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职业教育教育类型范例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职业教育教育类型范文1

关键词:类型教学 基本技能 职业张力

我国从幼儿园、小学、初中以及高中文理分科以前似可归类为进行全面人文和理性思维方式训练的通识教育,高中分科以及升入大学专本科以后可归类为在通识认知基础上的某一学科教育,而职业技术教育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具有明确专业培训方向训练、工学结合、学而为工的特点,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规定:“高等职业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特色鲜明、办学水平和就业率高的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优先支持在工学结合等方面优势凸显以及培养高技能紧缺人才的专业点——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一、从根本上转变职业技术教育理念、矫正认识误区、明确类别定位

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根本区别在于:普通教育属于通识选拔和学科教育而职业技术类教育则属于基本民生和就业教育。两种类型教育的区别必然要求我们对学生的生源认识重新定位,认真分析职业技术教育类生源质量差这一命题得来的原因:

1、现在和将来很长一段时间,职业技术类院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中高考落榜生或高考成绩不十分理想的学生,这恰恰反映了我们基本民生教育类型所面对的学生不适应学科式教学方法和通识选拔式教育模式的特点;2、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特别是理论教学仍在沿用通识选拔与学科教育教学模式,这给本来在通识选拔和学科教育模式下失败、欲寻求一条新的成才之路的学生不亚于当头一棒,极大压抑了学生刚刚建立起来的求学上进之心,所以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在入学后的第一个学期具有较高的求学表现,之后逐渐被压抑、削减,而表现出厌学甚至逃学,导致不学习或学不会,说明职业技术类院校的学生并不缺乏学习的原动力和学习积极性(我院学生频频致信院长要求教学内容和形式改革的强烈要求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是传统教学模式不合时宜的继续沿用造成无的放矢所致。所以,职业技术教育必须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方法,才能适合学生实际,激发学习兴趣并保持其持续性。

基于此,我们应该首先要走出对职业技术类院校生源差这一命题的误区,革新教学内容和形式。!

2、社会需求人才(目前仅国家认证资格的职业就有上千种之多)和个人发展的多元性,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就业生涯的不确定性,而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严重缺失所造成“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成为一句空谈,进而导致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转岗适应能力差的现象。

转贴于

3、从某种角度讲,技能操作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依靠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要依靠教师经验的积累使学生感性的认知和训练,这一点是相对滞后和僵化的教学内容及照本宣科的教学形式所难以实现的。

4、现代企业员工需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创新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的特点,要求传授知识内容的单一性和传授施教形式必须改革,而探究式教学形式更适合学生对知识的拓展和创新,进而适应未来岗位的要求。

同时还应走出两种现象造成的误区:

1、当前职业技术类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式好并不意味着学生素质高,而是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以及我国加入WTO以后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加工厂和大力发展机械制造业、机电装配业、电子信息产业,急需大量产业工人的结果。职业技术类院校培养的学生要适应当今经济发展的需要,更要适合未来产业革命的需要,加快改革步伐。

2、目前,国家教育部门职业技术教育类型观和教育改革的探索热烈,出现了模仿或照搬国外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的倾向如:德国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在我国许多职业技术类院校的推行,首先一点就是不符合我国国情,德国职业技术教育是企业先招工定岗,再入学进行目标性培训,而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采取先招收学生进某一专业训练,毕业后与企业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德国工商企业历经百年资本主义高度发达,岗位分工较为明细和相对稳定,而我国企业正处于激烈竞争、优胜劣汰的发展期,决定了学生就业后工作岗位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应加强在校生职业张力和岗位定力的培养,以提高适应未来岗位变化的能力。

二、职业技术类教育理论教学的必由之路——教导合一

企业根据需要,选择能够适应企业岗位要求,并能适应未来产业革命发展变化发展即具有职业张力的学生这一客观现实,要求职业技术类教学大力加强人本教育,以人为本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的教学不仅要符合客观规律,而且要符合个体本身的特点,尊重个体在认知和思维等方面的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施教活动,才能取得最佳教学效果,在职业技术类学生身上所体现的理性认知和抽象思维之短与感性认知和形象思维之长,理应得到尊重,增加动手和感性教学内容,紧紧围绕专业技能培养,加强基本能力训练为主线展开基础教学活动,把学生毕业后“会做什么事,能上什么岗和未来职业张力”作为教学的明确目标,并以此为任务圆心,确定技能要求,以必要、够用为半径,加强职业道德和整合相关文化基础知识,以达学以致用而激发学生对文化基础知识的学习兴趣,顺势而导、教导合一,提高就业成才率和持续发展能力

三、职业技术类型教学模式创新建设的改革构想

综上所述,我国技工学校、职业学校、高等职业院校历数十年发展到今天,积累和沉淀了许多宝贵的办学经验,其合理成分不容否认。如我院重视专业岗位技能建设,专业实习实验实训设施超过、达到或接近,全省、全国建设标准,为学生进行岗位技能训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密切的校企合作,保证了毕业生的岗位就业率等等。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未来需要的变化,针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对已有教学模式的改革也势在必行!因此,提出职业技术类型教学模式创新建设的改革构想:

1、在保持已有办学经验和教学模式中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稳步推进改革步伐。

职业教育教育类型范文2

在平常教学中,任何学科的教与学,都需要认真考虑作业的布置和批改问题。因为作业对于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消化课堂上所学到的新知识,训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可以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自己的教学得失,从而完善和修改自己的教学方案,查漏补缺,进一步指导学生的学习,英语作业毫不例外。

一、英语作业的类型及布置

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自主的学习能力,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语感,获得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真正交际打下基础。

1.课前预习作业。在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每个环节都是必不可少的,课前预习更是值得提倡和认真实施的。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对所学的内容有所了解,并且发现自己的问题,要引导学生在预习中多思考,多分析。课前作业的批改大多可在实施新课的时候,少占用时间快速检查,及时解决共性问题。有的问题也可以作为新课的导入点,使学生在纠正问题的同时,自然进入新课。

2.课中作业。一般指新课发展过程中教师针对所讲的内容随堂设置的,并且马上核实和解决问题。课中作业是在学习过程中常用的一种作业设置,它具有少量性、及时性、针对性、明朗性等特点。其中少量是指课堂随时作业一般量很少,有的时候就是造一个句子,举一个例子,或写几个单词。虽然少,但它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及时性,当教师在阐述一个问题时,通过讲解可能有一部分学生能接受,也可能有一部分不能接受。为了确保学生能很好掌握,并且检查教师自己的授课效果,及时给学生布置作业是最好的方法之一。针对性,一般课中作业针对性很强,把课前问题转化为作业形式会引起学生高度重视,并且又能及时地针对问题考察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有问题的学生,能通过作业找到自己的不足,及时解决。明朗性,是指把问题明朗化之后学生心中有数,教师胸有成竹,知彼知己,就会形成和谐竞争的教学氛围。

3.课后作业。课后作业是使用最多的一项作业设计,经常在课堂结束时要告诉学生。

教授完一课堂,适当给学生布置作业是完全必要的,但作业量必须适中,而且更要注意作业的质,作业的导向性。这就是说作业设计必须强化教学目标,突出教材重点、难点,提出学习方法等,以达到学用结合、提高能力的目的。这样做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自立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于课文中重要的语言点、知识点,教师可让学生反复操练,以便熟能生巧,灵活运用。

二、作业的布置应遵循的原则

1.趣味性。作业设计必须类型多样、新颖,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可让学生准备材料自己动手做。学生除了会运用书本上的知识外,还可以把制作过程中的新情况设法用英语表述出来,既丰富了想像力,又锻炼了思维,而且这样的作业会记忆犹新。

2.分层性。十个手指有长有短,学生的学习也有好有差,层次性较明显。教师对不同学生应具有针对性,分层次布置作业。对优生可以从各方面挖掘,要求高点。但对差生可减少作业量和难度。

3.实用性。语言是实际的工具,是用来交流的,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有效地利用,并且体会到其中的乐趣,体会到语言的魅力,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三、作业的批改

教师不辞劳苦地逐一批改作业,虽然能较详细地了解学生,便于发现问题,但实践证明并不理想,一是时间紧促,二是学生不会引起高度重视。。

1.学生互批。教师首先讲解作业的含义及正确答案,然后让学生互相交换批改。这样学生在批别的同学的作业时,首先体会到的是当老师的兴奋和自豪,于是便会注意力集中,意识强,领会更深,更大程度地提高自己,并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职业教育教育类型范文3

[关键词]:外语类女教师 职业幸福感 高等学校一、研究设计

本文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将高校中外语类女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划分为职业动机、薪资待遇、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五个维度,编制了《高校外语类女教师职业幸福感调查问卷》。。问卷收集以后采用SPSS19.0录入和定量分析,检测表明本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二、研究结果

1.总体情况

从表1中可以看出,通过人脸量表统计的50名受试教师中,最小值0,即为非常幸福,极大值5,即为比较不幸福,没有出现赋值为6的非常不幸福,均值为2.46,介于2~3之间,即为幸福一般之间,标准差为1.313,离散度较大,受试对象对职业幸福感的体会差异很大。

总的来看,29名教师(58%),包括非常幸福、比较幸福和幸福,认为教师工作是幸福的;9人(18%)感觉“一般”,即处于混合情感中;而有12名教师(24%)认为不幸福,包括非常不幸福、比较不幸福和不幸福。这一数据调查分析结果说明半数以上的高校外语类女性教师能体验到作为教师的职业幸福,但其状况不容客观,近一半的职业幸福感缺失。

2.影响维度差异

表2的数据显示,总体职业幸福感指数平均分为3.3660,处于一般且偏近于幸福状态,这也与人脸量表中得出的幸福感数据相一致。

高校外语类女性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五个影响因子按均值从小到大为:薪资待遇(2.0800)、工作压力(2.2700)、工作环境(3.0486)、职业动机(3.8600)、人际关系(4.1160)。。五项维度因子的平均值从低到高分析如下:

(1)薪资待遇,均分为2.0800,处于不幸福的状态。虽然近一年来高校外语类女性教师的薪资待遇方面较以往有了较大的改进和提高,但与其预期和物价房价等相比,薪酬福利还处于待提高的阶段。

(2)工作压力,均分为2.2700,标准差为0.29812,离散程度不大,说明受试教师认同性大致相同,也处于不太幸福状态。调查中了解到,工作压力如科研的压力、教学的压力和个人自我提升的压力等方面。

(3)工作环境,均值为3.0486,极小值为2.00,极大值为3.86,处于一般的状态。学校环境比以往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如办公地点的亮度、湿度及阳光空气等自然条件,教师个人对学校的民主决策及教学科研方面的政策态度一般。

(4)职业动机,均分为3.8600,较为幸福的状态,尤其令教师感到幸福的是高校教师较长的寒暑假,但随着教学活动的按部就班,不免会产生职业倦怠感。

(5)人际关系,均分为4.1160,这表明在外语类教师中女性教师与领导、同事、学生及家人的关系均较为和谐,这也与学习语言者需要较为开放的性格有一定的关系。

三、研究对策

1.自我调整和职业规划

高校外语类女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面临着巨大压力,他们更渴望自身获得发展,因此加强自身的修养和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是必不可少的,出国进修、考博等,要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每个阶段该做什么,避免职业生涯中的盲目感,同时学会处理压力,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来面对生活中工作中的各种压力,合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2.提高福利待遇

高校中的外语教师除了承担本学院的外语课程之外,也承担着整个高校中的公共外语的教学任务,常出现百人成班的大课堂上课,不仅教学质量没有保障,对于教师来说课堂的管理也是颇费工夫。长期的超负荷工作不仅不能得到正常的薪酬回报,还会被扣除各种费用,因此,学校要关心外语教师的物质生活,适度的满足外语女性教师的物质需要。

3.改善工作环境,建设良好的校园精神文化

随着高校的扩张和高校校园的建设,学校应满足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需要的自然环境,如办公地点、教学设备更新等;学校规章制度的民主性和透明化等;积极营造获得认可的精神文化,使外语女性教师能够在愉快中感受自身工作的价值,获得心理满足和自我提高。

四、总结

目前,高校外语类女性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处于一般偏幸福的状态,因此学校和教师个人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真正感受到教师职业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Miller,munication theories:Perspectives,processes,and contexts[M].New York:McGraw Hill,2005.

[2]冯俊文,高广鑫.积极组织行为对员工绩效的作用[J].企业管理,2012,(04):102-103.

职业教育教育类型范文4

一、我国高等艺术类专业设置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在此期间,全国艺术院校和相关的院、系的反响较大,大多数意见对原有艺术专业的合并不理解,甚至有些院校表面上按新专业分类,但招生和培养目标乃至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仍按照过去的模式。。。一些院校也认为可以利用交叉学科大做文章,把艺术专业更贴近生活、更贴近产业、更贴近社会人才市场。。。。总之,高校要在发展专业上有足够的自才能办出特色,高校自主拓展专业的渠道不仅发展了本科专业,而且在研究生教育中也不断拓展交叉学科的专业方向,在高等职业领域更应该快速发展一些应用性较强、人才需要量较大的专业。

近几年,我国艺术类专业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与发展,说明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结构正在得到逐步完善。无论是从艺术专业院校向综合大学、多科大学和单科大学的发展趋势,还是从精英教育的培养艺术家到大众教育的培养艺术从业人员,都表明我国的高等艺术教育已步入繁荣而成熟的发展时期。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艺术教育特殊性所致,一些学科仍存在的专业设置不合理的现象,以及专业布局与专业 发展不科学的因素。当然,从国家教育事业的宏观方面来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就是发展专业的主导因素,建立完善的专业布局、合理的教学结构仍是教学质量得到保障的前提。。

职业教育教育类型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职业兴趣 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37-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职业兴趣对个体在职场上的表现具有非凡的影响力。然而,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学中,大学生职业兴趣认同缺失,职业兴趣评估与就业市场对接失调等问题导致教学实效性低下,故而,强化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很必要。

一、高职院校职业兴趣教育的重要性和现状概述

现代职业教育崇尚培养高尚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的职业态度,归结起来就是以耐心、专注、精益求精为内涵的工匠精神。而驱动个体对职业活动产生这种热爱和向往之情的内动力即职业兴趣,职业兴趣是影响人们工作满意度、职业稳定性和职业成就感的重要因素。

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学生普遍缺乏对职业兴趣的自我认知和把握,主要表现在:其一,当前高职院校学生不能准确认识自我的职业兴趣。其二,一些学生经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后虽能够明确自身职业兴趣,但由于学业成绩、经济条件、地域局限或家长干预等专业选择的客观限制导致他们主观认为所学专业和职业兴趣不符。其三,虽然一些学生能够确定自身职业兴趣和所学专业是相符的,但由于对专业领域内就业市场了解甚少,他们常面临求职窘境。上述问题都亟待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思考,从职业兴趣出发引领课程改革十分必要。

二、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实践中的运用

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类型测试,学生得到一个职业兴趣代码,即R型-现实型,I型-研究型,A型-艺术型,S型-社会型,E型-企业型,C型-常规型,每种类型都对应不同的兴趣倾向和个性特质。以汽车类高职院校为例,帮助学生寻找其职业兴趣代码与就业市场的契合点,能够优化职业生涯教学效果。

(一)R型-动手操作

R型即现实型的人喜欢用手和工具制作或者修理。在汽车行业领域,汽车制造和汽车维修售后服务企业中的一线操作工人与R型职业兴趣类型适配度较高,所以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兴趣代码为R的学生介绍机修学徒-机修工-机修组长-技术经理这一职业上升通道,引导其对该岗位产生心理认同。

(二)I型-理性与真知

I型即研究型的人喜欢独立且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很强。在汽车研发企业中从事汽车整车、汽车总成和汽车零部件设计和研发的汽车工程师岗位则更需要具备研究型职业兴趣倾向的学生。较强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能力可以使得这类学生很好地适应汽车研发和设计岗位需求,并且,在积累了更多经验后更可成为优秀的产品研发经理或研发总监。

(三)A型-表达与创新

A型即艺术型的人做事倾向于理想化,具有一定的艺术才能,在工作中追求新颖且与众不同的业绩。比如在汽车制造企业或汽车设计公司的造型设计部门中从事车身设计和修缮工作的数字建模设计师或油泥模型师的岗位就可以成为此类学生的选择。

(四)S型-服务与交流

S型即社会型的人喜欢在人际交往中寻找快乐,善言谈和劝导他人。职业兴趣为社会型的学生在汽车就业市场中拥有多样化的选择。比如在汽车售后服务企业中,如若想要在汽车销售岗位上拥有突出业绩,从业人员就不仅要具备汽车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在人际沟通方面表现出浓厚兴趣。此外,前台接待员、汽车售后服务顾问、汽车市场推广员等需要与人打交道的岗位均可成为具有社会型职业兴趣倾向学生的就业选项。。

(五)E型-影响与引领

E型即企业型的人赋予领导才能,喜欢以自己的权威性去影响身边的人和事。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职业兴趣代码为E型的学生介绍汽车行业就业领域中各个岗位的晋升通道。比如在汽车制造企业中,学生可以因循操作工人-班组长-工段长-车间主任的技术晋升通道实现对影响力和领导力的追求。又如在汽车4S店中,汽车销售经理,服务经理等领导岗位均可成为该类型学生在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的职业理想和发展目标。

(六)C型-规则与高效

。职业兴趣代码为C型的学生较多,在汽车行业就业市场中几乎所有相关岗位都需要C型人做事耐心细致的特质,但如汽车售后服务企业中汽车上牌员、汽车保险员和汽车制造企业中汽车配件管理员、物流管理员等事务型岗位则与该型更匹配。

三、结语

汽车类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该针对学生所学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职业兴趣出发,精准把握就业市场,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科学规划职业发展道路,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韩敏.浅析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法治与经济[J].2015:87-88

职业教育教育类型范文6

关键词:非智力因素;创新思维;教学型本科院校;文化服务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0/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2)11-148 -03

一、非智力因素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创新思维是指能够取得创新性成果( 新的概念、新的规律、新的理论、新的方法、程序、 工艺、技能或技巧等) 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意识与无意识、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的协同作用过程[1]。

“非智力因素”的问题是美国心理学家W.P.Alexander于1935年首先提出的[2]。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心理因素。那么非智力因素与创新之间有何关系呢?非智力因素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多大呢?一般认为智商与创新能力成正比,其实这种说法不够准确,就好比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通常被认为是成反比,但是这种反比关系只有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才成立,即需求规律成立是有前提的。智商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也属于这类,即这种正比关系只有在影响创新能力的其他条件不变时才能成立。这里的其他条件指的就是非智力因素,如果一个人智商很高但非智力因素不强,很可能不具有创新思维,如果一个人的智商一般(大多数人都属于此),但是其非智力因素水平较高,如意志品质刚毅,性格外向,承受压力能力强,对自己喜欢的事物不断追求,获得成功的动力十足,不循规蹈矩等。

(一)非智力因素与发现问题的能力

茶具产品是承载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它在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被人们习以为常的事实是:茶壶烧水长时期放置会形成水垢,倒水的时候总有水垢随之流出,人们觉着水垢是讨厌的,于是往往隔一段时间用茶匙一类的物品进行清除,既费时又费力,但大家都习以为常了。生产茶具的企业认为不是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如果自来水水质提高,水垢就会减少,如果自来水水质不好,自然会有水垢。消费者往往是产品被动的接受者,不知道什么样的商品是好的。提供服务的文化企业(如茶社)认为这是茶具生产者的事情,甚至根本就不认为这是个问题,因为所有茶具提供者提供的产品都是这样的。然而飞利浦公司将它视为一个问题,并且视为一个机会。飞利浦发明了一个新的茶壶,茶壶口有一个过滤器,在倒水的时候能够有效地过滤水垢。人们在喝自己泡的茶时,就不会在茶水中看到漂浮的水垢杂质了 [3]。发明和生产这样一个过滤器并不难,但关键是产品或服务提供者有没有发现这一问题,如果大家一直绕过这样问题,就永远也不会有创新和创造。树上的苹果或者梨子不知道砸到了多少人,但是只有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创新思维活动的开始,创新思维主体对思维客体有了初步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由于某种( 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 原因形成不满,产生期望、兴趣和创新动机,从而初步描绘出创新思维系统的目标状态,于是创新思维系统的现时状态和目标状态在时空上就会对应一定的空间状态[2]。非智力因素中的期望、兴趣和动机对发现问题的影响很大,如果没有一定的兴趣往往看不到问题,如果没有一定的动机往往视问题于不见。发现问题这一能力对文化服务类行业发展非常重要,因为文化服务类不像制造业,制造业的产品设计和开发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和一定的技术突破,文化服务类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往往不需要高深的技术,如刚才提到的带过滤器的水壶,它既是一个制造产品更是一个文化产品,它促进了茶具市场的发展,更促进了茶文化的发展。文化服务类产业中很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更多地取决于对问题的发现和重视,智商的高低和专业技能在此类创新中的作用远远不如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二)非智力因素与思维加工的能力

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需要对面对的问题进行加工整理,这一阶段需要思维加工的能力。问题往往是纷繁复杂的,有时看似是不好解决甚至是不能解决的。广告产业发展到今天拥有了各种形式:报纸广告、电视电影广告、楼宇广告、车体、船体及灯箱广告、道路设施等户外广告、网络广告、手机广告等等,广告借助各种载体不断更新的形式,我们看到的广告形式让我们感觉广告的形式应该是这样,但是每一种广告形式刚刚出现的时候,它就是一个新事物,是一种创新产品或创新服务,需要创造者发现问题并经过思维加工来实现,以户外广告为例,当户外广告只有广告牌和车身广告两种形式的时候,广告商、广告主都认为户外广告的作用不大,因为广告牌要么出现在城市郊区,要么出现在交通繁华的道路两侧,而车身广告则印在公交车上,当车辆飞驰而过的时候,人们无暇仔细观看,并且由于广告载体的流动属性和稀少属性导致广告信息传播有限,不能给客户创造价值。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尤其是文化服务产品或服务,创造价值不能仅仅体现在产品本身的科技创新价值,更要体现在能为顾客创造多大价值,这要求从业者首先发现某种产品或服务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仔细分析,找出为顾客创造价值的关键所在,这个过程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思维加工能力,能够将各种相关联的事物整合、分解和加工,以前面提到的户外广告为例,德高贝登广告公司首先想到如果能够在市区安放广告牌,其重复浏览量将增大,但如何获得安放广告牌的权利又是一个问题,于是该公司提出为政府免费维护和保养相应道路设施,并获得了市区道路两侧的广告牌安放权,有效提高了该公司的经营业绩。

思维加工过程涉及非智力因素的兴趣、动机和意志,当人们靠兴趣发现了问题,在强有力动机的驱使下,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在此过程中有成功也有失败,当一个人拥有较高智商,但缺乏强大的动机和坚强的意志,在挫折面前将失去创新的动力。

(三)非智力因素与灵感触发的能力

创新思维往往是靠灵感触发完成的,即通常所说的灵感火花的迸发,灵感是无法传授和学习的,灵感的获取需要适度的动机、稳定的情绪表达、甚至是坚忍不拔的精神,很多创新不是一帆风顺的,不同气质的人对遇到的挫折的态度不同,有的迎难而上,有的退缩不前,灵感的触发往往是在曲折前进中获取的。

二、非智力因素、创新思维与文化服务类产业的发展

(一)文化服务类产业需要从业者拥有创新思维

以工业革命为特征的第二产业发展在人类的发展史上起到过重大作用,三大产业比重的排列,大多数国家的发展都要经历第一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次之,第三产业比重最小,到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比重次之,第三产业比重最小,最后到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二产业比重次之,第一产业比重最小这样一个过程。我国处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度阶段,在第二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以专业化加标准化为特征,对人才的创新意识要求不高,在第三阶段,对人才的需求从专业化加标准化向专业化加创新化转变。比如苹果公司之所以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不在于其加工制作如何精良(其部件加工主要外包),关键在于其产品体现了“苹果文化”或“乔布斯文化”,体现在其设计理念的人性化,满足了消费者的差异化需要。今天的文化服务类产业的发展最需要拥有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人才。

(二)文化服务类产业发展对人才的情、智、能提出了综合要求

文化服务类产业的发展需要大学培养合适的人才,而文化服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的和方式又有所不同。刘延东在2012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上强调: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立足我国现代化建设阶段性特征和国际发展潮流提出的深刻命题,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抓住一切为了学生成长成才这一关键,系统推进,务求实效。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未来,文化服务类人才是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健康发展所依赖的中坚力量,尤其是中高级管理人才应该是文化服务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这是发达国家的办学经验。依据人才学关于职业整体能力的研究,文化服务类专业人才核心竞争能力的构成应该包括情感、意志、心态、性格等情商(情绪智力)要素;也包括专业理论知识、思维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智能要素;还包括诚信、职业道德等思想要素。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整体提升学生的情、智、能等综合职业素质,建立新的培养体系。

三、以强化非智力因素与创新思维为导向的核心能力构建

服务管理类专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到底是什么?其目标指向是模糊的。2008年以来,国家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的经济地位,对相关人才的职业能力提出明确导向,我们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培养服务管理类人才的理念以及对职业能力的研究成果,兼顾情、智、能等综合职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在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提炼出服务管理类人才所应具备的积极学习力、逻辑思考力、人际沟通力和综合执行力等4种核心能力,并进一步构建出教学型高校服务管理类专业的“4力”培育体系。

教学型本科院校(含独立学院)服务管理类专业的生源多数来自“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面向社会经济建设主战场,教学研究型高校或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原样照搬到这类高校。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培养定位既应有别于国内多数文化服务类本科专业的教学研究型定位,也不可同于高职高专专业的技能型定位。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国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的经验和我国发展趋势,明确教学型本科院校服务管理类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是“文化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和“旅游职业经理人”,他们不是一般的文化企业和旅游企业底层服务人员,而是能够充分施展自身的才能,从事专门经营管理的专业管理人员,他们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部分,也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这类人才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现代企业的管理需求,加快建设服务管理类人才队伍势在必行。

我们借鉴欧美发达国家培养服务管理类人才的理念以及对职业能力的研究成果,兼顾情、智、能等综合职业素质的整体提升,参考美国劳工部就业技能委员会(SCANS)标准(21世纪美国对就业人员素质的要求,包括五大类35项基本工作能力),针对职业特点设计问卷,结合问卷结果分析和深度访谈,从服务管理类人才所应具备的众多能力中提炼出积极学习力、逻辑思考力、人际沟通力和综合执行力等4力,构建“4力”模型。

以上提炼的4种基本能力(类型)不仅单指智力,而是融合了包括智力因素、情商因素和职业道德在内的综合能力。不仅概括了服务管理类人才必须具备的主要能力类型,还使受教育者摆脱了传统上被动适应岗位的状况,为发展潜质的形成打下基础,可以基本满足未来不断涌现的新业态下各种新岗位对职业能力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顾成毅,柳洲.非智力因素在创新思维各阶段中的作用探析[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03):14-16.

[2] Wechsler D.Non-Intellective factor in general intelligenc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iatry, 1943,38:101-103.

[3][韩]金,[美]莫博涅著.蓝海战略[M].商务印书馆,2005:5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