传来狗叫的声音,村中的庭院空空,人们都已入睡。此联以动衬静,用桥轻微的响声和远处的狗叫声反衬夜的宁静。
【解析】【分析】(1)此题前有“明月、岩石、木桥”,后有“水槛、红叶、江船”,之间也就只有“庭空人散眠,紫蒲低水槛”了,仔细一找,也就找到“庭院、紫蒲”。结合“自有还家计,南湖二顷田”的意思“回家自有谋生之计,南湖一带有田二顷”分析,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2)结合“桥响犬遥吠,庭空人散眠”的意思是“踏上桥板惊动犬吠,(村舍)庭院无人早已入眠”。“桥响犬遥吠”写的是动。“庭空人散眠”写的是静。这里是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用桥的响声和远处的狗叫声反衬夜的宁静。 故答案为:⑴ 木桥、庭院(紫蒲) ;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⑵ 走上木桥,吱吱作响,听到远处传来狗叫的声音,村中的庭院空空,人们都已入睡。此联以动衬静,用桥轻微的响声和远处的狗叫声反衬夜的宁静。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诗歌写景诗句的把握,注意要首先理解诗歌内容,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体会作者感情。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注意明确句意,体会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9. (1)繁茂,生机盎然。
(2)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解析】【分析】(1)阅读诗歌,了解内容,抓住诗句中的每个字词,根据作者描写景物的特点,发挥想像,从形、声、色多角度来描摹画面,突出诗中景物的画面感。 (2)本题抓住最后一句“莫忘小桥流水”理解作答。“小桥流水”是古诗中常描写的乡村田园风光,表示安闲舒适的生活,理解这点即可体会作者的情感。 故答案为:⑴繁茂,生机盎然。
⑵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点评】⑴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手种堂前桃李,无限绿阴青子”的意思是:是说自己在雪堂前亲手栽种了许多桃李一类的果树,绿荫丛中,掩映着数不尽的青果。其中“无限”一词修饰“绿阴”,可见桃李长得旺盛,俨然一片绿意葱葱的景象。
⑵此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莫忘小桥流水”的意思是:不要忘记以前小桥流水的惬意生活。这是作者遥想当年的闲适自得,思忖此时的入奉禁严,作者油然生出对田园生活的怀恋之情。对当年淸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怀恋和向往。
10. (1)写出了牛车的重量,表现了卖炭翁的辛苦。
(2)示例:“千余斤”炭与“半匹红纱一丈绫”价值悬殊,用对比手法,反映了卖炭翁的不幸遭遇,揭露了封建社会宫市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痛苦。
(3)反映了封建统治者的横暴掠夺,反映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宫市的揭露抨击。 11. (1)万里;孤蓬
(2)都使用了借景抒情(借物抒怀)的手法。但情感表达不同:庾诗借秋雁自由南飞,抒写思乡之情及自己无法回归的悲凉孤独心境;李诗借班马萧萧长鸣,抒写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解析】【分析】(1)“阳关万里道”中的“万里”极言自己回家的中途遥远。“孤蓬万里征”孤蓬:又名“飞蓬”,枯后根断,常随风飞旋。这里比喻即将孤身远行的朋友。
(2)根据诗文内容进行比对分析。抒发的感情不同:庾诗——悲凉孤独而产生的思乡之情;李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写作手法相同:庾诗借秋雁自由南飞,李诗借班马萧萧长——采用的都是借物抒怀的写法。 故答案为:⑴万里;孤蓬。
⑵ 都使用了借景抒情(借物抒怀)的手法。但情感表达不同:庾诗借秋雁自由南飞,抒写思乡之情及自己无法回归的悲凉孤独心境;李诗借班马萧萧长鸣,抒写诗人与友人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以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
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分析诗歌所用的表现手法首先要掌握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及其特征,然后再仔细分析诗歌内容与表现文章主旨的关系即可知道文章使用的表现手法。
12. (1)即物起兴手法(比兴手法),由河洲上相互和鸣的雎鸠鸟,引出男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
(2)《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 13. (1)宦游人;乐观豁达
(2)这两句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的景象,同时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来,气象雄伟,意境开阔。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意思对即可】
14. (1)“悠”是写忧思的样子。连用两个“悠”字把主人公绵绵不尽的相思之苦表达的淋漓尽致。
(2)诗句意思是“谁说没有战袍?我们与你们同穿战袍”,表现了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日方借用我国古老经典的诗句,表达了团结互助,支援中国抗疫的深厚友情,鼓舞人心,给人力量。
(3)都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写法,反复咏唱,层层递进,增强了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强烈感情。
15. (1)安排暖阁;熨贴寒衣(酒初熟、蟹正肥、蓉菊满园) (2)比喻晚秋初冬的螃蟹正肥,煮熟以后像刚切开的橙子那样鲜黄甘美 (3)畅快自适
16.C
解析: (1)bì;piān (2)C
(3)这四句话描绘了“宫使”横行霸道的丑恶行径;“翩翩”写出其趾高气扬的动作和神态;“手把”“口称”见其仗势欺人、专横跋扈;“回”“叱”“牵”这一连贯动作,刻画出其蛮不讲理、霸道凶残的面目。
(4)渴望广济苍生;只是记叙和描写,并没有观点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17. (1)水映天空;闲居
(2)诗人想渡湖却找不到船只,在圣明时代又觉得愧对明君,委婉含蓄地表示想做官却无人推荐,希望得到引荐的心情。
18. (1)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流过,描绘了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点出送别地点,烘托了作者的送别之情。 (2)李白与友人的依依借别之情,感情真挚热烈而又豁达乐观。 19. (1)梅子;芭蕉、柳花等
(2)“捉”字不仅写出了柳花漫天飞舞的初夏景象,而且写出了孩童活泼可爱,轻灵自然,别有生活情趣。
【解析】【分析】(1)考查诗歌的意象。答题时要紧紧扣住情和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描写了初夏的景物梅子,芭蕉,柳花等。梅子味道很酸,芭蕉初长,柳絮飘飞。
(2)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炼境方面考虑。“捉”字不仅写出了柳花漫天飞舞的初夏景象,而且写出了孩童活泼可爱,轻灵自然,别有生活情趣,诗趣盎然。 20. (1)安史之乱
(2)诗中描绘了风高雨急、屋破漏雨的情景,反映了诗人在草堂生活的一个片段。 (3)表现了诗人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