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韩波
来源:《现代畜牧科技》 2017年第5期
摘要::随着黑龙江省畜牧经济的不断发展,江川农场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显著,既满足了市场需求,也为养殖户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一些常见的牛病也呈现出高发态势。及时有效的加以防治这些疾病,是保证牛群安全、确保养殖效益的关键措施之一。现对牛炭疽病的病原、传染源及传播途径、流行特点、发病症状、诊断、防治方法等加以阐述。
关键词:牛;炭疽病;症状;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 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9737(2017)05-0070-01
1 病原
牛炭疽病是由于动物体内携带炭疽杆菌引起的,是一种不运动的革兰氏阳性大杆菌,也是体型最大的致病菌。在动物体内多呈短链状,但在培养基中能形成数个或数十个的长链。该致病菌繁殖体抵抗力不强,置于培养皿中煮沸3~6 min即会死亡。夏季高温腐烂的情况下,24~96 h内死亡。但该菌芽胞的抵抗力却非常强,阳光直接照射下可生存4天,干燥环境下可保存10年,在土壤里能存活30年。
2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牛炭疽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及带菌动物。病畜、带菌动物处于菌血症阶段时,其分泌物、排泄物、破溃部位的渗出液等都含有致病菌。病死的动物尸体内也含有大量的炭疽杆菌,也是重要的传染源。因此,对病死尸体要处理得当,避免污染环境,从源头减少传染源。
病菌主要经消化道传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和呼吸道吸入带有炭疽芽孢的空气感染。人类也可感染炭疽病,主要是通过接触而感染,如接触了被污染的皮毛、病畜产品等。另外被吸血性昆虫叮咬后也可传染;被污染的土壤、水源及牧场会成为长久的疫源地。
3 流行特点
牛炭疽病在炎热的夏季发病率较高,盛夏季节吸血昆虫多、雨水较多、江河泛滥时易发生传播。牛、羊等家畜感染后,呈现出发病急、病程短的发病特点。杂食动物和肉食动物受感染的几率虽然较小,但也是病菌的主要携带者、传播者。牛炭疽病可呈地方流行,在老疫区一般呈散发。
4 发病症状
牛染病后多为急性型,病程1~2天。病牛体温升高至41~42℃,并伴有精神沉郁、食欲不佳、呼吸困难,可视黏膜有出血点,瘤胃臌气,腹疼,全身战栗等症状,严重时昏迷,1~2天死亡,死前鼻口耳孔等出血。病程较长时可持续2~5天。颈、胸、腹部的皮肤呈浮肿状。解剖死牛可见脾肿大、血液凝固不良、脾髓及血如煤焦油状等病理状态。
5 诊断
因牛染病后多为急性型,给诊断增加了一定的难度。
初步诊断法:①细菌检查。将血液、病变组织和淋巴结做成涂片,用显微镜观察是否有炭疽杆菌。②外观症状。细心观察牛体,有无鼻、口腔、肛门等处有凝固状态不良或色如煤焦油状的黑色血液。③体查。检查牛体有无淋巴结炎、败血脾等症状,出现出血的部位是否位于黏膜、浆膜处。经过初步诊断后再通过实验室诊断、镜检、动物接种、串珠实验等进行确诊。
6 防治方法
疫苗免疫。在常发该病的疫区及受威胁的区域,必须要每年进行疫苗免疫1次,无毒炭疽芽胞苗、Ⅱ号炭疽芽胞苗。用量都为1 mL,但注意无毒炭疽芽胞苗1岁以下用量减半,Ⅱ号炭疽芽胞苗注射用量则不分年龄。接种后14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1年。
管理方法。要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增强牛群自身抗病能力。寒冷的冬季,既要保证舍内温度,更要保证空气质量,避免牛群在空气污浊、卫生不佳的环境里生长。精心饲养,细心观察,一旦发现有初始症状的牛要立即隔离、进行初诊,再通过实验室进行确诊。
防治方法。确诊病情后立即上报相关单位。第一时间封锁现场,加强消毒并紧急预防接种,用10%氢氧化钠消毒疫区。将用具、饲料、垫草、粪便等进行焚烧。养殖人员的服装、鞋帽也要彻底消毒,并控制人员流动。工具、服装可煮沸消毒,或用0.1%升汞液浸泡消毒。严禁将死牛尸体随意堆放或丢弃,不能图一己方便将其抛人江河、田间等处,造成菌体污染水源及环境。必须要将其深埋或焚烧处理,从源头减少疫病的传播流行。对种牛可用抗炭疽血清和磺胺、青霉素治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