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关键词:广西文学;地域文化;艺术价值
中图分类号:G119
文献标识码:B
1.从广西文学与地域文化角度探讨地域性文学传承平台的重要性
文学的创作需要依赖于地域的客观现实,同时文学的发展也会对这一地域文化环境造成影响。
所谓地域文学,其实就是对特定区域包含风俗民情、民族精神和人文景观等多种地域民族文化进行描写的一种文化形态,其能够展示该民族特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和人与社会现实的复杂关系。而广西不仅拥有极具魅力的自然风光,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所以其地域文化积淀深厚且历史悠久。
构建地域性文学传承平台,可以把广西各时期以来广西各民族、各区域和不同体裁的作家创作的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广西的地域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进行探讨。同时,构建地域性文学传承平台,也能够把握广西文学创作的价值取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更好地了解地域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的可能性。
因此,构建地域性文学传承平台,能够起到拓展当代文化视野和传承地域性文化的重要作用,并且对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2.以广西文学与地域文化为例探讨地域性文学传承平台的构建问题
(1)充分挖掘广西地域文化。想要进行地域性文学传承平台的构建,还需要做好地域文化的挖掘工作,以便为平台的构建提供充足的文化资源。就目前来看,广西地域文化十分丰富,可以为广西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诸多材料。所以,在构建地域性文学传承平台的过程中,还需要对广西地域文化进行充分的挖掘,从而更好地为地域性文学的创作和传承提供充足的文化资源,继而为平台的构建提供更多支持。
(2)整合广西地域特色作品。在构建地域性文学传承平台时,应该对现有的广西地域特色作品进行整合,从而更好地为地域性文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依据,并且使这些宝贵的地域性文学作品得以流传下来。
从作家对文学作品的创作上来看,老舍、沈从文和贾平凹等文学大家在进行地域文化小说创作时,都会使用大量的笔墨对当地的民俗民风、地方风景和历史掌故等内容进行描写,从而营造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
这类作品能够展现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使作家创作出的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得到提升。而在构建地域性文学传承平台时,对这些地域性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加以展现,就可以吸引更多的作家从事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文学作品的创作,从而使地域性文学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承。
(3)建设广西文学创作课程。在完成地域性文化的充分挖掘和地域特色文学作品的整合后,可以通过建设广西文学创作课程进行地域性文学的传承。而构建这样一个地域性文学传承平台,可以使广西地域性文学得到推广,从而实现对广西文学和地域文化的传承。为了进行该平台的构建,广西教育部门可以联合各高校开设“广西新时期文学研究文集”等各类彰显广西地域性文化的课程。在课程内容上,可以对新时期广西文学作家作品进行评述,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作品在传承地域性文学上起到的作用。而对人文知识的展现,这些课程的设置也需要体现一定的人文精神。所以,课程的形式也需要得到进一步丰富,从而从多个渠道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得到进一步丰富。为此,各高校除开设专业主干课,同时也需要开设专业选修课。而构建这样的地域性文学传承平台,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培养,同时也能使学生更好地传承广西地域性文化。
总而言之,想要进行地域性文化传承平台的构建,就需要对地域文化进行充分挖掘,并且完成对地域特色作品的整合。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进行地域文学创作课程的建设,从而利用课程教学进行地域性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得到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一、景观设计和地域文化的关系
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发展速度日益加快,景观设计早已突破了传统上只侧重设计视觉景物的范畴,扩大到承载人类理想和对更高级精神世界追求的层面。当代中国城市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城市人口审美意识的再现与审美需求的反映。中华文明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过的文明类型经历了五千年持续不断的发展,拥有着极其繁荣昌盛的地域文化。。文化的地域性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力日益加大,已经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指导性元素。
二、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
1.地域文化使景观设计更加富于生命力
。从这样的提法中不难看出,景观已经成为维系人与自然、人与文化、自然、社会与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具有了丰富的生命活力。景观设计已经不是传统中单纯而孤立的设计、建造、管理、保护的过程,而是越来越和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地域文化经由历史产生出厚重的积淀,日益产生出对景观设计至关重要的指向作用,而景观设计者充分利用地域文化因素创造出既有个性又与周围环境水融的作品更成为现代及未来的流行趋势。
2.地域文化使景观设计获得更高的认同
同一地域文化中人们的风俗习惯、思维模式、言语服饰、性格心理等诸多方面的趋同发展使这一区域内的人对于同种文化具有高度认同。因此,以地域文化为指导进行的景观设计可以使这一地域内素不相识的个体在景观中找到熟悉的文化元素。个体因而由景观结成群体,个体在这样的景观中与其他个体达成精神上的共识,结成拥有紧密关系的群体,个体产生的景观感受不再仅仅是孤立的体验,而成为群体性的共识、足以唤起记忆的共鸣。在具有地域文化因素的景观中,个体因为有了与其他个体相同或类似的精神体验而彼此间更加容易理解,由于对相同的地域文化的认同而更易相互凝聚和团结,进而使原本孤立的个体找到在群体中的归属感。
三、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应用现状
1.存在简单模仿现象
中国景观设计起步较晚,随着改革开放让“城市化”进程飞速提高,规模与范围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得到加速扩张,景观设计人员的数量急剧增加,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但是,设计意识、理念、风格等属于文化层面的核心与精髓部分却没有相应得到提高,大量照搬照套西方模式的设计作品屡见不鲜,不同地域的设计经常出现极为雷同的设计效果。对于西方设计的历史传承、本质特征等并没有完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又没有对自己所处具体环境的自然元素、人文属性、地域文化等进行过系统、全面的排查、摸索。只是“为了设计而设计”,简单模仿甚至生搬硬套西方的既有设计方案,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得到的只是一堆与周遭自然环境格格不入或者与当地人文氛围大相径庭的人造物体。
2.地域文化中优秀传统继承不足,缺乏在继承中的创新
。尽管国际化设计教育培养出了思路更加开阔、模式也不拘一格的设计人员,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设计者对于本土设计的地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元素相对继承不足,对于“中西结合、洋为中用”等设计手法处理上还不到位。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景观设计行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度,但是一段时间以来,国内景观设计界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有一部分设计师认为“现代化”下的景观设计就应当抛弃传统本土设计思想,这部分设计人员没有从本土景观设计中、地域文化的历史积淀中深入挖掘其中的精髓为自己所用,还没有足够意识到立足于地域文化的设计思路才能与本土自然与人文环境相契合的重要性,也难以成为这一区域中真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景观设计作品。所以这些问题是景观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景观设计中融合地域文化不仅表现在具体的技术、技巧上,更多的则涉及到人文、哲学范畴,例如古人在景观设计上强调的“天人合一”、人与环境和谐共存原则等,现代设计中缺乏这一环节的文化渗透。这也造成一些设计者很难达到在继承基础上适度创新。当下,有一些本土景观设计作品比较侧重于技巧展示,即便是仿古类景观设计也往往流于表象,内在文化底蕴却相对薄弱。
四、应对措施
1.设计的多样化
人类文化发展历史中始终存在着基于相同的人类特性产生的文化趋同性和由于生存环境迥异造成的文化差异性的二者叠加,景观设计中受到差异性影响的比重更大。然而历史发展的不确定性又造成了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对景观融入文化产生推动和抑制作用的交替进行,地域文化发展到不同阶段时,对景观的文化渗透会出现轻重不一的现象。某些时间段中的地域文化发展会促使景观融入文化因素日渐活跃,而另一些则正好相反。在这样无法预料的文化发展变迁甚至冲突中,景观呈现出了千变万化的丰富性。由此,景观设计的多样化并非现代风尚或潮流,而是历史的必然。通过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的特殊性质以对景观设计作出个性化指导,进而实现丰富地域文化活力并景观设计高品质的双重目标才是未来景观设计中应用地域文化的最优方案。以穆尔西亚市政厅(ExtensionofMurciaTownHall)为例,西班牙MurciaTown的市政厅是著名建筑设计大师RafaelMoneo对于古罗马“叠柱”式设计风格进行现代演绎的经典案例,该市政厅在最初建造时由于其所处的特殊位置而颇费周折——建筑基座位于“CardemalBelluga”广场上一处巴洛克式住宅的遗址之上。但广场东面“SantaMaria”教堂是十六世纪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南面是建于十八世纪的“TheCardinalPalace”,北面则是属于现代资产阶级的建筑群落,市政厅建筑基地是历史遗迹因破损而空出的一块地。这块地既破坏了“CardemalBelluga”广场的封闭性,又让广场浓郁的古典艺术风格和周遭的现代化建筑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感。为了让传统与现代有机融合、确保广场始终保有历史景观的完整性,当地部门不得不开展了一场设计竞赛,最终由设计师RafaelMoneo将古罗马“叠柱”式建筑特色进行极简化现代演变,在完成市政厅的设计的同时也挽救了广场。设计师将原本复杂的“叠柱”进行简化处理,不再拘泥于底层的“多立克”式、二层的“爱奥尼”式及三层的“科林斯”式,而是全部统一成矩形的柱体结构,从上到下各个柱体保持相同宽度,并维持在同一平面内。只是在选择修砌石柱的材料和设计的“反复”性时隐约可见“叠柱”的身影,而为了避免等距离设计的单调性,设计师将柱间距进行了“韵律”化处理,通过在图纸和模型上反复推敲,并综合建筑使用者与游览观赏者双方的感受。柱子不再仅仅起到承重墙的作用,而是被“解放”出来,成为既可承重又具有相对灵活性的设计元素之一。
2.保护的本土化
现代社会对于景观保护的本土化不是局限在坚守既有的古老形式,而是以创新形式外化传统环境或自然条件,使之作出符合当地习惯与风俗的象征性解答。因此本土化景观设计中应用地域文化绝非照搬历史,而是遵循在继承中选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通过不断修正和结合时代特色赋予景观既传统又现代的文化元素。北京香山饭店正是这一设计理念下的经典,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在设计香山饭店之初就定下了将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元素融入现代的基调,采用了“中轴线”这一具有华夏文明永续生命力的传统平面布局,将饭店的大堂、前庭与后院安排在一条南北走向的轴线上。而在入口的设计上则采用广场式处理方法——少绿化、着眼于饭店未来的旅游功能,这一点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中没有的。作为香山饭店主要庭院的“后花园”,则被安排为“三面被围”、“朝南敞开”的形制,既具有江南园林的“精巧细致”,又具有北方园林的“开阔大气”,同时在中间的“常春四合院”里布置了一汪水池、一座假山与绿竹若干,让前庭与后院的设计风格产生了连续性。在香山饭店的装饰色调上,贝氏基本上只采用三种色调——作为主基调的白色、仅将于主基调的灰色、起点缀作用的黄褐色,让现代建筑具备了中国山水画的恬淡意境。此外,饭店内部装饰装潢方面则体现了“天圆地方”这一具有朴素辩证法色彩的古代阴阳学说的观点——大门、窗、漏窗、花格、砖饰、壁灯、楼梯栏杆灯等都是正方形或立方体。而在月亮门、茶具、灯具、前廊墙面装饰甚至房门的分区号码都用到了圆,将方与圆两种最简洁的几何造型叠加、重复,让一座现代建筑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设置都充分揉合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文化元素,成为景观设计巧妙融合传统地域文化的不朽之作。
五、结束语
一、根基的地域美
黑土舞蹈的地域美,以黑土文化为深厚的根基。因为黑土舞蹈属于黑土艺术范畴,而黑土艺术又属于黑土文化范畴。所以黑土文化是黑土舞蹈根基中的根基。但反过来,黑土舞蹈又是黑土文化的艺术体现与舞蹈呈现。
。我国现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早就指出:“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打出世界上去,即于中国之活动有利。”(《鲁迅全集》第12卷)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黑龙江大学张葆成教授也指出:“地域文化是民族文化集合体中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地域文化特色愈浓郁,民族文化特色就愈鲜明。”(《黑土戏剧论》)著名戏剧理论家孙天彪先生认为:“从理论上看,文艺的地域特色,可以从时代标准和美学标准上,找到自己的价值意义。从时代标准上看,国内外的时代文化走向,使文艺的地域特色具有应运而生的可能……从美学标准上看,地域特色是艺术回归本体、形成风格、满足观众审美心理的重要艺术手段。”(《北疆戏剧论集》)
事实的确如此,黑土舞蹈的粗犷、豪放、热烈、火爆、率真、清晰的美学品格,正是以黑土文化的自由、开放、博大、兼容、壮阔、雄伟作为坚实的根基的。
二、内容的地域美
黑土舞蹈的地域美,首先体现在它内容的地域美上面。
内容是构成事物内部诸要素的总和。一般而言,内容是决定性因素,事物的发展变化常常首先从内容开始。
黑土舞蹈的地域美,具体体现在它的题材、主题、形象(人物形象与拟人化的动物形象、植物形象、器物形象等等)、情节、情感、意境等各要素的美。也就是蛮荒雄浑的风物景观,自然放达的地域情感。用黑龙江地方语言来表述,就是“黑土人儿,黑土事儿;黑土情,黑土趣儿;黑土神儿,黑土味儿。”
黑土地上的大平原、大草原、大森林、大煤矿、大油田,铸就了黑土文化“大”的美学底蕴,形成傻、大、黑、粗的美学品格。然而,这些傻、大、黑、粗,并不是浅层次、单一化的,而是深层次、多元化的,即“傻中求俏,大中见小,黑里透红,粗中有细。”(王肯:《土野的美学》)
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证。例如著名舞蹈家王举创编的舞蹈《黑土地・红高粱》,就大力彰显了黑土舞蹈内容的地域美,真正在“黑里透红”上做大文章,受到广大观众与舞蹈专家的一致赞赏。
三、形式的地域美
黑土舞蹈的地域美,同时体现在它形式的地域美上面。
形式与内容是辩证地统一体,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既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尽管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但形式同时又反作用于内容。
同样,黑土舞蹈形式的地域美,既与其内容的地域美相辅相成、相映生辉,又有助于内容地域美的凸显。
黑土舞蹈形式的地域美,具体体现在它的结构、舞蹈语言、艺术风格、艺术手段诸方面。
关键词:文化;地域文化;生态园林城市;城市特色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2)12-0133-02
1引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与欣赏水平也随之提高,越来越注重精神层次的需求。因此,城市园林绿地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已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能够提升园林品位和自身价值。文化是在一定地域环境中成长的,地域性是文化的本质特征,生态园林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应以特定的自然地理、气候、人文及社会为现实背景,依托场地具体环境集中反映地域特征。所以如何处理好地域文化和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2地域文化与生态园林建设的关系
2.1地域文化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一个城市的魅力,在于特色,在于特色美,而城市特色正是一种文化,文化是城市特色的内涵和其集中的表现,城市特色实际就是城市文化特色在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物质环境面貌上的具体体现[1]。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存在能够拓宽生态园林设计的理念,促进生态、园林与城市特色建设的协调发展。由于地域文化是在人和自然长期磨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与该地域自然环境相契合的文化,这种文化往往是人对自然最真实的理解和认识,所以这种文化更能让居民理解和接受。如果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生态园林城市建设中,既能丰富生态园林的文化内涵、体现地方特色,又能顺应“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另外,地域文化的运用能丰富园林的形式和内容。
2.2地域文化需要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来彰显其文化内
涵体现其个性城市作为文化的最高表现,应立足地方环境,将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提高到文化创造的高度,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要注重在文化趋同现象下自觉继承与发展地方特色。城市建设还是人与自然有机结合的产物,要本着“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在利用自然的基础上,对自然环境稍加修饰,创造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人居环境,这样才能体现城市特色。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必须深深扎根于所处环境的文化土壤,才能充分展示城市魅力。
生态园林是“文明”的标志之一,是一种文化。城市园林是文化的体现,它应融入历史文脉、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动态发展的统一。园林无论是作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还是作为一种艺术来理解,必须以其所处民族、历史、区域的文化为底蕴,以弘扬其时代的人文精神为主旨,才能获得自身的个性和活力。
2.3地域文化影响园林建设的内容和形式
不同地域的人经历着不同的历史,形成了各自的哲学和美学体系,他们的园林传达着不同的文化传统,这些统统作用于园林,于是园林也就带有了地域文化的色彩。
在我国,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的不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园林风格,中国园林就依据地域特征形成不同的类型。如苏州园林、北京皇家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等。作为地域文化结晶和凝聚的地域园林,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体现。它不仅满足了社会的物质功能要求,更体现了人们的观念意识、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生活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需求等精神需求,反映了隐藏于其中的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造就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2,3]。
3对策与建议
3.1充分发挥政府的调节机能
政府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主导者、决策者,政府的力量在城市文化发展中起到了决定和引导作用,这个作用的重要性在社会和经济发展实践中逐渐显示出来。政府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引导,有相应的经济、政策作基本保障,再组织一支作风扎实研究地域文化的队伍,为城市建设献计献策。如河南省新乡成立了“新乡牧野文化研究会”拉开了新乡地域文化研究的序幕[4]。
3.2逐步培养和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树立生态园林
城市市民形象培养和提升市民的生态意识、合作意识、环保意识。使市民认识到生态园林建设在他们生活中的重要性,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能提高广大市民对社会的认知度和参与系数,增强市民对自己所居住环境的了解,增加了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的舆论支持。加强宣传引导,使城市居民逐步树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园林生态城市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的价值观,要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素质,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公德教育,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活动。
3.3提高设计师专业水平
园林是一门艺术,所以必然也会受到自然环境条件和历史文化传统诸多地域性差异的影响,也就是说地域文化是园林风格形式迥异的原因所在。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对自然环境的把握、对所在地的地域文化的理解、风土人情、传统习俗、景观处理上要下一番功夫。在设计之前要求他们对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民族文化、历史等与园林有关的因素进行深入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本土的文化特色。任何地域景观都具独有的历史、地理、人文特征。生态园林城市的文化景观设计,应当尽可能的保留这些特征,避免雷同。在这方面,最为重要的观念就是设计要有个性。
3.4绿化应体现城市个性
城市的园林植物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平衡都有极大益处。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在绿化中尽可能应用较多的乡土树种。因为乡土树种就是当地土生土长的树种,对当地灾害性气候有较强的抵抗能力,同时居民对土生土长的植物具有非常强烈的认同感。。保护和利用好古树名木资源,这些资源对当地历史文化的延续具有重要意义。要遵循生物多样性的原则,有选择地引进外来树种,以丰富当地的园林景观。
3.5处理好地域文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关系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力度加大,文化的趋同现象也越来越显著,园林作为城市经济和文化的载体,也必然会受到文化全球化的影响。从辩证法的观点来分析,一方面趋同是件好事,全球化促进了文化的事业的发展,更利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趋同就会泯灭了地域文化的个性,对一个城市的形象来说地方性才是最珍贵的。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趋同又是件坏事。然而地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因此,在生态园林城市建设过程中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地域文化,又要有选择地吸收和借鉴对本地区园林建设有益的外来文化。
4结语
地域文化研究已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不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有现实的应用价值。在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对地域文化的体现,可用生态园林设计手法将场所的自然条件及历史人文积淀表达出来,同时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只有扎根于民族与地域文化的土壤,才能突出城市个性,彰显文化底蕴。。为了不让中国园林特色消失,就应该立足本土,在尊重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具有地方文化特征的设计语言。简单的说就是新的园林设计应立足本土,再现地域文化景观[5]。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富有生命力的园林作品,才能得到人们更广泛的认同和接受。
参考文献:
[1]朱铁臻.城市现代化与文化化 [J].城市问题,2002(6):12~15.
[2]赵 钢,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再创造 [J].建筑,2001(2):39~41.
[3]朱光亚,杨国栋.城市特色与地域文化的挖掘 [J].建筑学报,2001(11):173~175.
1.地域文化对酒店空间设计的影响
具体谈到地域文化对酒店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它非常客观。一座优秀的酒店是一个城市的标志型场所,它是民族性和地方特色的产物,也是时代的产物,它体现和展示的是一个城市或一个民族的历史特点和时代精神风貌。具有独特的个性和地方特色,其主要的公共空间室内设计风格也是需要从其生长的当地地域文化中吸取养分的。。
2.地域文化在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在当今国际文化的大融合,从本质上来讲,酒店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全球化的休闲度假空间的室内设计程序的普及又极其合理的内涵。
(1)有效的把握酒店室内空间设计的国际化与地域文化的统一原则,我们要更为宽阔的视野来看待地域文化在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地位。。
(2)把握酒店使用功能与精神功能兼顾的原则。把地域文化应用到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我们不但要满足酒店各使用功能的要求,还必须考虑其精神功能的要求(视觉反映心里的感受艺术感染等)。只有兼顾功能与精神俩者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使地域文化在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更好的得以体现。
(3)把握批判继承的原则。在古今中外,一件好的建筑室内作品,常常恰如其分的反映了地域与时代的某些特征,内蒙古饭店表述了“新与旧”的关联。研究酒店室内空间设计的时候,我们不但要学会积极的“吸取”,还要学会果断的“放弃”。地域性并不是片面的强调“地方特色”,而是在融入地方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坚守批判继承的原则。
二、研究的创新点
根据现代酒店室内空间设计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现阶段的具体国情,虽然提出了设计应注重地域文化的概念,但很多设计师并没有将地域历史文脉与室内空间的设计很好地结合起来,本文以时展的特点以及地域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历史文脉等作为依据,研究地域文化在当今酒店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作为地域文化在室内设计中的作用的切入点,以寻求更为开放的地域特色建筑室内设计的创作之路。
三、研究意义
因为地域文化和人的生活方式紧密相关,而酒店文化设施正是当地地域文化的一个载体,它是人们提升精神文明生活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场所,所以我们可以说酒店室内空间设计来自人们的生活中的,所以设计师在工作时一定要研究人的生活,应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应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所以这必然也将刺激到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发展。。更好的弘扬地域文化也成为了很多地方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不难预料,有了这样的共识与思想基础,地域文化对酒店室内空间设计的影响意义深远。
四、结束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