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管理制度论文范例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管理制度论文范文1

论文摘要:分析铁路站段薪酬制度中存在的薪酬与站段管理结构不对称、岗位工资的运行机制不完善、薪酬水平较低等问题,提出优化铁路站段薪酬制度的设计思路,以及完善站段薪酬管理制度、重新分析站段岗位、优化站段岗位技能工资结构、建立市场导向型薪酬管理机制、强化薪酬的激励作用等优化铁路站段薪酬制度的建议。

1铁路站段现行薪酬制度的主要问题

1.1薪酬管理制度与站段管理结构不对称

近年来,铁路一直全面实行工资指导线制度,实行弹性调控,并允许一定范围的上下浮动,发挥了工效挂钩的激励作用,促进了铁路发展,实现了扭亏增盈,提高了经济效益。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要求铁路局、站段对市场的反应应该更加快捷、准确、迅速。这就要求铁路薪酬制度适应市场决定机制、拥有更大的自主分配权。使铁路站段的薪酬制度与站段的管理结构符合,才能有利于铁路站段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同时可避免站段管理人员的短.视行为,例如:可能会放弃或忽视一些对于铁路长远发展有着决定险影响的工作,新市场的开拓、新技术研发、经营创新与管理变革等。而保持现在的业绩循序渐进、亦步亦趋,否则完成的指标非常好,则明年的指标自然会水涨船高,这就意味着给自己压力加大,导致今后的工作困难重重。

1.2技能工资与职工实际的技术等级脱节

目前的职工技能工资不是通过严格的考工考绩确定的,是由原等级工资制的标准工资转化来的。职工的技能工资不随技能水平的提高而增加,更多是随政策的变化而增加工资。技能工资水平与职工的技能水平脱节,其高低主要取决职工工龄的长短。这样不能充分发挥技能工资应有的功能,不利于调动职工努力学习技术,钻研业务。名目繁多的奖金成了平均主义的翻版,弱化了技能工资的主导作用,造成工资与能力、贡献、业绩关联度低的局面。

1.3岗位工资的运行机制不完善

尽管各铁路局近年来几次调整了岗位工资标准,但由于对岗位缺乏严格分析,导致岗位工资难以反映出岗位的劳动强度、劳动复杂程度和劳动责任大小。特别是近年来大量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使劳动条件、岗位要求等要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反映岗位劳动差别的岗位工资档别却末及时调整,不利于关键岗位人才稳定,并失去了岗位工资真正内涵。其次是岗位工资档别全路统一,不能反映各地区劳动条件、生产力水平和劳动力市场价格的差异。

对铁路运输这样一个国有特大型企业,全面放开工资制度,实现市场化,条件并不十分成熟,但针对不同地区的生产、管理、技术、营销等方面的关键人才和企业最重要的技术人才,可以局部推行与市场接轨的岗位工资制度,以留住核心员工和骨干人员。

1.4薪酬水平较低

从全国看,铁路职工的工资总体水平不算低,在某些地区甚至为高工资。但目前较多的工资项目形成事实上的平均主义,造成铁路职工工资水平差距甚少,能力、责任、风险等难于反映在工资水平上,即技术含量高的岗位收入低于劳动力市场价格,一般简单岗位的收入高于劳动力市场价格,使铁路一方面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竟争力,人才流失严重、威胁到铁路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在减员分流中困难重重,难以达到优化职工队伍结构,提高职工总体素质的目的。

2优化铁路站段薪酬制度的设想

铁路要充分发挥薪酬战略作用,从而提升铁路站段的竞争能力和对其激励作用,首先取决于薪酬战略的有效设计(获得竟争优势的薪酬设计模式见图l。铁路管理分为3个层次,与之对应的薪酬管理体系也应调整为3个层次:铁道部执行政府职能;铁路集团公司、铁路局内部分配的主体为董事会;铁路站段拥有一定的分配权力,参与分配,决定其员工分配方式。这样既体现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又符合我国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模式。必须掌握铁道部的战略规划,明确各铁路集团公司、铁路局各自的角色和相应的职责、任务,然后确定各站段的职责。同时,理顺它们各自面临的社会环境、竞争环境、预测可能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依据这些不断变化的环境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站段薪酬管理制度、薪酬体系,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规范员工的工作行为,提升员工的工作业绩,从而获得与同行业的竞争优势。

2.1完善站段薪酬管理制度

铁道部对铁路局实行工效挂钩办法,铁路局向站段落实工效挂钩办法,这是有效发挥工效挂钩作用、建立科学的工资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搞好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的关键。面对市场日益变化的竞争环境和改制后的铁路管理模式,铁道部应组织铁路局进行挂钩办法的总结、交流和比选,探索和制订站段较为规范的工效挂钩指导模式,指导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工效挂钩办法,不断完善企业工效挂钩体系,优化各级工效挂钩办法。。。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逐步实行市场机制调节、站段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国家监控指导的收入分配制度,使铁路企业更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使铁路整体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同时,加大对经营者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力度,推进以站段为主,一站(段)多制的内部分配改革,即针对不同部门、班组的岗位特点、技能要求和贡献大小制定与其相适应的薪酬管理制度。同时,结合其他激励措施,如带薪休假、培训规划、晋升计划、出国考察等。

2.2重新分析站段岗位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新技术、新设备的采用,使原来各岗位的劳动条件、劳动密度、岗位要求等要素发生了的变化,有必要对现行站段的岗位进行重新分析,明确各岗位的职责、要求和权限等。根据各岗位劳动强度、复杂程度等因素科学分析站段各岗位对技能的要求。界定每个岗位作业量、作业难度、责任大小、能力强弱等不同,制订出反映岗位差别的岗位工资。使作用于各岗位的劳动能反映出对劳动者技能的要求、劳动者贡献的大小,并通过绩效考评和工资等级等方法量化他们的贡献。

2.3优化站段岗位技能工资结构

工资结构直接关系到员工工资收入状况、投入多少、能力差别及贡献大小与回报的对应,优化岗位技能工资结构就是要突出以岗位差别为主,兼顾能力差异;强调技能水平,淡化资历。同时,对不能反映突出贡献,变相平均主义的奖金进行压缩。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岗位工资标准按岗位职责确定,拉开同一职级的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分配中的“大锅饭”问题。调整操作服务人员岗位职工间的收入差距,充分调动操作服务岗位人员学技术、学业务的积极性。整个岗位工资体系以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和工作表现为价值导向,鼓励员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以获得更高的报酬。

2,4建立市场导向型薪酬管理机制

新的分配制度应参照劳动力市场价位,引入市场价位机制,调整分配关系,重点向关键管理、科研技术岗位及企业主体生产一线、安全、服务岗位倾斜。将普遍低于劳动力市场价位的关键营销人员、管理和技术人员的增资幅度提高,使其接近和超过市场价位,同时降低与市场价位接近的简单操作服务岗位的增资幅度,拉大岗位间工资差别。通过在内部工资分配中引进劳动力价格机制,使劳动力价格能够起到调整各类人员工资水平和差距的作用。合理把握铁路内部各种分配比例,妥善处理工资结构、地区差别等关系,强化奖金管理制度,规范各种奖金办法的立.项、程序、批准权限、操作等环节,进一步完善岗位技能工资制,积极推进工资收入货币化、规范化。

管理制度论文范文2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提出的PDCA循环,又称“戴明循环”,即管理的方式为“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循环方式,这就意味着管理是要贯穿一个组织的全过程。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决定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要素,因此建立一个科学客观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1.1建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意识学校管理涵盖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包括行政部门、学生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等等,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如同多米诺牌的每一张,任何一个环节的坍塌都将危机全局,所以职业学校的领导者要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使每一位员工都有主人翁意识,积极参与学校的管理。

1.2建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理念中等职业学校管理的重点问题是过程管理,包括教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层面的内容。这就要求学校的领导者要按照PDCA循环的原则,对于学校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层面的工作任务都要有规范科学的计划性,有扎实肯干的执行任务牵头人,有严谨务实的检查任务管理者,有严肃认真处理问题的执行者,才能使每一个工作任务都是有目标、有质量、能落实。同时还要认真处理好各个部门之间的衔接问题,否则将出现各自清扫门前雪,久而久之会出现互相推诿的现象。

1.3建立全程性管理的方法对于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而言,大都采取第三年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很多学校疏忽了这一年的管理问题,使得学生既不是企业的真正员工,也没有得到学校的直接管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又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学生很容易随心所欲,使得学校教育因为这个环节的疏忽而功亏一篑。

2将现代企业管理元素引入学校,实施企业化管理

学校管理者要实施适度的吸收企业内有特色的制度和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学校不仅能学到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提升职业道德,同时也能够感受企业氛围,感知企业文化,感悟企业精神。

2.1感受企业环境职业学校要从现代企业管理的源头引进企业文化,创建企业化、职场化的教学环境,把企业管理的有效元素恰当地运用到学校教育管理中。把企业的核心价值、安全生产禁令、HSE(安全、健康、环境)理念张贴在学校的各个楼道、墙壁等醒目位置,在实训室内建设技能教室,其内部设施安装以及管理,都要遵循企业的HSE理念,使学生在校内就能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在课堂能体验到职场化的环境。

2.2感知企业文化学校要构建“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这种校企合一的办学新模式。实施“教室与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企业与产品合一”的同时,将企业文化融入其中,通过工学结合、顶岗实习、实际操作,使学生在学校就能感知企业文化,促进学生的道德素质、职业素质、员工素质、技能素质的全面提高,为企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合格人才。

管理制度论文范文3

(一)科技项目研究效率低,监管环节薄弱

。特别是利用国家财政资金进行的科研项目问题尤为突出,在项目的承担实施者一方为国家,一方为个人、研究机构等科研组织、项目组时,国家难以采取有效的监督方法全程监督为数过广的项目资金申请者,没有建立合理的项目追踪、期中评估等动态的监督手段,大部分项目有的监督往往也是形式上的过场,没有建立有效的真正了解项目的检查组进行项目监督,以致项目产出与投入不成正比,产出效果不高。

(二)科技项目产学研结合不密切,成果转化率低

与国外大多有企业公司的研究机构进行科研项目不同,在我国实施承担科技项目研究的大多是科研院所、高校等专门的纯科研机构,这就导致了科研产出与生产实践的脱节。我国目前的科学研究大多陷入了一种只出不用的怪圈,很多科技项目立项后,研究出成果,提交一个项目报告,发表几篇论文就算完结了,没有人关心项目成果是否真正实施应用。这种怪相与我国的科技项目评价机制有很大关系,现有评价缺失成果转化评价[1],使得项目研究者往往不关心转化成果,只关心评价评奖,白白的使许多能产生良好生产效益的成果不得应用,使得科研项目的意义本末倒置,造成资源浪费。

(三)科技项目奖惩设置不明,竞争动力不足

科技项目的承担者往往是一个单位或是一个课题组,具体落实到研究组内的各个成员,科技项目取得研究成果后,得到的科技项目奖励不是归属于实施者个人,而是归属于项目承担单位,而当项目实施中出现问题时,又是对单位进行归责,对科技项目实施的具体个人来讲,其风险性与效益性都很小,这就使得一些研究者研究动力不足,缺乏尽责意识。

二、我国科技项目管理机制的完善

(一)加强科技项目审查,引入事前评估机制

科技项目管理机构在审查立项时,要综合考虑项目的研究进行价值,考察国内相关研究项目的立项情况,避免低水平重复立项现象的发生。引入事前评估机制,对项目的风险性、实施性、可行性进行评估,保证项目在立项上的新颖性和创新性。

(二)加强项目实施监督,提高研究实效

科技项目立项后,为保证取得良好的项目效果,就要对科技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特别要加强对项目进行中的审查监督,形成内部监督机制,预防捏造数据和篡改实验结果的行为发生。监督不仅仅是短期的,形式化的,而应该是全方位的,有时效的监督。

(三)形成产学研结合链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现代科学项目的研究应着眼于科技成果的实施与产出活动中,要采取多方面措施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以实现科技项目的真正意义。鼓励企业参与到科技项目的活动中,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相结合,积极研发采用新技术,在税收上对新技术企业予以优惠。把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个重点。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

(四)建立合理项目评估机制,明确奖惩措施

管理制度论文范文4

稀土被广泛应用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及电子通讯等领域,是高端制造业和新兴产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美、日、欧等凭借国际稀土贸易主导权,长期享用中国廉价稀土“盛宴”。2006年以后,中国不断完善稀土产业规划,不断强化稀土资源管理,推动建立合理的稀土价格形成机制,日益冲击“中国开采、西方使用”的传统贸易模式,使得国际稀土市场出现了系列新动向。

1.轻稀土生产格局“分散化”

稀土资源分布广泛,除中国、美国、前苏联等传统稀土资源大国之外,印度、澳大利亚、加拿大、越南等国家和地区均新发现了经济可采矿床;南美、柬埔寨、老挝等国也有较大潜力,甚至海底也可能存在着新型稀土资源。除中国外,现在全球稀土开发涉及近40个国家和地区的260多家企业。2012年,世界最大的稀土矿澳大利亚维尔德山矿投产,美国积极推动忙廷帕斯稀土矿山复产;日本加强与印度、越南及中亚国家的合作。新的产能计划纷纷出台,促使全球轻稀土生产格局正由中国“独揽”向“分散化”转变。

2.轻稀土供应潜在过剩,重稀土供应短缺

2006年以来,中国加强了稀土开发秩序的管控,并刺激了国外稀土矿床的开发和替代品研发活动,新的产能计划纷纷出台。尽管国外纷纷上马稀土项目,但是主要以轻稀土为主。如果任由国外稀土开发项目全部按计划建成并达产,2014年供应能力将可满足境外全部需求;2016年,国外供应能力将可满足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需求。美国《福布斯》杂志称,全球“稀土危机”即将结束,铈、镧等轻稀土元素供大于求几成定局。另一方面,全球重稀土储量少、缺口大的局面难以改变。全球70%以上的重稀土探明储量主要集中在中国江西、广东等省特有的“离子型矿床”,重稀土元素镝在其他地区几乎无可采储量。未来10年,受资源结构和生产结构制约,中、重稀土供不应求的结构性矛盾仍将突出,预计缺口将达到总量的50%。

3.日、美、欧仍是市场消费主体,并操控市场

美、日、欧是传统的稀土消费区,新世纪以来,美、日、欧的消费量基本稳定。中国消费量虽然快速增长,2003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消费大国,但是中国消费量的90%是由日、韩、美、欧等企业在华工厂消费,中国自己的消费仍主要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目前,日本和东南亚消费占15%、美国占9%、欧洲占5%,国外凭借在新材料等方面的专利技术优势,主要从中国进口资源或中低端产品,生产出产业链高端产品,不仅间接地控制中低端产业市场,而且掌控产品定价话语权。中国稀土行业面对的不仅是市场问题,而是一场产业链的深度竞争。

二、中国稀土过度出口的机理

对于不可再生的稀土资源,基于对资源环境保护的目的,多年来我国都是实行保护性的开采政策。但是,现实中却直接取得扩张性的开发效果,裸地挑战政策目标。分析研究认为,国内供应过剩与国外需求陷阱互动是导致问题的总根源。

1.利益的驱动与监管的约束,为供应过剩创造了条件

导致稀土资源生产供应过剩,其原因是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从目前情况来看,核心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资源获取成本低廉。早期建立的矿山,资源获取相对容易且成本很低,与当前价格相比,基本类似于“无偿”;如果是盗采的话,就无资源成本。二是采矿成本很低。当前,非正规矿山在稀土矿产品供应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不仅资源获取“无成本”,而且采用传统的对生态环境破坏影响较大的采选工艺,并且不负担环境破坏治理的外在成本,使得采选环节也具有低成本优势,直接挑战正规矿山的生产经营。三是开发监管困难。矿山大多在边远山区,而矿产资源管理机构又大多在城镇,空间区位上的分异,直接给开发监管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因此,在资源明确、投资即获利的情况下,矿山采掘热情高涨,并抓住监管困难的约束,采用迂回游击战术,巧妙地避开抑制性的资源政策管制;再则,如果地方的纵容及相关部门违规或越权审批项目,就更使得资源开发取得扩张性的效果。在矿产品价格高涨时期,当产品的利润空间能够消耗政策所增加的外在成本时,政策对约束资源过度开发的能力就显得很脆弱。因此,利益的驱动与监管的约束,为过度生产提供了必然的土壤。

2.需求陷阱为过度开发创造市场

需求陷阱是指在产品市场低价的背景下,因储备与消费等方面需求的扩张,使得实际需求远远高于正常消费水平的那部分隐性需求。当前,西方垄断企业不仅掌控了稀土产品的定价话语权,而且凭借技术优势,把持稀土产业链高端产品市场,实现着远比产业链条低端高的价值增值率,需求扩张意愿突出。另一方面,稀土作为高科技领域的重要战略物资材料,发达国家还在实施产品储备,使得实际需求远高于现实的消费水平。与此同时,我们国家虽然也是稀土资源消费大国,但是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位置,在产品的竞争上处于从属地位,使得有效需求受到约束。所以,在国外产业需求扩张与国家储备制度的催生下,国外稀土资源需求陷阱顺势诞生,并集中解决了过剩产品的销售市场问题。

3.供需联动为再生产创造了契机

理论上,供应能够决定消费,但消费也会反作用于供应,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关系。国内稀土产品之所以在供应过剩的背景下还能够将再生产持续下去,其核心问题就是需求陷阱解决了产品的销售市场问题。在有市场需求的信号下,矿山追求比较利益累计效应,扩张生产意愿非常强烈。另一方面,由于供应市场货源充裕,并且发达国家具有议价能力优势,有时甚至动用储备调控市场,逼迫低价出售产品。低价不仅是实施储备的必要条件之一,而且使得储备规模放大,需求陷阱的效果再次彰显。因为需求效果的放大,接着再次诱发超规模生产,再度引起低价销售和国际市场购买量的扩张。如此的恶性循环,是无法填满资源稀缺国家的需求陷阱的,其结果必然是导致国内持续扩张性生产。

三、管理制度构建

我国对稀土资源的管理,在开发环节上是有生产总量控制制度,但是实践中总是超指标生产。超指标生产的原因不在于制度的本身有问题,问题的关键在于指标的分配、使用与考核上。结合实际情况,建议对生产总量控制制度进行改造。

1.调整指标的分配办法

生产总量控制制度的科学性就在于源头管控,但是要使这种源头管控措施落地则有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指标要分配给主要资源富集区,不能面面俱到,最好是能够细化到矿区,为指标的精细化管理、后续考核与责任追究创造条件。第二,资源富集区要有相应的后续加工产业链;否则,销售低端产品是不可回避的选择,进而无法实现资源价值增值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

2.推行超产罚没制度

指标分配不科学会明显地影响总量控制制度的实施效果。建议在指标集中分配给具有后续加工能力的主要资源富集区的基础上,借助储量动态监测工作,加强指标实际执行情况的考核,并坚决推行超产罚没制度。也就是说,借助矿山储量动态监测这个工作平台,核实矿山生产指标的实际执行情况,当确实超指标生产时,则可以动用部门协调机制,在财政等部门的配合下,不仅要没收超采部分的营业收入,而且要适当罚款,并进行整改,使得超采绝对地无利可图。通过超产惩罚性的经济手段,确保生产总量控制指标不被突破,进而约束资源被过度开发。超产罚没的作用机理可用下图解释。总量控制指标内开发会达到一种均衡状态,即其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而稳定于O点。由于资源开采,其前期投资属于沉没成本,因而后期在一定范围内一般都是边际收益大于零,如此自然导致超指标生产的平衡点移至O1。也就是说,超采AB量可以获得CD的收益。现在,通过没收其CD收益而打击超采AB的动机,从而使得均衡点回至O点,进而把开采指标控制在总量范围内。

四、政策调整建议

长期以来,资源开采的经济效益理念一直占上风。2006年以后,虽然不断强化稀土资源管理,资源保护在管理政策上是占了上风,但是稀土采掘主要分布在老区及山区,因各方利益驱动,仍然取得持续性的扩张性的开发效果。面对国际稀土市场新动向,稀土资源管理应改变过去由中国一家独撑全球市场供应的做法,需要营造一个由中国企业主导并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他国家(公司)共同参与和维护的相对稳定的国际贸易环境,在保持合理价位的前提下,发挥我国资源优势,掌控全球稀土话语权,促进稀土产业健康发展。

1.落实储备制度

储备可以缓冲供应过剩或者不足,在国家生产和安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国外的经验是将部分矿山封存起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例如美国,从1999年就逐步停止开采本国的稀土资源,主要通过政府筹资等形式不断地从中国进口增加稀土等战略性资源的储备规模。目前,美国、日本等国家都建立了稀土产品储备制度,有效地保障了本国的资源安全供应,且有效地规避了传统出口管理政策的风险,并对本国矿产资源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借鉴国外经验,我们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尽快建立多级的稀土资源地及产品储备制度,将对国外市场的需求依赖转归国内储备,这不仅是系统调节国内稀土产品供需失衡问题的杀手锏,而且也是打破国外“需求陷阱”链条的关键手段之一。储备稀土资源,不仅有利于从根本上控制国内资源被滥采贱卖,而且是支持我国在未来高科技领域竞争取得资源优势的重要举措。

2.加强资源与产业的联动管理

在巩固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加强开采整顿力度,继续停发“两权”许可证,避免乱开乱采行为反弹与升级,坚决惩治恶性竞争行为。建议大幅提高稀土矿产资源补偿费,强化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建立配合稀土专用增值税发票实施的稀土矿产品产地证书制度,加强产品流向监控。积极化解过剩产能,认真解决开采产能与下游产能不匹配的矛盾;对严重过剩的稀土冶炼分离产能,明确“减量调整、优化布局”的方案和时间表,并按照核定指标对合法冶炼分离企业实行用水用电定量供应等措施,提高冶炼分离产业的集中度,从需求端扼杀乱采滥挖。通过资源整合等方式,组建国家级稀土集团,分别提高北方轻稀土和南方中重稀土矿山的产业集中度,打造中国稀土产业“航母”,推动形成中国式的稀土出口卖方寡头企业,责成大企业对全球稀土市场进行调控,间接控制出口数量和价格,积极应对当前买方垄断的不利局面,增强贸易定价话语权。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积极应对国外“去稀土化”的替代技术和专用垄断技术,推动稀土产业结构升级,逐步摆脱产业链条底端的被动地位,通过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实现从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强国的转变。

3.筹划建立稀土期货交易中心

管理制度论文范文5

(一)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及其属性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北欧五国(丹麦、芬兰、瑞典、挪威和冰岛)共同建立了一个法律修正委员会,创设了“延伸性集体许可”(extendedcollectivelicences)这一制度。即在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领域,能够在全国范围内代表相关权利人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与使用人签订的权利许可使用合同,其效力不仅及于该组织会员,对不属于本组织的成员同样有约束力。。我国现行立法中规定的著作权集体管理模式即为自愿性集体管理模式,由权利人授权,集体管理组织集中行使权利人的权利并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许可使用等活动;延伸性集体管理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其与使用人订立的著作权或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许可使用合同的效力延伸至该集体管理组织之外的非会员权利人,但该权利人得以书面形式拒绝集体管理组织对其作品的管理;强制性集体管理不同于此,如德国《集体管理组织法》明确规定著作权人的某些权利要求,只能通过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主张,如果著作权人不接受著作权集体管理,则就等于放弃了该项权利。。该草案一经公布便引起了众多权利人的不满,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争议。。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是属于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方式,还是属于权利的限制?不同的法律定性将产生不同的制度设计,对著作权人利益的保护将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著作权法送审稿》在第五章“权利的行使”中规定了著作权延伸性管理制度,也就是说延伸性集体管理是著作权人行使其权利的方式。然而规定在第四章“权利的限制”中的法定许可以及合理使用是指在个别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仅需向其支付报酬或无需支付报酬的利用作品的方式,显然这是对著作权人权利的限制,限制了其许可使用权。回顾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非本组织会员未授权的情况下便可以根据法律规定代为行使著作权人的许可使用权,这于法定许可和合理使用并无明显不同,只是在延伸性集体许可中非会员权利人多了一项声明不得以集体管理方式行使其权利的权利。相较于合理使用、法定许可,延伸性集体许可是一种强制性较弱的权利限制制度。TRIPS协定《、伯尔尼公约》等国际条约虽允许缔约国在“专有权利”方面做出例外和限制,但应当满足该规定仅能在特殊情况下做出、不与作品的正常利用相冲突和不存在无理损害权利人合法权益三个要件。这就是“三步检验标准”(three-steptest)。所谓“特殊情况”,系指已被某些明确的公共政策或其他情形证明是正当的;所谓“正常使用”是指人们可以合理预期到的利用其作品的方式;所谓“合法权益”是指“法定利益”,从公共政策方面衡量合理使用行为对权利人利益产生的损害必须是适当的。作为权力限制制度的延伸性集体管理规则,是出于满足社会大众对优秀作品的大量需求、促进优秀文化传播利用等公共利益的考量而制定。正如吴汉东教授所讲,保护私有知识产权、促进社会知识进步的二元立法原则是知识产权制度的价值目标所在。这一制度显然在保护著作权人的难以行使和难以控制的权利上以及在推动精神产品在传播和利用中进步上符合对“特殊情况”的理解。著作权人对其作品可以排除任何干涉的加以利用,行使其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以获取经济或社会效益,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代为行使其难以行使和难以控制的某些权利恰恰是对著作权人充分行使权利获得利益的填补,因而延伸性集体管理制度并不与作品的正常使用相冲突。也许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使用费的分配方案上会使著作权人得不到预期利益,但是却有效的进行了著作权保护,相比于在难行使难控制领域失去了作品的有效保护,不仅没有无理损害其权益,反而合理增加了权利人的利益。

(二)著作权延伸性集体管理的完善意见

1.著作权延伸性许可制度的适用范围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在社会需求量大、持续稳定需求且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的作品领域允许进行延伸性集体许可是合理的。例如,我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二稿》以及《著作权法送审稿》就将适用范围进行了限定,一来增进了社会福利和效益,二来维护了著作权人难行使难控制的权利,提高了创作积极性。反过来讲,如果适用范围过窄,可能使得延伸性集体许可这一制度设计的功能不能充分发挥,不能更大程度上进行权利保护以及更大范围的保护权利人。我国于2005年3月1日起才实施了《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该制度才有了实际的可操作性;。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制度在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而且集体管理组织存在滥权、使用费分配不公、行政色彩浓厚等问题,因此在我国的延伸性集体管理范围要相对限缩,避免不合理的损害权利人利益。。

2.非会员权利人可以书面声明不得集体管理也可约定不得集体管理的期限。。若以相同的标准许可他人使用显然对某些名气较大的艺术家不公平,使其作品价值不能充分实现。。根据以上原因,著作权人极有可能不愿让其作品被集体管理组织许可出去,那么,从保护权利人角度出发就应赋予其一项权利,即得以书面声明不受集体管理。。

3.针对我国采取的垄断模式,逐步分类实行有限竞争机制。我国现行立法规定各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在业务范围上不得重复、交叉。如波斯纳所说“通过消除由著作权人直接许可使用音乐作品而涉及的巨额交易成本,一揽子许可为用户提供了更有吸引力的产品,因为其价格低于竞争性许可所给予的价格。这是说明限制竞争如何能够实际提高经济福利的例子”。但是,作为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个市场主体,若缺乏竞争机制的催促,不免会有效率低下、怠行权利、缺乏透明公开分配方案等弊端。因而基于我国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起步晚、集体管理组织不成熟、我国地域广袤和公民法律意识薄弱等国情因素,有必要建立有限竞争模式。首先,不应对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的成立设定诸如各集体管理组织不得有业务重复和交叉、集体管理组织具有全国代表性等限制。允许在既有的五大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之外成立能够代表各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东北地区等)、各省的集体管理组织,由此就产生了与现有五大集体管理组织并存竞争的状态。各地区、各省的集体管理组织由于管理的范围相对限缩,更有利于因地区制宜、因省制宜,方便管理,方便维权。在刚刚实行有限竞争时难以避免出现增加使用者和权利人的选择成本、管理混乱造成资源浪费等情况,但是经过一个适应市场的过程,就会形成一个公开透明的使用费收取和分配方案,管理效率提高的局面,从而保障权利人和使用者的自由选择权,更多的维护其利益。

二、知识产权信托制度

信托即信任委托,以财产为依托,以信任为基础,以信托财产所有权与受益权相分离、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信托责任有限、信托管理连续性等为特点的现代高效财产管理工具。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战略重点的第二点就是促进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因此要求促进自主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化、商品化、产业化,引导企业采取知识产权转让、许可、质押等方式实现知识产权的市场价值。而信托就是一种知识产权产业转化的有效工具。在知识产权产业化的进程中,出现了产业化率低的状况,问题出现在:人们知识产权产业化意识不足,信息资源失衡不对称,受益不确定等。知识产权人一方面要进行正常的科学研究、生产经营,很可能没有充足的精力和充分的信息资源去促成其知识产权的产业化。因而,通过将其知识产权信任委托给具有专业能力的信托机构的方式,由信托机构利用其全面的信息资源和专业管理财产的能力实现知识产权的转化,信托人便可减少管理成本而取得更多的利益。2007年3月1日起实施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首次明确了“信托公司可以受托经营知识产权等财产的业务”。由此,知识产权信托便应运而生并逐步成长。知识产权信托的界定应为:知识产权所有人将其对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及相关权利转移给具有专业理财能力的知识产权信托机构,由信托机构按委托人的意愿以其自己的名义进行管理,由委托人收取知识产权转化的收益,信托机构获得相应报酬的高效产权管理模式。通过知识产权信托这一机制不仅可以促进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其产业化、商品化,权利人仅需支付相应报酬无需亲自管理便可收获知识产权的增值利润,也极大推动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对国家社会又带来极大效益。由于知识产权信托在国内属于新生儿,还处于不断摸索与前进的阶段,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2000年武汉国际信托公司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专利信托业务,两年内仅签订了一份专利转化协议,且也没有实现产品技术的转化,基本上是以失败告终,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欠缺知识产权信托的意识

目前很多享有知识产权的权利人缺乏对信托的了解,不敢也不愿将自己的权利转移给他人去经营,与其交给没有多少实践经验的信托机构去实现知识产权的转化,还不如握在自己手中去实现它的增值,因而,知识产权人往往不会主动采取信托方式促成知识产权的转化。

(二)权属不明确

知识产权信托具体的运行应当为:首先,知识产权权利人与信托机构签订信托协议;其次,知识产权人与信托机构共同办理信托登记,转移所有权;再次,信托机构对信托财产进行管理;最后,信托机构与权利人依信托协议分配利益。这样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相分离的模式会大大提高知识产权的转化效率。然而在2000年,我国的《信托法》还没有出台,因而武汉国际信托公司与权利人的权属并不明确。由此导致信托公司无法有效的行使所有权,无法独立的以自己的名义去洽谈转化事宜。

(三)缺乏知识产权信托风险防范的机制

。对此,从信托机构方面要提高对知识产权的鉴别力,从源头防范风险;其次,建立与信托机制相配套的信托保险机制,由信托机构与保险机构共担风险,从而将风险分散。

(四)信托登记不完善

我国《信托法》仅规定了对于信托财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办理登记手续的应依法办理信托登记。但却未规定明确的登记机关、登记程序等内容。这样不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必然会阻碍知识产权信托业务的开展。知识产权信托一般应存在两项登记:权利转移登记和信托登记。仅有权利转移登记是不够的,还需相第三人表明知识产权已信托的事实。知识产权信托登记机关应当与审查授予知识产权的机关相一致,因为审查授予知识产权的机关更了解知识产权的法律状态,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保障交易安全。

三、探索将集体管理制度适用于知识产权信托

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在我国已成功实践,虽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尽如意的地方,如垄断模式下的集体管理可能会压缩使用费的协商空间,也可能在使用费的分配方案中不能使权利人得到预期利益。但是这一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著作权人难以行使和难以控制的权利,促进了知识产品在社会大众间的发展和传播,因而,该项制度是一个值得推广和发展的制度。知识产权信托要想较快得到发展,较早提高知识产权转化效率,除了针对提高知识产权信托意识、明确权属、完善风险防范机制、健全信托登记进行改进与调整。笔者认为,针对目前国情,可以尝试建立与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相似的专利权集体管理制度和商标权集体管理制度。我国现行立法明确规定,设立信托投资公司,必须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此种营业信托机构往往较多的具备市场操作性的工作人员,而缺乏知识产权专业性人员。从我国目前信托投资公司主要以基金、证券或股票信托为主要业务,少数大型信托投资公司开展知产业务,而且没有一家专门的知识产权信托机构中可见一斑。因而在缺乏专业性技术性的信托中极易导致失败。在日本,为解决这一问题,学者们建议立法机关降低对信托业的准入,以期建立一个像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模式般的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或公司形式,从而更集中更专业化地实施知识产权信托业务。建立专利权和商标权集体管理制度首先要建立专利权集体管理组织和商标权集体管理组织,专利权集体管理组织还应细分为发明权集体管理组织、实用新型集体管理组织和外观设计集体管理组织。由各集体管理组织分工明确并由一群专业性的人员进行管理和许可,并制定合理地许可使用费的分配方案,同时,各集体管理组织又在知识产权行政部门的监督下会更好的实现知识产权的转化。为避免集体管理出现混乱,节约权利人和使用人的选择和交易成本,依然首先应当采取垄断模式的集体管理,即在全国范围内,各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不得存在业务上得重合和交叉。专利权人、商标权人将其所享有的专利权、商标权授权给集体管理组织,由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专业性的集中管理并以自己的名义与使用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收取并转付使用费,进行与专利权、商标权的有关诉讼、仲裁。从而,由于知识产权集体管理组织具有极大的专业性,作为非营利性组织具有的公益性、信息收集的广泛性,因而是一个将风险降至最低的知识产权转化平台。。

四、结语

管理制度论文范文6

1.完善管理体系

由于炼厂的设备多、产品多、人员多、环境复杂,考虑到天气、温度这些方面的不确定性因素会对整个的生产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于是就要建立从工厂到各个车间各层次专业人员参加的质量管理网络以及体系,把加强质量管理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位员工的身上,让每一位员工都要树立企业综合效益观念,严格执行技术标准、操作规程,控制好影响生产安全和生产效益的各种不确定的因素,以此来确保生产产品的质量与数量,使炼厂的综合效益最大化。最后就是要充分发挥质量例会制度和质量技术分析的作用,要做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及时做出总结与改进,为以后的生产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售后服务、积极转变观念

强化售后服务,充分地满足每个客户的需求是炼厂的最终目标,也是炼厂可以长期发展下去的根本所在,所以说在售后方面,炼厂要积极地和与自己合作的工司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了解他们对产品的期望并想法设法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满足他们对于产品的要求,只有这样企业才能扩大市场,才能使企业处于不败之地。如果说优质的服务是企业“软实力”的话,那么生产出优质的产品就是企业的“硬实力。”如果说企业在服务方面出现了问题,这样企业还是有办法来进行挽救的;但是如果产品的质量方面出现了问题往往会造成比较严重的后果。这样会使别的公司对炼厂的工艺或者说是诚信产生怀疑,由此一来的话,炼厂以后的发展是值得堪忧的。所以说,炼厂要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管理,通过会议、刊物等宣传的方式使全员树立“质量就是市场,质量就是企业生命”的思想,鼓励员工立足自己的岗位,用自己优质的服务以及实际行动来执行“每一个产品都是承诺”的理念。企业每年都要制定自己要实现的目标,并积极地与各部门签订责任状以及与员工签订承诺保证书,建立健全质量管理的队伍,将安全、物流、零管、纪检等部门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分工,做到哪里出现了问题都会有专门的人员进行负责。

3.检查、更新设备,确保质量

随着外界对生产产品的多样化以及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使企业对生产的产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达到这样的目标,企业要加强对现场仪器仪表的管理,确保检测、计量的准确性,这是企业生产的基础;杜绝“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这样不但不会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不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影响,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防止了某些事故的发生;及时加强对企业生产设备的保养以及维护工作,以此来确保整个的生产链可以稳定的运行,要想使企业生产稳定、工艺稳定、质量稳定就要使企业的各个设备都可以稳定地运行与工作,因为设备可以稳定运行是实现生产稳定、工艺稳定、质量稳定的重要保障;加强企业对修复旧设备利用废旧设施的管理工作,这样就可以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延长设备的使用年限,不断地提高企业生产设备的利用率;对完全没有利用价值的设备设施进行合理的折旧来更换新的设备也是加强生产管理工作的一项措施。

4.强化管理,做好过程控制

要想做好管理的过程控制,首先要捉住控制的重点。过程控制又分为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事前与事中控制是整个工程控制的重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而事前控制的重点又是在工艺标准、管理程序、作业指导书的制定上,为科学化、精细化操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在机制上减少产品的质量隐患,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加强预防性的控制,才能把可能会出现的质量问题遏制住,这样就在最大的程度上减少了产品生产过程中潜在的隐患;事后控制是对产品一旦出现质量问题所做出来的快速反应,只有对市场需求进行长期的跟踪与调查并及时地做出反应,才能使企业立足于市场,只有对市场需求高度重视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及顾客的满意程度。对于过程的控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控制的方法要实现连续式的创新,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腾飞,许多新的设备与技术已经悄无声息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它们改变了人们对于传统认知里的意识形态。所以说,过程控制的方式、方法也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改进,只有在这样的观念下才能不断地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二、结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