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胶州秧歌女性形象视听审美探析
在山东,胶州秧歌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流传甚广,其卓越的舞蹈技巧和特征鲜明的风格独领,征服了广大人民群众,艺术生命力绵延不绝。胶州秧歌别名为“地秧歌”或者“跑秧歌”,而在当地百姓又称其为“三道弯”、“扭断腰”。[1]深受齐鲁大地文化的影响,其舞蹈形式中处处渗透着胶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将一个个贴近生活的事件形象表现出来,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在2006年,“胶州秧歌”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现今正是学习和借鉴传统胶州秧歌舞蹈之机,其在诸多舞蹈艺术院校中成为女班专修的“民间舞课程”。
一、胶州秧歌的动律特点
寻根溯源,胶州秧歌丰富的土壤培植了“拧、碾、抻、韧、扭”这五种元素动律,可以说这几种动律的特点为我们的舞蹈提供了具有特色的广阔思路。因此对舞者来说,只有真正地领悟到这五种动律的精髓、特质,才能舞出胶州秧歌的意蕴和气度。
一是“拧”,要想将“拧”动律淋漓尽致并且优美地表现出来,就要强调腰的作用。以“腰”为轴,上下身两部分要体现分别向反方向做对抗力量,并呈“三道弯”的姿态造型。例如,在“丁字拧步”这样一个基本的步伐动作中,要注重大腿、膝部、脚跟和腰四个方面的完美配合,将脚跟部位的拧转、膝盖张合以及腰部的连续“∞”字或弧线运动,充分表现出“力量性”与“灵动性”。
二是“碾”,看字义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主要体现在脚部,在表现出力量感之外,一定要同时兼顾到动作的多边性。我们只有将“碾”动律做到位,才能将胶州秧歌舞蹈中的轻柔优美、线条大气的舞姿动作完整舒展的呈现出来,同时也能够表现出舞者的大气和刚强。
三是“抻”,抻这样一个基本的元素动律是胶州秧歌舞蹈有的,它能够带给观众一种独特的“延伸”感觉。抻动律是将内心丰硕的情感完全酣畅淋漓地迸发出来,使其更加富有胶州秧歌艺术的感染力。
四是“韧”,这个动律所代表的是视觉上的强韧和弹性。它重点强调的是全身上下每个肢体的协调性和控制能力,想到做到韧的极致,不是一天一时能够达到的,这要求舞者们有深厚的舞蹈基础,能够完美地运用力量和驾驭力量,将动律的“速度”、“幅度”和“强度”都拿捏到位,才能达到“快发力、慢延伸”的独特动作特点。
五是“扭”,扭这样一个舞蹈的基本语言在汉族的舞蹈中随处可见,非常形象地概括出了汉族舞蹈的精髓所在。胶州秧歌舞蹈也正是这样,扭是它的舞蹈核心,如果“扭”动律做的不到位,那么上述的其他动律都会受到影响。胶州秧歌舞蹈中的一抬手、一投足中都是这个动律的具体体现,通过各处(腰、肩、臂、腿、脚、膝)不同程度的扭动,经耳濡目染和舞蹈气氛的熏陶,便呈现出典型鲜活的“三道弯”形态。而正是因为如此,胶州秧歌在民间有“三弯九动十八态”之称,又冠名为“扭断腰”,可见“扭”这个字在胶州秧歌舞蹈中所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二、胶州秧歌“女性形象”及成因研究
在胶州秧歌形成的最初时期,那个时候整体的社会风俗对女子的要求是要缠足的,这样属于中国特有的风俗也对胶州秧歌舞蹈中女性角色形象有着深远的影响。缠足的习俗起源众说纷纭,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到了清代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鼎盛时期,不管是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还是小门小户的女子,都必须要缠足,否则羞于见人。这种固定的风俗习惯也对当地的民间艺术产生了不少的影响,女子缠足后身体的重心自然而然的大部分落在了脚跟处,人们为了维持重心的平衡,向前行走的时候会不自觉地扭动腰肢,从而随之会产生腰部扭动、手臂大幅摆动、身体摇摇晃晃的姿态。这种独特的行走姿态经过民间艺人的艺术加工,逐渐的典型化和艺术化,使之表现出胶州秧歌舞蹈中女性角色的独特形象。小脚所形成的特定步态在胶州秧歌的表演中建立了稳定的时间、空间和力量的艺术表达方式,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潜移默化,指引着专业舞者。因此,舞蹈中也就总结了胶州秧歌中“女性角色”步态所特有的“抬重”、“落轻”、“走飘”的审美特征。[2]由此可见,这些舞蹈中的步态与姿态是特定的时期内中国社会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尤其反映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有鲜明的汉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人们审美意识的转变,胶州秧歌舞蹈中风格与表现方式融入了更多新时代的因素,已经不再拘泥于“小脚女人”的审美,而是作为汉族女性的审美符号活跃于舞台之上。
三、胶州秧歌的“视听审美”特征
经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对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的特点和成因都了然于心,明白了胶州秧歌作为不可忽视的一种舞蹈形式有其强大的艺术魅力和审美力。如今,为了更好地发展胶州秧歌的继承与保护,我们承接科学的、严谨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课堂教学与舞台艺术作品中挖掘该民间舞蹈的艺术价值。使其在服饰、神态、色调、道具等方面的应用臻于完美,从而将一种强烈的“视听审美”冲击力带给广大观众。
1、以舞蹈作品《扇妞》为例
90年代初期,一部名为《扇妞》的舞蹈作品问世。舞蹈的新意在于对传统道具扇子的运用上,体现出新的格调和情趣。舞蹈中以8字绕扇、推扇、盘扇、扣扇、大撇扇等各类扇花动作,借助现代舞的一些结构方式,将动作的急与缓、收与放、开与合的交替变化中,将舞姿也劲、脆、柔、韧、动静有致地展开。其该舞蹈的音乐采用了曲调律动为小调和锣鼓节奏的传统民间音乐,而节拍也保留原本民间音乐的规范性、整齐性,从而让观众耳目一新。总的说此作品,在“现代”与“传统”的冲撞中,它的训练目的及价值,不仅是对胶州秧歌舞蹈课堂遵循的“传统”,还是在舞台艺术作品“思变”中前行,《扇妞》以她灵动鲜活的少女形象让观众看到了一种尝试,一种脱离以往传统的民间艺术舞蹈作品所固定的模式束缚,我们透过《扇妞》的“小”角色特征反映出胶州秧歌舞蹈这门民间艺术的精神所在和舞蹈本身原文化的价值,并使得这种表现形式的表现力和动态美,在继承、保护措施的滋润下“生机盎然”。
2、以舞蹈作品《一片绿叶》为例
20世纪初期,独舞《一片绿叶》“表现了一位女子由一片绿色的落叶而引发的对青春逝去的感叹和追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内心的激荡和对生命的追求”。[3]该作品是以胶州秧歌基本动律为题材,通过“拧”、“碾”、“抻”、“韧”和“三道弯”等动作,将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以独特的表演幅度、速度、力度以及大胆创新的形式和现代的效果呈现出来。
《一片绿叶》之所以能达到好的舞台效果,是因舞蹈用“缘物寄情”、“托物取喻”的艺术方式。[4]通过以扇子的舞动来代替绿叶的飘落,并利用胶州秧歌里的(胸前抱扇、碾步等)动作,掌握其“扭”与“拧”的动律特性及自娱自乐的程式。由此可见,比起同一题材的作品《沂蒙情怀》、《红珊瑚》和更具“现代化”的《扇妞》更贴近现在时态。
。所以通过《一片绿叶》的学习与分析,作品领悟到大自然与人类精神的相通、浑然一体的想法,反映出胶州秧歌传统的语汇,将现代意识赐予我们这场“视听审美”盛宴的感受并展现在观众面前,使观众陶醉于胶州秧歌舞蹈艺术的美轮美奂。
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一个舞蹈艺术与其自身所系的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舞蹈形式是当地文化和精神的生动诠释,而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深刻影响着舞蹈的发展。胶州秧歌经过这几百年来不断的发展,再不仅仅是街头巷尾的底层文化,而已经因其朴素形象的舞蹈语言和日渐凸显艺术魅力登上了世界的舞台。胶州秧歌中刚柔并济、舒展细腻的肢体动作正是山东女性温柔贤淑、勤劳勇敢的真实写照。。
注释:
[1]张曼姝.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胶州秧歌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10).
[2]杨春雪.胶州秧歌“女性角色”类型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1(05).
关键词:审美特征 审美标准 服装 美学
服装设计的灵魂在于设计意境或创意,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重视设计的心里规律和心里特征,以传达出设计的审美信息、表达设计的审美个性。美是审美意识与审美对象的和谐统一。“正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决定了美的基本特征和性质,也决定了美的自身意义和价值。”这种关系是必然存在的,也是人的主观意识所追求的。人依靠感知获得美的享受,人的视觉感觉也是认识过程的开始,也是审美心里过程的初始。现代服装设计就要研究美本身以及受众的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把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置于服装设计创造的中心以提高艺术作品的精神境界。
一、审美标准的变化影响审美意识
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创建和谐世界。这是和谐审美观的基本观点,也是当代设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外部的物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对于服装的鉴赏,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人们赋予服装的美的标准,更多可能只是个人欣赏、喜好或讨厌。“只有人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时,精神需求才会有新的灵感和动机,设计师要反映出高层次的精神享受要求,并更加注重人的因素,开始关心人的心理、情感和生理的需要为人设计。”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多的特色设计出现在了我们面前,生活产生了现代设计,现代艺术设计又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服装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时尚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设计师要赋予作品“美”与时代化,创造出和谐美,只要作品符合美的形式,在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同时,具有创新并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标准就能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服装艺术设计归根结底是为社会经济服务,只有切实结合市场变化,了解并提高消费者的审美,创作出具有特色的个性化的服装产品,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审美具有直觉性,审美知觉是对美的形态的直接感知,是对审美对象的整体把握
“在对艺术鉴赏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体会到,当看一幅画或听一首音乐时,不需要过多的思考,便可不假思索地判断对象的美或不美,这就是艺术直觉。”这种直觉贯穿美感的一切形态之中。
更多的时候,我们注重的是艺术的精神内涵,认为艺术创造往往都是对美的创造,对艺术的判断也通常最先是直觉的审美判断。因此,审美价值是艺术最本质的价值。罗丹认为“艺术就是情感”,审美具有情感性,“审美情感是指审美过程中直接产生的知觉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主观情绪的反映,情感不是对客观对象本身的反映,而是主体和对象之间的某种关系,主体对客观对象的一定主观态度的反映。”研究人类发展历史,我们能够发现,现代社会的需要正从对质和量的满足感上升到对美的情感满足,以获得心灵的愉悦。现代社会消费者的需要正从量和质的满足上升到情感满足,到达消费者的高层次需要,消费者越来越需要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我,他们更需要表达拥有该产品所获得的心理价值,体现产品实用价值之外的象征价值,如荣誉、地位等。拥有豪华高级轿车已不再是拥有便捷的交通工具,而是一种富有和高级社会地位的显示,是个人成就的表达,个人情感的满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服装的功能早已超越了其基本的功能,而是一个人年龄、性别、身份、地位的象征,附加了额外的社会和道德意义。许多专业文化研究把服装做为切入点,试图从中读出更多的内容,就是因为服装所具有一定的认知价值,或者就是服装的审美价值,墨子的“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讲的就是服装的美学品质。
从目前服装艺术设计发展的现状来看,以激发消费者情感、体现交流为中心来创作的设计作品,已形成趋势。审美主体情感必须被具体化才能获得一定的成效。
三、服装自身得以自足的法则,形成了服装艺术的审美特征
首先,服装本身的装饰美感。指遵循形式美法则的设计,通过线条、材质、造型、图案、色彩、技术等要素体现出来的各种美。三宅一生的典型设计——皱褶,是通过对材料二次再造产生的独特美感;各种“斜裁”手法通过对技术的灵活运用使服装显出流畅的自然美。服装的美不是独立的由某个要素营造出来,而是多种要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视觉愉悦感,巧妙地运用这些要素做为服装表现艺术的媒介,能够给人以更为广阔的视觉想象空间。
其次,对设计师而言,情感设计不仅是给社会提供作品现实内容,而且提供一种解决审美问题的不同生活方式;。具有极强的表现力、艺术情感诉求设计总是容易引起受众的兴趣与注意,最终达到设计的目的,走向成功。
四、服装艺术的构成
传统服装的变化节奏是缓慢的,这种变化并不是由于一个人独立设计和完成。经常由于社会改革或战争,引起社会文明的碰撞与交流,因此传统服装更多是一个民族而不是个人的文化象征。中国的传统服装群体的审美价值取向造就了这样的作品,这样的衣装也包容了整个民族的审美心理,它沉淀着“集体无意识”的审美倾向和意愿。但缺乏变化,更多地体现在服装精妙的图案和典型的色彩运用上。审美具有愉悦性,设计师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更多的是有意地考虑自己的作品将被社会哪一群体所接受,努力实现审美的愉悦性。
不管时代怎么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怎样变,人们对美的追求仍会一如既往,审美观念会跟随时代的发展悄然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作为设计师必须紧跟时代的脉搏,对美的意识充分的理解、与时俱进、贯通运用,让现代服装艺术设计打上时代的烙印,让美的感觉引领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朗主编.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版.
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下,也对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有着促进作用,平面设计在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进行设计过程中融入新的元素,就能有助于平面设计艺术的多元化发展。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平面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和发展的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然后结合实际对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问题和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促进其发展的措施进行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平面设计艺术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平面设计;艺术审美;特征
在各种平面设计的发展中,随着技术的进步,也使得设计的形式有了相应的变化,在平面设计艺术的审美意义也更加的广泛化。平面设计在实际的应用中是相对比较广泛的,在各种的商业广告以及插画设计当中,都有着应用。只有充分注重平面设计艺术的理论研究,才能有助于设计艺术审美的多元化呈现。
一、平面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和发展的现状分析
1、平面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体现分析
从当前的平面设计艺术审美的特征体现来看,在多个层面都有着体现,例如在审美的立体化特征方面就比较鲜明。平面艺术的发展从平面化向着立体化进行发展,从二维向着多维的方向发展,在当前表现的比较突出[1]。立体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空间性特征以及多媒体性特征和错觉性特征几个重要层面。从空间性特征方面的体现主要就是能够在立体化后的整体性方面比较强。再者,平面设计艺术审美的民族化特征也比较突出。在当前的平面化设计中,已经不局限于当地,而是向着多元化的方向进行发展,在平面设计的民族化特征愈来愈明显,能够将传统的美和现代的美得到有机的结合。我国的民族文化比较丰富多彩,通过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将民族性的内容加以融入,就能形成独特的审美特性。另外,对于平面设计艺术的审美特征的人性化特征以及生态化特征也比较突出。生态化特征在当前的平面设计艺术中的融入比较重要,能够将当代人的思维观念以及对自然的认识得以展现[2]。在当前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下,通过人性化的平面设计,要能在这一审美特征方面得到充分的展现。
2、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的现状分析
从当前的平面设计艺术发展的现状来看,在技术方面的支持下,使得平面设计也比较多样化,能够在文字以及图形的灵活结合下,从而产生诸多的视觉效果,对不同的情感也能得到有效的表达。我国的现代平面设计市场的发展竞争也比较激烈,尤其是在商业的竞争方面比较突出,这些对平面设计者的素养以及水平的提升也有着很大的挑战。平面设计产生的影响也比较广泛,在当前追求品牌化的时展环境下,平面设计的艺术审美的多元化呈现就比较关键[3]。这也是当前的平面设计艺术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问题和问原因及促进其发展的措施
1、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问题分析
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还有着诸多方面的问题存在,其中在传达信息方面比较模糊,没有和实用性得到有机结合,以及在审美性和创意性方面也相对比较缺乏。平面设计在多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从实际设计的作品来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图形的辨认方面比较困难,在对传统的文化应用过程中有着盲目性,计算机设计比较泛滥等。由于新技术的应用能够使得平面设计的效率得以提升,这就使得各个平面设计者主要是依靠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而在对设计的审美以及观念创新上考虑的比较少,设计出的作品缺乏灵性[4]。除此之外,就是对平面设计的艺术审美理论研究相对比较滞后,这些就对设计的实践发展有着诸多的不利。对这些问题就要能详细的分析探究,找到问题解决的实质,这样才能保障平面设计艺术的进一步发展。
2、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对平面设计艺术发展的问题产生的原因来看,体现在多个层面,在当前的平面设计中对传统元素的应用,没有注重理念的良好运用,在理念的运用和实际设计的作品不能得到有效的结合,总的来说就是没有将理论和实践得到有机的结合。再有就是多元化所带来的问题,广告营销也是平面设计行业发展中比较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我国的平面设计多是处在低端的设计层面,在创意性以及审美性的结合方面没有得到统一。这些层面的原因就使得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阻碍。
3、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的措施探究
第一,对我国的平面设计艺术进行发展就要能够采取有效的促进措施,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平面设计的作用价值发挥愈来愈重要。将当前的平面设计和传统文化能得到有机的结合,就要能够将艺术设计作品和大众的审美标准能相符合。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就会带来比较强烈的文化冲击,平面艺术设计也不再是物品功能的实现以及审美情趣的体现,同时也是对文化的一种设计和再创造。第二,我国的平面设计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就要能够促进全民参与,要能将整个社会的民族文化的整理以及保护等都要和实际发展相契合。从设计的技巧以及思想观念都要创新发展,将平面设计的民族性特征要能得到充分的呈现[5]。平面设计过程中的民族文化应用中,要将一些基础性的内容得到充分重视,也就是要注重民族文化符号的应用,将现代化的平面设计作品的构成规律要能得到熟悉化,将平面设计的特色以及文化灵魂在作品当中能充分的体现。第三,要想将平面设计艺术的水平得以提升,设计师自身的综合素质加强提升就比较重要。。。第四,对平面设计艺术的创作要注重创新性和创意。艺术的发展是自由的,但是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也要需要进行余数的,而平面艺术设计就是这样的一种艺术,既有艺术发展的空间,也有着一定的约束性。在当前的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知识创新就能有效的促进经济的发展,对于平面也似乎设计就要能充分的注重设计创造力,以及在设计的责任感方面也要能得以加强注重等。只有从这些基础性的内容上得到了加强重视,才能有利于平面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处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对平面设计艺术的发展就要能按照相应的措施来加以实施,只有从多方面得到充分重视,才能保障平面艺术在市场中的健康良好的发展。平面设计艺术在未来的发展中,也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更大的影响,通过此次对平面设计艺术的理论研究,就能对其实际的发展有着促进。
单位:邵阳学院
参考文献
[1]葛雨欣.平面设计的现代性与民族性[J].明日风尚.2016(05).
[2]路庆敏.视觉传达设计中受众审美心理分析[J].大众文艺.2015(24).
[3]冉国强,吴勇.平面设计艺术与纸张特性[J].纸和造纸.2015(12).
【关键词】灯光;审美;特征;光影;时代;艺术;技术
中图分类号:TM923.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108-01
舞台灯光是舞台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特征。从美学高度与深度来研究探讨舞台灯光的审美特征,对于舞台灯光设计与制作,均可提供理性思辨与艺术实践的双重参照系。为此,本文结合笔者个人多年来舞台灯光设计的艺术实践与理性思考,对舞台灯光的审美特征发表若干拙见,以作引玉之砖。
。
一、光影性
舞台灯光的第一大审美特征,是光影性。
舞台灯光,顾名思义,以灯之“光”作为凭借与依托、核心与支撑,所以光影性是它的本体审美特征。《中国戏曲曲艺词典》对“舞台灯光”的释义是:“简称‘灯光’。舞台美术造型手段之一。舞台演出时,根据导演的构思、布景、气氛设计图的要求和剧情的需要等,运用舞台灯光设备(如照明灯具、特技效果灯具、幻灯及控制系统)和技术手段等,结合布景和其他舞台美术造型手段及音响效果、音乐伴奏等,创造舞台环境的空间感、时间感,渲染舞台气氛,突出中心人物,提供灯光效果(如跑云、下雨、水波、闪电)等。舞台灯光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演出时的舞台普通照明,故也叫‘舞台照明’。”[1]这一释义至今仍然适用。这说明,舞台灯光是以“光”为载体和语言的。而所谓“光”,是一种物理现象,指的是“能引起视觉的电磁波。波长范围约在红光的0.77微米到紫光的0.39微米(亦即770-390纳米)之间的,称为‘可见光’。”[2]光是物体呈现的主要条件之一,没有光,很难看见物体。黑夜中不见五指,就是因为没有光。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许多人都把舞台灯光比喻成“舞台的太阳”。
有光就有影,光与影相依相生,犹如孪生兄弟。影形成影像,属于形象之一种。所以说,舞台灯光的光影性,是舞台空间形象呈现的物质基础与前提,也是舞台艺术形象呈现的物质基础与前提。
二、时代性
舞台灯光的第二大审美特征,是时代性。
时代性是世间万物共同的本质属性之一。不同的时代有不同事物的不同形态与不同特征,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舞台灯光。
在远古时代,先民们以露天舞台为平台,以太阳或篝火为“灯光”。
到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又以豆油灯、桐油灯、蜡烛等为“舞台灯光”。
到近代,又以煤油灯、汽灯等为“舞台灯光”。
而现代与当代,则出现了电灯、电脑灯、激光灯等各种高科技的灯光设备,舞台灯光也进入到一个魔幻的艺术世界。
可见舞台灯光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其时代性的审美特征,十分鲜明而又浓重。
三、艺术性
舞台灯光的第三大审美特征,是艺术性。
舞台灯光作为舞台美术的要素之一,以艺术性审美特征为其题中应有之义。所谓“艺术”,是“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3]因此,舞台灯光就不止是简单的舞台照明,而且应当是舞台“美容师”,是艺术化了的灯光世界。无论是色彩、光形、光线,还是光景、光意、光境,都应当具有艺术性。
四、技术性
舞台灯光的第四大审美特征,是技术性。
舞台灯光的技术性与艺术性是紧密相联、统一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它是以技术性手段来实现艺术性目的的。
众所周知,舞台灯光的设备、控制,都离不开技术性,特别是现代化的灯光设备,更以现代化的高科技为其重要标志。所以,舞台灯光技术性的审美特征,是勿庸置疑的,也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曲艺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167.
关键词:广告;传播环境;审美价值;分析
广告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审美,但广告具有不可替代的审美价值,广告表现出来的审美价值已经逐渐被受众接受和认同。深刻认识、研究广告的审美价值,并将广告的审美价值与传统意义上的审美价值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使广告审美艺术在广告活动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明确,并能准确把握广告审美艺术的走向和趋势。
一、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和商业意义上的审美
1.传统审美艺术和广告审美艺术的区别
纯艺术的审美没有直接的实用目的,它能给人以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最为纯粹的美的愉悦和享受。而商业意义的审美尤其是广告审美则是为了表现商品个性、企业或品牌形象,达到促进产品销售的最终目的,是带有浓厚功利性色彩的审美。它的内容更加复杂,既要言利,又要有实用目的。广告审美其实是在做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和广告实用功能之间的一种统一。
正是由于广告审美是在做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和广告实用功能之间的一种统一,才使得广告作品在取材和表现形式上更加多样和宽泛。它把所要传达的商品实用信息演变为艺术表现形式,除了带给人们纯粹的审美享受外,还激发出了受众的潜在消费欲望,进而产生购买行为。这也正是广告审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审美的主要特征。
2.广告审美艺术对传统审美艺术的借鉴与发展
和其它社会文化形态一样,广告吸纳和发展了美学思想,并且结合行业特点,形成了富有广告自身特色的审美文化。这种审美形式的出现,应该说是传统审美领域的延伸和扩展,但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审美又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种总差异性主要体现在:纯艺术性(传统意义上的)的审美没有直接的实用目的,它能给人以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的最为纯粹的审美愉悦和享受,而商业性的审美尤其是广告审美则是为了表现商品个性、企业品牌形象,以达到促进产品或劳务销售的最终目的,是带有浓厚功利性色彩的审美 。
二、广告审美艺术的特殊性与局限性
1.广告审美艺术的特殊性
广告创作的艺术性,是受广告的功能所制约的。。广告的审美价值决不能脱离其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它必须牢牢扎根在广告所传播的物质产品的真实性之中。否则,不管具有什么样的审美特性,都只能是空中楼阁、雾里花朵,毫无价值可言。
2.广告审美艺术的局限性
在广告活动中,广告的使用价值也受到广告审美价值的严重制约和限制。。为实现这种沟通和交流,不仅要靠广告所宣传的产品的使用价值及其真实性,还要依赖广告本身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靠它们去吸引或打动受众,引发他们的共鸣和认同。只有这样才能说服受众,达到预期的广告目标和广告目的。
。广告作品拒绝“平庸”,但是更拒绝“唯美”,任何纯艺术的作品或者是表象上的“唯美”作品都将会与广告审美价值相悖。
三、广告传播中审美艺术形式的特征
1.广告审美艺术形式的“多元性”特征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广告的创意手法和制作手段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这也促使了广告的审美价值呈现出多元性,使广告在多个角度和多个层面上都展示了风格不一的审美特征。从“名牌现象”到“明星效应”再到广告模特、广告歌曲、广告影视等等,取材多样,争奇斗妍。
。
。例如,在广告中一些优美的歌曲或优美的短语经常会很快地传播到大街小巷当中去,有的甚至已经成为经典名曲或者是运用在各种场合的固定短语。
2.广告审美艺术形式的“个性美”特征
由于广告的商业性和传播性,它所体现的审美艺术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美”特征,即广告推崇“个性美”而忌讳“大众美”。商业广告作品除了同绘画、音乐、文学等艺术作品一样讲究文案的优美、旋律的和谐和画面的精彩之外,更注重广告本身给受众留下的深刻印象。因为广告人意识到要想使顾客中意你的产品,当务之急是要在广告中制造某种或某些差异,让你的产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显得有“个性”,以“个性美”来吸引和打动受众,以达到有效传达产品信息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之,我们既要把广告事业看作人类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要看成是人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广告审美价值应当与时俱进,体现出精神美、道德美、艺术美、时尚美……,任何纯功利性的或纯艺术性的广告作品都是非科学的,只有在广告创作中把产品的实用信息演变为艺术形式,并在传播这一形式的过程中体现出更多的审美价值来,才是我们在以后广告事业中的价值取向和主要任务。(烟台南山学院;山东;烟台;265713)
参考文献:
[1] 李平.广告的审美.中国广告,[J]1998(4)
[2] 金谢谢、尚晓莉.浅谈商业广告的审美艺术[J].华夏文化,1997,(3)
关键词:建筑艺术 审美规律 审美特征
建筑以其丰富的表现语言,深刻地反映着当时当境人们的意识形态。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活动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探讨和分析建筑艺术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建筑艺术的审美规律
建筑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形式,不仅要满足建筑本身的实用,还要具备独特的建筑美感。在长期的建筑实践过程中,建筑师们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出创造建筑美感的客观规律,设计出了令人赏心悦目的建筑作品。下面从现实生活中建筑的美学现象出发,探讨了建筑艺术中的审美规律。
1.1 效法自然
人类与其他生物一样本是自然的一个部分,效法自然的准绳而生存,是自人类起源之日就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任凭科技如何发展,尖端的科学技术、深奥的艺术形式等等被追溯到古代时期的雏形,都离不开效法自然。人类在自然中学习和模仿,获得启示,并将方法经验用于经济、技术、文化艺术的各个领域,是各个领域得以发展的源泉。自然的准绳好比这个世界的一种法则,从这些法则出发,在自然中获得启示,体会天地之间所蕴含的自然之美,是建筑艺术成功的必经之路。
1.2和谐有序
美由秩序而生,是秩序的外在表现。凡是美的,都是和谐的,比例合度的,美的本质在于和谐。。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在体现欣赏者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时,建筑师常常把“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引入建筑整体布局之中,这实际上也是在强调和谐有序的关系。实际上,“和谐有序”作为一条建筑的美学原则,普遍体现在各种建筑之中。
1.3 情形合一
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建筑师把自身的建筑理念、情感因素,以及人们的审美追求贯穿于建筑设计过程中,使得建筑本体完成从物质功能向精神层面的跨越,进而把人的“情”转移到建筑本体上,建筑因此有了不同的形式具象,也成为人们情感的一种物质载体。
2、对建筑艺术审美特征的分析
(1)建筑艺术是一种实用艺术,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统一。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技术手段,根据物质材料的性能和规律,并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去造型,创造出一个既适宜居住和活动,又具有一定观赏性的空间环境的实用艺术。它一方面具有实用功能,是一种技术活动,在适合物质材料的性质和规律的情况下,改变物质材料的面貌,使它适合人类物质生活需要。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审美功能,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它在按照美的规律造型的过程中,积淀着人类的审美感受,物化着人类的精神体验。建筑艺术的实用性,一方面表现在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另一方面还表现在建筑的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建筑艺术直观的形式美,往往都是形式与功能、艺术与技术的统一。
(2)建筑艺术是一种空间创造艺术,它的审美特性常常直接表现在它自身所具有的造型美以及和周围环境的和谐关系。
建筑艺术虽然始终是适用于审美、形式与功能的统一,但如果建筑造型缺乏形式美和表现力,建筑也就不可能成为一门艺术。所以,建筑艺术通过综合运用空间、形体、比例、尺度、质地、色彩、装饰等建筑语言,根据对比、同一、均衡、节奏韵律等造型规律,创造出可视的三维空间艺术形象。总之,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首先集中体现在建筑的造型上,而不同的建筑形式,又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或是形式美的愉悦,或是精神的震撼,或崇高、或优美、或独特、或怪诞。建筑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态,它一旦建成,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整个环境集体的一个部件,因而处理好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是构成它的审美属性的重要条件。如果建筑能与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建筑与环境相得益彰,就会拓展建筑的意境,增强它的审美特性。
(3)建筑艺术还是“凝固的音乐”。建筑与音乐的确存在相类似和关联的地方,建筑物质材料合乎规律的组合,能给人以类似音乐的节奏和韵律的美感。同时,建筑艺术与音乐的关联还表现在二者都运用数比率。所以我们说,建筑具有音乐的某些审美特性。
3、现代建筑艺术的审美特征探讨
3.1 审美主体基本的心理特征——求新、求奇
建筑语言是人们对形象所赋予的情感和比喻、象征等概念,并以图形化组合而成,以人们的生活经验和情感经验为基础的。审美作为一种欲望在很重要的方面体现为求奇、求新的心理特征。人们在审美活动中有一种激情和热心的气质,总是想着那些较为新鲜的东西,在物象的群体中,又总是爱着那些超乎凡俗、出类拔萃的东西,即具有特色或具有某种特定意味的东西,这些东西往往能改变视觉原来的注意指向,都是为了适应主体审美的求奇、求新的认识结构。在发展的过程中,还需在思想上、内容上不断更新,只有这样,艺术才有生命力。
3.2 审美的形象思维形式——联想
建筑是造型艺术,对它的认知活动是通过对形象语言的理解和联想进行的,审美的形象思维的主要形式是联想。在审美认知中,联想的使用在于提高主体认识的主动性和目的性。联想是美感体现的主要途径。没有联想就没有对美的感受。欣赏者与艺术品之间情感上的共鸣,也是由一系列联想活动造成的。。建筑师的想象同审美主体的联想构成建筑艺术的创作;建筑艺术的欣赏就是两者间心灵的沟通。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就是两者间默契合作的结果。
4、结语
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是人类一项独有的、高级的、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只有掌握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审美者才能对建筑艺术的美产生共鸣,从而更深刻地了解建筑艺术的审美价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