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克思主义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
义。
2. 从哪三个方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答: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
3.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历史条件: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
4. 1831年法国里昂工人第一次起义 1834年第二次起义 5. 1836年英国爆发宪章运动 6. 马克思主义的产生:马克思主义是在吸收了几千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优秀成果,
尤其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在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和科学总结工人阶级斗争实践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7. 马克思主义的直接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8. 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性人物:黑格尔、费尔巴哈
9.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威廉·配第、亚当·密斯、大卫·李嘉图
10. 法国英国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昂立·圣西门、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
11.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
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上的伟大革命。马克思1845年春天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马克思、恩格斯1844-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形成;1847年《哲学的贫困》和1842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12.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贡献: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已过或数国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
的论断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14. 判断题:科学发展观并不意味着价值中立和没有立场,革命性也不意味着缺乏客观态度
和科学精神。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重要)
1. 2. 3. 4.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基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A. 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谁者第一性、谁者
第二性
B. 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即思维能否认识和正确认识
存在
5. 第一方面的问题将哲学分为两类: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6. 第二方面问题将哲学分为:可知论、不可知论 7. 第二方面的问题: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8. 判断题:马克思主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其关键就在于,它以科学的实践
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9. 列宁对物质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他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把握
物质的范畴
10. 意识的本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
映象
11. 意识的三个发展阶段: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
感觉和心理;人类的意识
12.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3.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4. 社会的物质性表现在:
1) 人类依赖于自然,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 人类谋取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
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5.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类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
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控制着人类的实践活动
16.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得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17.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8. 实践的基本形式: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19. 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1) 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
2)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 3)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20.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把握以下两个大的方面:
1) 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世界与人类社
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 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
能找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21. 科学发展观:
1) 科学发展观正是深刻地揭示了当今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指明人类改造自然与改造
社会的实践活动
2)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22. 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内
在根据
23.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4.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25.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6.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阶级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重点)
1) 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对立属性又称斗争性,矛盾的
统一属性又称同一性
2)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3) 正确把握和谐对事物发展的作用
27.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
28.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之间的具体实
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29. 在认识和处理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并不是所有问题都不要超过度,如经济) 30. 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越性的统一 31. 辩证否定:
1)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2) 否定是事物的发展环节 3) 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32.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3. 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物生有两,相反
相成”,“一分为二,合二为一”,“和而不同,执两用中”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1. 马克思主义不但揭示了客观世界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在批判继承前人认识论成果的基
础上把实践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反映论,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认识的产生和发展的规律问题,实现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变革
2.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
的活动,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3.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
4.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有决定作用:
1)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2)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3)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4)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唯一标准
5. 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
6.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
映
7.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存在两条根本对立路线:
1) 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 2) 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8.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被动地
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9. 辩证唯物主义:
1)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 2) 把辩证法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知识的发展过程,科学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关
系
10.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食物的现象、事物外部
联系、事物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表现形式
11.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事物的本质、
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表现形式
12.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经过理
性思考的作用,将感性材料加工获得理性认识 13. 理论向实际飞越
1) 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结合实践 2) 理论要回归实践 3) 为群众所掌握
14. 实用主义鼓吹真理(真理与价值混淆):
1) 主观真理论,“有用就是真理”
2) 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 15.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 确定性,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防止和反对和否认真理标准问题的唯心
主义、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
2) 看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和独断论错误
16. 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是指具有特
定属性的客体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
17. 党的十八大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
静夜、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8.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关系:
1) 成功地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
2)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有价值的 3) 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19.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实践创新
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20. 自由: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指的是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的一种
自觉、自为、自主的状态
21. 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
律
22. 自由和必然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并成为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
因此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