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综述
摘要:儒释道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主要思想流派,对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有着重大的影响。中国传统艺术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可直接从儒释道三个流派中寻找到其根源。
关键词:传统艺术 哲学 思想流派
Summarize for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of Art
Huang Sheng
Abstract : The Confucianism, The Buddhism and The Taoism as the mainly Schools of though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affec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forms significantly. The philosophy 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art can find its root causes form The Confucianism, The Buddhism and The Taoism directly.
Key words:Traditional art,The philosophy,Schools of thought
中国传统文化向来有别于西方传统文化,独具东方特色。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使得中国的文化底蕴异常深厚。作为创造中国文化的中国人,拥有一套独立的有别于西方国家的思维方法,西方人对事物追求理性的理解,更讲究逻辑思维,而中国人的思维注重的是个人的感性理解,讲究的是类似于哲理性的感悟。西方人有自己的油画,它是对事物的具体刻画,把物体真实、直观的表现出来;而中国有国画,它讲求的是意境,给人更多的联想与思考,让创作者与观赏者将自己的主观意识融入绘画和欣赏当中。可以说中国人更注重抽象的理解,而西方人注重的是具象的思维方式,这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也是中国文化内涵的最深刻的
- 1 -
内涵[1]。
文化作为艺术的核心,直接指导着艺术的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文化直接影响着中国艺术形式及中华民族的审美方向。中国的传统艺术,例如琴、棋、书、画、戏剧、茶艺以及园林建筑等无不受到其影响。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儒、释、道三家思想流派占有很大地位。三家的基本观点以及哲学思想既有相同之处,又具有各自的特点。现今国内对于中国传统艺术哲学的研究也是主要从这三个派别经行分析、研究的。
一. 儒
儒家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中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其创立者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 并形成了“以礼为行为规范,以仁为思想核心,以义为价值准绳,以智为认识手段,重现世事功,重道德伦理,重实用理性”,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配以天、地、君、亲、师的伦理观念,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规范,以适应封建社会发展需要的一整套观念体系,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儒家主张的仁、义、礼、智、信以及中庸的思想对于中国的艺术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古琴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一典型代表,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她不仅成为一种艺术载体,而且也是一种哲学文化的载体。无论是在其琴体的构制、琴乐演奏的形式和内容以及相关的人文景象等方面无不烙上和洋溢着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中正和平、温柔敦厚的审美情趣与哲学思想。古琴传说为伏羲所制“上圆象天,下方法地。龙池长八寸,以画几风。风沼
- 2 -
象四寸,以合四气。其弦者有五,以按五音,馅饼感五行也。大弦者君也,缓和而隐。小弦者臣也,清廉而不乱。迨至文武加二弦,所以雅合君臣之恩也”。这里面不但暗含了浓厚的君臣有别,尊卑有位的儒家传统思想。可见其结构就体现了儒家哲学的精神气质[2]。
“琴者,禁也”,是传统古琴美学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题。古琴言禁始自汉《新论·琴道》“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后被《白虎通》加以发展 ,一直影响了其后近两千年中国的古琴美学发展史。[3] “琴者,禁也”突出表达了儒家的哲学思想。儒家提倡古琴的“禁”,主要基于它对音乐基本功能的认识。儒家认为音乐的首要功能是教化,所以其美学思想的出发点是音乐服务于政治、礼法等。古琴作为我国传统乐器的代表,被视为“八音之首”,当然被赋予治国、平天下的要义,所以强调古琴经世致用的功用成为儒家古琴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
同时在古琴演奏中的“中声”,“平和”更是儒家所推崇的。“中声”指音高、速度适中的有节制的音乐,具体说来,就是规定五声“大不逾宫,细不过羽”。“中声”源自于儒家的中庸之道,即追求一种为人简单不过分表现的处事之道。
二. 释
释即佛。简单的说,佛就是“觉者”, “一个觉悟的人”。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佛教的宗教之一禅宗,即以“寂”为心境而进行一种顿悟和渐悟。悟者,故能“无法不缘 ,无境不察” ,达到“妙万物”的高妙境界。人们长期对悟的追求,也致使了艺术上对禅宗的导向,主要在中国茶道及园林建筑中。
- 3 -
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结合本土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宗教流派。 “禅茶一味” 是中国茶文化与禅宗孕育产生的奇异的花。“一味”指茶与禅二者融为一体,两者不可分离。余悦在《禅说之风》中说:“和尚家风的实行,把佛家清规、饮茶谈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都融为一体。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禅茶一味”之说应运而生。意指禅味与茶味同是一种兴味 ,品茶成为参茶的前奏 ,参茶又成了品茶的目的,二位一体,水乳交融。”
禅茶之所以能成一味,是由二者的外在与内在共同孕育的。外在方面,禅宗讲究坐禅和禅定 ,坐态要求跏趺而坐,头正背直,不动不摇,不委不倚。坐禅时要求静心敛心,集中思想,专注一境。如此必然产生疲劳困倦,精神游离。而茶的自然属性可帮助僧人们提神醒脑,生津止渴,消除疲劳,振作精神,完成坐禅。内在方面,二者均重在主体感受,饮茶需心平气静地品味,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静。参禅要澄心静滤的体味,讲究专注精进,直指心性。[4]
此外,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当下自识本心,强调自性是佛,平常即道。这是一种直觉与顿悟的思维,超越了逻辑、分析、推理等理性思维,消解了主客、内外物我的界限,与天道合一。正如“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与茶文化中追求 “天人合一”的方法与心境是一致的。
禅宗主张在实际的人生中才有涅槃,在涅槃中才有实际的人生 ,涅槃即自由之意,而不主张超越生命去追求自由,重视生命个体。这与茶文化宣扬的在尘世中解放心灵,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平衡,热爱生命,活在当下是一味的。从感通角度考虑,由茶叶引发的味觉上的苦映证了僧人生活上的清苦,而茶叶的香又如僧人悟得真道的智慧的馨香。
佛教主张“见性成佛”的内心追寻方式。“佛”家注重的是“自我”,这就产生一些形而上的思索,人怎样成为人?其过去怎么样?将来又怎么样?人在社会中应当有什么样的地位?人之在世应当做些什么?……这一切思索的结果,就构成佛家的基本哲理。因此,“自
- 4 -
然”多形象性,具体性,而“自我”多抽象性,这一点在禅宗体现的尤为突出。禅宗的真正确立并体系化始于六祖慧能,它继承了佛教的基本教义,即在世界观上否认有至高无上的神,认为事物是处在无始无终、无边无际的因果网络中,而在网络之外则是“无”。而园林则为僧侣和居士们提供了寂静瞑想的场所,让他们在一丘一壑、一花一鸟之中发现永恒。而“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闲寂呀,蝉声渗入岩石里”这些诗文和俳句表达了现实生活中寂处有声更觉静的体验,用以声显静的手法表达佛教的虚空美和寂静美,给园林渲染了禅的气氛,引起观者的禅思。禅宗肯定了“无”,并发展了“空”,所以禅宗又得名“空宗”。
禅宗这种清静空寂的世界观及审美观直接促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抽象美,六祖慧能看不到菩提之树,抽象的极至即是“无一物”——空寂。这种意识形态的美学观点和标准很大程度上地影响了园林文化。[5]
三. 道
这里所说的道并非道教,而是先秦时期的思想派别,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道家和道教的最大区别为一个是学术流派而一个是宗教,道教虽然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道家的思想,但其充其量仅为道家的一个分支。道家思想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同时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进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会哲学,
- 5 -
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基本上 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会理想,但对于社会责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场,而能有更尊重人类自主性的态度与存在定位。
与儒家的“入世”哲学相反,老子主张“出世”。其删繁就简,归根曰静,所谓“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因此,在对于色彩的理解中黑白就是他的不二选择,正所谓“知其白,守其黑 ,为天下式”。这就是老子的色彩观“知白守黑”。
知白守黑,在中国传统艺术中形式多样,具体体现在书法、水墨画等艺术形式中。因此,这些艺术也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
书法艺术,是一定时代的书家在一定时代的物质条件下为一定的物质目的或精神目的而创造,它必然要体现这一时代的精神特征。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于它高度的哲理性。作为中国文化的典型一书法,可以被称为形象化的哲学。可以说,书法深刻体现了传统文化精神、哲学精神。古代哲学的辨证精神在书法中是俯拾 皆是的,闪烁着时代的哲学思想光芒。在那一阴一阳,一静一动黑白对立的世界 中 ,书家手中那一枝笔展现出的意象成为了他们运用古代辩证哲学对世间万象的思辩 、阐发、批判、扬弃。[6]
书法为黑白的艺术,老子所说:“知白守黑”,似乎特地为书道所示。在书法的章法或字的结构上需要有一片重要的留白,必须处理好着墨的部位。故此在书法的章法布局中又有“密不通风、宽可走马”的名句。这就是宽与密、松与紧在对比依存中产生出来的美的韵致。所以,此类作品往往在空白处皆有充实之意。一个有作为的人,即使是在空闲的时日内,仍然有着充实的精神内涵,正如老子所言:无为而无不为也。
中国画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学科,归属于古典美学。对它进行研究与创新,应追溯起点、
- 6 -
正视传统,把握其哲学与美学层面的内涵,领悟其人文精神,上下贯通。特别是对老子哲学进行溯津讨源,不仅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而且还有利于创新之路的深入研究,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正视与领悟。
“道”具有“无”和“有”的双重性。从“天地之始”看,它无规定、无限制;从“万物之母”看,它有规定性、有差别和界限,它是“虚”与“实”的统一。“天地之间,其犹橐乎!虚而不屈,动则愈出。”“橐”即风箱,天地犹如一风箱,充满空虚,但不是虚无,而是“气”,它能使万物流动,生命不竭。“三十辐, 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车轮中心孔是空,车轮方能转动;杯子中间空,方能盛物;房子中间空,才能住人。“实”与“虚”是“有无相生”, 所以“气”是表现物体以外的“虚”,没有“气”,作品就没有生命。“境” 在 “象” 之外, 包括虚空,在中国画与诗歌的意象结构中,没有虚空、空白,其意境就难以体现。中国画以线造型,取的就是线与线之间空白的内含与意味,线为实,其为虚,体为空,其为实。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中国画很重视空白。如马远就因常常只画一个角落而得名‘马一角’,剩下的空白并不填实,是海,是天空,却并不感到空,空白处更有意味。这些都说明,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这是中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7]
小结:
通过以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可见其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儒释道三方面展开的。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儒释道三家共同依存,其各派的哲学思想互相依存,相同作用于各种艺术形式中,因此可以说中国没有哪个艺术形式是自始至终受到单一派别的影响,只含有一个派系的哲学思想的。
- 7 -
在对于古琴的研究中,道家与释家的思想也对古琴的演奏产生的影响。老子的“大音希声” ” 以有声之乐为参照,充分肯定了无声之乐的永恒之美。。 历代琴人无不将“希声”作为演奏的至境,以追求琴乐的含蓄之美。在佛教中,讲究攻琴如参禅,把对古琴的演奏技能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通过顿悟,超越自我,超越尘世,达到至高的境界。
在中国古代茶文化中,茶作为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传统礼节,对于有朋自远方来,无论贫富,皆敬以茶,主人的一片真挚情谊把茶的自然属性和功能与交友之道、社会人际关系等巧妙地结合起来。茶成为相互交往、互敬互重,增进友谊的象征,无疑 ,这充分体现了儒家的“礼仪”和“仁心”。著《茶经》的陆羽曾写过“体均五行去百疾 ”,这是中国传统道家哲学中的阴阳五行思想。五行相生相克,阴阳调和,和谐统一,从而达到“去百疾”的养生目的。阴阳五行理论,是道家的哲学,由此看来,风靡唐代整个社会的陆羽茶道思想,也是深受道家文化的影响。[8]
除了“一木一世界”的禅宗思想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儒家思想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思想的“道法自然”都在一定程度重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强调的园林主人并不是对自然景物的喜爱,而是山水所反映的文人心境与处事态度。道家所演化的风水学更是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对园林设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书法作为抽象的艺术,作为表达书法家思想心灵的“心”的艺术,与禅宗“心即是佛”“心即是法”的佛义有相通之处;书法艺术追求创新,崇尚“意味”、“超逸”,也与禅宗的“打破佛像”“超凡脱俗”本质一致,隋唐时期禅宗深入人心,致使书法家在书法创作时,刻意追求禅境。[9] 儒家的“乐者德之华”、“和顺积中, 而英华发外”的思想,就是指艺术是“德”的表现思想,是儒家美学观的一条重要理论,书法艺术所强调的人品气质也就是由此而来的。书法艺术处处与书写者的道义胸襟相联系,形成了“书为心画”,“书如其人”的美学。
- 8 -
中国水墨画多以山水为主,这和儒家思想中的“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相统一,文人多在山水画中表达自己的情感。而禅宗对水墨画的影响则是在创作意境上和审美趣味上的,远山、幽谷、平野、寒江、白云、暮雪、孤松、野渡、独钓、小桥、草堂乃至无人之境 ,都成为山水画的重要题材。
综上所述,中国的各种艺术形式是在儒释道三方的作用下发展起来的,三者对于中国传统艺术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参 考 文 献
[1] 裴磊. 中国艺术的哲学性—中国艺术设计的文化内涵[J] .科技资讯, 2006. 7:142-143.
[2] 郝俊杰. 论儒家思想对中国古琴艺道的影响[J] .电影评介, 2009. 2:85-86.
[3] 苗建华. 古琴美学中的儒道佛思想[J] .音乐研究, 2002.2:7-13.
[4] 肖向东 徐焱. 茶的哲学思考 [J] .农业考古, 2007. 5:84-86.
[5] 李旭佳. 中国古典园林的个性 —— 浅析儒、释、道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J] .华中建筑, 2009. 7:178-181.
[6] 张秀玉. 中国书法与中国哲学的关系[J]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 11:23-26.
[7] 吴越滨. 老子与国画美学[J] .美与时代, 2004.2:12-13.
- 9 -
[8] 任新来. 佛、道、儒三教对唐代茶文化发展的影响[J] .文博, 2009.2:46-51.
[9] 李春敏. 试探佛教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影响[J] .文洛阳大学学报, 2000.9:62-64
- 1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