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解决思路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科技信息 基础理论研讨 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及髓决思路 三明学院 孟庆鹤 陈凡 [摘要]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模式的转换,使得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但随乏相伴的大学生就业难问 题也成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政策原因、社会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原因。深刻剖 析原因并着手解决大学生就业难这一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国家的长远发展。 、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 原因 解决思路 随着知识经济的初露端倪,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事业在全球领域掀 起了大潮,各国纷纷提出自己的奋斗目标,中国紧跟时势,推出高校扩 招的决策,在短短几年里就实现了美、法、德、日等发达国家用十几年甚 我国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比例的不协调,而这些也恰恰给大学生 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3.就业门槛日益抬高 至几十年才能完成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到大众化的转变。与之相伴的是, 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在找工作过程中由原来的“皇帝的女儿不 愁嫁”到如今的“报国无门”的尴尬境地,这些不得不迫使我们进行反 恩。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既有社会转型、结构调 整、现有制度、体制不完善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也有政策失当、人们观念 滞后等主观因素的制约,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本 文试图透过大学生就业难这~现象,深刻剖析其成因,并梳理出一条适 宜问题解决的思路。 一、大学生就业难原因 1.就业制度改革滞后 我国人事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使得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步履 艰难。人事部门对毕业生就业申请报批手续的要求过于繁杂,造成用人 单位缺乏实际的用人自主权,对需要接收的毕业生仍依照一人一报批 的手续,对于一些非公有制企业而言,甚至没有审批进人指标的渠道, 以上情况使得毕业生的户籍、编制、档案等管理都没有根本性改变。除 此之外,这种审批程序和过多的人事管理体制还造成就业工作中的“走 后门”现象成风,有些单位当年的进人指标连照顾关系都不够用。一些 就业工作部门间的职责不清、权利交叉等矛盾,都成为推进就业制度改 革的绊脚石。 2.就业供求情况失衡 毕业生数量的激增与就业岗位增加的趋缓形成剪刀差型矛盾,折 射出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的不 匹配。 其一,我国急剧转型的现实社会,使得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中国 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 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 新增1250万人发展到1996—201o年平均每年新增145o万人,未来劳 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 生一定影响。”劳动力资源的充裕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趋紧,不得不由 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其二,区域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毕业生择业地点受限。从各地 反映的需求情况看,沿海地区及一些发达城市对毕业生的需求量较大, 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经济发展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和边 疆地区对毕业生的就业配置方面仍处于低迷状态。一方面,由于中西部 地区经济发展较缓慢,能够提供给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较少,缺乏一定的 吸引力;另一方面,毕业生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更注重现实与长远利 益,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所提供的就业环境、相关待遇以及个人前途设 计方面都存在种种的顾虑和不如意,因此,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沿海发达 城市,即使是出自于这些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毕业以后也要拼命“走出 去”,挤进发达城市的就业大潮。以2006年为例,留在区内主要大城市 的占了71.22%,去县级及县级市的仅占了5.21%,这种“失衡”的区域 化,使得人人都想留在大城市,致使大城市人才过剩,就业艰难。区域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就业相关问题没有得到 根本性解决,大大降低了毕业生西部就业的可能性。 其三,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失调,促使毕业生陷入就业困 境。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猛发展和国家对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加大,通 讯、电子、机械、土建、医药、市场营销等专业的毕业生成了用人单位的 “宠儿”,他们在求职市场上仍旧春风得意,纷纷在没有毕业之前就已落 实就业单位,签订了就业协议书。而哲学、历史学、法律等一度被称为 “贵族专业”的毕业生却在人才市场上屡受挫折、倍遭冷落。专业“冷热” 的不同境遇,也显示出了我国教育制度存在的弊端,一些高校的办学方 法和理念落后,缺乏市场洞察力,在专业设置方面流于陈旧,不能够与 时俱进,导致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与社会需要不相符。目前很多用人单位 愿意花高薪诚聘技工,说明实践能力较强的技术人员十分匮乏,反映了 一82一 现今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非常严 重。用人单位把招聘名校高学历毕业生作为提升企业知名度的一种手 段。在很多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上都会看到,不论什么岗位,都要求求 职者具备本科及以上学历。他们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就业市场, 人为抬高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准入门槛。除此之外,很多毕业生也苦于 工作经验的限制而四处碰壁。用人单位忽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其 实际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 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由于人才市场上的供大于求,一些用人 单位对于应聘者的要求更是苛刻到了极点,户籍、年龄、性别、身高、容 貌、信仰等等可渭五花八门,以致很多应届毕业生发出了“一职难求”的 慨叹。 4.就业者素质欠缺 首先,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与现实需要的矛盾是造成毕业生就业 难的主要问题。很多大学生抱有传统观念,认为自己大学毕业,身价百 倍,因此希望到那些大城市、大公司、大机关等大单位工作,希望就业单 位声誉好、工作环境好、生活待遇好等等。“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 ‘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 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 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 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 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 求高薪、求舒适、求名气的心态仍较普遍,但现实中那些边远地区、中小 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单位却人才奇缺,毕业生这种找工作扎堆的 做法,使他们错失了很多择业良机。 其次,就业者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要求相差甚远。现在用人单 位最看重的是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就业欲望、扎实的专业知识、良好的 敬业精神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等。而一些大学生只满足于专业课本所学到的知识,缺乏广博的知识积 累。所学知识与实践相脱节,以至于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束手无措。 平时不注重个人礼仪的培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所以在应聘场合紧 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路 1.政府在高校就业工作方面应肩负起职责 就目前我国就业市场而占,劳动制度、人事制度、户籍档案管理制 度及社会保障制度等的滞后依然是制约就业市场健康发展的瓶颈。因 此,政府应肩负起职责,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更加良好的就业环境。“政府 要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通过法律的、经济的和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 以保障人才的公平竞争,维护供需双方的合法权益,建立更加开放的就 业市场。”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制定灵活优惠的就业政策,促进人 才的合理流动,鼓励大学生投身西部,在西部安居乐业。同时,应看到大 学生具备的发展潜力,积极鼓励他们扎根基层、服务基层。进一步打破 社会壁垒、消除户籍歧视,使毕业生就业道路更为畅通。除此之外,政府 应具备敏感的洞察力,预测需求人才情况,从而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提 供借鉴,使其更好地进行专业设置。利用网络技术,建立毕业生就业状 况统计监测系统,建立全国性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平台,提高就业信 息服务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毕业生开辟“多、快、好、省”的就业渠道。 2.高校应加快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落后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另一个主要原 因。高校培养出的学生,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基于这一现状, 高校必须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首先,调整专业结构。高校应密 切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对于那些课程内容陈旧的 专业,应缩减招生,对于那些实用性较强、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专业应适 度扩招,严把教学质量。其次,注重能力培养。学校应继续推进素质教 育,在重视基础知识学习的同时,鼓励学生培养多方面能力。如:建设实 科技信总. 基础理论研讨 教,遇到挫折打击不气馁,保持平和心态,从容面对困难。 第四,调整社会角色。大学毕业生要调整就业心态,适应社会角色 的转变。明确自己不再是象牙塔里的理想主义者,而是社会竞争大潮中 的实体。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穿衣打扮,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及职 业礼仪,在与用人单位接触过程中做到举止大方得体,措辞适时准确, 给用人单位留下值得信赖的好印象。 除以上几点以外,大学毕业生还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弹性就业方式, 拓宽就业渠道:(1)gs层就业。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是开拓毕业生弹 性就业空间的重要途径。部分毕业生以大学生村官和优秀的选聘生以 及服务西部志愿者的形式充实到农村乡镇、城市街道等基层单位,开展 “三支一扶”工作,为西部公共事业发展提供阶段性服务。(2)劳务输出。 作为短期就业的中介机构,劳务派遣机构与众多企事业单位建立劳务 代办关系,为其输送所需要的人才。将大学毕业生纳入劳务输出的范 围,在我国个别高校已经有局部的尝试,特别是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已 经在提倡和实施这种大学生弹性就业方式。(3)自主创业。大学生通过 个人努力利用所学到的知识才能,通过自筹资金、寻求合作等方式,努 力创新,不断创造价值。其形式如自由职业者、个人企业家等。(4)阶段性 就业。由于科技和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些工作具有临时性、季节性、随意 性等特点。如社会兼职、产品直销员、保险销售员等。 总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社会各界通力配合, 多管齐下,探讨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路并予以正确实施,会使这 问题得到妥善解决。高校毕业生队伍作为新世纪中国的一支生力军, 也将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应有贡献。 一践基地,有利于学生从“做”中学,从“做”中思,进而实现质的飞跃;健全 校园论坛,定期提供一些实际话题供学生围绕讨论,有利于学生表明正 确立场,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压力训练,组织学生 观看“挑战主持人“等系列节目,设置情景问题供学生即兴发挥,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和抗压能力。再次,引进职业测评系统,使学生从 大一时期就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定位,明确大学的时间分配,有条不紊地 为将来投身工作打牢基础。学校应组织一支素质精良的就业指导队伍, 队伍成员应具备心理学知识、营销学知识、管理学知识、法学知识等等, 既有良好的教法教态,能够系统的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又能够做到细致 负责,能够为每一位就业困难的学生提供指导、排忧解难。只有学校办 学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力求培养出专业技术精 深、深受社会好评的毕业生,才能真正实现“招生一就业~招生”的良陛 循环。 3.招聘单位应更新用人观念 招聘单位在用人过程中陷入误区,不利于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在 遵循各单位用人标准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也应兼顾大学毕业生这一群 体,既要看到他们的不足,也应肯定他们的发展潜力,应为他们提供展 示和锻炼自己的舞台,使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充实提高自己。 用人单位也应摒弃户籍、性别、民族歧视观念,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对 于一些媒体报道的“大学生不诚信、频繁跳槽”等现象也要有个清楚的 认识,认清这种现象只是个别的,而非普遍的。要信任年轻人、肯定毕业 生,在工作中以诚相待,才能使初就业的学生稳定心态、踏实工作。招聘 单位在对毕业生提出种种要求的同时,也应规范自己的行为,确保招聘 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开性,为毕业生开通一个安全便捷的就业通道。 4_毕业生应积极进行自我调整 大学毕业生若想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抢占优势,须从以 下几个方面作出相应调整。 第一,调整就业观念。目前,大学生就业观念受社会各种价值取向 的影响,主要倾向于“宁愿出国带光环,不在国内做职员”、“宁到外企做 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就业环境不如意,创业更比就业难”、“大 参考文献 [1]黄燕冲国教育缺什么——新课程热中教师角色的冷思考[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张炳兰.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应对措施[I].南阳师范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8). [3]王丽芬,王玉娟,程永红.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I].中国市场, 2006(9) 四不考研、天天都过年”等等,以上狭隘的就业观,往往使很多可以顺利 就业的学生错失就业良机。 第二,调整知识结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形成是与大学生学习阶段 知识的积累与获得社会实践锻炼的机会密不可分的。在求学阶段,既要 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也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的知识,既要注重理论水 平的提升,也要锻炼动手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有用人 才。 第三,调整就业心态。“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大学毕业生应该认真 审视自己,称好自己的重量,摆正自己的位置,针对自己的水平,为自己 评估定位。在进入职场以后,才能有的放矢,明确就业方向。在人才济济 的就业大潮中,大学毕业生还应该变被动为主动,了解用人单位情况, 主动出击,把握就业机会,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相信在掌握了 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以后,竞聘者才真正能做到竞争有优势、竞业有信 心。在求职过程中也要抱有恒心。孔子日: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 才,亦有坚韧不拔之志。遇到未曾解决过的棘手问题,要虚心向别人求 (上接第81页) 另一方面是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的突出、冒顶养老 金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要促进社会保险业务的健康发展,必须重视稽查 工作。因此,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稽查队伍,严格制定稽查标准。对少 报、瞒报缴费人数的缴费工资基数的要重新核定缴费基数并补缴,通过 加大稽核力度,纠正缴费基数,对少缴养老保险费的按法定程序追缴。 结束语 企业养老保险的发展要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的需要,要 [4]陈钦华,周云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大学 生与就业.2006(6). [5]谢连华.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理性思考[T].科技情报 开发与经济,2007(17) [6]唐艳阳.基于市场环境的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策略探索[1]l邵 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7]胡修池,刘子婷当代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 社.2003. [8]曾宪庭.地方高校毕业生g,nk的思考[I]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 (】), [9]刘志虹.21世纪大学生如何面对就业难的问题…江西崛起与 就业研究,2008(2). [10]王潍海,腾玉成,张宏.大学生择业指南[M]北京:海潮出版社, 1989 社.2002 89—102. [3]朱青.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及改革: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劳 动出版社.53—69. [4]王梦奎.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1,21--36. [5]江生忠.保险会计学[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59—74. [6]刘学民.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102--129 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走势。进一步完善企业养老保险是国家稳定 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个企业有良好的养老保险制度和体制也为 职工解决“后顾之忧”,激励职工奋发向上,努力工作,还有利于企业吸 引优秀人才,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 地。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国企改革的需要,企业养老保险的 地位越来越重要。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引导,鼓励甚至强调企业实施补 充养老保险,同时,政府和职工还应该要起到监督的作用,有效促进企 业的养老保险制度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确保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的安 全和稳定运行。只有这样,我们的企业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才能顺利进 行,才能更好的为职工服务。 参考文献 [1]邓大松.社会保障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海天出版社,2001, 22-28 [7]董克用,王燕.养老保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73-92 [8]伊志宏.养老金改革:模式选择及其金融影响[M].北京:中国财 政经济出版社,2000.36-42 [9]成思危.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与完善[M].北京:民主与建设 出版社,2000,】46~157 [1f)]宋晓梧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1)-13-1,59-67. [11]李连友.中国保障基金运行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0,99-103. [12 3郑功成.社会保障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86—100 [13]李绍光养老金制度与资产市场[M 3.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8 82-94 [2]林义社会保险基金管理[M].北京: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出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