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五四新文学
第一节 文学革命
1, 文学革命的兴起
1917年胡适将自己改革文学的想法写成论文《文学改良刍议》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正式拉开了文学革
命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是“八事”即“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
典,不讲对仗,不避俗语俗字。”
同年2月陈独秀“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一文,提出了“三大主义”
即“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
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将文学革命的序幕进一步拉开。
2, 双簧信: 1918年3月《新青年》上发表了两封信,一封为王敬轩的《致“新青年”编者书》,一封为刘半农的《复王
敬轩》。“王敬轩”本无其人,信是钱玄同综合当时旧派文人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种种谬论写成。刘半
农在复
信中对这些谬论做了痛快淋漓的驳斥。由于这两封信均系新文化与新文学阵营的同人有意的自导自演,故被称为双簧信。
3, 1918年鲁迅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定了基石。这篇小说和《孔乙己》《药》一起,历史的标志着文学革命已由纯粹的理论倡导进入了“创作实践”的崭新阶段。
4, 新文学与封建复古派的斗争:(P19)
①对以林纾为代表的“国粹派”的批判。林纾是第一个举起反对新文学旗帜的人。
②对以梅光迪等人为代表的“学衡派”的批判。学衡派人物主要是胡先骕、梅光迪。
③对以章士钊为代表的“甲寅派”的批判。
5, 文学研究会:1921年月1月4日成立于北京,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专门性的文学社团(最早出现的纯文学社团)。
发起人:沈雁冰、郑振铎、周作人、叶绍钧、王统照、许地山等12人。
成立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会刊:革新后的《小说月报》 创作方法:写实主义 ;
文学主张:“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即“为人生而艺术”)
6, 新月社:1922年在北京成立,止于1933年。徐志摩根据泰戈尔的诗集《新月集》所取。
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胡适、饶孟侃。
活动阵地:以1927年为界,前期《现代评论》《晨报副刊》,后期《新月》
文学主张:倾向浪漫主义,诗歌形式上提倡“三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
【或表达为一是鼓吹唯美主义,二是提倡现代格律诗。】
7, 语丝社: 1924年11月成立于北京,以创办《语丝》周刊而得名,以散文杂文为主。
主要成员:孙伏园发起,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钱玄同、刘半农、俞平伯等撰稿。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形成语丝派,创造了具有一定特色的“语丝文体”。
语丝文体:是以文艺性短评和随笔体散文为主要形式;立论犀利,思想缜密,措词辛辣,形象生动;写作时,“无所顾忌,任意而谈,”不拘体裁,浑洒自如,寓讽刺于诙谐之中,有丰富的幽默感,泼辣、幽默是它的总的艺术特征。
第二、三节 新文学观和文学思潮
(一) 启蒙文学思潮
1,启蒙的定义:“就是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不成熟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智。”(康德)
2,在西方社会思潮、文化观念的冲击下,五四新文化运动旗帜鲜明地提倡科学和民主,向扼杀人性、禁锢人
们思想的封建主义宣战。
3,文化先驱的不同主张:陈独秀的主张是他在《文学革命论》中倡导的三大主义;
李大钊提倡“爱”与“美”的文学,“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优美的文艺,博爱的精神,就是新文学的土壤、根基。”
(二) 人的文学
1, 最早涉及这一问题的先驱是周作人,他在《人的文学》一文中阐述了文学的性质由人决定的观点,认为人的文学与非人的文学的区别“只在著者的态度不同”。
2, 最能代表五四启蒙文学思潮理论高度的是周作人的文学理论。他先后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理论文章,“人的文学”成为核心观念。
3, “人的文学”成为核心观念的原因
除了《人的文学》这篇文章本身在理论上体现出来的严密性、系统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他切合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人的文学”观包蕴了人道主义和个性主义(详见P34-36)。
(三) 平民文学
在《人的文学》之后,周作人又写了《平民文学》一文,他是前者的具体化,他回答了人的文学中“谁是人”的问题。
《平民文学》与《人的文学》一起,就构成了人的文学的完整内涵,迅速成为五四启蒙文学思潮的精神标高,它具有批判旧文学和建设新文学的双重功能。
第四节 小说创作
1, 问题小说(创作繁荣期是1919到1921年间)
① 内涵:指五四时期一批初步具备了民主科学思想和现代意识的青年,热情而无不稚嫩地探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小说。
② 产生的原因:a.是五四思想启蒙运动的产物。(觉醒的青年面对黑暗的社会、苦难的人民和未定的人生再也不能熟视无
睹,他们以蓬勃的热情去透视、剖析这些问题)
b.是当时理论家提倡的结果。(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强调文学要着力描写“一切家庭惨变,婚
姻苦痛,女子之位置,教育之不适宜·”·。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把反映人生诸问题视作文学“人性”的要义。)
c.是中外作家杰出示范的产物
③作者:冰心、王敬熙、罗家伦、叶绍钧、杨振声、俞平伯、胡适、沈玄庐、卢隐、王统照、许地山等。
④题材:妇女、劳工、家庭、礼教、儿童、教育、战乱等。
最为突出的是青年恋爱婚姻问题(罗家伦的《是爱情还是痛苦》是较早的关于婚恋的“问题小说”)、妇女问题、
劳动者的悲惨命运和出路问题,人生意义和目的问题。
⑤鲁迅的《狂人日记》曾被视为问题小说的先驱,冰心称为自己最喜欢的作品。
⑥冰心和卢隐是最重要的两位女作家。
冰心写于1921年的《超人》是冰心心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内容详见P51,卢隐见P52)。
对比:相同之处在于都是福建人,在北京接受大学教育,卷进“五四”运动的浪潮,以“问题小说”步入文坛,是文学研究会的女作家。不同之处在于冰心探索人生得出的结论是“爱”,庐隐则是“悲”。冰心是大家闺秀,庐隐是知识女性。
⑦叶绍钧:字圣陶。写的最多的是谦卑、委琐的小知识分子,尤其是中小学教员。
第一个“十年”中反映小市民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的作家是叶绍钧,此类作品最富盛名的当属《潘先生在难中》。
长篇小说只有一部《倪焕之》,可称得上是中国现代长篇小说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内容见P53)。
⑧许地山:是一位特立独行的作家,他的小说具有非常独特的艺术魅力,交织着参与意识与避世倾向、传奇色彩与现实精神、宗教意志与人生关怀,在艺术风格上也是奇特清妙与苍劲凝实相互融通。(异国情调,佛教,苦示思想)
艾芜(三十年代,《南行记》,也有异国情调,缅甸风情。)
2, 浪漫派小说
①特点:a.侧重自我表现,主观色彩浓厚;
b.不注重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宣泄﹑表现作家的情绪﹑感受﹑心境﹑心态;
c.在创作方法上,以浪漫主义为主,同时兼采某些现代主义技巧。
d.主要代表作家:郁达夫、郭沫若、其他许多作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②郁达夫、郭沫若是这个流派旗帜性的作家。
③郁达夫:原名郁文,他1921年由泰东书局出版的《沉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这部小说集是中国现代浪漫派小说的开山和垂范之作。在代表作《沉沦》(“性的苦闷”之作,内容详见P57)里,零余者形象被塑造的最为充分。
零余者形象:愤世嫉俗、感伤忧郁、内向而又敏感、孤傲复又自卑、袋里无钱、心头多恨、于世无补.。
④郁达夫的《青烟》和郭沫若的《喀尔美萝姑娘》运用了表现主义手法
郁达夫的《风铃》和郭沫若的《残春》明显的运用了“意识流”及象征主义的手法
3, 乡土派小说
①含义:以故乡农村生活为题材,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的小说。
②时间:兴起于1923年前后。
③代表作家:废名、许杰、许钦文、鲁彦、蹇先艾、台静农、彭家煌、黎锦明、徐玉诺等。
④鲁迅是乡土小说的先行者。鲁迅首次在写于1935年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把蹇先艾、许钦文鲁彦
等人归入到乡土文学流派。
⑤作家作品:蹇先艾《水葬》和许杰《赌徒吉顺》(P60)都着力于揭示农民身上的冷漠、自私、愚昧等可怕
的思想境遇。
鲁彦写于1927年的《黄金》可称为代表作,代表了乡土小说的一种高度。
台静农《烛焰》(“冲喜”,P60)
⑥乡土小说对现代文坛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将农民和农村题材大规模的引入了文学表现领域。
第五节 诗歌、散文、戏剧创作
1, 诗歌创作
① 胡适:是第一个尝试作新诗的先驱。1920年3月,《尝试集》出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艺术上的特
点是明白晓畅的白话用语,自由灵活的诗歌体式。《老鸦》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白话诗。
②“湖畔”诗社:成立于1922年,诗名来自于诗集《湖畔》,主要成员有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位。
情诗既是他们创作的最有特色的新诗,也是他们对新诗最大的贡献。(P67)
③冯至:浅草与沉钟社的代表诗人。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称冯至是“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
2, 散文创作
周作人:①是“人生派”中散文创作的一位大师,也是五四时期散文创作成就最高的代表之一。
②散文从内容和文体来看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议论性散文,一类则为写景、状物、抒怀的小品散文。(P70-73)
(小品文不仅是周作人个人最擅长最喜爱的,也是“人生派”散文中意蕴深渊、风格独特、造诣极高的代表作)
③周作人的文艺性论文在五四前后的文坛上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影响最大、最深刻地体现了他“为人生”目的的论文是《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及《沉沦》《情诗》。
3, 戏剧创作
拉开中国现代话剧创作序幕的人物是胡适。
他1919年3月发表的独幕话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话剧作品。
第二章 鲁迅与郭沫若(考得少)
第二节 鲁迅的小说创作
1,《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典范之作,是鲁迅唯一一部中篇小说。
创作意图:“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大约是想暴露国民的弱点的”。
2,精神胜利法:就是指人们在遇到失败和挫折时,用自我安慰、自我解嘲、自我欺骗等手段来获取精神上的优胜,以掩盖
实质上的失败,或仅仅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外部世界,作出让自己心安理得的解释(书上解释为:是一种
以虚幻的精神优胜取代现实中劣败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思维方法)。在阿Q身上具体表现为:妄自尊大、自
轻自贱、自我安慰、忌讳缺点、麻木健忘、欺软怕硬等。其核心是不正视现实,它是一种足以应付任何失
败和挫折的精神武器。(P99)
第三节 鲁迅的散文与杂文
心灵独语——《野草》:是鲁迅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间创作的23篇散文诗的合集。
时代背景:见P103第二段。
《野草》是鲁迅所有创作中最个人化的作品。带有一种自我审视的性质,具有明显的独语特征。
艺术世界具有丰富性、复杂性和难以阐释性。
基本精神特征是苦闷中求索、失望中抗争、孤独中前行。
内容:1,对黑暗社会现实进行韧性的战斗(最重要的内容)
2,自我灵魂拷问中的犹疑和痛苦的展示(重要内容)
3,对丑恶现象的鞭挞和对理想的憧憬(主要内容)
第四节 郭沫若的《女神》及其他诗歌
郭沫若一生创作的诗歌超过一千首,出版的诗集除选集、合集外,专辑多达12种之多。紧接着《女神》之后有
《星空》《瓶》和《前茅》三种。《星空》是诗人在苦闷中思索的作品,调子比较低沉,但仍没有丧失探求的勇
气。
第三章 第二个十年(1927--1937)的文学运动及文学创作
前言(这一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创作群体或流派有左翼小说作家、京派作家、新感觉派、东北作家群、通俗小说作家群等)
1, 中国诗歌会:它的成立为诗坛带来了“革命现实主义”的新风。
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有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森堡)等,1933年创办《新诗歌》旬刊。
以注重诗歌的现实性和倡导诗歌的大众化为主旨。
2, 现代派:
①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的委托而创办文艺刊物《现代》。戴望舒、施蛰存、南星、玲君、陈江帆、金克木、林庚、何其芳等一批青年以这一刊物为核心而聚集,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诗人群体被称为“现代派”。
② 1936年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等,把现代主义诗潮推向高潮。(戴望舒的《雨巷》P164-166)
③ 1936年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汉园集》出版,被称为汉园三诗人。
④ 30年代的现代派诗人在艺术上进行了双向选择:既学习西方现代派,又在传统的中国诗意中吸取营养。从学习或借鉴西方现代主义方面看,中国现代派诗人主要受到了法国象征派诗歌、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和以艾略特为代表的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就继承本民族的传统而言,中国现代派诗人主要继承和发展了晚唐五代李商隐、温庭筠一脉的风格。
第一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与“左联”
左联:指左翼作家联盟。(自己看从P143倒数第五行一直到P144第二行)
1,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鲁迅、冯雪峰、柔石等40余人出席了大会。大会通过了左联的理论纲领和行动纲领。鲁迅作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倡导期的经验教训作了科学总结。1936年春,为适应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自行解散。
2,主要进行的文学活动: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译介、传播与运用;②加强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运动的联系;
③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④提倡和发展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3,缺点:①政治上的左倾主义,②组织上的宗派主义,③创作上的公式化、概念化
4,意义:为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创作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就;造就了一支坚强的、革命的、进步的文艺队伍,培养了一大批文艺新人,这批文艺新战士成为日后建设新的人民文学的骨干力量。
第二节 小说流派
1, 东北作家群
九一八事变之后,活跃于30年代文坛,萧军萧红是该群体中最有影响的作家。
①萧军的成名作《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成名作《生死场》于1935年在鲁迅的帮助下一齐编入鲁迅主编的《奴隶丛书》。
②萧红的《生死场》等前期的小说,主要是通过对东北人民日常生活与抗日活动的描摹来赞扬东北人民“对于生的坚强,
对于死的挣扎”(这句是鲁迅为其作的序中的话)的顽强性格。以《呼兰河传》为代表的后期风俗小说,则更多的暴露
了国民的劣根性。
③鲁迅在《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中说:人们“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无耻”。
2, 京派小说
是指新文学中心南移到上海后,30年代继续活跃在京、津等地的作家群创作的小说。
总体艺术特色:赞颂淳朴原始的人性美与人情美,熔写诗抒情象征于一炉,讲究意境营造,语言简约古朴、活泼明净,风格平和冲淡而隽永。
京派小说家既受到了现实的促动又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京派小说的艺术个性与审美情趣是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和农耕文化为依托的。
主要作家作品有废名《竹林的故事》、凌叔华的《弟弟》、沈从文的《边城》等等。
3, 海派小说
①“海派”这一名称由来已久。“海”,有“上海”“洋”“洋场化”等多重意思。
“海派文学”并非有组织的文学团体,它是与京派文学相对的文学流派,主要是小说创作。
② 三个创作群体:a.将“鸳鸯蝴蝶派”等老海派排除在外,以张资平、叶灵凤为代表的情爱小说作家。
b.以刘呐鸥为代表的新感觉派。
c.40年代的洋场小说家,包括张爱玲、无名氏等“洋场小说家”和予且、苏青等“新市民小说作家”。
③ 总的特点:在艺术上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三个作家群体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创作带有明显的商业功利性,性或性爱是该派的重要描写内容。
④ 张资平的《冲积期化石》是新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
4, 新感觉派
中国新感觉派是在日本新感觉派的直接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是“海派”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派别。
主要人物有: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
施蛰存的小说更注意心理分析和潜意识的开拓,尤其醉心于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揭示人物的性心理。
施蛰存具有新感觉派色彩的小说主要收在《将军的头》《梅雨之夕》《善女人品行》等集子中。
第四章 矛盾与巴金
第一节 茅盾的《子夜》
① 1927年9月至1928年6月间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三部曲《蚀》的创作,包括《幻灭》《动摇》《追求》。
(了解《蚀》中的主要人物和特点,见P215)
② 之后又出版了《野蔷薇》《虹》《子夜》《农村三部曲》《林家铺子》《腐蚀》《锻炼》。
③《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P196)
④《子夜》奠定了茅盾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和国际声望。
第三节 巴金的《家》
1931年到1940年间先后创作了《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长篇。(P223)
第五章 老舍与曹禺
老舍的《猫城记》写的是一个漂流到火星上“猫国”里的机师的所见所闻,看似一部科学幻想小说,却寄寓着作者明显的现实感悟。(寓言题材,详见P241)
第六章 国统区、沦陷区的文学运动及文学创作
第一节 文艺论争
关于“主观论”和现实主义问题的论争
1, 焦点人物:胡风,他强调作家主体作用。
2, 早在“左联”时期,胡风就坚持批评文艺领域盛行的公式主义与客观主义倾向,认为那些所谓的现实主义忽略了创作中主体性因素的发挥。1945年1月,胡风主编的《希望》杂志在重庆创刊,创刊号上刊登了舒芜的《论主观》和胡风的《置身在为民主的斗争里面》,较为系统的宣传“主观论”思想。
3, 胡风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P285)
① 文艺创作是主客观的统一
②“主观战斗精神”说:作家在创作中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文艺创作是从对于现实人生的搏斗开始的。(重)
③“精神奴役创伤”说(次)
④“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
第二节 国统区的诗歌及报告文学创作
1, 七月诗派(现实主义)
①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是在胡风的理论引导和组织下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体。
②因1937年9月11日在上海创刊的《七月》杂志而得名。
③追求人诗合一,要求诗人应以斗士的姿态突进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拥抱现实,坚持在主客观相生相克的搏战中发挥战斗精神,揭示人民“历史奴役的创伤”,抒写激越悲壮的生活真实,这一人生态度与美学原则直接体现在他们诗作的主题蕴含与艺术风格之中。
④重要创作内容:以抗战为背景,描述民族的历史灾难,进而表现广大人民顽强不屈的意志。
⑤艺术特点见P292倒数第二段。
2, 九叶诗人(现代主义)
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和诗歌在20世纪40年代的传人。
以《诗创造》《中国新诗》为主要阵地,核心成员包括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辛迪、陈敬容、唐祈、唐湜等。
穆旦是九叶诗人中的代表性诗人,他的出现不仅昭示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转向和更大发展,而且标志着中外现代主义文学精神遇合所能达到的程度。(了解一下P293-294的作家作品)
第三节 国统区及沦陷区的小说创作
钱钟书与张爱玲的小说创作(P299)这个不知道要不要看
第四节 国统区的戏剧与电影文学创作
1, 戏剧
① 正剧:夏衍(P312) ②悲剧
③ 喜剧:丁西林、陈白尘的讽刺剧
丁西林在五四时期就以一系列戏剧作品享誉文坛。
陈白尘原名陈征鸿,他这一时期的戏剧作品主要有两类:正剧和讽刺喜剧。奠定陈白尘在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地位的作品是《升官图》。(内容见P316)
第七章 解放区的文学运动及文学创作
第一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与解放区的文学思潮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划时代的重要事件
1942年毛泽东的《讲话》,基本出发点是文艺要为民族解放战争这个当时最大的政治服务。把“文艺是为什么人的”作为最根本的原则性问题提出来,论述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普及与提高”“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以及“歌颂与暴露”“继承与借鉴”等一系列新文艺运动中长期未能解决好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对中共的文艺路线和方针作了精辟的阐释,并提出了解放区文艺发展的根本方向这一重大的、事关全局性的问题。
2, 文学思潮
《讲话》所确立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了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基本方向,“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
第二”的批评原则,以及“有出息的文艺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的号召,都深深影响了艺术家们,并催生了一种崭新形态的文艺,形成了被称为“工农兵文艺思潮”的创作潮流。
第三节 民族化的小说创作
赵树理小说中最具艺术魅力的作品是创作于1943年5月的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了解小说内容P3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