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o卷第7期 2006年7月 成都教育学院学报 J0I瓜NAI.OF CHENGDU c0U正GE 0F EDUC棚0N V0120.No.7 Ju1.20o6 幸福:儿童教育的终极目标 姚素慧 (河南大学河南郑州475004) [摘要】 儿童教育是为了儿童的幸福。但是如今的儿童教育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给儿童幸福。儿童要想得到真 正的幸福要靠儿童自身的努力。在这个儿童走向幸福之路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的成人要给予儿童需要的东西,还要耐心 地、充满爱心和希望地、带着教育智慧地等待。 [关键词】儿童教育;儿童;幸福;等待 [中国图书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144(2006)07—0027—02 “教育必须为人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出必要的准备”,而且“教 育过程本身必须是幸福的”。 二、如今教育中的儿童幸福吗 一JL童教育是为了儿童的幸福 儿童教育到底为了什么?这是一个关乎儿童教育的终 极目的、最终价值取向的问题,也是历来的哲学家、教育家及 为人师者、为人父母者所关心、广为讨论的问题。现在儿童 教育界里有一些非常新的、先进的理念,诸如以人为本,以儿 童的发展为核心,尊重儿童,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等等。从这 些理念中,笔者体会到他们的共同追求:为了儿童的幸福。 其实这不是笔者的首创之论,国内外的著名教育家早已阐述 过类似的观点。 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心切,家长对于儿童的成长似 乎有些迫不及待。以前是让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后来又增 加珠算、心算、读经、学外语等读写技能的学习。现在又出现 了五花八门的所谓个性化、家庭化的培养方案。据调查,生 活在大城市的幼儿平均同时上两个兴趣班,多的达到同时上 四个兴趣班。L4 如果这些兴趣班真的是“儿童”的兴趣,本也 无可厚非。但生性好动、本性好玩的儿童会心甘情愿地坐在 教室里安安静静地学习、练习吗?同时上四个兴趣班,若是 马卡连柯曾说过:“我确信,我们的教育目的不仅仅在于 培养能最有效地参加国家建设的那种具有创造性的公民,我 们还要把所有受教育的人一定变成幸福的人。”…苏霍姆林 我们成人同时上四个兴趣班,我们能承受得了吗?何况这些 不满7岁的孩子?情何以堪! 因此如今的儿童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儿童的 幸福是一种终极关怀,是儿童教育的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作 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过程还必然是一个受教育者发 展的过程。lllJ1.,童如何在发展过程中得到幸福呢?幸福是 我们家长、老师还有所有关心他们的成人给予他们的吗?答 案是否定的。 斯基认为:“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第一要有欢乐、幸福 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教育学方面的真正的人道主义精神 就在于珍惜孩子有权享受欢乐和幸福。”L2 J‘‘我们的教育信念 应当是:培养真正的人!让每一个从自己手里培养出来的人 都能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刘晓东在(JD童教育新论》中 这样说:“学习是儿童的权利,有一个欢乐的童年亦是儿童的 权利。儿童教育不应当剥夺儿童的这些权利,它应当既促进 儿童发展又使儿童获得学习的欢乐、童年的欢乐。”【’JIn位 那究竟什么是幸福呢? 有人认为“幸福就是人的根本的总体的需要得到满足所 产生的愉快状态”,L4 又认为“幸福是人在创造物质生活与精 神生活实践中,由感受到理想目标与理想现实而得到的精神 满足,而人会在追求这个目标与理想过程中得到自我愉悦和 欣慰感受,是一种从理想到现实最美的道德情感体验”。 还 有人认为“幸福是具有内化价值和意义的主观心理体验。幸 福是人作为生命体的永恒追求”。L4 笔者认为幸福就是人在生活的实践中,总体需求得到满 足时的主观体验;是一种平静、和谐的主观体验;是人无论作 为个体还是总体的永恒追求。这也是儿童教育的永恒追求。 把“为了儿童的幸福”作为儿童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包 含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过程本身必须是幸福的,二是教育必 须为人未来的幸福生活做出必要的准备。 也就是说不仅 幸福的本质是一种主观体验,这就决定了它只能由个人 自己的努力、追求才能得到。儿童的幸福只能由儿童自己去 争取、去创造。儿童只有在发展中才能成长,也唯有在发展 中才能得到幸福。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才真正握有通向自己内心世界的 钥匙。”L7 J‘‘孩子必须自己塑造自己。这是一个基本的观念, 因为孩子是非常能够自动自发的,这可以从孩子用来表达他 自己的各种方式上得知。”Lg 也就是说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 在儿童得到幸福的过程中,儿童才是主人,儿童才是主角,成 人只是儿童发展、儿童得到幸福的外部的、必要的条件。这 从事物发展的内外因的辩证法也可以加以证明。内因才是 发展的决定因素,外因只能给发展提供外部条件,但同时内 因只有通过外因才能起作用。那我们成人作为教育者,在儿 童发展、儿童得到幸福的过程中应该做些什么、能给儿童些 什么呢? 【收稿日期12o05—12—06 【作者简介】姚素慧(198o_-)女,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前教育专业2O04级研究生。 ・2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7期 20o6年7月 姚素慧:幸福:儿童教育的终极目标 No.7 ¨.2Oo6 三、教育要给儿童些什么 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Il】(懈 但她又认为“每个儿童 克莱巴柔德在为皮亚杰《儿童的思维与语言》一书所写 的序言中这样说:“儿童的心理是在两架不同的织布机上编 的潜能在一个有准备的环境中都能得到自我发展的自 由"o[1lt( 蒙台梭利提倡在成人和儿童的世界之间架设一 座“桥梁”——“有准备的环境”,使成人的世界适合儿童的发 展,最终促进幼儿的发展。这个“有准备的环境”怎么来?这 就需要成人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合儿童的身高、比例,适合他 们发展的需要,能为儿童提供相应的练习机会,丰富其生活 织出来的,而这两架织布机好像是上下层安放着的。儿童的 头几年最重要的工作是在下面一层完成的,这种工作是儿童 自己做的……这就是主观性、欲望、游戏和幻想层。相反,上 面一层是一点一滴在社会环境中构成的,儿童的年龄越大, 这种环境的影响就越大。这就是客观性、言语、逻辑观念层, 总之,现实层。”【9j(唧 这说明在儿童早期的世界里,潜意识占 很重要的地位。幼儿园之父福禄贝尔说:“人类发展的开始 阶段是童年时代,主要是为了生存的生命。所以这一段是把 内在的东西表现于外部。少年时代主要是学习阶段,把外部 的东西变成内在的o'[9](P210)应该指出的是,福禄贝尔的这段 话并不是说童年不需要学习、没有学习,而是说他们不需要 我们所谓的学习:坐在教室里或书房里,捧着装满间接知识 的书本静静地学习。恰恰相反,处于童年的儿童时时处处都 在学习,他们是在动中学,在活中学,在与外界世界的相互接 触中学。在这个过程中,儿童也将他内在的东西表现出来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任何一种教育现象或措施中,孩子在 其中越少感觉到教育者的意图,她的教育效果就越大。而想 象、游戏、童话、神话、儿歌正好符合这种学习方式。刘晓东 认为:“在儿童的世界,潜意识占重要的位置和比重,他有一 种游戏心态、童话和神话的心态,有一种梦想和想象的世界。 童话、神话以及其他神异故事是与儿童的精神世界相吻合 的,它们可以满足儿童深层的心理需要。” j( ” 儿童教育要以符合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的方式促进、创 造儿童的发展。也就是要满足儿童深层的心理需要,给予儿 童适合其潜意识为主的童话、神话、想象、游戏,让儿童在其 中自己发展自己。 为此,作为成人的我们要学会等待。“幼儿教育的目的 在于帮助幼儿的智力、精神和体格得到自然发展,而不是把 幼儿培养成为一般的学者。所以,我们在提供给孩子适合于 他的感官发展的教材之后必须等待,让他的观察能力得到发 展并达到自觉的程度,这正是教育者的艺术所在。” 但是等 待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它充满了不 可知性,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看不出明显的变化,没有明显的 令人欣喜的结果。而当今世界是一个“尽快”的世界,是人人 不甘落后的世界,是人人自危的世界,是信奉如逆水行舟不 进则退的世界,许多人不愿等、不想等、也不会等。这就像一 个人看到蝴蝶在茧中痛苦地挣扎,就主动帮它剪开茧使它轻 而易举地钻了出来,结果很快蝴蝶便死了一样,不愿等待的 后果有时是不可弥补的。卢梭在<爱弥儿》中提倡的消极教 育法这样说:“不仅不应当争取时间,而且还必须白白地放过 时间”,【10】(髓)“最初几年的教育应当是纯粹消极的”。“oJ‘肼’ 这是不是说我们要什么都不做地坐着干等呢?不是,当 然不是。我们有许多事情要做:第一,给孩子一个“有准备的 环境”。蒙台梭利说,儿童的“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 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儿童的使命就是根据遗传确定 ・28・ 经验的“硬件”物质环境和民主、宽松、和谐、自由的良好氛围 的“软件”精神环境。 第二,要观察儿童,了解儿童的需要,认识儿童的年龄、 个性特点。“成人一定要学会能够敏锐地观察出孩子的需 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给予孩子他所需要的所有帮助。州引 卢梭在《爱弥JD)中这样说:“谨慎的人啊,对大自然多多地探 索一下吧,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了你的学生之后,才能对他说 第一句话,先使他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对他 不要有任何约束,以便详详细细地全面观察他。”noJ㈣’我们 只有充分、完全了解儿童,才能真正对其教育。对幼儿一无 所知,或者知之甚少,或者错误地理解孩子的人是不能很好 地教育幼儿的。 等待真正地体现了尊重儿童。我们只有尊重儿童,才能 相信儿童:相信儿童的能力,相信儿童的发展潜力,相信儿童 自己能够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相信儿童自己可以从容地 应付这个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静静地、安心地、充 满希望地站在一旁,看着孩子想象、游戏,看着他们成长、发 展。 【参考文献】 [1] ̄ul 伟.关于情感教育目标的几点认识和思考[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8,(6). [2]【苏】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 [3]刘晓东.儿童教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 社,1998. [4]张博.儿童教育是创追幸福的教育[J].幼儿教 育,2005,(6’. [5]金鑫,张明,胡蓉.简论人的幸福是教育的最 终目的[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3). [6]昊克勇,沙洪泽.教育:为了人的幸福[J].教书育 人,2OO3,(4). [7]【意】玛丽亚・蒙台梭利.发现孩子[M].胡纯玉,刘 文红译.中国发展出版社,2OO3. [8]【意】玛丽亚・蒙台梭利.蒙台梭利幼儿教育法[M]. 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OO2. [9]刘晓东.解放儿童[M].北京:新华出版社,2OO2. [1O]【法】卢 梭著.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人民 教育出版社,2001. [II]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19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