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研究
1.1问题的提出
在大学校园内,出现许多大学生的言行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背离的现象。基于此,提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三个方面的问题:○1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内容有哪些?程度如何? ○2国家要求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内容有哪些?与大学生认同的内容有何差异?○3应该如何缩小两者的认同差异?
1.2课题界定
基于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三个方面的问题,通过文献发现已有研究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同感的内涵、分类、特征研究;二是认同感的问题现状研究;三是增强认同感的建议和措施研究。现有研究较少有用实证方法测量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研究。因此,确定本项目课题为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研究。
1.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机理研究
○1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内涵分析:从情感角度来看:蔡志凌(2013)把认同感定义为情感上的认可与接受。丁道群,蒋珊珊(2011)认为认同感是从各个方面做出积极的感知与正面的评价,并长期不改变的主观情感感受。王鑫强,曾丽红,张大均,李森(2010)认为认同感是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对受到其影响的身份体验。逯曼(2013)将认同感定义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赞同或者欣赏。从心理认同机制角度来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看:刘筱婕(2016)认为在认识上与中华优秀传统化产生共同之处,认可其内容和属性;并在情感上产生愉快、信任等情感因子,建立归属感;最后按照其规范落实到行动上。从社会实践角度来看:丁玉柱(2013)认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内化于自身心理和人格结构中,并根据其对外来文化进行正确评价,践之以行为规范的状态。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分类:蔡志凌(2013)将认同感划分为认知、情感、意识、期望、价值观以及行为六个方面内容。王鑫强,曾丽红,张大均,李森(2010)认为从理论探讨的角度出发,认同感应该包括动机、观念、价值、情感四个方面内容;从调查的角度出发,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期望、价值、能力或技能、社会地位七个方面内容。刘筱婕(2016)认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认同机制主要包括理性、情感、信念以及践行强化机制四个方面内容。
(2)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现状研究
在认同程度方面:万秀熠(2015)指出当代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程度表现在理性上认同,但对其熟悉度与表现出的兴趣不高;杨义芹(2015)指出对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价值观认同程度不高。丁玉柱(2013)指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不强。具体表现部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冷落,对民族艺术作品的冷漠等。在研究方法方面:万秀熠(2015),运用定性分析方法研究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存在的问题。杨义芹(2015)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路径进行论述分析。而丁玉柱(2013)综合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对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培育进行探讨分析。
(3)增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认同主体策略上:万秀熠(2015)指出应该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与精神方面两个角度采取管理措施。刘筱婕(2016)指出充分发挥理性、情感、信念与践行强化机制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校园宣传引导策略上:有学者认为应该坚强政治文化认同教育,塑造核心价值观;校园文化教育以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引导大众文化。文化审美策略上:有研究者认为应该注重对学生的乡土文化教育,提高审美观,从而加强文化认同。
(4)文献述评
总结相关文献,发现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包括:○1在研究对象上,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同感的内涵、问题以及策略上,较少有对认同感的构成要素进行测量以及评价研究;○2在研究理论上,现有文献缺少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传承与整合的理论角度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进行研究;○3研究方法上,相关文献主要用定性研究方法,缺少结合问卷调查以及访谈等定量的研究方法。
1.4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拓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研究范围。探索认同感的机理、测量要素以及增强策略,拓展了认同感的研究范围。
○2实践意义:优化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的策略和路径。根据实证研究结果,为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程度提出路径参考。
(2)研究价值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学术价值:丰富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理论研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的传承与整合理论,扩展了研究的理论视野。
○2应用价值: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程度,促进湖北省大学生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
2.1理论依据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角度出发,了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增强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策略。
文化的传承与整合理论:运用文化传承与整合的理论,将新的时代特征融合在实证调查研究中,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认知,增强认同感。
2.2研究目标
(1)理论目标:
○1厘清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概念:对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概念进行梳理,界定符合时代要求的认同感概念。
○2拓展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研究范围。拓展与完善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测量指标体系范围。
(2)实践目标: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1提升湖北省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情感、心理、行为上的认同程度。提出增强湖北省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建议和措施,增强其在情感、心理与行为上的认同程度。
○2促进湖北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规范自身的行为举止。在提升湖北省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程度之后,能够促进湖北省大学生自觉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规范自身的言行。
2.3研究内容
(1)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机理研究
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化传承与整合的理论指导,分析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内涵、特征、分类以及要素构成等内容。
(2)国内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现状与问题研究
广泛收集相关研究文献,分析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内容与程度状况,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局限与不足。
(3)湖北省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认同要素的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
○1确立湖北省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认同要素理论模型: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传承与整合的理论以及国内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现状与问题,确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操作化的构成要素模型。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2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实证研究:通过制定合理的问卷设计与访谈提纲,选择湖北省各地区的大学生进行实证研究,确立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测量要素体系。
(4)增强湖北省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优化策略研究
提出增强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措施与路径:依据要素理论模型,发现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湖北省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具体措施与路径。
2.4研究假设
(1)湖北省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部分内容有着较高的认同感。
(2)湖北省大学生自觉地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为规范。
2.5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创新: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传承与整合的视角出发,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展开对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调查研究。
(2)研究内容创新:构建更能反映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测量指标理论模型,从而更准确地测量其认同程度。
3.1研究思路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首先分析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内涵、特征等机理,在此基础上构建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分析框架:其次依据所构建的分析框架,探索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结合专家访谈和实证研究法对湖北省大学生开展实证评价研究,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评价指标体系;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3.2研究方法
(1)文献法: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理论文献探究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机理,依据认知、情感、意识、期望、价值观以及行为六个维度,构建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分析框架。
(2)问卷调查法: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所构建的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评价指标进行实证调研,分析这些指标对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评价效果,并依据评价效果提出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具体建议和措施。
(3)专家访谈法: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国内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文献资料所提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构成要素是一种通用的理论框架,只有将此理论框架结合湖北省实际情况进行修正才能获取适用于认同感构成要素,因此本项目拟采取专家访谈法收集专家意见,修正认同感的关键构成要素。
(4)综合评价法:通过对定性的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得到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相对清晰和系统的总体评价结果。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3.3技术路线
第一阶段: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机理研究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内涵:心理认知与社会实践认同;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特征:心理、情感、行为方面的特征;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分类:认知、情感、意识、期望、价值观;
(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要素:情感因子、自身心理、人格结构。
第二阶段:国内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现状与问题研究
(1)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操作化:认知认同、情感认同、意识认同、期望认同、价值观认同、行为认同;
(2)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问题现状:缺乏实际行动认同、对传统文化的伦理价值取向出现偏离、对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产生困惑等。
第三阶段:增强湖北省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1)确定构成要素: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的传承与整合理论确立认同感构成要素;
(2)实证研究: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综合评价;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3)策略研究:理性认同、情感认同、信念认同、强化机制。
3.4实施步骤
本课题实施步骤分为八个阶段,实施时间为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
第一阶段:2017.6-2017.8,查找文献资料,检索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资料。
第二阶段:2017.8 -2017.11,文献汇总,通过资料收集提炼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内涵、特征、分类以及要素。
第三阶段:2017.12-2018.2,研究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机理。
第四阶段:2018.2-2018.5,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现状与问题研究
第五阶段:2018.5-2018.8,数据收集,确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操作化的具体构成要素
第六阶段:2018.8-2018.11,通过问卷调查,确立湖北省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的评价要素体系
第七阶段:2018.12-2019.3,提出增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策略,撰写研究报告。
第八阶段:2019.3-2019.6,项目结题,评审及验收。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3—
规划课题、课题界定、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研究价值、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