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中国石拱桥 1. 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教学目标 2. 列出文章结构,领会文章的内容。 3. 激发学生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教学重点 1. 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难点 课后思考练习题三,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教学准备 1.小黑板 2.有关桥的图片 课时安排 2 教 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上课日期: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 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过程 我们常常用桥梁来比喻友谊,因为是友谊就像桥一样把两个人连了起来。可见桥是在没有路的地方搭起来的路。根据史料和考察,在原始社会,我国就有了独木桥和数根圆木排拼而成的木梁桥。河北赵县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第一座采 用弓形拱的敞肩拱桥,欧洲在赵州桥建成七百年后才采用弓形拱的。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一.活动(一)简介作者 茅以升是我国著名的桥梁专家、教育家、社会活动有。他主持设计的钱塘江大桥,是我国第一座由中国人自己设计的铁路公路两用桥;他还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大桥——武汉长江大桥的建造。本文最早以表于是1962年3月4 日《人民日报》,文笔通俗易懂,为读者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史上的辉煌成就,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二.活动(二)检查预习 1. 查字典,给加点的字注音。 弧形 拱桥 陡坡 匀称 惟妙惟肖 2. 读了本文,你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以及赵州桥和卢沟桥的不同之处? 1 年 级 中二 备注
三.活动(三)初读课文,看看作者写出了石拱桥的什么特点。 1.提示:请同学们找出哪些段落是写赵州桥的,哪些段落是写卢光沟桥的?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一,填空。 2.学生读,填空,教师巡视指导。 四.活动(四)总结: 名称 位臵 修建年月 结构特征 赵州桥 横跨在河上 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面三刀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4全桥结构均匀。 卢沟桥 位于永定河上 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 由11个半圆形石拱组成,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是一座联拱石桥。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 第二课时(上课日期:____________) 一、教学目标 1. 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2. 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 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理清文章结构。 2. 以形象的语言介绍一种事物。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 复习上节课学过的内容 1. 说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二.活动(二) 细读全文,理解作者是怎样说明石拱桥的特点的。 1. 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举了两个例子,一个赵州桥,一个卢沟桥,这种说明方法叫做——举例子。 2. 在写赵州桥和卢沟桥时,作者列举了许多精确的数字,这种用数字来说明事物的方法叫做——列数字。 3. 为了让人们更清楚的认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作者的语言很具有逻辑性,例如课文第五自然段,在写赵州桥时,先介绍了桥的长度、宽度、设计施工的精巧。再分四点用数字分别说明。层次性很强。 4. 作者在介绍两座桥时,既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又注意到了它们之间的不同点,请同学们找出来。(共同点是都介绍了地点,修建年代 ,及它们的结构特点。不同点是在介绍赵州桥时顺便说明了桥的设计者,介绍卢沟桥时作马可•波罗的话来赞扬其高度的技术成就和艺术价值,还介绍了卢沟桥的的特殊历史价值。这不但使行文有所变化,而且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三.活动(三)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最后两段。 1. 第九段写什么,怎样写?(文章又分三点解释了到得如此辉煌的建筑成就的原因。先写……再写……最后写……) 2
2. 最后一段写什么,怎样写?(介绍了解放后我国石拱桥的修建情况,列举了我国修建的世界最长的独拱石桥——‚长虹大桥‛、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钢筋混凝土拱桥——(双曲拱桥等,说明了我国桥梁事业取得的巨大成绩。 四.活动(四) 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行文简洁、用词准确的语言特点。(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二) 五.活动(五) 联系课后思考练习题三,引导学生用打比方的方法,把要说明的事理解释清楚。(我们常说用白纸写黑字,黑板其实就是一张黑色的纸,用白色的笔来写。我们把一张黑色的纸放大,再挂起来,就是一张黑板。) 教学后记: 12 桥之美 1. 积累‚美感、史诗、驻足‛等词语,并练习用词造句。 教学目标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 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1.理解桥美在何处。 教学重点 2.揣摩文中富有个性色彩的句子。培养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教 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上课日期:____________) 一、教学目标
3
年 级 中二 备注
1. 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2. 理清全文思路,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理解课文所介绍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说明方法,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设计(一) 桥是充满魅力的一种建筑,它集实用功能与审美价值于一身。生活中少不了桥,而且桥本身的美以及它给人的丰富的联想和感受,使桥历来都是文人画士笔下的宠儿。作为中国现代著名的画家,吴冠中先生用他那充满诗情画意的笔为我们介绍桥之美,让我们一同欣赏《桥之美》。(板书文题) 设计(二) 桥梁专家茅以升笔下的桥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在画家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随着画家的构图框,对‚桥之美‛进行一番新的审视与追寻吧! 二、活动(一)明确说明对象,把握对象特征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 (1)在作家看来,‚桥‛美在何处?请画出揭示‚桥之美‛的文句。 (2)你对此有何感想,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3.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力求人人发言,个个参与,然后以小组组长为本组代言人,进行全班交流。 明确:(1)课文揭示‚桥之美‛的文句有以下几句:‚‘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诗境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我之爱桥,并非着重于将桥作为大件工艺品来欣赏,也并非着眼于自李春的赵州桥以来的桥梁的发展,而是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矛盾的发展促成戏剧的高潮,形象的重叠和交错构成丰富的画面,桥往往担任了联系形象的重叠及交错的角色‛‚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这些文句揭示了‚桥之美‛的含义。 (2)学生从中得到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有的领悟到:桥梁除了具有实用功能外,还具有审美功能。有的领悟到生活周围本身就有饱含画意的景致,只是自己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的同学领悟到:文中讲究对比、变化、和谐等,不光适用于发现、欣赏、品味‚桥之美‛,还可以把它们作为通用的原则对某一处自然风景及室内布臵进行一番美的品评。有的领悟到:孤立的美固然很美,但与周围环境和谐交融才是美的极致。…… 三、活动(二)把握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默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理清说明顺序。 (1)教师提示:可以先逐段概括内容要点,再把内容相近的段并成部分,把全文划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部分,归纳出每部分的大意,将这些大意依次衔接起来,就形成了全文的思路,也就得出了全文的说明顺序。 (2)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概括段意,理清行文思路。 (3)同桌之间交流看法。 (4)教师选三位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 明确:画家眼中的桥的特殊美感,概括地说,是桥在不同环境中,起着各不相4
同的形式作用,即具有不同的美学效果。 为了能让普通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个观念,文章从大家熟知的‚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入手,首先摆出一个看法:它‚固然具有诗境之美,其实更具有绘画的形式美‛。接着以粗笔勾勒、大块涂抹的方式迅速将小桥、流水、人家提炼成构图所需要的块、线、面,并把它们搭配、组合起来,构成画面,强调桥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然后又大而言之,指出桥在江南水乡和水上城市威尼斯同样在构成当地特色美景上不可或缺。 接下来作者强调不着眼于从桥自身的结构来欣赏‚桥之美‛,而是更着迷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为下文张本。 课文随后采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选用四个例子——石桥与苇丛的配合,石桥与细柳的合作,在背景烘托下的长桥之美,险峰、急流映衬下的风雨桥——说明桥在外观、材料与所处位臵上各不相同,而都能和周围的景物既形成对照又不失和谐。 然后,作者比较概括地写桥普遍具有的形式作用:联系形象的重叠与交错。这是对‚桥之美‛的进一步补充。文章以《清明上河图》里的‚虹桥‛及乡间小桥为例,指出通过桥能构成丰富的画面。此后作者宕开一笔,结合具体实例谈桥与周围景物要互相衬托、呼应的问题。 最后收束全文,用一句话总结上文,回应文章的标题。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整理形成板书。 多媒体显示: 四、活动(三)揣摩语言,体味本文语言的个性色彩 1.多媒体显示: 体味下列句子的情味。 (1)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2)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3)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4)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学生品读这些句子,欣赏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教师选四位同学品评这些句子。 明确:(1)苇丛是不会感到‚发闷‛的,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已全身心融入周围环境,或者说自己已成为环境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2)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雨霖铃》中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3)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4)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5
2.学生自己在文中另外寻找一些充满诗意、语意蕴涵丰富的语例,品读赏析,感受其鲜明的个性色彩。 五、活动(四)较阅读 本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说明文有很大区别,试具体说明。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从两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语言特征等角度进行比较、评析。 学生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一些具体例子。着眼于桥的美学价值,发掘桥在不同环境中所产生的美学效果。文章语言优美,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较为规范的说明文。它说明对象(石拱桥)分明,特征(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成就突出)清楚,顺序合理,语言平实自然而又准确、严密,说明方法(举例子、引用、列数字、打比方等)得当。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表格使其更加清楚,表格设计如下: 比较篇目 说明对象 着眼点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语言特征 中国石拱桥 桥之美 学生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关内容,充分理解规范说明文与科学小品的区别与联系,全面认识‚说明文‛这种文体。 六、课堂练习 多媒体显示一幅山水画,画面上有高山、流水、长桥、树木、薄雾。要求学生运用对比、变化、和谐的美学原则来品味、欣赏画面美,并模仿课文第4段的写法把它表述出来。 学生观赏画面,并口头描述。 七、布臵作业 教学后记: 13 苏州园林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教学目标 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6
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1. 通过和我校园林对比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重点 2. 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1. 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教学难点 2. 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 教 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上课日期:____________) 年 级 中二 备注 一、活动(一)导入课文 (修路的联想)同学们是否了解近几天苏州城交通不太顺畅、空气轻度污染的原因? 明确:处处修路,处处施工,整个苏城像个大工地…… (世遗会的思考)1如此大兴土木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城市的急剧膨胀、明年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 2、世遗会为什么被选在苏州召开,作为苏州市民你有何感想? (视频资料的播放)带着问题看《苏园六记》的开头片段) 明确:苏州的拙政园、留园、狮子林和环秀山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苏州市民不能不骄傲 。视频结尾处说苏州人的园林情结暂且按下不表,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有深厚园林情结的叶圣陶老先生的《苏州园林》 二、活动(二)讲析: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幻灯显示2课题、作者及英文)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 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幻灯展示3-6)苏州园林的地位和特征 ⑴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苏州园林甲江南) ⑵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苏州园林的? 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即:窥苏州园林之一斑,见各地园林之全豹!
7
b、用作比较的方法,通过与其他地方的园林比较,说明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 ⑶(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上学期我们学过的瓜州于园的设计风格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 ⑷(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⑸(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第二课时(上课日期:____________)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要点、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学准备 多媒体展示(中国园林图片)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课件显示图片欣赏(幻灯12-21),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点评) 明确:有亭台轩榭、有假山池沼、有花草树木、有镂窗廊子……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明确:或曲径通幽 ,或庭院幽深……倏忽间似乎深谙了其中的深味,转瞬间又无法洞悉其神韵,完完全全被苏园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折服,却不能用言语表达!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阅读要求:⑴自由读,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⑵和邻座讨论,尝试画出你认为可以概括各段意思的中心句。 提问:a、四个语段按照什么顺序,各语段间能否互换? b、布局、配合、映衬和层次用的是否精准? 明确:‚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8
局‛最能说明这类设臵的全局性和整体性。‚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二)活动(二)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突出自然之趣,决不讲究对称。)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怡情山水、臵身山间,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喧嚣、烦忧!达到‚ 叠山理水,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效果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艺术,指有创造美的方式方法;技术,指生产操作方面的技能),有‚自然之趣‛,能使游人‚只觉得身在山间‛。其次写池沼。先抓住关键,说明‚大多引用活水‛,然后从动静的配合上说明了苏州园林的池沼多姿多彩,各具匠心又有其共同特色。通过对假山池沼的形象说明,让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山水既有画意又有诗意的特点留有深刻印象。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惠荫园水假山的堆叠技法是采用数十块重达几吨的太湖石,横卧互压互咬,合拢至中间,运用石拱桥的力学原理挑压堆砌而成,在我国园林中堪称孤例。‛ ‚瓜州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胎于石,娠于磊石之手,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于园可无憾矣。‛ 明确:a、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 b、成功的假山不仅需要奇石和能工巧匠,也离不开园林主人的精心构思;自然界没有长得完全相同的真山,园林中也不应有堆叠得一模一样的假山。一句话,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池沼设计因地制宜,桥梁安排决不雷同,河岸边沿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注意高树与低树、落叶树与常绿树、季节不同的花树的相间映衬,栽种中式的藤萝、不栽西式宝塔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行道树。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
9
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三)、活动(三)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一、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3、‚鱼戏莲叶间‛和‚荷动知鱼散‛这两句诗意境上有何不同,你更喜欢哪句?(链接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看网上论坛帖子) 4、(提供相关网站)文章结尾叶老说‚可以说的不止以上这些‛的确,苏州园林值得我们了解的还有很多很多,介绍苏州园林的方法和思路也不会只有本文的一种。它要我们亲身去体验、用心去品味、执画笔来描绘、写文章来赞美…… 可以了解苏州园林的网站: http://www.chinavr.net http://www.szgarden.com.cn http://www.syeps.net http://www.szno1.org 二、提高和延伸(代作业) 1、古木深深,绿荫如盖是惠荫园水假山的又一特色:花木的栽培按春花、夏荫、秋果、冬阳的景观效果布臵;山顶轩外曾有一棵盘根错节、势若虬龙的大紫藤树,上面密密匝匝的藤萝,覆盖在屋子四周。春来紫藤花怒放,就像一串串悬垂着的紫色缨络…… 以以上段落的内容为蓝本,结合所学自己编写几道题目。 2、给以下四幅图各起个好听的名字,选取你最喜爱的一幅写上一段美文。(蕉窗听雨、晚意金秋、苏园冬韵、深院幽庭) 3、我们一初中就是极富吴文化韵味和苏园风格的姑苏名校,课后各小组结合学校的园林资源写个调查报告,介绍惠荫花园一初中 作业(积累园林景色描写的句子) 教学后记:
14 故宫博物院 1、通过对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了解,培养爱国感情。 教学目标 2、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 3、学习本文叙述详略得当的写法来指导自己的写作。 10
1、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2、了解以空间为序写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观察点)和准确使用方位语言(方位词和方位短语)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字典、词典,扫除文字障碍,熟悉内容。 课时安排 2 教 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上课日期:____________) 一、导语:故宫曾经是我国明清两朝帝王所居住的皇城,至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如果你有幸臵身其中,就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它建筑的精美和布局的完整统一。特别是在那连绵错落的宫殿中所珍藏的无数稀世珍宝更是和其建筑艺术一样闻名于民,每个参观者从中深刻地了解到封建帝王生活的奢华靡费,并为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惊叹不已。 (提问)哪些同学去过故宫?请讲讲你见到了哪些建筑?(略)从刚才同学的回答来看,大部分同学未到故宫,那么我们来看课文是怎样介绍故宫的。 二、活动(一)正音解词: 矗立(chù) 鳌头(áo) 湛蓝(zhàn) 琉璃(liú) 蟠龙(pán) 中轴线(zhóu) 金銮殿(luán) 击磬(qìng) 檀木(tán) 攒(cuán) 乾清宫(qián) 坤宁宫(kūn) 肃穆(mù) 奏极(zòn) 额枋(fāng) 藻井(zǎo) 矫健(jiǎo) 妃嫔(pín) 翊坤宫(yì) 迥然不同(jiǒng) 三、活动(二)整体感知: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故宫) 那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空间顺序) 给课文划分段落 (一)介绍故宫概貌。 (二)分别介绍故宫中的前三殿,后三宫、御花园。 (三)站在景山上回望故宫全貌。 四:活动(三)课文分析 方位词的准确运用是我们这一课的重点之一,请同学们用彩色笔,随着我们讲解课文划下来。 第一部分 朗读这一段,看看这两节分别讲了什么内容。 请一位同学说说第一节介绍了故宫哪几方面的内容? (位臵、历史、地位)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故宫有几个名称?谁能说出它们的由来? (1) 紫禁城,以建筑命名,整个建筑群在城墙内,表示皇帝的最高权威,在北京城中心,又称城中之城,墙为赭色,因此称赭色城的禁区为~。 (2) 故宫,从明清两代皇帝的宫殿得名,‚故‛指从前的(事情或处所),
11
年 级 中二 备注
明清两代是早已过去的旧事,因此我们今天称他们的宫殿为~。 (3) 博物院,展览陈列各种文物或标本,供人们参观的地方,‚院‛指全国性的最大规模的。) (4) 挂图,让同学说明2节介绍了哪些地方。 (5) (城墙;四座城门;宫城的形状占地,宫殿和房屋的数目;护城河;角楼)介绍了故宫的总体布局。这一节哪句话介绍了故宫的艺术风格? (6) (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 (7) 这句话提纲挈领,把故宫雄伟壮丽的全貌作了概括说明,从三方面讲出了建筑群的特点,是全文的总领句,请画下来记住。 (8) 第二部分 (9) 从第3节开始,作者带领我们按空间顺序游览故宫,那么从文中看来,作者游览故宫是从哪开始的? (10)(天安门)我们将由南向北游览故宫。 (11)作者运用了哪些词,把我们从天安门带到故宫?(见书) (12)这些词的运用体现了什么?(空间方位的转移) (13)‚进了太和门,就到了紫禁城的中心——三大殿‛ (14)课文用了几节来写三大殿(4-10节) (15)4节总写了三大殿,三大殿外观上的特点是什么? (16)(①高:矗立在七米多高的台基上,台基有三层 (17)②奇(台基):〈见书划线处〉) (18)大家试想一下,下雨的时候,水从鳌头里流出来,象不象是千百条龙在喷水。 (19)△作者将立足于七米高的台基上,依次介绍三大殿。 (20)对于三大殿,作者所用笔墨并不平均,而是重点介绍了太和殿,5节是从哪方面介绍的?(外观) (21)读课文,作者分别从高度、面积、格局、色彩、气势来介绍太和殿的外观。 (22)太和殿是故宫最大的殿堂,金黄、大红看上去富丽堂皇,再衬上蓝天,白玉石台基,更是艳丽夺目,金碧辉煌,体现了前面所说的‚宏大、壮丽‛。 (23)6节、作者介绍太和殿由外观转入内景,对内景的描写,哪个字用得最多?(‚龙‛) (24)这一节不仅写出了殿中龙的图案之多,而且写出了‚双龙戏珠,单龙飞舞‛以及‚行龙、坐龙、开龙、降龙‛等多姿多态的龙,并且在最后加上‚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使得这些图案更显得生动活泼,联想到台基上看到的一千多个龙头,我们简直到了‚龙‛的世界。 五:活动(四)做书后练习四 (25)7节、为什么三大殿要建在中轴线上?象征皇权 (26)(象征一切以皇帝为核心,一切权力集中于皇帝,封建统治者希望他们的皇位代代相传,永世不变) (27)8节、太和殿的用途是什么?(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大典是什么样的呢?文章描绘了大典时的场面,台基下跪拜的百官,御道两边的仪仗,端坐于宝座上的皇帝,以及钟磬鼓乐的幽远声,烟雾迷蒙,缭绕着一种12
神秘莫测,庄重肃穆的气氛,同时也突出了太和殿的重要作用。 (28)对于太和殿作者用了这么多笔墨,那么他又是如何写中和殿、保和殿的呢? (29)对于中和殿、保和殿、作者仅仅指出了他们的用场。 (30)这样有详有略的方法,使得重点突出,因为太和殿最能反映故宫的特征和本质。 第二课时(上课日期: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 2.了解以空间为序写文章必须确定立足点(观察点)和准确使用方位语言(方位词和方位短语) 教学重点 体掌握文章以空间为序的写作特点。 会本文围绕中心突出重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一) 朗读,整体感知 朗读11节,并说明这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过渡) 我们看课文‚AB‛,这说明紫禁城以小广场为界,可以分为两部分,并指出‚C‛,这里回顾照应了前一部分,接着又提示了后半部分所写的主要内容‚D‛,这就为我们提示了后半部分的主要层次,因此这节在文章结构上起分界,枢杻的作用。 12、13节写了哪几个建筑?(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是从哪方面来写这后三宫的?(用途) 14节合写后三宫,抓住什么特点来写的?(宫中凤凰图案增多)为什么凤凰逐渐增多呢? (传说凤凰是百鸟之王,羽毛美丽,象征吉详美好,封建统治者把后妃比作凤,因此她们住的地方,用的东西都画凤)我们可以看到,这节和6节写龙的装饰相比较,所用词语②式都相似,彼此相映成趣。 15节大致介绍了东西六宫,16、17节则重点介绍了养心殿,作者介绍养心殿时,用了哪个修饰词?(引人注目) 前面加上一个‚最‛,使程度又加深了一步,那么养心殿为什么最引人注目? 正是由于养心殿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地位、又是后庭建筑艺术的重要代表,使得它最引人注目。 18节从养心殿往北到了什么地方?(西六宫) 对于东西六宫的建筑,作者只介绍了长春宫和储秀宫,原因是什么?(这两宫是慈禧太后住过的地方) 之后作者又描述了慈禧五十岁生日的场目,为什么? (揭露封建统治者大肆挥霍,奢侈浪费的罪行)
13
19节、‚后三宫往北就是御花园‛,作者的立足点已转移到御花园,这段的文字比较生动活泼,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概括描述) 作者从一个观赏者的感觉出发为我们介绍了御花园的总体特色。(读20节第1句)‚景山‛是在故宫内部吗?从哪看出来的? (神武门对面就是景山) 朗读‚站在……惊叹‛作者把我们带到景山高处,回望故宫全貌,同时又点出故宫宏伟、壮观、和谐统一的建筑风格,是什么写法?(首尾呼应) (板书)总体布局 总概貌 艺术风格: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2)封建统治中心——为封建统治者服务→憎 活动(二)语法〃祈使句和感叹句 1.祈使句 用来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 要求(1)句末可以有‚吧‛‚呀‛等语气词 分类(1)要求:有命令、请求、催促、劝说等不同语气 (2)禁止:有命令、劝阻等语气 一般都有‚不要‛‚不准‛‚禁止‛‚严禁‛‚勿‛‚别‛等表示禁止的词语。 △表示请求的祈使语句,还可采用疑问句的形式,把话说得委婉些,带有商量的语气。 2.感叹句 用来表示某种感情的句子。 要求(1)书面上用感叹句 (2)句末常有‚啊‛‚啦‛‚了‛等语气词。 感叹句是用来表示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感叹句有感叹语调,句末常用‚啊、啦、了‛等语气助词,书面上感叹语调一般用叹号来表示。 感叹句的构成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由叹词非主谓句构成感叹句。这种感叹句只表达一种强烈的感情(喜悦、悲伤、叹息、愤怒、惊讶等),不陈述什么事情。例如: 1.哼!(别装蒜了!) 2.嘿!(我想起来了。) (二)由其他非主谓句构成感叹句。例如: 1.多漂亮的衣服啊!(由形容词非主谓句构成的感叹句) 2.刮大风啦!(由动词非主谓句构成的感叹句) (三)由主谓句构成感叹句。例如: 1.这孩子真听话! 2.他们是世界上一切伟大民族的优秀儿女! (四)由‚好+形容词+的‛作定语的名词短语构成的感叹句。例如: 1.好大的雪! 14
2.好勇敢的人! 活动(三)【练习题】 指出下边的感叹句是怎样构成的。 1.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是祖国的希望!( )2.太棒了! 3.哎呀!(我的车胎扎了!) 4.好大的口气!( ) 5.多好的天气呀!( ) 【参考答案】 1.主谓句构成 2.其他非主谓句构成 3.叹词非主谓句构成 4.名词短语构成 5.其他非主谓句构成 祈使句 祈使句是用来要求别人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句子。祈使句用祈使语调,句末可以有‚吧‛、‚呀‛等语气词。在书面上,语气强烈的祈使句用叹号来表示语调,语气较和缓的祈使句可以用句号来表示语调。 祈使句分为要求和禁止两类,每一类又有多种不同的语气。 活动(四) 1.表示要求的祈使句 要使别人做什么事,有命令、请求、催促、劝说等不同的语气。例如: 1.把这件事给我查清楚!(命令语气) 2.先生,种田人可怜,你们行一点好心,少赚一点吧。(请求语气) 3.上课时间到了,快走!(催促语气) 4.菠菜两角一斤,够便宜了,你称上几斤吧。(劝说语气) 2.表示禁止的祈使句 禁止别人做什么事,也有命令,劝阻等不同语气。这类祈使句一般都有‚不要‛、‚不准‛、‚禁止‛、‚严禁‛、‚勿‛、‚别‛等表示禁止的词语。例如: 1.不准大声喧哗!(命令语气)2.你们别干扰他!(劝阻语气) 3.此处严禁烟火!(命令语气) 应当注意的是,祈使句的主语只能是‚你、你们、您、咱们‛,不能是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三人称代词。例如: ‚你们走吧!‛不能说‚他们走吧。‛后者实际上是陈述句。 【练习题】 指出下边句子各表示哪一种祈使语气。 1.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 ) 2.你赶紧离开这里吧!( ) 3.(井冈山的翠竹啊!)去吧,去吧,快快去吧!( ) 4.咱们还是走大路吧,大路平安。( ) 5.不准抄袭他人的答卷!( ) 6.这里修路,禁止通行!( ) 【参考答案】1.命令 2.劝说3.催促 4.请求5.禁止 6.禁止 15
教学后记: 15 说‚屏‛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教学目标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重点 2、让学生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实际运用,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教学难点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表演能力等。 1、预习课文,了解大意。 教学准备 2、掌握字词。 课时安排 1 教 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上课日期:____________)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了解中国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3、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的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2、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导入新课: 从《口技》中的屏导入。 二、活动(二)作者简介: 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 三、活动(三)介绍屏风的知识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 (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ŭ) ‛‚斧 ‛‚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作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 四、活动(四)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回顾学习说明文的基本方法(步骤),师生先朗读,再根据这个方法自学课文。遇到困难可小组讨论或者询问老师。出示问题提示有困难的同学: 16
年 级 中二 备注
①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作者从哪几方面说明其特点? ②本文运用的是哪一种说明顺序? ③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具体说明作者运用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说明对象的什么特点。写说明文时,依据什么来选择说明方法? ④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评点时侧重①③) 2、谈谈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为我国有如此巧妙的屏风而自豪。 四、活动(五)练一练,说一说(任选一题) 1、多媒体展示几幅屏风图,现场讨论准备,让学生扮演店主和顾客,出售屏风。 2、学生展示课前准备的工艺品,作一段说明。 让学生了解向别人介绍一件物品时,可介绍它的质地、特点、作用,也可和同类事物作比较说明。把所学的说明文知识学以致用,使学生明白生活处处皆语文。 五、作业布臵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国家,像这样的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漫漫演变成了一种器物文化,如中国的茶具、扇子、雨伞、陶瓷、编织工艺品等。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为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感到自豪,更有责任把这种文化发扬光大。请同学们任选一种工艺品,写一段说明,200字左右。 教学后记: 综合性学习:说不尽的桥 1. 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教学目标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3. 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 1. 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教学重点 2.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1. 了解文中所揭示的美学原则。 教学难点 2. 加强对美的认识 教学准备 图片、课件 课时安排 2 教 者
年 级 中二 17
教学过程 (上课日期:____________) 【活动建议】 开展语文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也给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广阔的空间。所以,在明确每个学生的活动项目和活动内容后,要放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感兴趣的语文调查活动中积累语言,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一.(参考资料) 1.关于桥的知识 2.桥话 3.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桥 4.桥的发展历史 二.习作题目 1.迷人的桥 (1)了解一些桥的名称的由来。 (2)搜集有关桥的诗歌 (3)搜集有关桥的故事 2.我是桥梁设计师 1. 组织讨论活动‚连心桥‛是什么意思 2.设想未来桥的样子。 三.思考 调查与研究 1.走过的桥进行描写 2.面对四通八达的立交桥谈感想 3.对未来桥的发展有什么想法 四. 习作练习 备注 教学后记:
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