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4期(总第456期)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协同创新研究
郑 蕊,张喜娟
(西安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5)
[摘 要]贫困地区需要在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内源推动力和精准扶贫的外源拉力共同作用下才能尽快实现贫困人口的全面脱贫。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工作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以及相互依赖的关系,会产生1+1>2的整体协同效应,是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有机整体。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民工返乡创业;协同创新路径[中图分类号]F279.2[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任务,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一人创业,致富一方”,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推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重要抓手,精准扶贫也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政策支持。在当前背景下,探索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的协同创新发展,对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促进农民收入提高极具现实意义。
极度不健全而得不到扶持,扶贫资源都被大户所占取,造成“扶富不扶贫”,创业产业的扶贫益贫效果不佳。
2.2.2 贫困主体缺乏主动性。精准扶贫所瞄准贫困地区的贫困户相对来说思想保守,难以接受务农以外的就业方式,缺少主动性,这为扶贫工作增加难度。各地为了保证精准扶贫政策落实到户,代替贫困户做决定,强制主动推动扶贫项目进村入户,从而导致扶贫对象的主动性被直接忽略,创业积极性更难以培养。2.2.3 创业就业技能培训效果不佳。返乡农民工多数缺乏系统的知识技能培训,学历为高中、职高或者大专的比例仅占40.7%,对创业技能基本没有概念,由于创业培训时间短、管理机制不完善、培训方法陈旧以及缺乏培训后的指导跟踪服务,总体创业培训效果不佳,产业精准扶贫难以改善贫困人民的能力贫困问题。
2 新时代下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的实践困境
2.1 精准扶贫背景下返乡农民工创业面临的困难
2.1.1 扶贫项目缺乏针对性。扶贫项目与创业农民工自身资本禀赋不相符,使得农民工很难做出既符合自身能力又顺应当代农村经济发展的创业选择,造成盲目投资、模仿他人创业或由于缺乏创新意识局限于传统养殖业,因技术含量或可行性差而难以得到国家政策的扶持,国家盲目扶贫中也耗费了大量资源。
2.1.2 金融与财政资金支持不足。充分利用财政政策, 精准定位帮扶对象, 促使贫困人口早日摆脱贫困是实现“精准扶贫”的基本路径之一,从供给侧来看,金融扶持创业政策不断细化,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等部门也对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提出了具体的金融支持措施。但是从需求侧来看,创业主体融资难问题依旧存在并且出现多级分化的现象。农民工返乡创业类型大多以小微企业为主,缺乏完整的管理体制,自有资产不足,信贷门槛高,也缺乏必要的抵押担保和农村保险机制,很难拿到抵押贷款。2.1.3 缺乏有效政策传播与行政服务。精准扶贫只停留在政策表面,很多机制还未成熟。其一,政策对当地创业项目针对性弱,对农民工创业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难以解决。其二,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宣传不到位,农民工对返乡创业利民政策知之甚少,好的扶持政策和项目很容易受到官僚主义作风的影响。其三,行政服务机制不完善,手续繁杂,基层工作人员办事效率低。
3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协同创新的内在逻辑
3.1 目标性协同
国家开展精准扶贫与返乡农民工创业都在努力达到人民“两不愁三保障”而非短期的“数字脱贫”。我国扶贫管理制度将“灌溉式扶贫”与“普惠式扶贫”进一步发展为精准扶贫,其验收指标要求将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来提高贫困地区人均收入。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就是希望减少农村闲置劳动力,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种养业、加工制造业,以及其他传统行业,将资金、人才、技术、信息以及现代化价值观“回流”至农村。
3.2 政策性协同
国家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创业的成败,各自的扶持政策也有着协同之处。一方面,影响返乡创业农民工对国家扶持政策满意度的因素也是国家在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时必须融合的,如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收入等。另一方面,二者都有信贷扶持政策,解决农民工创业贷款难、融资难问题,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支持无疑在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3.3 产业性协同
我国农村地区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重点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以第三产业为辅助点。精准扶贫为农民工提供免费的经营场地、技术培训,各产业融合发展提高贫困地区非农就业率。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对农村产业发展有相似的正向作用,产业协同避免只重视短期产业发展成效而陷入“事
2.2 影响精准扶贫创新的约束力
2.2.1 数字脱贫、精英俘获现象普遍。管理体制不健全,难以形成长效脱贫致富机制,在贫困地区数字脱贫和精英俘获现象随处可见。调高贫困地区人民的经济收入这种贫困户“被脱贫”做法毫无意义,需要被帮助的人因为各种瞄准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的
[收稿日期]2018-12-24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工返乡创业初期金融排斥的形成机理与破解对策研究”(编号:17CJY039)。
[作者简介]郑蕊(1983—),女,山东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发展;张喜娟(1993—),女,新疆昌吉人,会计专业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经济发展。
-178-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30卷第4期(总第456期)
农村社会保障
成的产业链条和优势资源产品引入到农村区域的发展。
本主义”思维误区。精准扶贫对益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扶持政策与农民工创业的需求对接,创业需要做产业选择,打赢脱贫攻坚战也必然离不开产业支撑。
4.3 强化农民工返乡创业成果向精准扶贫经济成效的转变
一方面,通过农民工返乡创业将资金、人才、技术、价值观等注入精准扶贫地区,构建乡村城镇外生转移模式。另一方面,健全完善农村资源配置、行政公共服务以及效能监察服务平台,将贫困治理与创业发展相融合,增强贫困地区经济的综合实力。
4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协同创新路径
4.1 针对实践困境提出协同创新方向
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都有其自身的困境,首先,大力发展农村普惠金融,对贫困地区的创业项目增加涉农资金的补贴和投放,拓宽金融投资渠道,延长贷款期限,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其次,建立一体化互联网平台,将电子商务、创业项目展示、资源共享度等多种功能融为一体,尽快完成线上与线下融合机制。最后,落实创业培训专项计划,发放培训补贴以及职业鉴定补贴,建立长期服务于贫困地区的技术团队。
5 结语
构建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协同发展的实现路径,能够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二者协同创新能够增强精准扶贫成效,为返乡创业农民工创建信息平台,根据现有资源对个人进行准确定位,凸显精准扶贫在返乡创业中的特色与优势。
4.2 发挥精准扶贫在返乡创业项目中的主体作用
精准扶贫能够减少创业失败的几率,其一,增加扶贫项目类型,与返乡农民工创业需求相结合,促进产业转移带动返乡创业积极性。其二,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升级,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要素,吸引外出务工农民返乡创业,在政策的支持下带动贫困地区的就业。其三,提高扶贫产业的关联度,将产业相融合形
[参考文献]
[1]苏畅.“精准扶贫”中财政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基于对贫困人口经济帮扶视角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8(06).[2]吴碧波.农民工返乡创业促进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和现状及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01).
[3]胡豹.金融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研究[J].企业经济,2012(01).
(上接180页)后让、长期租赁、弹性出让等方式。
(2)缩减土地出让收入中政府收益部分。土地出让收入除弥补征地、拆迁、一次开发成本外,还有政府净收益。适当压缩计提资金是降低土地出让收入的路径之一。压缩的途径:一是合并同类资金并下调计提比例,如可考虑合并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并下调计提比例;二是地方政府计提比例高于国家的,下调至国家确定比例;三是考虑取消部分计提资金项目。
(3)给予土地税费征收优惠。一是鼓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如对符合规划、不改变土地用途的前提下,现有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用地容积率的,包括通过厂房加层、厂区改造、内部用地整理等,地方政府可考虑不再征收土地价款。二是扶持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如对于传统产业主体本身通过延伸产业链、拓展上下游业务范围进行融合发展的,应允许给予土地使用税税收返还等优惠政策。
(4)通过灵活管理土地利用方式给予企业优惠。如对于闲置划拨土地上的工业厂房、仓库等用于养老、流通、服务、旅游、文化创意等行业发展。允许企业在一定时间内可继续以划拨方式使用土地,暂不变更土地使用性质。这些政策或做法实际是利用灵活的土地管理方式,让渡了政府可收取的地价款。这些政策目前多为原则性意见,需尽快转化为可操作的具体措施,如不变更土地使用性质的年限应与个体行业的生命周期吻合,同时应经过科学的程序论证,避免政府单方提出过短或过长的期限。
(5)继续降低征转用地收费。2015年国家已取消各级的征地管理费,2018年省级取消了坝区耕地质量补偿费。其他项目也应考虑取消或调低征收额度。
(6)适度放宽管制,多方分担开发成本。除土地一级开发市场外,在土地二次开发市场中探索实行灵活的土地开发方式。如一些地方探索的鼓励原土地使用者以合资入股的方式进行共同开发等做法,一些地方政府探索建立工业转型升级用地开发资金的做法,都有助于促进增加工业用地供给,降低用地成本。
总之,降低土地出让收入利大于弊,虽然会给地方政府短期内带来剧痛,但有利于实体经济的稳步投资发展,有利于地方政府转变职能,重新定位,有利于保障土地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和长足发展。
只有降低土地出让收入,控制规模过度膨胀,才能遏制城市发展过快带来的“后遗症”,促进城市转型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才有利于节约用地和保护耕地,促进城市与大自然协调发展,不断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尤其能解决人民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缓解就业、就医、升学、社保等方面的压力,使城市发展不断走向人性化、科学化、和谐化。
[参考文献]
[1]李文斌.城市土地出让的收益分配与土地市场效率[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7(03).
[2]龙开胜,石晓平.土地出让配置效率与收益分配公平的理论逻辑及改革路径[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8(05).
-17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