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原创】《课文细读:指向文本秘妙》读后感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课文细读:指向文本秘妙》读后感

都知道,上课前得对文本进行细细解读。但如何从一篇篇具体的课文中挖掘、选择和确定课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并据此确立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有效的运用训练呢?备课时,我常常为此而困惑。开学后,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图书馆里看到刘仁增老师的《课文细读》,便欣喜地借回。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为刘老师独特、深入、明确的解读方式所折服。书中,刘老师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30多篇解读难度较大的重点课文,以文体归类,分成“散文”、“诗歌.童话”、“小说”、“纪实作品.传记”、“议论文.说明文”五大类别。每一篇课文都形成了“文本扫描”、“重点聚焦”、“教例快递”三个板块相互衔接的完整架构:从“语文”的视角,对每篇文章的文体特征、结构特点、表达特质、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解读;抓住课文的重点语段作聚焦式、深拓式的分析,揭示其潜在的文本妙秘;并通过具体翔实的课堂教学实例,形象生动地展示重点内容的教学实施过程。全书既有一定的理论之“道”,更有可用的教学之“术”,其间,刘老师还适时渗透写作学、语言学、文章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帮助教师提高自主解读文本的能力。

如《钓鱼的启示》一文,这是一篇说理性散文,题目直截了当地点明了事件及写作目的,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篇借物明理的文章。但由于这篇文章从题目到内容明显地表现出浓厚的人文色彩,教师很容易就被文章的人文内涵所吸引,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文本的语言现象,课堂上容易落入道德说教和品德教育的“陷阱”。在这篇课文中,刘老师的观点非常明确:“但凡借物明理的文章,无不是‘事’写得具体生动,‘理’说得简洁凝炼。这是因为‘事’是‘理’的基础,‘理’是‘事’的提升;‘事’的基础不实、不牢,‘理’的提升就空,就虚。《钓鱼的启示》就是这样,先说尽叙事,后概括议论,结构简洁,层次分明。”相信,明确了这一点后,再进行文本解读,乃至制定教学设计,方向、目标都会明确

得多。接着,刘老师在“文本扫描”中,从本文独特的写作特点——借助环境烘托人物心理和渲染气氛,父子之间多方面的矛盾冲突,这两方面详尽地解读了“事”的描述。“重点聚焦”中又对文章“理”的阐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最后,在“教例快递”中,刘老师又展示了如何在“得意”的基础上进行“得言”的有效训练。以“文本扫描”、“重点聚焦”铺设了课堂的路,用“教例快递”指明正确的方向。

“语用”、“不只要得意,更要得言!”最近几年,关于这方面的教学理论、讲座听了不少,也看了许多论著。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虽也有意识地向“得言”而思考、前进,但总有一种无从下手、不甚确定,不踏实的感觉。《课文细读》,它给了我一种拨开云雾见日月的感觉,文本就是应该从语言现象读起,课堂训练应该是这样实打实地找准支点。阅读全书,它能帮助我在今后的教学价值定位中不再“纠缠”于内容,不再“缠绵”于“为什么”,而是注意对内容的旁引,注重对“怎么样”的锲而不舍,以帮助学生收获“语言”、“方法”,努力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和语文素养。

今后,在细读文本时,我想我要关注并挖掘的首先是语言。“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那些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是标点,往往凸显人物的心境、心绪和心态,以传达出作者敏锐的语言感受力和独特的表现力;然后是写法、结构、文体。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