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该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
1.个体希望与多数意见保持一致,以避免受到孤立的恐惧或者群体制裁,指的是( )。
A.群体动力 B.从众心理 C.群体规范 D.社会认同
2.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是现代国家第一次大规模的宣传活动,美国专门成立( )统一管理国内外的宣传。
A.宣传政策委员会 B.公共信息委员会 C.公共宣传委员会 D.宣传信息委员会
3.( )将宣传定义为“个人或组织有意设计的意见或者行动,以影响其他个人或群体的意见或行动,达到事先安排的宣传者希望达到的目的。”
A.拉斯韦尔 B.坎特里尔 C.杜威 D.李
4.通过操纵象征物来影响人们的行为的技巧被称作( )。
A.说服 B.宣传 C.引导 D.传播
5.一战中负责美国宣传工作的( )写就《我们如何向美国人做广告》,为自己的工作进行辩护。
A.克里尔 B.伯奈斯 C.艾维·李 D.拉斯韦尔
6.广告中使用的“众所周知”、“每个人都在使用某某产品”、“每个人都会这样”等话语,实际上是一种( )宣传技巧。
A.证词法 B.乐队花车法 C.平民百姓法 D.光辉泛化法
7.不同国家、地区、行业的人群之间对信息以及网络技术的运用不同出现的信息落差被称为( )。
A.数字鸿沟 B.传播效果沟 C.信息沟 D.知识沟
8.“枪弹论”诸多研究中( )研究的是广播剧对社会的影响
A.潘恩基金会研究 B.火星人入侵地球
C.赫佐格广播媒介使用与满足研究 D.伊利县调查 9.“枪弹论”出现于( )。
A.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B.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
C.20世纪初到40年代末 D.20年代初到50年代末
10.埃吕尔认为( )出现在20世纪之后,其目的在于制造一致和服从。
A.鼓动宣传 B.整合宣传 C.情感宣传 D.象征宣传
11.20世纪初至30年代末是传播效果研究的初级阶段,其核心理论是(A.皮下注射论 B.使用与满足论 C.有限效果论 D.沉默的螺旋论
12.数字鸿沟表现在“ABCD”四个方面,A指的是( )。
A.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渠道
B.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 C.网上内容
D.个人上网的动机兴趣
13.数字鸿沟表现在“ABCD”四个方面,B指的是( )。
A.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渠道
B.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 C.网上内容
D.个人上网的动机兴趣
14.1976年,哪位学者提出了传播效果沟?( )
A.罗杰斯 B.蒂奇诺 C.克莱因
)。
D.威斯瓦纳
15.数字鸿沟表现在“ABCD”四个方面,C指的是( )。
A.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渠道
B.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 C.网上内容
D.个人上网的动机兴趣
16.明尼苏达小组知识沟研究的最大特点是( )。
A.结构性分析 B.个体分析 C.心理分析 D.行为分析
17.信息沟理论认为( )将增加整个社会的信息流量和信息接触量。
A.新传播技术的采用 B.大众媒介信息的传播量 C.个人接触信息的频率 D.个人接触媒介的时间 18.哪些因素可缩小知识沟?( )
A.兴趣和动机 B.大众媒介信息传播量 C.时间因素 D.媒介使用时间
19.20世纪60年代美国政府试图利用电视节目( )来缓解儿童受教育不平等的问题,也由此衍生了“知识沟”理论的研究。
A.《芝麻街》
B.《拯救天真无邪的心灵》 C.《星际旅行》
D.《大篷车》
20.知识沟理论认为,随着大众媒介传播的信息不断增加,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将比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以更快的速度获取知识,两者之间的差距将呈现( )。
A.逐渐缩小之势 B.平行不变之势 C.先大后小之势 D.增大而非缩小之势
21.知识沟理论的三位阐发者因其执教大学而被称为( )。
A.明尼苏达小组 B.哥伦比亚小组 C.伊利诺伊小组 D.斯坦福小组
22.通过对《芝麻街》四种收视量下不同家庭环境的孩子进行测试从而得出“越经常收看节目,知识沟缩小越明显”结论的是哪一项研究?( )
A.卡茨曼研究 B.埃利奥特研究 C.迪凯特研究 D.伊里研究
23.知识沟假说起源于20世纪( )的美国。
A.30年代 B.40年代 C.50年代 D.60年代
24.让人们融入各种团体的办法可能有助于克服知识沟”是哪位学者于1993年提出的?( )
A.威斯瓦纳
B.汪达 C.埃利奥特 D.卡茨曼
25.知识沟假说把受众结构作为研究的首要因素,这种受众研究不是以个体兴趣、动机等因素为研究重点,而是以SES,即( )为变量
A.社会经济地位 B.文化教育程度 C.收看电视频率 D.民族种族划分
26.哪一项关于知识沟的研究指出,个人动机是需求信息的一个重要因素?( )
A.卡茨曼研究 B.埃利奥特研究 C.迪凯特研究 D.夏普研究
27.1977年,美国学者J.S.艾蒂玛和F.G.克莱因提出的关于“大众传媒本身就是缩小知识沟的工具”的假说被称为( )。
A.上限效果理论 B.最大效果理论 C.饱和效果理论 D.知识效果理论
28.数字鸿沟表现在“ABCD”四个方面,D指的是( )。
A.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渠道
B.数字化时代需要掌握的“信息智能” C.网上内容
D.个人上网的动机兴趣
29.明尼苏达小组在哪篇论文中首次正式提出知识沟假说?( )
A.《大众传播流动和知识差距增长》 B.《大众传播流动与阶级阶层》 C.《大众传播与知识沟》 D.《大众传播与电视节目观看》
30.以下哪一项是决定知识沟宽度的重要因素?( )
A.知识的增长 B.知识的减少 C.知识量的持平 D.知识的传播速度
二、多选题 (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
31.1977年,美国学者J.S.艾蒂玛和F.G.克莱因对明尼苏达小组就知识沟的结构性解释提出质疑,他们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对知识沟进行了考察,提出哪两个基本概念?( )
A.缺陷解释 B.差异解释 C.分化解释 D.满足解释
32.后续研究认为,知识沟不仅存在于贫富阶层之间,还会存在于哪些因素之间?( )
A.年龄代际 B.性别 C.职业 D.民族
33.上限效果论所存在的问题是( )。
A.受众个体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上限是否存在 B.知识是不断更新不断老化的
C.大众媒介能够传播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D.大众传播本身是存在倾向性的 34.知识沟扩大的原因有哪些( )。
A.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B.已有知识量储备的差异 C.选择性接触机制上的差异 D.大众传播媒介的倾向性
35.知识沟假说的作用方式之一是:在一段时间内,当媒介已对某个话题做过大量宣传后,( )的人将以更快速度吸取该话题知识。
A.社会经济状况好 B.社会经济状况差 C.文化程度高 D.文化程度低
36.知识沟理论的三位阐发者是( )。
A.P·J·蒂奇诺 B.G·A·多诺霍 C.C·N·奥里恩 D.H·赫佐格
37.传播效果沟指出,传播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沟不仅是纯粹的知识差距,还包括哪些因素的差距?( )
A.人的态度 B.人的外在行为
C.不同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 D.个体收入
38.威斯瓦纳等人认为以下哪几种方法可以填补知识沟?( )
A.充分接触媒介
B.让人们融入各种团体
C.明确目标受众,针对不同群体设计不同传播方案 D.联系受众切身利益,引起广泛注意
39.知识沟假说的研究中,为验证不同人群对知识的获取和利用程度存在差异这一假设,蒂奇诺等人分别就美国舆论研究所在1949-1965年收集的哪三方面数据进行了分析?( )
A.人造卫星 B.人类能否登上月球 C.吸烟与癌症 D.电视节目收视率
40.1975年,蒂奇诺、多霍诺和奥里恩开始研究缩小知识沟的途径,其包含的假说有( )。
A.人们感到某地议题存在冲突 B.多元化社区,信源多样 C.同质性社区,信息渠道相同 D.议题对本地人有迅速强烈的影响 三、填空题 (该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
41.用来描述主流化过程的“电视的3B”有blurring、blending和( )。 42.艾英戈把电视新闻的叙述方式分为两种框架,一是( ),二是抽象的主题框架。
43.麦库姆斯和肖在( )的选举研究开启了议程设置研究的进程。 44.对媒体议程的研究发现,具有影响力的媒体或新闻来源常常设置其他媒体的议程,这一过程被称为( )。
45.当一个问题与个人利益攸关,并且不确定性程度很高时,个人就会产生很强的定向需求,造成其媒体接触率( ),有助于议程设置生效。
46.( )是把分散的独立研究汇集在一起,使用特殊的统计方法,得出一个简明而全面的单一结论。
47.由于媒体议程、公众议程都是有限的,如媒体的显著性资源是稀缺的,版面、时段的有限性使不同议程之间的竞争表现出一种“你死我活”的局面,这被称为( )。
48.主流化研究从关注不同观看量的电视观众之间的培养差异,转而关注重度观众( )。
49.电视通过主流化所实施的社会控制是使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的,( )是主流化的关键因素。
50.电视观众可能夸大遇害的感觉,忧郁、担心,缺乏安全感,焦虑和不信任。因此暴力不仅是娱乐,而且导致人们更加恐惧和不信任,这种现象被称为( )。
51.( )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体报道量越大的问题,越容易被公众认为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
52.由培养分析的研究者格布纳发起的“文化环境运动”中提出了号召公民起来改变现有商业媒体体制中不负责任内容的《( )》。
53.( ),也称教养理论、涵化理论,由格布纳等人提出。
54.“邪恶世界综合症”会导致( )主义,比如在90年代对西班牙儿童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中电视的重度观众更赞成“政府应该做正确的事,即使多数人不同意”这样的说法。
55.培养分析的创始人格布纳认为,电视的巨大影响主要来自于它是一个讲故事的人,培养理论本质上是关于( )的理论。
56.艾英戈提出,媒体对事件的叙述框架将影响公众对事件( )的归因。
57.从研究范式背后的政治观的角度来看,议程融合持有的( )的政治立场。
58.主流化是指电视培养会导致不同群体的重度观众的立场和行为之间的差异( ),甚至消失。
59.与之前对于大众传播影响的研究相比,培养分析理论并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理论,它具有( )的特征。
60.在对电视暴力效果的研究中,( )理论认为暴力可以宣泄儿童的攻击性倾向。
61.议程设置理论与其之前的效果理论的不同之处在于把关注点放在受众的( )上。
62.议程设置关注问题排序从媒体到公众的传递,即想什么;而铺垫效果关注的是议程设置的后果,个人意见形成的过程,即( )。
63.议程设置的第二层研究的对于属性的取舍、强调、排列等,可以看为是( )的一种。
64.1987年出版的《( )》提出了电视新闻的铺垫效果。
65.议程设置关注问题排序从媒体到公众的传递,即( );而铺垫效果关注的是议程设置的后果,个人意见形成的过程,即如何想。
传播学理论第十三讲传播效果(下)测试题与答案
总计: 3 大题, 65 小题,共 100 分
一、单选题 1. B 2. B 3. B 4. B 5. A 6. B 7. A 8. B 9. B 10. B 11. A 12. A 13. B 14. A 15. C 16. A 17. A 18. A 19. A 20. D 21. A 22. A 23. D 24. A 25. A
26. D 27. A 28. D 29. A 30. A 二、多选题 31. AB 32. ABCD 33. AB 34. ABCD 35. AC 36. ABC 37. AB 38. ABCD 39. ABC 40. ACD 三、填空题 41.
空1.bending 42.
空1.故事框架 43.
空1.教堂山 44.
空1.媒体间议程设置 45.
空1.增加 46.
空1.元分析 47.
空1.议程间的零和博弈 48.
空1.内部的趋同 49.
空1.叙事 50.
空1.邪恶世界综合症 51.
空1.议程设置 52.
空1.观众权利法案 53.
空1.培养理论 54.
空1.威权 55.
空1.叙事 56.
空1.责任 57.
空1.多元主义 58.
空1.减少 59.
空1.批判 60.
空1.净化 61.
空1.认知 62.
空1.如何想 63.
空1.框架 64.
空1.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65.
空1.想什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