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育人理念的工匠精神培育研究
——以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金淑芳,李 志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摘 要:在新的历史时期,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基于产业转型升级和自身学科属性的发展需求,在人才培养中日益强调对于“工匠精神”的培养。该专业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不断探索教学模式创新,通过大师工作室制度、项目化教学、现代学徒制以及工作坊教学的实践,开展更加精细化、有针对性的教学探索,为“工匠精神”的塑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培育土壤。 关键词:协同育人;工匠精神;教学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129(2018)01—0011—05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正式提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成为中国产业未来发展和企业精神的重要文化价值取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其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企业的人才需求就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以“工匠精神”培育为目标,高职院校从专业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多元角度入手,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探索与实践。“工匠精神”做人做事的精神,政府工作报告中对“工匠精神”的强调,反映出其在现实环境中的缺失和未来发展的渴求,如何培养“工匠精神”,是摆在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属性与“工匠精神”之间具有传统的紧密联系,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才能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创造更好的环境。
(一)服务产业转型发展的现实需求 一直以来,服务于区域产业经济文化的发展,是中国职业教育立足的根本。近年来,从整体的产业发展现状来看,中国企业一方面对于产品质量和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另一方面却面临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短缺、高技能人才依旧缺乏的现实境况。基于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大环境格局,高职人才培养也面临着转型与升级的新挑战。
艺术设计专业隶属于文化创意产业业态。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腾飞的这些年,也是文化创意产业急速发展的时代,从2006年到2016年的十年间,文化创意产业所属的第三产业从39.4%上升至51.6%,呈现逐年上升的态势,并已占据了中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半壁江山。艺术设计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以为企业提供设计服务为立业之本,随着中国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化调整,艺术设计相关行业在迎来巨大发展契机的同时,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挑战正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品牌”进发的过程中所必须的,从技术创新、
一、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育“工匠精神”的诉求
收稿日期:2018—02—01
基金项目:2015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协同育人平台建设研究”,项目编号:GDJG2015272;广东省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5年度课题课题名称,项目编号:GDXLH15ZD002。 作者简介:金淑芳(1980—),女,湖北宜昌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11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 第1期
提高品质到建立品牌,“中国制造”正在经历痛苦的裂变,而应对这一需求变化,中国设计亦无法再以复制粘贴、西为中用的简单法则去应对越来越高的设计服务需求。产业的转型升级,亦是一次人才的转型和升级。中国设计人才的培养必须找寻自身的文化根基和行业守则。培育具有严谨执着的做事态度、精益求精的技能标准、创新发展的艺术精神的高素质高技能创意型人才,将是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
(二)符合艺术设计专业的发展需求 “工匠精神”中的“工匠”二字,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所谓“工匠”者,指有工艺专长的匠人,其中包含了画匠、木匠、石匠、泥水匠以及染匠等[1]。进入到20世纪初,人类社会从手工业时代逐渐发展至机械化制造时代,伴随着西方市场经济环境的不断完善,传统的手工艺者就逐步演化为设计师,并开始出现专设的设计类院校——包豪斯,由此拉开了设计学科化教育的序幕。学科化教学的优势是通过集体教学快速培养了大批为企业提供设计服务的专业人才,然而,与此同时,却泯灭了传统手工业时代师徒制培养格局下所追求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进入当代社会,市场经济逐渐从工业时代的大批量生产模式向计算机信息化时代的小众化、高质量以及个性化生产服务模式转变。李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2]的指导思想,也正是在这样的产业发展背景下提出的。随着企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其对于人才的需求势必发生改变,因此,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从大众化向精细化转向。然而,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难以对学生进行手把手式的个体教学,学生培养流于一般化,虽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却不具备向“高深尖”自我发展的能力。重寻“工匠精神”文化根基,开展恰当的教学探索,符合艺术设计专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谈及文化根基,可以同时反观当今世界设计国度中的佼佼者们,看看他们的设计文化中,最为宝贵的精神是什么。拥有古驰(gucci)、阿玛尼
12
(Armani)、兰博基尼(Lamborghini)等众多世界知名奢侈品牌的意大利设计,同时也是拥有最好的手工艺传承传统的设计国度,手工打磨、精工细作成为优良设计的重要品质保证,并赋予了产品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严谨的管理模式和质量要求下的德国设计,从来就是高质量的代名词,全球三分之二的国际机械制造标准来自德国[3],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执行标准不仅成为德国设计的准则,甚至成为了全世界对于德国民族精神的共同认知。而在拥有高达两万余家超过百年历史企业的日本,其中90%的百年企业,长期以家族中小企业的形式延续发展,这些企业世代专注于某一门类的工匠技艺,不断的求精与创新,国家的传统技艺由此得到良好的积累和传承,让专注一门手艺的工匠精神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部分。[4]这种专注和执着的精神,亦是京瓷、丰田等众多日本知名企业的生存操守法则。无论是意大利、德国还是日本,他们的经验都在告诉我们,严谨、执着、精益求精的精神正是铸就其优良的设计品质和产品质量,让企业百年不衰的关键性因素,而这些精神品质,一语概之,正是今日中国所提倡并弘扬的“工匠精神”。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设计亟需提品质、优质量、求创新,这需要高度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担当,需要坚韧和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更需要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任何一门技能,要想做到极致,都需要“工匠精神”。脱胎于传统工艺美术业的设计行业,发展的是技术手段、创作手法和风格形态,不变的应是传统工艺匠人那一颗恒久不变的“匠心”,一颗精雕细琢、力求巧夺天工的守艺之心。没有文化支撑的中国设计,又谈何中国设计,中国设计文化的源正是这“工匠之精神”。
二、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培育“工匠精神”
的发展路径
“工匠精神”的内涵包含了师道精神、制造精神、创业精神、创造精神以及知实践精神五种精神特质,[5]均是做人做事的态度的一种内化。在传统的师徒制传承环境中,师傅在传授技能给学徒的同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 第1期
时,也将自身严谨认真、专注细致、诚信友善等优良的个人品质传递给了学生,许多的工艺门类和从业精神得以传承发展。那么,基于学院学科化的教学载体,又能以何种方式去强化职业道德,健全职业素养,提升职业技能呢?其做法,必须是打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以协同育人理念为引导,开拓教学途径,改善教学方式,从而走出一条培育英才,追求卓越的宽口径人才培养之路。
(一)引入大师级专业导师,建立“大师工作室制度”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建立的“大师工作室制度”,是利用社会优质资源,以“大师”为核心构建的一种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大师”成为整个工作室开展工作的领导者、传授者和品牌形象。“大师工作室制度”的广泛开展,具有艺术设计专业特有的专业领域特点。就中国设计教育而言,一直都面临着中国的传统民艺传承这一学术课题,如何更好的通过教育力量推动中国传统民艺的发展,让中国传统民艺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芒,这既是一个设计学科的艺术性问题和教育难题,更是一个社会学角度的文化性问题。正是在试图关注、运用和传承中国传统民艺的过程中,中国一批高职艺术院校,运用开放性思维,通过“大师工作室”制度,开展协同育人、协同创新,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携手“中国现代蜡染艺术之父”刘子龙先生,建立了“刘子龙蜡染艺术创意工作室”;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创建了“钟连盛景泰蓝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6];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则分别成立了由湖南省陶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永平全面主持的“黄永平陶艺大师工作室”,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绣代表性传承人刘爱云主持的“刘爱云大师工作室”以及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小郁竹艺代表性传承人刘宗凡主持的“刘宗凡小郁竹艺大师工作室”[7]。还有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先后建立了“陈新华大师工作室”(陶瓷类)、“蒋云花大师工作室”(浦江麦秆画)、“徐裕国大师工作室”(婺剧戏服类)三个大师工作室。
这些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院校通过大师工作室建设,将工艺美术大师引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中。进入工作室学习的学生,不仅能够得到该领域中优秀的大师级工匠的亲身传授,更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级工艺师对于工艺技法和做事态度的要求。这些精工细作的手把手式的学习模式,都是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很难获得的一种人生体验。大师们专于一域、专注一生的艺术精神,成为了学子们最好的学习示范。与此同时,许多后继无人的地方传统文化、工艺、技法被引入课程教学,并通过教师们的参与成为科研创作的重点,在服务地方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加强了专业与社会的联系,真正做到了兴地方传统工艺、显时代设计特色的发展目标。
(二)与企业协同,开展项目化和现代学徒制教学
“工匠精神”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从业者的职业综合素质的体现。落实到人才培养环节,则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任务中去强化相关能力和素养。一直以来,与行业企业联系紧密的高职院校,都将校企合作作为办学的核心,时至今日,这一理念仍将是中国高职教育办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按照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对接原则,与企业联动将真实项目引入教学实践,实现课程与生产相结合,在项目化教学的过程中,去打通专业课程的教学要点,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践、社会服务的一体化,让学生在“做中学”,才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提升,拓展学生的职业适应面,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建全学生的职业素养。由此,才能真正将“工匠精神”之一育人理念落到实处。
“工匠精神”中所包含的精益求精的做事态度和不断创新的卓越能力,必须在具体的项目中不断磨练和锻造。学校在将企业的真实项目引入教学的同时,也将企业的评价标准引入了课程评价标准中。学生的学习成果不再是完成某一课业的虚拟目标,而是必须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导师、专业教师、合作同学以及客户代表都将参与到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成果的督促和评价中去,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主动性,
13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 第1期
增强市场竞争意识具有极佳的教学效果。正是在一次又一次的真实项目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学生逐渐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端正了工作态度,从而去主动建构自身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职业岗位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以为企业提供设计服务为专业发展目标,专业学习与企业项目联系紧密,彼此之间有很好的互利合作关系,因此具有开展项目化教学和现代学徒制培养的天然需求和优势。例如琼台师范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立足海南本土设计人才培养,配合海南本地旅游资源开发,不断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共育人才,目前已经和五家企业共建了校内外设计与制作实训车间(基地)——海南威旭隆装璜设计工作室、海南亚斯特服装设计创意工场、海口威扬传媒创意设计工作室、海口福海椰雕工艺坊和三亚崖角动画制作基地等,让学生在常态化的项目化教学实施过程中,完成专业教学、实训和实习。而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与上海进念建筑设计有限公司达成现代学徒制合作培养协议。在人才培养中,以项目为核心,构建开放性的学习环境和师徒式的师生关系,采用职业化的管理模式,将学习内容与未来职业能力培养全面结合,探索与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无论是项目化教学,还是现代学徒制,都是依照企业的职业规范、岗位工作流程和考核标准来要求学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实现从学生到员工的身份转换,从而真正做到职业技能达标,职业素养过关。“工匠精神”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得到了强化。
(三)跨专业、跨院校协同,开展工作坊教学 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创新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延伸” [8]。任何一个时代的伟大工匠,都不仅仅是要学会师傅教的,更重要的是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否则,谈不上是一流的伟大工匠。在当下的创新创业时代,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这亦是“工匠精神”发展的更高要求。艺术设计作为文化创意业态,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门需要在创新中求生存的行业,因此,许多企业在与高校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所看重的不仅是能够满足其用人需求的人
14
才,更看重的是高校的创新研发能力。因此,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在进行教学科研活动时,不光要以行业企业的职业标准为依据开展教学,更要具有学科的引领性和前瞻性,在具有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学术氛围的校园中,跨院校、跨专业开展学术性交流与碰撞,以此去打造学生的创新素养,从而培养出既具备高超的职业技能,又具备多元创新创意能力的新一代“工匠”。
“工作坊”教学是在高职艺术设计专业开展较多的一种教学形式,其教学时制较短,通常由教师团队依据当下的某一热点社会问题或学术命题拟定创作主题,然后跨专业跨院校组建起工作坊合作团队,在固定的教学时间内,不同专业院校的师生彼此合作,共同完成一项创意研发任务。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就连续开展了肖勇工作室“可持续发展”系列工作坊、刘子龙蜡染艺术系列工作坊、腾讯魔鬼训练营、字在工作坊等项目,通过这些工作坊项目,来自国内外不同院校的师生代表、企业专家与专业大师们共同学习,脑力激荡。这些工作坊立意不同,形式丰富。在这里,同学们既会参与到来自专业前沿的创意研发型项目,接受来自国内外一流院校教授专家的亲自指导;也会面对来自企业的实战项目,通过参与实际项目的教学实践,缩小在校学生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距。
[9]
这些工作坊,打破专业界限,跨界学习,融合平
面、产品、空间等不同专业,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分享,通过跨界性、渗透性的教学实践,共享互赢。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突破专业教学局限,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创新,创意能力得到切实提升。
综上所述,“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中国未来产业发展的需求,也是中国社会文化沉淀和民族精神塑造的时代需求。中国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院校以协同育人理念为指导,所开展的大师工作室制、项目化教学、现代学徒制以及工作坊等教学形式,拓宽了教学平台,极大的丰富了教学模式,是他们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弘扬地方传统工艺美术文化、遵循专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自主探索形成的颇具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他们通过协同育人,将一流工艺美术大师的技术力量和人格精神、企业的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 第1期
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不同院校专业的资源力量引入至教学中来,为中国设计产业一流原创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创新的教育发展思路,为学生的技能训练、创新精神以及职业素养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培育土壤。只有通过这些扎扎实实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才能将“工匠精神”的培育落到实处,培养出属于中国自己的新一代大师级“工匠”。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工匠[EB/OL].http://baike.baidu.com/. [2]新华网,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2016-03-05)http://news.xinhuanet. com/fortune /2016-03/05/c_128775704.htm.
[3][4]郭线庐,赵战.重振工匠精神 让中国设计赢得世界尊重[J].装饰,2017(1).
[5]李宏伟,别应龙.工匠精神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培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5(8).
[6]陈超,孟曦.传统金属工艺工作舫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研究[J].新丝路(下旬),2016(9). [7]范果.对接文化产业发展与提升 构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体系——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J].艺术教育,2016(5).
[8]万钢.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两者是相互联系的[EB/OL].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 2016lh/2016-03/10/c_135174872.htm [9]周利群,吕晓萌.高职艺术设计教育协同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设计之都创意研发中心”为例[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
On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pirit Based on the Idea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Art Desig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JIN Shu-fang
(Shenzhen Polytechnic, Shenzhen, Guangzhou 518055, 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historical era, art desig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its own subject nature, this major emphasizes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 spirit more and more. It takes the idea of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as its teaching guide and explores the innovation of teaching modes ceaselessly through the systems of Master’s Studio, Project Oriented teaching, Modern Apprenticeship, and Workshop teaching mode. The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s more refined and better targeted teaching strategies to create a better condition and a better soil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 spirit.
Key words:collaborative education; craftsman’s spirit;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s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