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范例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范文1

关键词:金融;;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5-0054-02

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机构的逐利性慢慢得到明确,这必然出现处于利润率低洼区的广大农村金融边缘化问题,“金融空白”的出现也理所当然。所谓村镇银行就是指为当地农户或企业提供服务的银行机构,区别于一般的分支机构,村镇银行属一级法人机构。从2006年l2月开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准入试点工作,到2007年10月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试点范围至全部31个省区,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才算真正开始,而村镇银行正是创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角,它的设立意义重大。

1 发展村镇银行的意义

1.1 填补农村地区金融空白

农村金融市场大致存在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合作性银行、和民间金融。政策性银行是农发行,它主要是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的,在农户和企业带框业务上范围窄、受限多;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中国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及邮政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逐渐从农村撤离;合作性银行主要是农信社,但它受到体制、产权、管理等一些问题的束缚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即使改制成为农商行后,由于其整体的经营绩效不良,加之大量的资金外流,能够为农村提供的资金十分有限;民间金融一直处于“灰色”地带,其发展一直受到政策压制,无法也不可能为农村金融发展提供出路。金融机构的改革,就是要引进新型的金融主体,而村镇银行就是创新型的金融机构,其服务农户和企业的发展思路,较好的匹配了农户与企业的需求,其本地设立、服务本地的原则避免资金外流的问题,从而有效填补农村金融空白区。

1.2 为民间资金提供了良性的发展渠道

在我国长期的金融抑制条件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为了从金融领域内获取高额利润,大量的民间资金以“灰色”身份参与着各种形式的地下金融活动,难以走上正规发展道路,这在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国家的金融秩序。村镇银行的设立,其“可以由境内外金融机构、境内非金融机构企业法人、境内自然人作为发起人或出资人”的规定明确指出了民间资金可以进入银行业,这给民间资金打开了大门,为民间资金提供了一条正规化发展的渠道。同时村镇银行的发展可以替代部分民间借贷市场份额,如果村镇银行利率调整浮度适当放宽,其替代份额将会更大,这将有效化解一部分民间不良借贷所带来的金融风险。

1.3 为本土中小企业提供资金需求

村镇银行的设立,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村镇银行相对其他金融机构,具有明显的优势:近水楼台的区位优势,贷款审核效率高的优势,金融产品更加机动灵活的优势。这能够较好满足大多数中小企业“短、小、频、急”的资金需求。如我省第一家村镇银行中山小榄村镇银行,针对每一个客户设计个性化的授信方案,采取“一户一策”的信贷政策,做到“量体裁衣”。

目前,广东省农村的金融市场还处于待开发状态,农民和企业的贷款需求大都无法得到满足。农村金融发展慢的问题,在商业银行撤并、农村信用社改制等变革后,农村金融市场不断萎缩的大背景下变得十分突出。从横向对比来看,2010年广东省发展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数量9家(其中村镇银行9家),远不及浙江省34家(其中村镇银行29家)、江苏省31家(其中村镇银行31家)。2011年广东省村镇银行数量达到16家,但远不及以上两省2010年的水平。

2 发展村镇银行的对策

2009年7月29日,银监会编制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09年-2011年总体工作安排》计划在未来三年再设立1300家左右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而广东省2009年至2011年,新型金融机构(村镇银行)只增加了14家,远低于各省市的平均水平。

2.1 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加大引导和扶持力度

一是在村镇银行设立之初,主发起银行的选择、考察、确定等环节要秉承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行,减少不当干预;二是在财税方面给予村镇银行一定优惠,具体优惠应有地方发改、工商、地税、国税、财政局等部门根据当地实际联合制定,必要时由财政给予一定比例的补贴或是优先给与财政性存款等;三是切实发挥政策的激励和引导作用,由监管部门将村镇银行的支农情况和为中小企业融资情况纳入考核体系,引导村镇银行业务向农业、中小企业倾斜。

2.2 监管部门要差别对待,坚持适度灵活原则

村镇银行从成立之初就担负着股东利益最大化的经营责任,股东们都倾向于在盈利空间大、资金回报高的地区和行业开展业务,这就造成村镇银行在三农、中小企业贷款上原始动力不足,因为利润与成本,以及所要承担的风险不成比例。所以在监管村镇银行时,在一些指标上要于一般商业银行,如存贷比、资本充足率、存贷利率等方面可获得更大灵活性。这就使得村镇银行可以通过使用贷款利率的波动来体现风险与收益对称这一商业原则,增大中小企业银行贷款的可及性。

2.3 创造良好环境,吸引优秀人才

金融业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的竞争,村镇银行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更需要具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因此,村镇银行应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员工待遇,吸引优秀人才加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村镇银行的员工不只是从主发起行来一部分,社会招聘一部分,从商业银行中挖几个的简单堆砌,更应该从引人机制、育人机制、提拔机制来建立自己的人才战略。

2.4 坚持差异化经营,瞄准本身市场定位

起始阶段,村镇银行一般设立在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这些地方已经成为商业银行聚集的区域,银行业间竞争较大。要在这种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生存和发展,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明确的市场定位。要建立与农村金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金融产品,发展满足农户和中小企业客户群的个性化金融产品,并不断丰富金融产品的品种。村镇银行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将市场定位于满足当地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金融创新,提供个性化服务,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形成差异化经营、错位竞争、优势互补的良好市场环境。

参考文献

[1]乔海滨、杨大明 村镇银行面临的困境和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内蒙古为例[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1).

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范文2

关键词:小额信贷;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

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试点工作于2008年在浙江省部分县(市)开始启动①,两类机构均面向农村金融市场提供小额信贷服务,运行三年时间来,对改进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解决微小企业融资困难、促进“三农”经济发展、培育竞争性农村金融市场发挥了积极作用。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经营宗旨和市场定位基本相同——即服务于微小企业与“三农”经济体。由于两类机构在股权结构、法律地位和企业性质的不同,使其在经营模式、经营理念、服务意识、客户群体、人力资源配置等方面存在较大区别。现就浙江省南部A县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的运行情况作一比较分析,希望从中揭示两类机构各自利弊,为农村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小额信贷背景

小额信贷是指向低收人群体和微型企业提供的额度较小的持续信贷服务,其基本特征是额度小、无担保、无抵押。小额信贷可以由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正规金融机构提供,也可以由专门的小额信贷机构提供。我国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引入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的小额信贷作为扶贫的手段。随着近年我国政府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小额度的持续信贷服务活动在农村金融活动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持续发展的农村民营经济是浙江省内小额信贷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微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体是这种农村民营经济中的主要构成部分。由于无法得到正规金融部门的资金支持,微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体融资难的问题十分突出,巨大的融资缺口也由此产生。随着以小额贷款公司和村镇银行为代表的小额信贷机构出现,合法、规范的民间小额信贷业务正式登台,它打开一条民资“输血”企业的合法渠道,为资金匮乏的“三农”经济体和微小企业带来帮助。

二、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的对比分析

(一)经营模式

村镇银行的主发起人必须为银行业金融机构②,其高管人员和业务骨干均由发起银行派遣,经营方式、操作流程、内部管理制度沿用主发起银行的业务模式,可以说是大银行“克隆”一个小银行,或者说是银行延伸的独立核算的网点。由于股权结构所限,村镇银行是在主发起银行完全控制下经营,很难改变主发起银行固有的经营模式,其董事会和高管人员同样是在主发起银行股东控制之下,以执行者身份履行职责,自主经营空间有限。小额贷款公司由民间资本组建的股份制企业,最高权力完全归属于全体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营团队分工明确,实行总经理负责制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的经营模式,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相对独立。由于小额贷款公司经营方式没有可以套用的固定模式,完全根据市场情况,制定相关制度,着力于金融服务创新,体现经营的灵活性。

(二)经营理念

村镇银行的风险管理理念由主发起银行主导,而主发起银行往往受银行业固有的传统经营理念的影响,习惯沿用面向传统银行客户的风险考核框架对村镇银行或者小额贷款公司的潜在客户进行风险考察。对外使客户感觉村镇银行融资门槛并不低,对内在经营团队中形成风险控制至上的“零容忍”企业文化,容易遏制村镇银行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的内生动力,导致村镇银行在现阶段无法很好满足农村金融服务便捷、高效的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拥有相对自由的自主经营权,以A县某小额贷款公司为例,股东均为长期在A县进行生产经营的民营企业,由于股东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均遇到过不同程度融资难的困境,对于广大微小企业及“三农”经济体融资难的问题感同身受。。在业绩考核方面,A县的这家小额贷款公司在所制定的业绩经营奖惩办法中,对经营团队实行信贷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双重考核,注重资金使用率和资本回报率的同时提升,坚持以效益为基本前提,为信贷风险的发生留足缓冲空间。

(三)服务意识

村镇银行在客户服务上借鉴主发起银行的一整套规范化的服务体系,在受理贷款的过程中相较小额贷款公司更为专业化、流程化、职业化。村镇银行的营销导向决定了其存款与贷款并重的任务指标结构,一笔贷款是否发放成功与客户经理的经营业绩不完全挂钩。以A县某村镇银行为例,一笔贷款审批流转周期在一周左右,而客户经理对放款成功与否并不是十分关切,导致客户在借贷关系的建立过程中容易缺乏主动权。小额贷款公司在服务方面更能体现“草根金融”机构人性化、平等化特性,作为扎根于农村的新型金融服务机构,面对广大乡镇居民和村民,在服务过程中更直接、更直白。在A县的某小额贷款公司中,客户上门咨询借款意向往往是直奔总经理办公室,以平等的商务交易关系进行面对面、零距离的交通,一笔贷款从接洽到成功发放在一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

(四)客户群体

村镇银行与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的市场定为小额、分散,服务对象为微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但是由于经营模式和经营理念的差异,具体的客户群体有较大区别。村镇银行主要面向专业的农、商贸市场,采取多户联保的方式贷款。小额贷款公司则利用股东及经营团队成员的社会关系,通过多渠道了解借款人及担保人。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在利率定价方面是村镇银行1倍左右,其客户群较村镇银行更加不固定,客户群体主要是短期急需资金周转或者新创办的微小企业,以及优惠利率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种植业。由于涉农贷款以保证担保贷款为主,贷款对象均为弱势群体,同时由于不可测的自然灾害因素,贷款风险大,而户数多、面大、分散、区域广,贷款发放和维护成本高,就目前A县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在现有规模和资源的限制下,难以发挥明显作用。 转贴于

(五)人力资源配置

村镇银行的经营队伍由主发起银行派遣,注重团队人员的存款资源,小额贷款公司的经营队伍注重行业社会资源和工作经验。村镇银行在大银行的支持下,保证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供给和人员管理机制,有利于未来发展的人才需要。小额贷款公司主要的人员培养机制,仍是靠师傅传帮带模式下信贷管理经验的言传身教,比较适用于小集镇农村客户的交流,但是缺少现代金融管理知识。

三、几点启示

(一)符合农村金融市场特点的小额信贷模式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不因为贷款风险高而“因噎废食”降低资金使用率,这是小额贷款公司与村镇银行在经营理念上的最大差别。微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体融资难问题,究其根本源自传统金融机构在其风险框架下无法满足农村金融市场的融资需求,但这并不能否认农村金融市场潜在的商业价值。小额信贷并非传统商业银行观念中无利可图的业务,在当前城市中、高端金融市场已现饱和疲态的情况下,它在农村市场开创了一片“蓝海”,微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体一样能够融资过程中创造出持续的商业价值。而正是基于这一点判断,国家才推出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等定位服务于农村金融市场的组织机构。因此,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小额信贷的发展源自农村金融市场,只有符合农村金融市场特点,跟随其变化不断完善更新,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二)打破传统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思维定式是发展小额信贷的核心

。然而抵押担保实际上作为一种事后补救措施,从另一角度来看是不愿意承担适当信贷风险责任的体现,这是与传统商业银行过度强调“零风险”有密切关系。但微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体普遍没有可供抵押的资产,没有财务报表,甚至可能没有账本,要在这些传统商业银行眼中的“垃圾客户”中找到价值,首先就应该打破其风险管理的思维定式。因此,小额信贷不应该过分倡导零风险的理念,更应该对还款采取灵活的态度,注重对借款人的经营业务分析,强调对借款人的经营活动和还款能力的过程把控。

(三)建立标准规范的企业运行机制是发展小额信贷的保障

面向微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体的小额信贷,呈现出单笔放贷金额小、个性化强、手续复杂的特点,相对传统商业银行信贷业务来说是一项劳动密集型工作。同时微小企业和“三农”经济体资产总量小,抗风险能力低,且无财产抵押,理论预期违约率高,导致小额信贷的交易成本明显高于商业银行的信贷业务。因此,搭建一套符合市场需求导向、富有创新内生动力、公开、透明、可量化的企业运行机制,通过标准化的管理体系和规范化的业务流转,将能够有效降低业务成本且覆盖业务办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操作风险。同时,量多面广的小额信贷要求有相应的人力资源做保障,结合实践操作中具体的案例式教学和系统的培训体系,保障团队人员能保持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来开拓小额信贷市场。

注释:

①中国银监会于2006年末《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在农村地区新设村镇银行;2007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村镇银行试点工作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2008年5月,银监会和人民银行联合下发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

②2009年6月,中国银监会正式《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对小额贷款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的准入条件、改制工作的程序和要求、监督管理要求进行明确规定,包括必须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主发起人。

参考文献:

[1]李树杰.孟加拉格莱珉小额信贷银行二次创业的经验[J].金融经济,2007(3下):56-57.

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范文3

2012年5月,银监会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的实施意见》,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村镇银行发起设立或增资扩股,将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最低持股比例由20%降低为15%,并明确在村镇银行进入可持续发展阶段后,主发起行可以与其他股东按照有关原则调整各自的持股比例。

民间资本成为组建村镇银行的主要力量。统计显示,在村镇银行477亿元股本构成中,民营资本直接和间接持股比例约为74%,持股金额比2011年末增加82亿元,不少民资控股的银行业机构成为村镇银行的主发起行。

目前已开业的村镇银行整体上发展平稳健康。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已组建村镇银行799家开业村镇银行资产总额为3190亿元,资本充足率达28.6%;贷款余额1782亿元,农户和小企业贷款余额分别为600亿元和841亿元;不良贷款率0.2%,拨备覆盖率860%。

村镇银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是品牌认知度明显不足。村镇银行入股的股东可以为民营企业或自然人,致使部分群众认为村镇银行是入股的私营企业老板个人的银行,再加上村镇银行成立时间较短,很难建立自身强有力的品牌优势,特别是当地居民还有一个认知认同的过程,吸收到稳定可靠的资金特别是稳定的储蓄存款较为困难。储蓄存款占比相对较低,这也严重阻碍了村镇银行负债业务的健康发展,制约了长远信贷投放。

二是科技系统建设不足,基础功能不全。从全国第一家村镇银行成立,到目前仅有几年时间,大部分村镇银行由于发展规模小、成立时间短等客观条件限制,在科技渠道建设上遇到了困难。。

三是人才培养遇瓶颈,专、特、青年人才太少。由于村镇银行的品牌影响力较弱,对同业优秀金融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特别是缺乏既熟悉本地情况又精于金融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优秀人才的缺乏是村镇银行各项业务平衡、持续发展的瓶颈。

四是目标定位上存在困惑。村镇银行的设立旨在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但大部分村镇银行的现状是机构网点少、从业人员少、资本规模小。这种状况,决定了村镇银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资产规模不可能太大,机构网点不可能太多。

五是法人治理结构存在局限。村镇银行虽然都按照《公司法》和监管部门的要求进行了法人治理建设,但从许多村镇银行的运营实践来看,由于发起行强大的资源支持和影响,村镇银行独立法人自主决策并未真正体现出来,分支机构管理式的倾向明显。

加快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

村镇银行应树立“立足县镇、服务三农”的经营宗旨,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不做县域经济的“抽水机”,而做农村经济的“源头活水”。

(一)充分发挥独立法人优势

村镇银行应充分发挥《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赋予其的独立法人资格优势。相对于传统银行,村镇银行有明晰、多元化的产权结构,属于一级法人治理结构。这种扁平化的结构,便于根据当地农业、农村实际创新金融产品,按照市场化原则开展经营。

经过实践运营证明,村镇银行应充分优化贷款审批等业务办理时间,做到手续简便,真正扎根基层,贴近群众,开展“短、平、快”的业务,弥补商业银行撤离农村地区所形成的基层金融空白,解决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因贷款审批严格手续繁琐门槛高而对“三农”和小微企业支持不足的问题。

(二)保持差异化经营策略

首先是产品差异化。业务创新是村镇银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例如考虑到小企业融资难、缺乏优质抵押品,创新出符合市场需求的“小企业联保贷款”;根据林农资金需求,推出“茂林通”林权抵押贷款。通过各种形式的业务创新,村镇银行可以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创新水平,为县域金融市场持续注入活水,引领当地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最大限度地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

其次是价格差异化。包括利率差异化和服务费用差异化。虽然目前的利率还是国家管制的,但通过两次利率调整可以看出,市场化是大趋势。银行对存贷款的利率浮动权逐步加大,利率差异化的空间也逐渐加大。村镇银行在核算成本的基础上可以给予不同客户以不同的利率优惠政策。

再次是渠道差异化。当前股份制银行正在加快下沉步伐,不断在县域开设新的网点,村镇银行要结合新的形势,迅速在县域重点乡镇布设网点,配合科技研发投入,真正实现村镇银行金融服务“进村入户”,不断提高村镇银行在乡镇地区的服务能力。。

(三)不断传导发起行的理念优势

作为村镇银行主发起行,提供了资金、人员、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一系列支持,包括派遣高管及专业团队,提供专业的人员技能培训,构建合适的银行业务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和信息技术、审计监督等后台支撑,使村镇银行自开业伊始在资金实力、技术水平、经营能力、风险管理等方面都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四)做好内控建设及风险管控

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范文4

【关键词】 村镇银行; 风险; 控制

一、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相比国外村镇银行现阶段发展情况,我国村镇银行尚且处于试点试验阶段。同为农业大国的印度,早在20世纪60年代开展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发展、建立健全本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措施,包括加大农业科学技术研究力度、对农产品价格进行财政补贴、建立完善的农业保险制度等。虽然我国村镇银行的发展需要时间去沉淀,需要实践去验证,但我国已经迈出了社会主义新经济金融改革的一大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村镇银行生存营运模式。

(一)发展进程

村镇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中最基层、最弱小、承担任务最具体的最小的法人机构。2006年12月我国银监会颁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 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在政策上放宽了农村银行金融机构准入与设立的要求,标志着村镇银行的建设工作在我国正式铺开。2007年3月我国首批三家村镇银行在四川、吉林两省设立,同年12月份第一家外资村镇银行——汇丰村镇银行在湖北随州设立。截至2011年底,全国共组建村镇银行726家,其中开业635家,筹建91家,共有24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发起设立了村镇银行。

银监会《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中要求:在县市设立的村镇银行注册资金不得低于300万元人民币,在乡镇设立的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在税收方面,村镇银行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率分别为5%、25%,明显高于农信社3%、12.5%的水平。此外,政府在支付结算系统中没有为村镇银行制定统一的制度,使村镇银行不能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因此它们面临一个困境:只能印制存折而不能发放银行卡,很多业务不方便办理,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银行。。再加上村镇银行本身吸收存款的能力比一般商业银行要差,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资金短缺与供需不平衡的问题。

(二)业务模式

同商业银行一样,当前我国村镇银行的主要业务是贷款业务,只是贷款对象主要是农户和小企业。村镇银行组建以来至2011年底,已累计向37.7万户农户发放贷款889亿元,累计向6.9万户小企业发放贷款1 570亿元。已开业村镇银行贷款余额中,80%以上用于“三农”和小企业,其中,农户贷款余额435.5亿元,小企业贷款余额631.5亿元,中西部贷款农户数占到全部贷款农户数的70%以上。近年来对贷款业务的拓展和创新使村镇银行的贷款理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更新,但是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该业务的形式,目前贷款的方式依然是抵押和联保方式。另外村镇银行的业务还有负债业务和担保业务。担保业务在新农村建设中被赋予了新的使命,使农村资金需求者多了一条风险较小的融资渠道,从而增加资金投入,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负债业务是开展贷款与担保两项业务的基础。目前村镇银行存在商业信誉较低、缺少国家政策扶持等问题,导致资金的注入不够。

村镇银行吸收储蓄方面没有明显优势。相比国有银行,村镇银行规模小、业务单一、资金少,面向的客户主要包括农村村民和小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贷款形式受限于贷款对象的信用水平和经济实力,大多是以担保贷款的形式开展业务的。担保贷款程序简单,节约成本,同时放贷金额有限,比较适合村镇银行对应的客户,但是村镇银行将担保贷款作为其主要业务,导致营运能力较差。再加上其资金底子薄,缺乏政策扶持,所以该问题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与扩大经营,进而减小其对我国“三农”问题的推进步伐。

(三)经营创新

为了克服村镇银行在成立初期面临的诸多问题,不少银行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同时,大胆进行经营模式的改革创新。比如大冶国开村镇银行率先在贷款种类上进行创新,推出了个人小额贷款、小额担保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回乡创业贷款等新品种贷款。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在系统和软件上进行创新,推出了具有智能化的加息转存系统“多得利”,使得该银行的一部分客户能够享受到利息调整时系统自动转存的服务,使同期的利息收益最大化。深圳福田银座村镇银行充分利用信息化时代的便捷,于2012年下半年推出了该行手机银行iphone、Android客户端,相信将大大提高各类业务办理的效率。

村镇银行经营模式的合理创新有助于促进银行流动性、安全性和盈利性三者的有机结合,帮助银行分散营运风险,提高经营效率。

二、我国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信用风险

同商业银行一样,信用风险是村镇银行面临的主要风险。然而村镇银行的信用评级制度相比商业银行而言很不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尚待完善,所以村镇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尤为突出。一方面,村镇银行的服务对象中大多是农户和小企业,相关地区没有信用环境体系,很容易由于借款人违约而形成不良贷款;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在国内整体金融环境中知名度不高,相比商业银行整体上信誉度较低,导致自身吸收资金的能力不强。因此,信用风险将是未来制约村镇银行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比如村镇银行的抵押贷款制度,农村虽然拥有比较充裕的土地使用权,但是拿该项权利去抵押贷款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一方面,现阶段的村镇银行还无法对用户的信用进行评估,无法准确预计在风险较低的情况下放款的额度;另一方面,农村村民和小企业老板普遍认知水平有限,有很大一部分人甚至认为村镇银行是所谓的“私人银行”,他们会倾向于选择“国有银行”投资。所以进行村镇银行的创新改革首要任务就是建立良好的信用环境,形成因地制宜、符合当地经济金融环境的评价制度。

(二)操作风险

银行内部控制体制尚未建立健全,相关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普遍不高,对业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等因素,造成了我国村镇银行存在一定的操作风险。同时村镇银行业务复杂程度不高,银行内部电子化、银行外部网络化程度也不高,使其操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降低。但村镇银行人为因素较多,决策者的主观判断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其操作风险,所以该风险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同样不容忽视。

村镇银行业务复杂程度不高,操作要求难度不大,人为因素很突出,所以对相关从业人员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很多村镇银行没有形成员工招聘、基层管理人员选拔体系,而是沿用商业银行的经验。村镇银行的人员控制制度没有很好地与当地的实际环境挂钩,员工培训松散,使其难以在熟悉业务的同时加深对当地经济金融环境的理解。在信息控制方面,不同地区的村镇银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各地村镇银行自成一体,没有同其他地区形成类似连锁企业或分公司的体系。同时银行内部管理层财务信息系统不发达,业务人员业务流程信息不透明等也让村镇银行对外信息的可靠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大打折扣。

(三)市场风险

我国村镇银行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参与较少,受国际汇率、国际收支、国际供需影响不大,因此其市场风险主要体现在利率风险上。村镇银行由于其地域的限制,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存款与贷款环境。当地农民和小企业没有更多的渠道去进行投资,于是将现金存入银行是他们首要的选择。反过来看,村镇银行设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当地农民和小企业提供资金,帮助他们扩大生产。这样一来村镇银行的资金注入与流出都比较稳定,对利率的敏感度较低,需要有成熟的信用环境作为基础,才能达到控制好其市场风险的目的。

(四)集群风险

我国村镇银行的定位在于服务当地农民和中小企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所以该类银行存在明显的地域倾斜,同一地区同一行业的集群现象很明显。一旦出现地域性经济波动,整个地区内的村镇银行都将受到影响。我国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江西三省村镇银行的数量占到了整个地区的65%以上,东北地区的辽宁省村镇银行的数量甚至占到整个地区总数的56%左右。。因此,促进村镇银行的发展离不开对当地企业的扶持,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五)自然风险

自然风险是由农业生产的性质决定的,也可以称为行业风险。近几年“农村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化,造成了农业环境恶化的负面影响。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是可用作耕地的面积并不算多,加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农业的生产受到了环境因素的制约。农产品的损坏和歉收会导致农业经营收益减少,进而使村镇银行营运成本增加、利益减少。自然风险同样是村镇银行在风险控制中不可不考虑的因素之一。

按照风险的可能性大小和影响程度的排序,可以将以上5种风险归集到下面的风险坐标图中(见图1)。

三、我国村镇银行的风险控制策略

对我国村镇银行风险的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在宏观上要求建立管理框架,制定适应村镇银行发展现状的监管体制,还要在微观上加强银行内部控制,对人员、资金、信息实施全面管理等。

1.继续推进农村金融制度改革,加速“农村工业化”进程。村镇银行的建立本身就是农村金融制度的一次革新,象征着农村经济日益复杂化、货币化和市场化。村镇银行建立的目的在于扶持农业,支持“三农”,它与农村的金融是密不可分的。村镇银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农业加速发展,农民也更加富裕了。农村综合实力的提升反过来也会对村镇银行的发展壮大起到积极的作用,两者是互利共生的关系。农村科技的发展还可以降低村镇银行的自然风险,所以推进农村经济改革有利于降低村镇银行的经营风险和自然风险。

2.加大村镇银行的宣传力度,逐步构建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要提高社会对村镇银行的认知程度,必须重视宣传问题。。只有让农民认识到村镇银行的设立是为了促进农业增收、增加农民福利,农民才会将现金放心地放入银行。

村镇银行评级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控制降低其信用风险。现阶段主要靠担保贷款的形式发放贷款,可以先从担保体系入手,完善担保制度,再进一步丰富村镇银行贷款的抵押形式,辅之以多种适应当地农村居民的创新金融产品,达到分散风险、控制风险的目的。

3.相关机构加强监管,因地制宜建立具有当地特色的经营管理系统。由于地域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国家对全国各地的村镇银行统一监管的难度较大。在制定对应监管体制之前应该深入到当地村镇银行,做好调研工作,充分掌握该地区经济金融发展水平的相关信息,再制定符合国家总体大方针的、针对当地银行的管理办法。这样一来,各地村镇银行的监管体系随着地域的差别而不尽相同,达到因地制宜的效果,有利于控制集群风险。同时监管力度的提升也规范了村镇银行的经营流程,规范了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达到了降低操作风险的目的。

4.政府加大扶持力度,村镇银行提升自身生存能力。政府不仅可以直接给予营业税税收的减免,还可以加大对村镇银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帮助其建立完善的服务环境。当然,村镇银行的发展不能完全依赖国家扶持,要提高自身服务水准,创新金融产品,提高知名度与社会认可度。形成自己的品牌战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长久之策。

【参考文献】

[1] 吴玉雨,唐意红.我国村镇银行风险与防范[J].求索,2009(9).

[2] 吴少新,许传华,张国亮,等.中国村镇银行发展的长效机制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0.

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范文5

银监会于2006年底放宽农村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初衷,是为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发展。自成立伊始,银监会就要求村镇银行牢固坚持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市场定位,下沉服务重心,下伸机构网点,缩短与农民和中小企业的距离。然而,村镇银行在我国仍处于起步阶段,银行网点少、人手不足、结算不通,缺乏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并在农信社、邮政储蓄银行的夹击之下,市场空间较为狭小。另一方面,村镇银行基于对股东投资报酬的考虑,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急于扩张规模、高速发展、创造收益的现象,直接造成信贷投向偏离“三农”。

为此,如何协调“草根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双手互博”困境是当前摆在村镇银行面前普遍的难题。在此背景下,村镇银行承担着既要“支小惠农”的社会责任,又要面临求生存、求发展的双重压力。

村镇银行发展困境

由于村镇银行的贷款对象是农民和中小企业,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奉行的根本宗旨,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某些政策性业务的职能。但是,村镇银行的制度设计又是基于商业化模式进行的。村镇银行既然定位为商业性金融机构,就不能不顾基本的商业逻辑而一味要求其履行服务“三农”的社会责任。

村镇银行是独立的企业法人,各发起人必然会把实现利润最大化作为自身最终的追求目标,当其在面对服务对象是弱势群体的农民、弱质经济的农业和农村时,商业性和政策性的矛盾将日益凸显,出现在争取最大化盈利的过程中背离支持“三农”的初衷,服务对象以盈利性较高的城市中小企业贷款为主而非以农户贷款为主的局面。同时,因设立初期的财务难以支撑各项工资福利、房租水电等经营成本,这些都会使村镇银行日后在盈利与支农的平衡中发生偏离。因此,如何做到既让村镇银行实现商业可持续发展,又保证其服务“三农”的宗旨不动摇,就成为村镇银行经营发展绕不开的难题,银行盈利性质的农业信贷在回收上面临着很大的操作难度。

目前国内已经成立的村镇银行中,大多数存在着“放大不放小、放富不放贫”的问题,偏离了办行初衷。这种经营模式还易造成单户贷款比例过大,一旦发生风险,将对村镇银行产生巨大的威胁甚至破产。。村镇银行作为新兴事物,农民对其缺乏了解和信任,品牌效应尚未形成,短期内吸储难成为无法回避问题。与国有商业银行、邮储银行、农信社相比,社会各界对其的认可程度大打折扣,有的甚至将其误视为“山寨银行”。村镇银行的营业网点普遍较少,加之现代化支付手段匮乏,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对农户和中小企业的吸引力,制约其市场的开拓。

政策支持不给力

毫无疑问,尽管国家在政策上给了村镇银行一定空间,但若想其作为金融产业的一个分支发展壮大,还远远不够。首先是支付结算体系不畅的问题。当前,国内在营业村镇银行绝大多数尚未直接加入央行的支付结算体系,其支付结算业务往往通过已经接入央行的支付结算体系的主发起人或其他金融机构。这使得村镇银行的支付结算成本上升,结算时效性和安全性也受到一定影响,且不能直接为客户提供通存通兑等跨行、异地结算服务。支付结算体系不畅已经成为村镇银行拓展业务的瓶颈。其次,村镇银行无法开办银行卡业务。对于村镇银行来说,当前银联的准入门槛偏高,仅入会费就高达300万元,且对村镇银行缺乏差别化的支持政策,致使绝大部分村镇银行的银行卡业务迟迟无法开办。当前,在村镇银行办理存取款业务还需要存折,与人民银行构建现代支付体系要求格格不入,长期来看也不利于留住客户。最后,国家在财政、货币政策上支持力度不够,缺乏长效机制。如税收方面,村镇银行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率分别为5%、25%,远高于农信社3%、12.5%的水平。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采取的多项优惠政策,如支农再贷款、扶贫贴息等,而村镇银行则缺少相关的支持政策。

如何摆脱困境

关于村镇银行如何摆脱目前困境,笔者有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加强金融服务创新,走特色化、可持续发展之路。村镇银行必须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服务对象必须是“三农”、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才能巩固村镇银行的客户群体,千万不能为了短期的利益放弃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市场,同时也可以将村镇银行与城市商业银行区别开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这要求村镇银行首先做好大力宣传,其次勇于创新,真正将农户和中小企业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在风险可控的状况下,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此外,还应增加营业网点,扩大服务半径。

三是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尽管经过六年的努力,村镇银行的培育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村镇银行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仍有很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需要各方大力支持。考虑到与城市银行业务相比,农村金融基础弱、风险大、成本高,比较优势小,要充分发挥村镇银行“支农支小”的内在积极性,必须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议有关部门能够从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大局出发,给村镇银行提供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允许其直接加入大小额支付系统和征信系统,放开“支农支小”贷款规模控制,给予更多支农再贷款支持,给予长期的财政定向费用补贴政策,给予更多的税收优惠,为村镇银行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营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村镇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区别范文6

关键字:村镇银行;制约因素;发展模式

一、引言

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无不表明,一个健全、有效的金融市场能够有效提高农村收入和福利的农民,缩小贫富差距,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协调发展。农村金融之于农业、农户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银行金融机构及经营模式在面对农村、农业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市场时又略显力不从心。以此为背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许多国家纷纷试水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与创新,村镇银行就是这一改革创新的产物。

二、亚洲各国村镇银行典范

农业经济相比其他产业而言具有与受自然条件限制多,产品价格波动剧烈,投资回收期长等特点。亚洲诸国除以上共性外还表现出农业人口众多且贫困人口占比大、机械化程度低、经营规模小而分散、不是根据利润决定参加退出而是为了维持生活继续农业经营,与其说是“生意”不如说是“生计”的特性。基于以上特点,相应的农村金融市场也面临着巨大挑战。在这种严峻的挑战下,不少亚洲国家克服重重困难在村镇银行建设取得了成功,为他国农村金融建设提供了参考。

(一)孟加拉格莱珉银行――村镇银行建设经典模式

孟加拉是全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该国的格莱珉银行及“格莱珉模式”的成功为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开辟了一条消除贫困的新思路。格莱珉银行在经营管理上做出了一系列创新:

首先,该行主要经营的是一种小额、短期信用贷款。无需要客户提供任何担保,手续简便易行,贷款客户即可直接取得贷款资金;

其次,基于农户及贫困人口贷款需求特征,开创 “支持小组+贷款中心”的模式。暨每个贷款者须加入一个由社会背景、贷款目的相似者组成的小组,若干小组构成贷款中心。支持小组是一种典型的团队激励机制,以内生性的激励机制取代抵押担保;

第三,组内顺序放贷。 格莱珉银行在支持组内采用“2-2-1顺序”放贷:最初允许2名成员申请贷款,根据这两人的还贷情况另2名成员再行申请,小组组长最后得到贷款并监督还款情况[ ];

最后,贷、存、股三位一体。贷款者还贷同时存入一笔存款,债务清偿后除可享受更高额度的贷款还将享有一笔可以动用的资金。银行鼓励贷款者持有股份,目前该行国家持有10%股份,贷款者则持有该公司90%的股份[ ]。

格莱珉模式为村镇银行的经营提供了新思路。该国已有58%的穷人通过格莱珉银行提供的小额信贷摆脱了贫困,格莱珉模式还被复制到了全球100多个国家地区,全世界有超过1亿穷人从中受益[ ]。

(二)印度工业信贷投资银行(ICICI)――大银行的村镇银行策略

ICICI的成功得益于创造性地铺设网点增加在农村的业务渗透率。概括说来,暨直接服务模式与间接服务模式结合:

直接服务模式主要是通过自助组。ICICI在原有自助组模式上开发了项目经理、协调员和促销员的三级制度。项目经理属银行从业人员,监督6位协调员,批准地区经理的贷款申请;协调员是自助组成员,负责督导6位促销员工作;促销员的主要任务是推进新小组成立;小组成立初只进行储蓄,存款余额达到5000卢比之后这部分资金以低利率在小组内部贷放,贷款利息收入成员共有,在内部贷款运行一段时间后银行开始向小组发放贷款[ ]。

ICICI又推出了间接服务模式――与小微金融机构(MFI)合作。将互助组、贷款发放和回收、资金管理、等日常事务完全由MFI负责,银行根据各MFI业务经营情况向其发放贷款,MFI再将贷款转贷给农户。随后该行又进一步升级间接服务模式,开发出合作伙伴模式。该模式下MFI不再承担转贷职能,只提供诸如贷前调查、贷后管理等服务。所有贷款由ICICI直接发放,这种设定保证了ICICI对贷款的追索权。介于MFI不再担当贷款者角色,ICICI为对其加以约束采用了“第一损失担保机制”,要求MFI承担不良贷款的一定比例,MFI所管理的贷款质量越高其收益也相应高。同时,ICICI还向有关MFI提供一个透支额度,只有在MFI经手的贷款违约时才会实际动用,一旦动用MFI就要为实际提取的资金支付罚息[ ]。

(三)日本农协系统――立体农村金融体系

当今的日本农村金融体系是一种合作金融与政策金融有机结合的金融体系,其中最具代表的是农业协同组合。早在中世纪日本农村就自发的出现了诸如赖母子会、报德社等以地缘、血缘为中心,共筹劳动力、相互交换为目的的组织,而今更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农村金融体系。

日本的合作金融机构主要是三级农协系统,暨农业协同组合、农业协同联合会、农林中央金库。农协作为基层组织,直接与农户发生信贷关系,吸收农户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保险等业务。农协联作为中层组织起到在基层与高层中央金库间桥接的作用,帮助基层农协进行资金管理,吸收基层组织的剩余资金并在必要时给基层组织提供融资。中央一级的农林中央金库是各级农协内部以及其它金融机构融通资金的渠道,主要对系统内资金融通、调剂、清算,对会员办理存贷款、汇兑业务,指导农协联并提供咨询服务。

日本的农协系统与一般的农业合作金融相比有许多独到之处:

(1)非营利性。农协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致力于农协会员利益、支持农业发展。以基层农协为例,日本1947年颁布的《农业协作组合法》规定农协“所从事的各项事业是最大限度的为组员做贡献,不以营利为目的”[ ]。

(2)相互金融。农协在运作上与格莱珉银行有类似的三位一体模式,在日本被成为“出资者=利用者=经营者”三位一体。按照这一原则农协提供的是期待存款人不久可能成为贷款人的“相互金融”[ ]。

(3)地区金融。农协以传统的农村部落共同体为基础,是以地区社会的生产、生活、文化为基础的金融,各地区农协能提供更加符合本地情况的金融服务。组合成员间乃至组合之间甚为了解,是以“对人的信用”为基础的金融。

(四)启示

通过上述案例的展示我们不难发现,在农村、农业生产环境复杂的亚洲成功的组建村镇银行乃至农村金融体系促进农村、农业发展是完全可行的。显然,在这一系列成功典范的背后是存在共性的:

首先,以内生金融需求主导;其次,对农户与农村金融充满信心,如果村镇银行设立、开展业务的初衷不是基于内生的金融需求,那么村镇银行业务“脱农”现象在所难免;再次,基于对农村、农业的深入了解,扎根于农村,始终不偏离农村金融这块阵地以有别于传统金融的方式开展农村金融业务;最后,在发展模式和业务安排上勇于创新,突破了传统商业银行依靠屋里网点推进业务的桎梏,为农户提供有别于传统商业银行、有助于农业生产、有利于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的服务。

三、我国村镇银行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

(一)内部制约因素

1.市场定位偏差

服务“三农”是村镇银行的基本定位。但从实践中看,偏离这一目标已成为普遍现象。具体表现为贷款的脱农化、大额化、短期化[ ]。就目前来看不少村镇银行的大客户中非农企业占比明显偏高。另外,该投放在农林牧渔行业的贷款余额占贷款总额的比例也存在逐步下降的趋势。

2.自身业务缺乏吸引力

村镇银行理应提供区别于一般商行、立足于地区情况的差异化金融产品与服务。根据比较,村镇银行不少业务与一般商行雷同。以安徽桐城江淮村镇银行为例,不难发现这些村镇银行经营的业务除个别“农字头”以外,大部分与传统商行交叉重叠[ ]。这导致村镇银行与一般商行间发生竞争,村镇银行绝对优势无从谈起,比较优势也将逐步丧失,长此以往村镇银行势必失去长效发展机制。

3.运营成本高

由于村镇银行经营机构的小型、分散化,在应对储户提现和其他日常运营问题上,所需的高流动性资产与总资产的比例相对较高。另外,村民居住偏散,以当前单纯依靠机构扩张加物理网点覆盖的模式非但不能深入到本地区业务的腹地,还导致业务经营成本增加,双向制约了村镇银行经济效益。

(二) 外部制约因素

1.组建村镇银行的动因不明

近些年村镇银行的发展如火如荼,笔者却不禁要思考村镇银行爆发性增长背后的动因是什么?究竟是以政策为驱动还是以客观需求为目的?究竟是外生主导还是内生金融需求主导?组建村镇银行的动因如果不能厘清,势必给往后村镇银行的发展带来制约。

2.普遍以传统商行发展模式应对农村金融

就目前村镇银行金融许可证发放情况来看,我国村镇银行依然是以扩张村镇银行总行、网点数量来推进村镇银行发展。在中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农村人口众多的大国,单纯的物理网点膨胀能在多大程度上有效支农,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笔者认为有待商榷。

按照“金融功能观”观点:金融机构的数量、规模大小的变化,并不能有效说明金融体系宏观效率与微观效率的同时进步。事实上,能够表明金融体系演进路径的因素应当是金融功能的升级[ ]。只有金融功能升级才能推动整个金融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充分满足来自农村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四、促进我国村镇银行发展的对策

(一)提升自身发展能力的对策

1.厘清村镇银行定位

村镇银行应定位为为区域内农户提供金融服务的微型金融机构。与大银行相比,村镇银行在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存在显著特征优势:村镇银行处理软数据的能力略胜一筹,这里的软数据是指借款人的特征或管理的能力,这种信息一般只能通过与借款人之间的亲身互动搜集到。村镇银行土生土长,债权债务双方情况互为了解,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村镇银行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其“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扎根于农村、农业之中。

2.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一方面,各村镇银行要抱有“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产品创新理念,开发设计出更加符合于本地与本行特色,有别于一般银行业务,面向支农金融业务。

另一方面,村镇银行要创新服务手段,摆脱单一凭借物理网点提供服务的经营方式。一改传统银行“坐商”作风,深入到广大农村中去,与农村合作组织、农户建立良好关系,了解他们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差异化的服务。此外要积极反馈信息为产品创新提供依据,将产品与服务、手段与目的有机结合。

(二)改善外部环境的建议

1.鼓励以内生金融为主导的村镇银行发展模式

农村内生金融组织的存在不仅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是适应中国农村圈层社会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特殊信用结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地适应了农村和农户金融需求的特点[ ]。

农村内生金融具有信用与经济功能的双重属性,各级政府部门应注意引导发挥其内接农户、外联市场的双重作用。鼓励在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组内部开展信用合作;对于已建成的农村内生金融组织,依靠组织资金把农户的劳动力、土地与市场结合起来,提高组织化程度,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同时把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调整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增强其经济功能[ ]。注意合理运用股权信贷模式将农民经济合作组织由生产合作、供销合作延伸到信用合作,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发生质的变化,使合作机制更加完善,更具保证,配合已初具规模的村镇银行系统共同搞活农村金融、支持三农事业。

2.差别政策安排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