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探析
【作者单位】冷桥勋,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李克明,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xx年3月5日,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大数据”。20xx年8月31日,国务院《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出台,提出将全面推进我国大数据发展和应用,加快建设数据强国。此举标志着大数据建设正式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种种迹象表明,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传统出版企业要想推动转型升级,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就必须在大数据战略实施过程中,加强战略谋划和整体布局,理清转型思路,借助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在信息、知识的搜集、存储、分析、组织与整合以及传播技术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刻变革, 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用户数据、产品数据、销售数据,进行精准营销并提供个性化服务,促进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 一、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方向 1.数据驱动的选题策划
大数据时代,价值导向、需求驱动、热点预判仍是图书选题策划的出发点[1]。一方面,出版社通过对读者阅读行为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可以掌握读者的阅读行为趋势和偏好,从大数据分析中挖掘用户需求,进行趋势预判,利用专业知识获得更加精准的策划方案;另一方面,将各类数据进行有效处理、精准编辑后,通过大数据的开放共享,利用信息反馈、响应机制,让客户和读者参与到选题过程中,逐步形成具备自组织性、开源性的图书选题策划模式。
2.读者主导的内容生产
大数据时代的图书内容生产正转向以读者为中心,使读者不受限于出版产业链的终端参与到出版的各个重要环节中。在大数据时代,网络上海量的数据,有很多来自读者的原创。这些原创的内容,经过出版社的专业整理加工,可制作出优质的内容产品,会有不错的市场反响。同时,通过量化分析读者的阅读题材、情绪起伏等,可以形成内容生产的“模范结构”,并对作品篇幅长度、角色设定、文字风格、情节发展等方面做出人气评价,形成人气素材库、情节发展范式等储备资源,从而实现半自动化的流水线生产。
3.自动智能的编排制作
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够实现编排制作流程的革命性变化,加快信息的传播。通过对海量信息的深层次加工,自动智能可编辑出有序、有效的信息产品。比如利用协同编纂平台,人们可发现和梳理编纂交互过程中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编排过程优化和时间进度管理。在数据化时代,编辑工作中许多过去难以控制、不能数字化的流程变为可控制、可用数据精准描述的作业流程;许多杂乱的手工加工模式转变为标准化、程序化的作业模式;许多隐蔽无序的编辑规则模式转变为统一有序的规范模式。 4.精准无误的营销推广
大数据时代,出版社面对的不再是读者而是用户。出版社可以根据用户消费数据选择相应的价位和图书类型以合适的渠道进行推送。在大量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出版社根据读者的阅读偏好、职业信息和专业领域等数据,可实现分类图书的按需推送。根据用户阅读行为数据还可确定推送图书的载体、篇幅、类别以及推送时间等要素。信息精准推送不仅降低了广告成本,同时也使得营销成本大大降低。
5.全新的商业盈利模式
大数据时代,由于数据本身就是资产,对这种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就会产生巨大的价值。出版社所拥有的内容资源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具有很大的增值潜能。出版社可以将自身的资源进行数据化处理,将其变成可以检索、分析、计算的数据库,同时展开数据营销。这将是一个全新的商业营销模式,可创造崭新的盈利空间。 二、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企业的转型路径 1.更新观念、创新思维是前提
传统出版业要实现大数据化出版的跨越,首先要观念创新,要以大数据思维取代固有的传统思维。在大数据时代,传统企业应具备以下四种思维。一是全球思维[2]。在全球发行条件下,同一版本出版内容要实现跨文化传播,必须要有国际化视野;同时,数字终端的无时差接收实现了出版物的全球范围内同步共享。二是互联思维。传统出版企业要想不淹没于大数据浪潮中,必须依托互联网的发展,建立互联思维,通过数据分析和用户体验,对企业的发展趋势、用户需求等做出预估和判断,并提供个性化读者服务,真正实现按需出版。三是融合思维。大数据技术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的融合。传统出版企业必须通过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实现传播渠道的多形式、多媒体、多平台,使出版物
更易读、更适读、更实惠、更便捷、更时尚。四是创新思维。大数据时代,要摒弃“作者+出版+印刷厂+书店+读者”的程式化出版模式,建立“内容+服务+用户体验”的新型出版模式。这就要求传统出版企业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出版的新模式,解决出版进程中的新问题;同时要利用网络数据平台,进行信息的传递,不断增强信息服务意识,实现单向出版向双向互动的转变,提高出版与用户市场的切合度。
2.内容资源数字化、数据化是基础
大数据的本质是更加广泛、深入的数字化,以及全社会范围内的数据互联互通。大数据出版需要对出版物资源进行大数据的采集和存储,以建立不同主题的数据库[3]。传统出版企业要在建设数字出版时加强对自身资源的深入开发。一方面,在数字内容的建设上,除对已有的纸质图书数字化外,还要适应数据时代对便捷搜索和个性化定制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碎片化信息的聚合,将其存放在资源数据库中,以便日后有条不紊地开展数字出版产品的建设;另一方面,在大数据思维的影响下,传统出版企业要改变以往以书、文献等为单位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形成以知识要素为单位的细粒度、数据化生产模式,强调科研全过程发表,新知识传播,跨学科、跨行业、多角度应
用以及多媒体展现。同时,通过对出版内容、读者多元需求的深入了解和把握,将一个个高度浓缩的知识要素与互联网读者的知识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大数据研究与学习的国际平台,实现读者、作者的直接交流,推动知识传播向知识服务转变。 3.提高数据采集、分析和整合能力是支撑
大数据技术的发展给传统出版企业的内容生产模式带来革命性的改变。谁掌握了大数据,谁就掌握了未来。数据已成为行业的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传统出版企业需重视各类数据的搜集、整理、分析、研究。一方面,不应再追求单纯的信息数量增量和规模扩张,而应该更加注重对既有信息的挖掘,提倡从信息“噪声”和“废气”中淘宝[4];另一方面,数据智能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对个人和群体的实时观察成为可能,这就为预测群体行为和了解个体偏好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因此,传统出版企业要充分挖掘大数据的深层次价值,开发出更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和新服务,实现精确、个性化的营销推送,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4.加强数据所有权和数据问题的管理是关键 在数字版权出现之前,与图书作者签订的协议中并没有对数字版权的归属进行约定;而数字出版发展后,图书
的数字出版就使得数字版权的归属约定成为耗时耗力的大工程[5]。另外,保护数字版权的相关法律制度还不健全,一些以通过点击量赚取广告费用的互联网企业,打着信息免费共享的旗号给网民提供免费上传和下载的服务,导致数字出版领域盗版现象猖獗,打击了数字出版发展的积极性并造成著作权所有者的经济损失。因此,在这个网络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必须加强对数据所有权和数据问题的管理。对传统出版企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数据产生、收集、保存、维护、处理、利用等管理问题,一定要妥善处理,因为有效的数据管理是大数据在传统企业成功应用的关键。
5.苦练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保障
作为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出版业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浪潮中,迎来了历史性的机遇,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挑战。在机遇与挑战、 前进与阵痛并存共生的形势下,只有那些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出版企业,才能抓住机遇有效应对挑战。很多优质的出版企业都是在一次次的竞争中不断优化自己的出版体系。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一些传统出版企业已经适应市场的各种变化,拥有较为先进的出版理念,逐步进行出版上的突围和转化。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企业应当适应大时代背景的
需求,制订精准的战略规划,形成独到的编辑创新力、敏锐的市场开拓力、强大的品牌销售力和深远的文化传播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出版的质量和效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