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提高科学探究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冲国校外教育圃

◆肖彩鸿

教学研究

提高科学探究教学实效性的思考

【摘要】科学探究教学要讲究实效性。笔者就新课改以来,科学探究教学实践从:(1)创设有效情景,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效性。(2)探究过程中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效性。(3)采用对比实验,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效性。(4)及时进行课堂讨论,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效性四个方面来谈谈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效性。【关键词】科学探究教学

实效性

反应中止;B组反应速度适中且便于收集,是实验室制取CO:的最佳方法;C组反应很快结束.速度迅猛。不便收集,适宜灭火器原理。

教学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与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学得不好。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很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如何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性,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和听课感受谈谈科学探究中,提高教学实效性的几种策略。

一、创设有效情景。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一个好的情景,能引发学生发现、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问题。从而使学生进入有效的探究式课堂,进行发现式学习。

在实验中,创设有效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动机,真正发挥实验的最大功效。例如,教学《液体的压强》时,在利用底部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研究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后,教学“液体内部压强”往往是按照课本先介绍液体压强计后用压强计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这样,教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容易给学生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液体内部压强只能用液体压强计来测量,因此会束缚学生思维。其实,上述教学会错失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良好时机。在研究这个问题时.若教师有意识地预设如下问题情景:“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是否也有压强昵?如果有,怎样来观察呢?”使学生容易想到“把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去进行观察”。运用学生提出的方法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结果发现橡皮膜有变化但不明显,此时教师可趁机激发学生思考,寻找更佳的器材。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必定能达到水到渠成之功。

二、探究过程中尽量少说话。让学生自己思考和动手,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在学生整个探究过程中,可说可不说的话不说,尤其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当你不能讲出有意义的话的时候或没有把握的时候,就不要讲话,让学生自己去做.最好在学生注意力开始松懈的时候才进行课堂讨论。探究活动的关键在于自主发现的过程。竺本达教授认为:教师和学生在整个科学探究活动的经历中,思维和行动应该比语言占优势,甚至在讨论中,教师也应该少说、多看、多听、多感受。学生们的话也主要在活动后的讨论中表达,是集体思想的精华。实际上,如果教师问题问得不好,反而会干扰学生的探究。

当学生在探究时,教师应多看、多听,对各组探究过程出现的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记在心里。尽量少说话,除了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加以个别指导外。然后,在探究结束后,再对实验中出现的典型问题由小组提出,全班学生讨论,这样,使个别学生的发现转化为全体学生的知识。提高了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三、采用对比实验.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要转变学生在实验中的地位,让学生通过实验对新知识的探索,去体会求新、求异的乐趣,达到培养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目的。必须要为学生创设探究求新、求异的实验情境和机会,让学生去实践、去探索。例如,学习二氧化碳的制取时,我有意把学生分成A、B、c三类实验组进行对比实验,去探索实验室制取CO:的最佳方法:A组用石灰石和稀H:sO。反应,B组用石灰石和稀HCI反应.c组用Na:CO,和稀H:s0。反应。实验前,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如产生气体的时间,反应的剧烈程度,反应物的量变等)。实验中,教师巡回指导。实验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并由师生共同得出结论:

A组

法不可取,原因是生成微溶的CaSO。要覆盖在石灰石的表面使

182

06/2008

通过这样的实验设计。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探究的机会。通过比较、鉴别,举一反三,既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实践证明,如果直接告诉学生二氧化碳的制取方法,那么知识容易遗忘,记忆难以长久保持的,教学效果也比较低下。

四、及时进行课堂讨论,提高科学探究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充分探究活动之后,最好将实验器材全部收集归放在~边,再集中精力进行讨论。

首先,要让学生切实参与到讨论中来。探究活动中,可能由于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之传统教学过程从来没有经历体验探究创新学习的方法,因而学生多数不会参与,不习惯参与,结果课堂上或者是一片寂静。或者是提出的问题离题万里,设计的实验令人啼笑皆非,实验的结果乱七八糟。为了激励和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的精神和动脑的习惯,对这些现象教师不应批评,而是设法从另一个角度进行肯定或鼓励或提示引导使之完善。学生能干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出的,教师不说;学生能懂的,教师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其次,教师参与是课堂讨论的关键。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讨论中,教师应积极地看,认真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的独到见饵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以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

再次,课堂讨论的内容要反映探究的过程。经过实验结果的研究分析后,教师组织学生给各小组或个人一些机会,以自己想到的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探究工作。这个环节对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促进:当某个小组或某人解释、阐明、澄清或为自己的结论进行辩护时,会促使学生构建起更深层次的理解。当学生交流了他们的发现和解释,并倾听到他人对这

些数据、资料、信息的解释或推论时,他们将会刺激、被引导着去反思自我。

接受其他人的建设性批评,或对这些批评做出反应。最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做出最后的结论,并将学会应用于生活之中,这是一个完整的“发现”过程。一次完整的探究经过。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因此,为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提高课堂探究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尽量使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探究活动,能使学生获得了丰富的、初级的、创新的新体验、新感知。从而让我们能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红霞.科学究竟是什么.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何灿华.从实验验证到理性思维.教学月刊,2007,(10).

[3]程思.小仪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主要指标.现代教学,2007,(11).[4]科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0.

(作者单位:浙江台州黄岩区城关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