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创造意识 创造精神 创造性思维 创造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60
这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型的时代,需要具有知识积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术型人才。教师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而培养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有新意和逻辑的独特思考方式。具备这样的,不仅可以深入事物的内部,看清其实质,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有创见、有新意的想法。更确切地说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之养成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发散――体现思维的活力
发散思维,就是对事物进行发散性探究,寻求不一样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具有创造性、发散性、多样性、流畅性等特征。根据心理学理论,一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是这个人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发散思维能力有多强,他的创造力就有多大。教师可以把发散思维的训练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某工程队要修一条全长40千米的道路,前4天已修完整条道路的20%,按照这样的进度,还需几天才能修完这条道路?并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尝试用多种解题。学生自主完成,方法多种多样:1.40×(1-20%)÷(40×20%÷4)=16(天);2.40÷(40×20%÷4)-4=16(天);3.1÷(20%÷4)-4=16(天);4.(1-20%)÷(20%÷4)=16(天);5.4÷20%×(1-20%)=16(天);6.4÷20%-4=16(天)……这样教学,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开阔思路,教学效果显著。
二、诱发――显现思维的丰盈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有找到的窍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求异中创新。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的公式”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去验证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经过探究,学生发现这种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 / 3。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又会有什么关系呢?”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学生激烈地争辩,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及时安排学生做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以及不等底不等高的实验,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投入探究活动当中。最后,他们发现:“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不等底不等高时,圆锥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1 / 3。”有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不等底不等高时,圆柱与圆锥的高和底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使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 / 3?”
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诱发学生提出问题,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深化了认知,提升了能力。
三、独创――实现思维的创新
要想让学生有所创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勤于探究,敢于创见。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才能使课堂碰撞出数学思维的火花。数学程课标准提出要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创性的思维能力。独创性的思维是新颖、独特、有创见的思维,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模式。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发学生培养有创见的思维,并善于运用这种思维模式去解决数学问题。
例,执教“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设计了一道题目:张工程师设计了一个圆环形产品,它的内圆半径为3厘米,外圆半径是5厘米,那么这个圆环形产品的面积是多少?一般的方法是先算S外=3.14×(5×5)=78.5(平方厘米),然后再计算S内=3.14×(3×3)=28.26(平方厘米),最后S环=78.5-28.26=50.24(平方厘米)。可是有学生采用这样的方法:S=3.14×(5×5-3×3)=50.24(平方厘米),他的思路是内圆面积等于π乘以内圆半径3的平方,外圆面积等于π乘以外圆半径5的平方,所以可以先算出外圆半径平方与内圆半径平方的差,再乘以π就能得到结果。方法不同,结果却相同,这是一种很有思维创见的方法。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鼓励大家向他学习,勇于创新思维。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数学计算能力作为为人生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现代社会数学成为人们竞争工作岗位的重要的条件之一,数学的能力将成为这个社会就业中的一个敲门砖。所以现在,幼儿数学思维的培养越来越得到老师家长和社会的重视。就此在幼儿园中出现了很多数学教育的科目,例如:珠心算、快乐课程、情境数学、以色列思维等等。
1、教师观念
学习环境
幼儿个体差异
二、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途径探索与思考
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利用孩子这一时期的特点,提供给孩子适合个性化的数学教学方式,让孩子在生活中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激励幼儿在学习中努力地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在数学教学活动《排一排》中,幼儿教师可以将不同颜色串珠水果放到一个封闭不透明的盒子里,让幼儿们猜里面是什么,进行各自演示,再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卡,让孩子们动手按照一定的规律模式对这些串珠水果的颜色、形状等进行排列,试验有几种排列方式。最后,老师进行引导式的提问,例如,为什么排列最前面一个的是橘子而不是苹果呢?为什么这样排列不一样呢?让幼儿自主的进行排列修改等。引导孩子思维的准确性,引发孩子兴趣点,让教学活动充满各种乐趣,使孩子愿意去参与,充分的发挥孩子的数学兴趣和创新意识,最终促进孩子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了幼儿数学的教学并不是让孩子掌握特定的数学知识结构,而是最终强调让孩子在游戏中生活中培养其数学意识和思维方式教育。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孩子在生活游戏中利用数学思维来解决生活问题。例如,在结构的游戏教学中,教师让幼儿用积木来设计建筑楼房,有的孩子搭建了很大,说是让爷爷奶奶亲人们一起住进来;有的搭建的很高,有20多层,原因是想让更多的邻居住进来,但是设计的20层高楼却没有电梯设计。老师引导孩子,“这么高的楼梯该怎么上去呢?”于是幼儿开始考虑电梯的设计。老师又问:“如果没有电,电梯用不了,邻居们怎么回家呀?”幼儿又想了想,于是就把楼梯加了进去。在搭建的过程中积木不够了,孩子们就开始联手搭建其楼房。在这样的游戏教学中,幼儿不仅仅涉及到了数学知识的培养,而且也在游戏中让孩子学会怎样团结互助的完成游戏、怎么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解决实际困难,最终促进了幼儿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
幼儿时期大多数是通过直观形象进行认知的。教师可以就这一特点结合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进行引导,让孩子发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以此来激发幼儿的数学思维意识。例如,在幼儿生活中有很多有趣可爱的形状:家里的门窗是方型的,房屋的顶是三角型,碗是圆形的;小朋友吃的饼干有各种各样的形状和有趣的图案;幼儿自己的玩具有各样形状的;老师有针对的进行引导,让孩子充分的感受生活中各种空间形式。。在生活中树有高低品种之分,动物有大小之分,月亮圆缺会出现不一样的形状之分等等。生活中的这一切都能让幼儿直接地感知到,这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也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增加孩子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为幼儿学习数学奠定必要的基础。
在进行幼儿教学中材料的选择是一种软环境,一种教材,对幼儿数学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学中使用的活动材料要使孩子的各种学习相结合起来,让孩子的语言,科学,美术等学科相关联起来。
让孩子在各个领域中横向地发展,把知识编织成一种网状结构,让孩子在教学中各个学科之间横向获得知识。材料的投放要具有方便性,让孩子在生活中随处可以得到。投放的材料要多元化,让孩子尽可能利用各种空间,变平面的东西为立体的,变单一的东西为多样的,让单纯的视觉刺激,启发孩子感知其中数、量、型等数学知识和各种数量变换关系的认识。在幼儿游戏中投放各式各样的几何图形,通过让孩子动手摆摆、连连、拼拼、画画、剪剪等,来让孩子真实地感知:学习操作事物的方式,熟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特点,并用语言方式进行表达,和同伴们进行交流。通过交流,实践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和表达能力,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加深了孩子对数的概念学习;在活动室外在场地上设计各种数量关系的图形组合,为孩子游戏创 造有利的游戏环境,这样让孩子在生活中有意无意的感知排序,数量、图形、数字等数学的知识。
培养幼儿数学意识并不是简单的用数学的知识技能来代替,真正的目的是要让幼儿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来看待这个客观世界,培养会运用数学知识来处理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能力。重视幼儿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全面提高幼儿素质的需要。
一、开启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数学的解题方法虽然颇藏玄机,富有趣味,但是就数学本身的定理而言是很枯燥的,假如学生没有参与定理或者定义的推导,生搬硬套的理解是很生涩的,而且也不知道如何运用到实际的例子中,中学生年龄结构都在十二三岁,这个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很强,数学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能培养学生对这科的兴趣,要把教学中的一些数学定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觉到数学不是简单的背背记记、写写算算,教师应该注重创新形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并且主动去探索,就算得出的结论不一定正确,也应该鼓励学生这样的探索精神,逐步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灵活思维
数学知识都具有很强的规律性,而且解题的方法也各有特征,但是初中书本上的数学知识不会有多么复杂和深奥,教师需要设计一些相关的问题,再配合图形图像,让学生先观察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再由教师进行补充说明,这是一个解惑的过程,而在学生这样的观察学习中,要让学生逐渐的根据事物的变化,用自己的知识网进行思考,要用动态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用书本上死的定理套进去解题,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从学生基本的技巧、数学方法的累积、发散性思维等方面来培养其思维的灵活性,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基本技巧后才能打下坚实的数学根基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因题制宜”.
三、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思维方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想要全面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必须注重学生的分析思维、辩证思维和直觉思维能力,其中,分析思维能力是基础,它要求学生对概念、定理定义有一个自我的认知,在理解的同时掌握这些定理公式的推导方法,需要学生完全理解推导的条件,在推理过程中尽量做到因果分明,条理清楚;辩证分析指的是在有充分的数据或者例子的时候,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用引导的思路,启发学生独立的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证明分析,而不是在黑板上板书证明过程,要在教学中充分展现数学的思维,让学生多角度的对问题进行思考,注重逆向思维的锻炼,形成发散型的思维,能够自己在探索的时候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方向;而直觉思维在人们看来都是一种很玄的东西,或许在一瞬间,你的意识让你领悟到数学题的概念,从而得出答案,或许是在看到问题的刹那,对其进行大胆的猜测,从而得出结论. 教师也应该从这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要知道,只有在有了坚实的数学基础的前提下,才能对问题进行直觉的意念或者猜测,这种方法虽然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同样是锻炼学生逻辑思维的方法,这样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注重观察,在辩证的过程中严谨自己的思维,同样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能做到严谨有效的证明过程.
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初中数学中,学生开始接触几何和函数,在几何的空间变化和在函数的线性等变化中,都需要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这样既能节省解题时间,还能在想象中找出更多的数学条件,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 当然,数学中的想象不是让学生天马行空,胡乱幻想,数学中的想象是对基本知识的跳跃,需要系统的数学知识作为理论依据,还要在学生有自己的解题技巧的前提下,剖开数学表面,抓准数学文字表达的精髓进行丰富的想象,所以教师要对相关的问题创设合适的情境,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想象材料,初中生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才能让学生有正确的想象思维. 比如在掌握圆的特征后,让学生对圆进行不同的想象,看看从圆还能演变出其他什么图形,学生在联想的时候会想到球体、椭圆或者扇形,但这只是图形的一个初步的变化,可以利用表象上的特征引导学生找出其异同点,分析在这些联想图形和基本图形之间有什么特征是相同的,或者通过观察其属性进行相关公式或者概念的推导.
五、培养学生概括抽象思维
关键词:作文教学 培养思维 方法
文章是思维的产物,整个文章的写作过程都需要思维来牵引。整个写作活动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没有思维,整个文章的构思活动、写作活动、修改活动,都无从谈起。正因为如此,思维能力的强弱、思维品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和水平。
一、巧妙引导,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思维的严谨性表现在作文上,主要是审题时周全缜密,立意时准确鲜明,表达时精确通畅。在整个写作过程中,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深入细致地加以分析,并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馈与调控,防止偏题跑题。
首先,要引导学生抓住作文命题的提示语。作文题的提示语,是审题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命题者往往通过提示语,对一些重要的概念和对象进行限制,或界定内涵,或指明方向,或规定范围。第二,要引导学生化面为点,化虚为实,大处着眼,小处着笔。善于选择那些最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最能触发自己感想的人、事、景、物来写,要以小见大,以微衬著。第三,引导学生大胆地展开联想、发挥想象,去捕捉写作的相关的信息,寻找立意的支撑点。联想和想象是创造思维的重要品质,写作中运用联想和想象,可以开阔写作思路,拓展选材范围,丰富文章内容。但是,联想又不是天马行空,要有所侧重,突出重点。要放得开,收得拢,行文时注意点题和过渡。写作教学中,针对题目,巧妙引导,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学生的思考也就逐层推进,思维的严谨性自然得到培养和提高。
二、变换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灵活程度,要让学生能根据问题的具体情况,及时改变观察和理解问题的角度,不固执己见,不拘泥于陈旧的方法,机智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就一定要使学生能够从另一个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
思维灵活能使学生想他人所未想,发他人所未发,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其片面性,提出求异观点;二是在武断上发现问题,有些观点虽揭示了一般规律,但往往会忽略问题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难免有些武断,求异型作文正可抓住其武断之处反弹琵琶。如“班门弄斧”,它的原意是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头,后来就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一个“弄”字由“舞弄”演变成“卖弄”,这个成语便有了贬义。但到班门去都是卖弄吗?敢于到班门弄斧,也是有勇气、有实力的体现,有的可能是去请教,能及时得到行家的指点,促使自己更快地进步。三是在观念的陈旧上发现问题,例如有些格言、俗语体现出的观念,在某一历史阶段可能是对的,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已明显暴露出它的陈旧与落后。如“酒香不怕巷子深”,它在古代确实能反映商品的生产者对自身商品质量的自信,但在当今工业化大生产时代,暴露出的问题是生产者对商品宣传的漠视,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企业家,不仅重视产品的质量,更重视产品的宣传。
三、辨析是非,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批判性地看待问题,不盲目跟随他人或现成的观点,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热烈讨论、细致辨析,所选择的材料要有一定的迷惑性,不能一眼就看破了,还要有一定的时代感,能激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在辨析的过程中逐步弄清事情和道理的是非对错、高低优劣。指导写作时,引导学生去分析具体问题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对批驳的对象要有所侧重,要挖出错误的根源,如果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更好了。
四、挖掘本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中,对发展等级有“深刻透彻”这一项,共列举了三条:一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二是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三是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
五、拓展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主要表现为思路宽广、思维发散,能够用多方面的知识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选择典型的题目,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去观察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1.一题多练。就是改变以往一个作文题目只对应一个写作要求的方法,因为作文教学要训练的点较多,一题一练既耗时又限制学生的思维。
2.文体不限,给学生创造广阔的写作天地。这种不限并不是让学生将文章写成非驴非马的四不像,而是让各类学生都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文体,施展自己的才华。擅长写记叙文的,可以写成情节曲折的记叙文;擅长写议论文的,可以写成旁征博引的议论文;擅长写散文的,可以写成柔婉真挚的散文等等,充分展示学生的才情。
3.变换角度。同一个作文题目,因选择的视角不一,分析方法不一,写作的侧重点可能也就不一。因此应该引导学生变换审题的角度,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经过辨别,最终选择一个好的视角来行文。
六、调动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方法途径
小学数学是中学数学以及大学高等数学的基础,只有将小学数学基础夯实牢固,从小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并且有利于小学生以后在学习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是贯穿于一个人一生的重要能力之一,从小培养小学生对数学课程的自主学习思维能力,有利于小学生能够学会积极思考。。首先,小学数学老师要让学生培养起预习的习惯,在预习过程中,最能检验小学生对陌生知识的接受与处理情况,老师要让小学生知道怎样去预习:先把课本知识看一遍,结合课本的例题进行自主学习,把不懂的地方标志出来,课堂上带着问题去思考与听课。在课本的例题讲解中,学生可以把答案遮挡起来,先试着自己解答,再看答案。对于上课过程中,老师对问题的讲解也是同样的道理,老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一段时间,再公布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其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不再具有依赖性。
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数学学科是一门灵活性较高的学科,对所有知识和公式的应用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我们都知道,每一年的考试题目几乎都是不一样的,但是对知识点的考查确实几乎不变的。这也就是说,举一反三的能力是学生很好应对不同知识点融入不同情境最好的方法。作为小学数学老师,一定要善于把知识点放到不同的情境中去,善于转化考查方式,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在学习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式上面,老师既可以出应用题,也可以出图形题。比如应用题:有一个鸡圈,长10 m,宽5 m,现在要在中间挖掉一块长2 m,宽1 m的长方形留作他用,并且沿着挖掉的边围起来,请问这块地需要多少米的栅栏?像这样的题目就是对长方形周长的改编应用,让学生在学习公式的基础上进行举一反三。
三、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我通过让学生自己推导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在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目:“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 近似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40平方厘米,已知这个长方体的高为1分米,求这个圆柱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由于刚刚自己动手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因此很快可以求出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半径为:40÷2÷10=2(厘米),这个圆柱体的体积为:3.14×2×2×10=125.6(立方厘米)。
二、运用类比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类比方法是根据两类物质之间一些相似性质从而推导出其它方面也类似的推理方法,在数学教学中运用类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如在教学了数的整除的知识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例题:“一个大于10的数,被6除余4,被8除余2,被9除余1,这个最小是几?” 应该说这道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求解会感到无从下手,这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题比较题:“一个数被6除余10,被8除余10,被9除余10,这个数最小是几?”这道题学生很快能求出答案:这个数即是6、8和9的最小公倍数多10,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然后我引导学生将上面一道例题与这道比较题进行比较和思考,学生很快知道,上道题只要假设被6除少商1余数即为10,被8除少商1余数也为10、被9除时少商1余数也为10,因此可迅速求得这个数只要减去10,就同时能被6、8和9整除,而6、8和9的最小公倍数为72,因此这个数为:72+10=82 。这样通过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比较,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巧设探索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
如在教学了百分数应用题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题:张教老师欲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为了尽可能少花钱,他考察了A、B、C三个商场,他想购买的笔记本电脑三个商场都有,且标价都有是9980元,不过三个商场的优惠方法各不相同,具体如下:
A商场:全场九折。
B商场: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
C商场: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
这道题显然不同于一般的应用题,因此我启发学生,应该充分考虑如何才能做到尽可能少花钱这一个特定的条件去进行分析与解答。学生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的结论:
因为每台电脑的价格均为9980元,而去A商场是全场九折,因此张老师如果去A商场购电脑,那么张老师应该付:9980×90%=8982(元)。
因为B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送100元,张老师如果只买电脑,需付:9980-900=9080(元);张老师如果再买其它的物品凑满10000元,需付:10000-1000=9000(元)。
因为C商场是购物满1000元九折,满10000元八八折,张老师在C商场购买电脑时,只要再多买20元物品,即凑满10000元,最多需付:10000×88%=8800(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