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殿堂——浅谈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语文学 引领学生走进美的殿堂 一浅谈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吴忠华 (福建省福清龙华职业中专学校,福建福清3503 ̄) 【摘 要】语文教材中那些文治兼备的古诗词作品,凝聚了历代诗人的情感与智慧,跳动着朴素优美的语 言和意蕴美感,负载着美育的重要任务。因此,在充满人性之美的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美育,不但可以陶冶学生的 性情,给人以“真”的启迪,“善”的激励,“美”的享受,而且还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最终促使古诗词 教学全面实现语言教育和人文培养的双重目的。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意象;情感;人格;美育 审美教育是能够达到培养和发展受教育者的感性能力,培 养健全高尚的人格,塑造自我完美理想人性这一目标的最直接 途径。因为审美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审美体验的过程,它强调 如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气势磅礴,一气呵成;“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 (《古风》)描绘光阴流逝和人事变迁之快,更是一泻千里;“白发 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貌似不合理却合情。 的是“韬养”,在教育过程其主体一直是处于激越的情感体验之 中,全身心的投入和主动参与可以让主体体验美好,体验快乐, 体验高尚,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创造力 及自我完善的能力。 杜甫的《登幽州台歌》是最激动人心的悲慨之诗。诗人怀着壮志 难酬的极度悲愤,登上城楼,泫然流涕,感慨万端。面对着悠悠 苍天,茫茫大地,用如椽之笔,勾勒出过去、现在、未来的连绵不 那么语文古典诗词教学又与审美教育有什么关系呢?教材 中那些优秀的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无论从内容到 形式,都给人以美的享受,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文学精品。 语文古诗词教材中蕴含着极其丰富、广泛、深刻的美学内容,从 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审美情 趣、审美要求和审美理念。因此,古诗词为实施美育提供了极有 断的时问图卷,描绘出浩如烟海的宇宙空间画面。他的悲壮具 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使其沉郁获得深厚的情感和崇高的价值。 又如,王维的山水诗有闲、静、淡、远的特点。“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 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鸟鸣涧》)这里没 有城市的喧嚣、纷争,没有外界的纷扰,只有大自然的恬淡安宁 与山水花鸟的勃勃生机。诗人笔下的大自然,律动着强有力的 价值的审美源泉。作为语文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过程应当注重 进行美育渗透,善于唤起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文化审美、鉴 别和判断能力,引领学生走进美的境界,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 审美心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得到思维锻炼和审美教育, 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一脉搏,回旋着令人向往的音律,震荡着动人心弦的灵魂,大自然 已完全被人格化了。此时,大自然就是诗人自己,它反映了诗人 恬淡的心情。 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语言艺术 的熏陶,力求准确地理解作品的内涵,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中表 现出的丰富优美的情感,激起学生心中美好的情愫,从而促使其 深切体味祖国语言的丰富、优美及其表现力,使学生在强烈的情 、品昧语言美。赋予学生美的感知 古诗词的美总离不开语言美。语言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 韵律美,是诗歌艺术不可或缺的审美要素。古诗词中作者善于 运用朴素优美、自然和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音乐性语言,鲜明 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唤起读者对自己所展示出的生活形象 与所描绘出的景象引发美感,从而让读者得到美的熏陶,获得 感体验中理解课文的美,获得启迪和教益,达到美育的目的。 二、鉴赏意象美。激发学生美的想象 在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要力求借助艺术形象来唤起 学生的美感去鉴赏美。中国古诗词中的“意象”常常是以“具体 物象”或“视觉表象”为本,表现出具有多重可解性的复杂情绪。 所谓意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意”与自然界的客观 美的享受。因此开掘文学作品中美的源泉是语文审美教学的有 效措施。语文教师在授课时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语文 课中的美是一种语言艺术的美,在培养学生具有美好思想感情 的同时,更要教育学生理解课文所用的精妙的语言艺术,优秀 的文学作品总是以生动优美、精炼含蓄的语言塑造深邃优美的 “象”融合为一体就构成了诗词的意象。意象的本质是寄托隐 含、委婉不露,诗人不直接言意而将意寄托隐含在象之中.意和 象必具有某种联系才能构成意象。意象是诗人独特的审美创造 意境,尤其是古诗词往往要用有限的文字表达无限的内容。 [作者简介]吴忠华,福建省福清龙华职业中专学校教师。 0 o ‘,1 塑墼鎏 。 成果,同一个象,对于不同诗人和同一诗人在不同时空,可以寄 托不同的意。自然对象自进入文学艺术领域之日起,它就指向其 本身以外的某些意旨。在古诗词的创作和发展中,许多人的主观 感情被逐渐固化在一些事物上,用来表现特定的场景和寓意。 如:落“花”流“水”表达愁情别绪,见落“花”让人伤感、悲 怜,望流“水”惹人愁绪,因此,在古诗词中常用落花流水来表达 作者的忧情别愁。如:“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 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花自飘零水自 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愁似春水,花自流,作者 的忧愁情绪跃然纸上。 又如:对云思友,睹月怀人。“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 溪。”(《谪仙怨))写出了与友人别后空间距离与内心思念的交 织,渴望悠悠的白云能把自己的思念之情捎给千里之外的友 人。“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恨别》)杜甫借白云 明月表达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至于对月思人就更多了,“杨柳 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雨霖铃》)本是 良宵美景,但对离人来说却最容易触景生情,勾起相思的痛苦、 离别的愁思、孤居的孤凄。可见,意象是创作者在作品创作的过 程中运用联想等艺术手法表现出的客观物象和主观情意的统 一.是读者在阅读接受中通过语言文字所感受到的客观物象和 主观情意的统一。因此,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刻意去引导 学生进行一种按照一定的目的、自觉进行的审美想象,这一点 很重要。因为,“没有审美想象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审美实践活 动”。只有进行这种再造想象,才能再现形象、激发情感,也才能 使我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从而获得审美感受。 可见有了意象意义的深层潜伏,才使得中国古典诗词的意 蕴咀嚼不尽、欣赏不完。意象的蕴意也许就是中国古典诗词魅 力无限的一个组成部分,这富有艺术魅力的美的意境,对学生 的理智、情感和整个精神世界的健康塑造,往往有着很大程度 上的影响。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挖掘出教材中的 审美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使学生感悟到作品中的真、 善、美;善于指导学生去充分理解课文中的美的形象,将学生带 进作者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去,与作者产生共鸣,让学生充分感 知蕴含在课文中的人物美;善于抓住课文中人物的灵魂美陶冶 学生的心灵,指出作品中人物的美丑,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通 过培养学生鉴别真伪、善恶、美丑的能力,促成学生健康审美观 的形成。 三、感悟人格美。塑造学生美的人格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人间词话》)况周颐也 说:“情真景真,所作必佳。”(《蕙风词话》)可见古诗词的景与情 二者之问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许多作者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写 景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写人,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写作目的。因 此,我们在分析古诗词时,不但要引导学生领略古诗词中的意 象美,还要引导学生跳出诗词意象,由景理情,去发掘作者描绘 9  ̄,ara 自然的深层内涵,接受作者情感的熏陶,培植具有积极的人生 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生活情趣、优秀的道德品质、高雅 的文化品位和高尚的审美情操,从而建构健全的人格。 如王盂的山水诗,人与自然化为一体,与自然处于同一律 动中。大小谢的山水诗,人在山水中恣兴漫游,是自然的观赏者 和串联山水的线索。柳宗元这类山水诗,将山水拉上与人同等. 提高了山水的品位,成了人格生成的土壤。王盂着眼于自然与 人的和谐,柳则着眼于人超拔于自然之上。如《渔翁》:“渔翁夜 停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 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平淡朴实的语言,悠然 清新的意境,让人在山水中有种乐而忘返念头,其实诗的重心 在人而不在物,并没有把主体精神淹没于山水之中。诗中自炊 自宿、我行我素的渔翁,其独来独往的生活情趣正是遗世独立 的理想人格的象征。 文以载道,言为心声,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十分 丰富的美育内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应当只是传授知 识,教书育人的同时还要努力地对学生进行美育和德育教育, 培养学生具有美好的思想感情、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 情趣也是教学古诗词的主要目标之一。这是因为凝结在文章里 的高尚思想,通过教师的激发,可以点燃学生脑海中的思想火 花;倾注在课文里的美好情感,通过教师的情感陶冶,也能拨动 学生内心深处的感情心弦。我们应该在教学中引领学生走进古 诗词殿堂,聆听古代优秀诗人们的足音;带领学生漫步古诗林, 认识、了解诗人,与他们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体验他们的情感 美,就能探寻到他们的灵魂与独特的人格魅力。 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古诗在我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 地位,作为一名教师引领学生走进古代艺术殿堂,去品味古诗 词的语言美,鉴赏古诗词的意象美,感悟古诗词的人格美,是我 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法国大雕塑家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 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师应该是美的使者,应 将美育渗透到古诗词教学活动中去,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 趣,丰富学习古诗词的内涵,增强古诗词教学效果。同时,适时 地引导学生品味美、感受美、享受美、展示美,学生就会逐步形 成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提升自身欣赏自然 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能力。让自己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限度 地发挥。 【参考文献】 【1】华生,唐丽琴.寻求教学中的美【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235. 【2】蒋国忠.大学美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126—127. 【3】刘国琴.古典诗词中“水”的常见意象[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05,第7卷(4). 【4】赵惠霞.古典诗词中的“水”“花”意象探析【J】.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第33卷(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