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北京市丰台区2022届高二下期末达标检测语文试题含解析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北京市丰台区2022届高二下期末达标检测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从娱乐、出行到支付手段,人工智能悄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今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指出人工智能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的新机遇,同时,人工智能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带来了新挑战。在这些新挑战中,最令普通人关注的,或许就是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机关系”。高阶人工智能有没有失控风险?未来的机器会不会挑战人类社会的秩序,甚至获得自主塑造和控制未来的能力?随着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很多人有了这样的担心。

人工智能会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影视、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国务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建立人工智能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人民日报》(2017年08月23日版,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同时很多人对人工智能将来发展的不确定性表示出了忧虑。

B.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它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C.“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人为加剧了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 D.人工智能作为从属于人类的工具,它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引用相关的文件规定和科学家的观点,提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问题。 B.文章以时下热门的人工智能为分析对象,借用现实例子,探讨未来发展走向,体现了时评文章及时性的基本特点。

C.文章既肯定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发展和机遇,又深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 D.对于人工智能,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提出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中的优势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我们能抓住人工智能带来的发展机遇,必将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提升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B.只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人工智能,并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C.如果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人工智能将更好地服务人类社会。

D.如果我们正确认识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理性看待人机关系,我们会发现人机之间并不是绝对的对立关系。 【答案】1.A 2.C 3.B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带来了……领域的广泛应用”变未然为已然,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C项,“‘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错误,张冠李戴,文章第三段说“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加重焦虑的应该是“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而非“‘人机对战’的综艺节目”。D项,“人工智能作为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不合文意,文章第四段说的是“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选项表述缺少“在未来很长时间内”的限定。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文章既……又深

入地分析了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错误,从文中来看,文章并没有深入地分析未来人工智能发展风险的问题,而是谈论人们对未来人工智能的忧虑。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D项,“只要通……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中“只要……就能……”的说法过于绝对。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文中只是说要这样做,但这样做不一定就能“避免未来人工智能失控的风险”。 【点睛】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铁盒里的秘密 朱士元

(一)

雪停了,大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路面被一层薄冰覆盖着,车子行驶在上面发出\"咔咔\"的响声。 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究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 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车走。 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

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 不是还有20里的行程吗? 20里转眼间就到了。

好,好,那就再等一会儿吧。这个雪,和我们那年在战场上一样,一下就是好几天啦,雪停了以后,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 (二)

华伟是1949年2月参军的,那年他刚满20岁。到了部队,他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班长卫国。 解放家乡的战斗打得很激烈,捷报也频频传来。华伟跟在比自己大两岁的卫国身后,学会了很多打仗的本领。

战斗休息期间,卫国教华伟识字,还教他打枪扔手榴弹,还为他补衣服。很快,华伟视卫国为亲哥哥,卫国也视华伟为亲弟弟。

要去海南了。部队离开家乡的前一天晚上,华伟的母亲煮了20个鸡蛋送了过来,她要儿子不要饿着。华伟无法面对母亲,劝她连夜回去了。

华伟把20个鸡蛋分给了全班人,班长让他留着自己吃,华伟一个也没留。 那么多的战斗,华伟经历了。他看着好多战友离开了他,心里想起来就会难受。 (三)

华伟,我们马上要去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了。你怎么想?卫国问。保家卫国,这是七尺男儿的担当,我一定去!华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

敌人再一次反扑过来,战士们怒目圆睁,等待敌人靠近些,再靠近些。 打!首长一声令下,敌人倒下了一片,余下的缩着头拼命往回逃窜。

轰!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

班长卫国走到华伟身边一看,伤情十分严重。他立即叫来担架,要他们立即将华伟送到战地医院。 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

华伟对卫国说,你也负伤了,要去,你去,我在这里守着。

你在这里已无意义了,得赶快走,有我在,敌人就别想上来。卫国坚定地说。

哥哥,我是含不得你何!华伟流泪了。 弟弟,有军人在战场上流泪的吗?

我委托你一件事,把我这枚军功章送到我淮阴老家,也好让爹娘高兴一回。卫国说。 接了卫国的军功章,华伟便被担架队抬走了。 (四)

卫国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消息是连长告诉华伟的。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的那一年。 华伟离休以后,写了无数封信去查询卫国的家乡,可一个回音也没有。 66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

华伟的叹息声,唤起了孙子的一种想法。孙子对爷爷说,爷爷,我上网给您查询,再请志题者们帮忙,一定能带来希望的。

孙子,这有可能吗?华伟用疑感的目光看着孙子。 试试吧! 好!

3个月过去了,华伟老人的孙子收到一条信息,上面显示的与老人要找的卫国的家乡和家人完全吻合。 (五)

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老人坐的车启动了。

卫国的侄儿已是年近80的老人了,见到华伟老人后泣不成声,说,叔叔有下落了,叔叔有下落了。 华伟老人从小包中取出一个小铁盒递到卫国侄儿的手中,说,这是一枚军功章。 卫国的侄儿用手轻轻地打开小铁盒一看,只见那枚军功章熠熠生辉。

爷爷,这么多年,您一直不让我们看这个小铁盒,原来藏的是这么大的秘密啊。华伟老人的孙子既惊讶又感慨地说。

是的,这个秘密可以洗清我叔叔那些传说中的不白之冤啦。卫国的侄儿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那枚军功章。 这么多年了,真的难为你们啦。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 谢谢您何,华叔!您的小铁盒藏了我叔叔的一生啊。卫国的侄儿忍不住流下泪来。 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 卫国的侄儿向华伟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2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小铁盒里的秘密”为标题,既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推动情节发展,到最后真相大白,更升华了小说的主旨。

B.班长卫国教华伟打仗、识字,华伟把母亲煮的20个鸡蛋分给全班的人吃,突出表现了在战争年代战士们所结下的浓厚战友情与兄弟情。

C.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其实卫国的家人也一直在寻找华伟老人,他们要用军功章洗清卫国在“文

化大革命”中所遭受的不白之宽。

D.小说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中间插叙回忆内容,娓娓道来,质朴的语言中透露着对革命友谊和华伟一生信守承诺的举动的赞美。

2.小说用横线画出三处对雪的描写,请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分析其作用。 【答案】1.C

2.第一处“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烘托人物兴奋的心情,引出华伟老人对往事的回忆;第二处“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战斗的激烈。第三处“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交代场景,暗示华伟老人将完成心愿。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本题,C项,“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说法错误,本文没有采用明暗两条线索,只采用了一条线索,还有“卫国的家人其实也一直在寻找华伟”于文无据。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把握环境描写作用能力。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暗示社会环境;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情感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分析文中有三处对雪的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可按照上述思路对照原文进行分析作答。具体作答时,先找出文中三处对雪的描写,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第一处对雪的描写在文章第一部分,“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根据后文“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于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可知此处的对雪停后太阳露出笑脸的雪景的描写烘托了雪停了华伟老人终于可以去看卫国家人,完成卫国交给自己嘱托的兴奋心情,同时也引起华伟来人对往事的回忆。第二处对雪景的描写在文章第三部分,华伟老人回忆自己与卫国当年参加高望山战斗时情景,“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结合当时的战斗情景“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可知此处雪景描写渲染了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恶劣。第三处雪景描写在文章第五部分,该部分写华伟老人经过66年的寻找,终于找到了卫国老人的家人,此时“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华伟老人坐的车子启动了,此时雪景的描绘交代了华伟老人见卫国家人的场景,冰雪融化暗示了华伟老人将要见到卫国家人将完成心愿,也就是完成卫国老人交给自己任务——把卫国军功章交给卫国家人。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流光似水 加西亚·马尔克斯

圣诞节男孩子们又要求一艘划艇。

他们的爸爸说:“没问题。我们回卡塔古娜再买。” 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远比父母想像中来得坚决。 他们齐声说:“不,我们现在就要。”

他们的母亲说:“但是,这儿只有淋浴间的水可以划船。”

她和丈夫的话都没有错。他们在西印度卡塔吉娜的家有个带海湾船坞的院子,还有一个可容两艘大游艇的棚舍。反之,他们在马德里这边是挤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的五楼公寓里。可是他俩曾经答应孩子们:如果他们在小学得到全班第一名,就送他们一艘有六分仪和罗盘针的划艇,而他们办到了,所以到头来父母双方都无法推拒。于是做爸爸的把这些都买来,没跟太太说半句,太太是比他更不愿意还赌债的。那是一艘美丽的铝艇,吃水线有一道金色条纹。

午餐的时候爸爸宣布:“小艇在车库。问题是,没有办法由电梯或者楼梯把它搬上来,车库也腾不出多余的空间了。”

可是下一个星期六下午,孩子们请同学来帮忙把小艇搬上楼梯,好不容易才搬到女佣房。 爸爸说:“恭喜。现在呢?”

男孩子们说:“现在没怎么样啊,我们只是要把小艇搁在房间里,现在已经放进来啦。”

星期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孩子们成了家里的大王兼主子,他们关上门窗,打破客厅里一盏亮着的电灯灯泡。一股清凉如水的金光开始由破灯泡流泄出来,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然后开了电灯,拿出划艇,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

这次荒诞的奇航是我参加一次家用品诗歌研讨会,说了几句玩笑话的结果。托托问我为什么一碰开关灯就会亮,我没有勇气多思考。

“光就像水,你一扭开龙头,它就出来了。”我说。

于是他们每星期三晚上继续行船,学习使用六分仪和罗盘针,等他们的父母看完电影回家,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睡得像天使。几个月后,他们渴望走更远,就要求全套的潜水装:包括面具、鳍状肢、氧气筒和压缩空气枪。

他们的父亲说:“你们把一艘不能用的划艇放在女佣房间已经够糟了。现在你们还要潜水装备,岂不更糟糕。”

“如果我们第一学期赢得金栀子花奖呢?”乔尔说。 他们的母亲惶然说:“不,已经够了。” 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

她说:“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

最后父母既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可是到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那天下午,他们没有再开口,就在卧室里发现两套未拆封的潜水用具。于是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在电影院观赏《巴黎最后探戈》的时候,他们把公寓注满了深达两寻(约十二尺)的金光,像温驯的鲨鱼在床铺等家具底下潜游,从光流底部打捞出不少几年来迷失在黑暗里的东西。

在年终颁奖大会上,两兄弟被赞誉为全校典范,获颁杰出奖状。这次他们用不着开口,父母主动问他们要什么。他们非常讲理,只要求在家开个宴会招待同班同学。

他们的爸爸和妻子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满面春风。 “这证明他们成熟了。”他说。

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老建筑流泄下来:溢出阳台,一股一股沿着房屋正面倾注而下,呈金色洪流急奔下大道,一路照亮了市区,直亮到瓜达拉巴。

救火队为应付这个紧急状况,撞开五楼的门,发现公寓满是金光,一直淹到天花板。豹皮沙发和安乐椅在吧台流出的酒瓶和大钢琴间高高低低漂浮着,钢琴上的马尼拉罩巾载浮载沉,像一条金黄色的软骨鱼不停地扇动。家用品诗意盎然,自己长了翅膀在厨房的天空飞翔。孩子们跳舞用的军乐队乐器,在母亲水族箱里游出来的彩色鱼儿间漂来漂去,那些鱼是浩瀚的金光沼泽里惟一活生生而且快快乐乐的动物。

大厅那一头,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就这样化为永恒。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五楼——在西班牙的马德里,一个夏天像火烧、冬风冷如冰、没有海洋也没有河流、内陆根性的居民永远学不会光海航行术的遥远城市。 (选自《异乡客》,宋碧云译,有删改)

1.为什么小说中多次提到每星期三晚上父母都要去看电影的事? 2.简析文中划横线句子的作用。 3.简析父亲的形象。

4.小说以梦想成就卓越为主题,但在最后,又设计了除了托托和乔尔外,其他的三十七个孩子都淹死在光海中的结尾,请综合全文,试探究结尾的深层内涵。

【答案】1.①丰富人物形象,写出父母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自己的精神生活;②暗示父母具有给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间的教育理念,为孩子们在家中光海中自由探索提供机会;③推动情节发展,在父母们每次出门看电影期间孩子们不断学习新的技能,也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追逐新的目标;④正因为父母每周三去看电影,出事的那晚也恰好是周三,为文章中三十七个同学淹死的结局做了铺垫。

2.①丰富母亲的形象,写出母亲对孩子不够理解的一面,也展示了母亲的无理强硬;②反衬出父亲比较注意教育方法;③暗示了孩子们在开始追逐梦想之前并不优秀;④为下文孩子们获得“金栀子花奖”和成

为全校典范做铺垫;⑤点明了追逐梦想能够成就卓越的主旨。

3.小说描写了一位有一定的文化修养,言出必行,注意教育方式方法的父亲形象。①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每周三都去看电影;②言出必行。答应孩子的事一定做到,即使在公寓里买一艘划艇是多么不合实际;③注重教育方法,如将小艇放在车库,让孩子们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

4.作者通过这个结尾,深化了全文主旨,理性地探讨了如何追逐梦想成就卓越的问题。①追逐梦想成就卓越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保证,且要有计划和步骤,托托和乔尔从学习六分仪和罗盘针开始,然后购买了全套的潜水装置,才能在光海中游刃有余;②追逐梦想成就卓越还需要高于世俗生活,有自己的精神追求,追寻自己真正的梦想,无论是窥视天竺葵盆栽还是唱嘲弄校长的校歌,还是偷喝爸爸的白兰地酒,都是孩子对成人世界行为的模仿,依旧没有逃出世俗社会的梦想;③追逐梦想成就卓越,还需要有节制的理性,之所以被淹死,还在于孩子们扭开太多灯,而前文中两兄弟只让光流到近三尺或两寻的深度。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小说中多次提到每星期三晚上父母都要去看电影的事的原因,注意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发展、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每星期三晚上父母都要去看电影”,写出父母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自己的精神生活。“星期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就在屋内的小岛之间随意航行”“于是他们每星期三晚上继续行船……总发现他们在干干的陆地睡得像天使”“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等,推动情节发展。“下一个礼拜三,他们的父母正在观赏《阿尔及尔战役》时,卡斯特拉纳街的行人都看见一道光瀑从一幢树影掩映的老建筑流泄下来”“满屋子漂浮的是他们的三十七个同学”,正因为父母每周三去看电影,为文章中三十七个同学淹死的结局做了铺垫。每星期三晚上父母都要去看电影,为孩子们在家中光海中自由探索提供机会。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语句作用分析。首先概括该语句的主要内容,然后分析和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在表达主旨和人物性格塑造方面的作用,还要注意结合语句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这是母亲抱怨的话,丰富母亲的形象,写出母亲对孩子不够理解的一面。“他们的父亲责备她太强硬”,也展示了母亲的无理强硬,反衬出父亲比较注意教育方法。“这两个孩子该尽本分的时候,连根钉子都赢不到”,暗示了孩子们在开始追逐梦想之前并不优秀。“可是到七月,托托和乔尔各获得一个‘金栀子花奖’,且获得校长公开表扬”,为下文做铺垫。“可是为了得到他们要的东西,他们什么奖都拿得到,连老师的职位都能抢到手”,点明了追逐梦想能够成就卓越的主旨。

3.试题分析:本题是考查人物形象。解答此题,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并加以概括。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星期三爸爸妈妈照例看电影去了”,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所以到头来父母双方都无法推拒。于是做爸爸的把这些都买来,没跟太太说半句”,言出必行;“小艇在车库。问题是,没有办法由电梯或者楼梯把它搬上来,车库也腾不出多余的空间了”,注重教育方法。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的从下面五个方面入手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4.试题分析:本题是探究题。试探究结尾的深层内涵,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除了托托和乔尔外,其他的三十七个孩子都淹死在光海中的结尾,深化了全文主旨,理性地探讨了如何追逐梦想成就卓越的问题。“托托戴着潜水面具和仅够抵达港口的氧气,坐在船尾,随浪潮摆动,手握紧双桨,正在找灯塔;乔尔浮在船头,还在用六分仪寻找北极星”,追逐梦想成就卓越必须有一定的物质保证,且要有计划和步骤。“有的正在窥视天竺葵盆栽,有的正在唱改了歌词来嘲弄校长的校歌,有的正从爸爸的酒瓶偷喝一杯白兰地酒”,追逐梦想成就卓越还需要高于世俗生活,有自己的精神追求。“他们同时扭开太多灯,公寓泛滥成灾,医院传教士圣茱丽安纪念小学的整整两个班学生遂淹死在卡斯特拉纳街四十七号五楼”“他们任由它流到近三尺深”,追逐梦想成就卓越,还需要有节制的理性,之所以被淹死,还在于孩子们扭开太多灯,而前文中两兄弟只让光流到近三尺或两寻的深度。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荣,字长荣,自云太原人也。荣容貌魁岸,外疏内密,与其交者多爱之,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护察荣谨厚,擢为中外府水曹参军。时齐寇屡侵,护令荣于汾州观贼形势。时汾州与姚襄镇相去悬远,荣以为二城孤迥,势不相救,请于州镇之间更筑一城,以相控摄,护从之。俄而齐将段孝先攻陷姚襄、汾州二城,唯荣所立者独能自守,以功授大都督。护又以稽胡数为寇乱,使荣绥集之,荣于上郡、延安筑周昌、弘信、广安、招远、咸宁等五城,以遏其要路,稽胡由是不能为寇。

荣尝与高祖夜坐月下,因从容谓荣曰:“吾仰观玄象,俯察人事,周历已尽,我其代之。”宣帝崩,.高祖总百揆,召荣,抚其背而笑曰:“吾言验未?”高祖受禅,引为内史舍人,仁寿初,西南夷、獠多叛,..诏柔领八州诸军事行军总管,率兵讨之。岁余悉平。

炀帝即位,入为武侯骠骑将军。后数岁,黔安首领田罗驹阻清江作乱,夷陵诸郡,民夷多应者,诏荣击平之。从帝西征吐谷浑。明年,帝复事辽东,荣以为中国疲敞,万乘不宜屡动,乃言于帝曰:“戎狄失....礼,臣下之事,臣闻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岂有亲辱大驾以临小寇?”帝不纳。复从军攻辽东城,荣亲蒙矢石,昼夜不释甲胄百余日。帝每令人窥诸将所为,知荣如是,帝大悦,每劳勉之,九年,帝至东都,谓荣曰:“公年德渐高,不宜久涉行阵,当与公一郡,任所选也。”荣不愿违离,顿首陈让,辞情哀苦,有感帝心,于是拜为右侯卫大将军。后数日,帝谓百僚曰:“诚心纯至如郭荣者,固无此矣,”其见信如此。杨玄感之乱帝令驰守太原明年复从帝至柳城遇疾帝令存问动静中使相望。卒于怀远镇,时年六十八。

(选自《隋书·郭荣传》,有测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杨玄感之乱帝/令驰守太原/明年/复从帝至柳城/遇疾/帝令存问动静/中使相望 B.杨玄感之乱/帝令驰守太原/明年/复从帝至柳城/遇疾/帝令存问动静/中使相望

C.杨玄感之乱/帝令驰守太原/明年/复从帝至柳城/遇疾/帝令存问/动静中使相望 D.杨玄感之乱帝/令驰守太原/明年/复从帝至柳城/遇疾/帝令存问/动静中使相望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指古代王朝更迭时,无血缘关系的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B.中国,古代华夏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 C.万乘,指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也指天子。文中是第一个意思。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郭荣战功赫赫,他率兵平息了西南部爽、擦及田罗狗叛乱;还跟随隋炀帝征讨吐谷浑、辽东,为隋王朝统一立下了卓著战功。

B.郭荣颇具谋略。他跟随大将宇文护与北齐作战时崭露头角;平息稽胡叛乱时,他筑城切断了稽胡进攻要道,使稽胡知难而退。

C.郭荣深得信任。他内心细密,受人喜爱,被宇文护当作亲信,提拔他任中外府水曹参军;高祖和他月下谈心,告诉他心中所想。

D.郭荣勤于职守,跟随隋炀帝进攻辽东城,他亲自上阵,一百多天日夜不解甲;隋炀帝让安居养老,他诚恳拒绝,又带兵征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荣以为二城孤迥,势不相救,请于州镇之间更筑一城,以相控摄。 (2)帝谓百僚曰:“诚心纯至如郭荣者,固无比矣。”其见信如此。 【答案】1.B 2.C 3.C

4.(1)郭荣认为两城孤立距离遥远,这种形势下不能互相救援,请求在汾州和姚襄镇之间另建一座城池,以便控制形势。

(2)隋炀帝对百官说:“诚心纯正像郭荣这样的,的确没有人能与他相比。”他就是这样被信任。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令”的主语是“帝”,不应该断开,排除A项、D项。

“存问”是慰问,探问的意思,宾语为“动静”,不应该断开,排除C项。

句意:杨玄感叛乱时,隋炀帝命令郭荣驱车前往守卫太原,第二年,又跟随隋炀帝到柳城,得病,隋炀帝

派人探问病情,宫中派出的使者不断。 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文中是第一个意思”错误。结合“帝复事辽东,荣以为中国疲敞,万乘不宜屡动,乃言于帝曰”分析,隋炀帝又征伐辽东,郭荣认为中原地区已经疲劳衰败,皇帝不应屡屡兴师,于是对隋炀帝说。文中是第二个意思。故选C。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C项,“被宇文护当作亲信,提拔他任中外府水曹参军”错误。结合“护察荣谨厚,擢为中外府水曹参军”分析,“提拔他任中外府水曹参军”是因为“宇文护认为郭荣做事谨慎,为人忠厚”。故选C。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以为”,认为;“迥”,远,遥远;“相”,互相;“于”,介词,在;“之”,助词,的;“更”,再,另外;“筑”,修筑、修建;“以”,连词,表目的,来;“控摄”,控制、约束。(2)“纯至”,纯真之至;“如”,像、如同;“固”,本来、的确;“其”,代词,他;“见”,副词,用在动词前,表被动;“此”,代词,这样;“其见信如此”(被动句)。 【点睛】

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郭荣字长荣,自称是太原人。郭荣体貌魁梧伟岸,外表粗心,内心细密,与他交往的人大多喜欢他,北周的大冢宰宇文护把他当作亲信,字文护通过观察认为郭荣做事谨慎,为人忠厚,提拔他任中外府水曾参平。当时北齐军队屡次侵犯,宇文护让郭荣在汾州观察敌人的形势。当时汾州和姚襄镇相距很远,郭荣认为两城孤立距离遥远,这种形势下不能互相救援,请求在汾州和姚襄镇之间另建一应城池,以便控制形势,宇文护接受了这一建议。不久北齐将领段孝先攻陷姚襄镇和汾州城,只有郭荣所建的城池能自为守备,郭荣因功被授予大都督。宇文护又因稽胡多次侵扰,派郭荣安抚招纳他们。郭荣在上郡、延安修筑周昌、弘信、广安、招远、咸宁等五城,来阻断军事要道,稽朝从此不能侵扰。

郭荣曾在夜晚与高祖坐在月下闲谈,高祖轻松地对郭荣说:“我上观天象,下察人事,(发现)北周

天数已尽,我一定能取代他,”北周宣帝去世后,高祖总领百官,召来郭荣,抚着他的背笑着说:“我的话验证了没有?”高祖受北周禅让,任郭荣为内史舍人,仁寿初年,西南方的夷人、獠人大多背叛朝廷,高祖下诏给郭荣,让他任八州军事行军总管,率兵讨伐。一年多后全部平定。

隋炀帝即位后,郭荣进京任武侯骠骑将军。几年后,黔安的首领田罗驹阻断清江发动叛乱,夷陵各郡的百姓大多响应,高祖下诏让郭荣平息他们。郭荣跟随隋炀帝西征吐谷浑,第二年,隋炀帝又征伐辽东,郭荣认为中原地区已经疲劳衰败,皇帝不应屡屡兴师,于是对隋炀帝说:“戎狄之人不守礼法,这是臣下的事。我听说,千钧的弓弩不为小小的鼷鼠发射,哪有皇帝亲征而面对小寇的道理?”隋炀帝没有采纳。郭荣又跟随隋炀帝进攻辽东城,郭荣亲自上阵,冒着箭矢、炮石,日夜不卸盔甲,长达一百多天。隋炀帝常常让人窥探各位大将的行为,知道郭荣如此,隋炀帝非常高兴,常常慰劳、鼓励他。大业九年,隋炀帝到东都洛阳,对郭荣说:“你年事渐高,不适合长时间在军队征战,我要给你一郡,任由你挑选。”郭荣不愿离开隋炀帝,叩头陈词推让,言辞和感情悲哀痛苦,感动了隋炀帝,于是任命郭荣为右侯卫大将军,几天后,隋炀帝对百官说:“诚心纯正像郭荣这样的,的确没有人能与他相比,”他就是这样被信任。杨玄感叛乱时,隋炀帝命令郭荣驱车前往守卫太原,第二年,又跟随隋炀帝到柳城,得病,隋炀帝派人探问病情,宫中派出的使者不断。在怀远镇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①二年:即淳熙三年到四年。不足两年,作者官职多次调动,官迹所至江西、湖北一带(旧属楚地)。②青钱:指荷叶。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首句点题,道出离别已成为常态,次句说明近年行迹,照应“匆匆“二字。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不满情绪。

B.“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表达出词人对景痛饮以遣离愁的情绪。感情真实,造语质朴 C.词中以“绿带”“青钱”分别比喻湖水与荷叶,生动传神;动词“萦”“点”更是激活了词句意境。 D.“春水碧连天”,以夸张的笔触,表达出词人对于此地风光的钟爱之情,暗含东归隐居之意。 2.词末“后夜相思月满船”被历代评者赞为佳句,请简析其妙处。 【答案】1.D

2.①虚写(想象)。写词人想象分别后自己思念友人的情景,扩大了诗歌意境,流露出强烈的不舍之情。②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月色满船实是相思满船,写景同时融入了对友人的浓浓情意。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D项,“暗含东归隐居之意”错误,从词中来看,“东湖春水碧连天”意思是“东湖里的春水,碧绿清澈,与湛兰的青天连一起”,这里显示出作者对于此地风光的无比喜爱之情,并无隐居之意。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词末‘后夜相思月满船’被历代评者赞为佳句,请简析其妙处”,题干没有限定赏析的角度,故考生可以先理解诗句的意思,分析诗句写了什么,是如何来写的,效果如何,本题所给的句子处于“词末”,思考赏析角度的时候可以倾向于抒情的方式。从词中来看,“后夜相思月满船”意思是“后夜月光满船的时候,正是我孤独的一个人在思念你们的时候”,结合词题“离豫章别司马汉章大监”可知,词人此刻正与友人别离,而“后夜”是词人想象离别后的情景,这是虚写,也是想象,由眼前拓展到别后,扩大了诗歌的意境,把自己的不舍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相思”是情,“满船月”是景,这是融情于景,满船的月来抒写自己浓浓的情,可谓写境不隔,写情浓郁。 【点睛】

赏析语句分两种题型:一是定向赏析型,题干规定好了鉴赏角度,如从虚实结合角度赏析该句;二是综合赏析型,未规定赏析角度,需要考生自行选择角度,如“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某……”。这就可以从描写的角度、修辞的角度、抒情方式的角度、遣词造句的角度等方面赏析。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分析诗句的意思,看诗句是写景还是抒情,写景是写了什么景,突出景物什么特点,景物是实实在在的,还是诗人想象的,由此可以考虑是否使用虚实结合或相衬;是动态的画面,还是静态的场景,由此可以考虑动静结合或相衬;景是乐还是哀,情是喜还是悲,由此可以考虑是借景抒情还是以乐景衬哀情;有没有使用什么修辞,一般考虑比喻、比拟、借代和夸张;句式如何,是否对仗;有无动词、形容词、副词,这些词语在表达情感方面有无明显的表现力,等等。答题步骤:解释该句的含意、表达的情感;指出它在炼字、词法、句法、章法,尤其是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根据该句在全诗中的位置分析其对全诗所起的结构作用;点出其对表达主旨和情感所起的作用。 四、情景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希望广大民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的梦想。

(2)《氓》中女子向男子解释婚事推迟的原因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表现了女子的善良、天真。 (3)《赤壁赋》中写客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同作者“_______,_______”,照应文章开头的“泛舟”“月出”。

【答案】安得广厦千万间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匪我愆期 子无良媒 相与枕藉乎舟中 不知东方之既白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比如“庇、匪、愆、藉”等字。 五、选择题

7.对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②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③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④及其所之既倦 .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虚词“以”的用法,然后根据“之”在句中的位置和“之”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①“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中“之”是结构助词,的;②“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中“之”是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③“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中“之”是代词;④“及其所之既倦”中“之”是动词,往,到达。故选D项。 【点睛】

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刘征先生是书画家、作家,也是 ▲ 的语文教育家。他天性乐观,慈悲为怀,豁达通透,总是以

近乎童稚的善意和乐观看待世间的一切,体贴人类生存之和谐温暖,关爱包括花草虫鱼在内的自然世界。故而,他的诗词入古出新, ▲ 。其语言真力弥漫而想象奇特,其意象瑰玮丰富,新奇神妙,境界通达变化。读其作,往往得 ▲ 之享受。其书法则 ▲ ,婀娜多姿。( ▲ ),透过他烂漫飞动的笔墨,可以更真切理解他的诗意,可以更清楚地体味他“潇潇风雨总关情”的诗家情怀和书艺境界。创作中,刘征力主创新。对于诗词创作,他曾说:“我以为旧诗的创作要争一个‘新’字,思想感情要新,意境要新,语言要新。”正是这样的原因,他的诗荡漾着太白的风骚奇崛,又不失老杜的思虑通审,尤得谢灵运之清劲绮丽;其词则兼取豪放与婉约之长,刚健婀娜。对于书法创作,他兼收南北碑帖精华,并关注上古篆书,在几十年的临习、思考中寻求突破。从他自然奔放、变化神奇的诗法,到骨气森森、风姿烂漫的书法,可以看出,他贯通内心世界、诗意与书法形式将三者融会,使书法语言风格与诗意诗风形成绝妙,是文人书法家的典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鼎鼎大名 汪洋恣肆 豁然开朗 刚柔相济 B.声名鹊起 豪放不羁 幡然醒悟 刚柔相济 C.鼎鼎大名 豪放不羁 豁然开朗 软硬兼施 D.声名鹊起 汪洋恣肆 幡然醒悟 软硬兼施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从他的书法中,我们可以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的心境 B.透过他的书法,可以更深刻感受到他的心境 C.从他的书法中,他的心境可以更深刻地被感受到 D.透过他的书法,他的心境可以更深刻地被感受到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内心世界、诗意与书法形式将三者融会,使书法语言风格与诗意诗风形成绝妙的共同体,是文人书法家的典范。

B.他将内心世界、诗意与书法形式三者融会,使书法语言风格与诗意诗风形成绝妙的异质同构体,是文人书法家的典范。

C.他贯通内心世界、诗意与书法形式三者融会,使书法语言风格与诗意诗风形成绝妙的共同体,是文人书法家的典范。

D.他贯通内心世界、诗意与书法形式,使书法语言风格与诗意诗风形成绝妙,是文人书法家的典范。 【答案】1.A 2.B 3.B 【解析】 【分析】

1.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处,“鼎鼎大名”,形容一个人的名气、声望很大,鼎鼎,形容盛大的样子,也作“大名鼎鼎”;“声名鹊起”,名声突然大振,知名度迅速提高;语段第一处语境强调从不出名到出名这一过程,并没有“突然大振”的意思,所以选“鼎鼎大名”更合适,排除BD两项;

第二处,“汪洋恣肆”,形容言论、书法等气势磅礴,潇洒自如;“豪放不羁”,性情豪爽,不受拘束;第二处语境形容的对象是诗词,所以应选“汪洋恣肆”,这就排除BC两项;

第三处,“豁然开朗”,原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现比喻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物,在突然间开阔了思路,明白了其中的奥秘,形容突然明白某件事;“幡然醒悟”,形容迅速而彻底地认识到过错而悔改醒悟;文中第三处是形容读刘征先生作品的感受,与“过错”“醒悟”无关,所以选择“豁然开朗”更好,这就排除BD两项;

第四处,“刚柔相济”,刚强的和柔和的相互补充,使恰到好处;“软硬兼施”,软、硬手段同时施展;文章第四处是形容“书法”的特点,故选择“刚柔相济”,这就排除CD两项。 故选A。

2.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

结合括号后的内容,与括号后的句式保持一致,前面介绍刘征的书法特点,后面是他的书法给我们的感受,后面说“透过他烂漫飞动的笔墨,可以更真切理解他的诗意……”,从句式一致、语义连贯的角度来看,括号中句子的句式最好能与后面“透过……,可以更……”一致,AC两项的句式与后文不一致,且C项的被动句与后文不连贯,故排除AC两项;

D项,后一句“他的心境可以更深刻地被感受到”采用被动句式,这与后面“可以更真切理解他的诗意……”的主动句的句式不一致,故排除D项;

B项,“透过他的书法,可以更深刻感受到他的心境”的语义和句式与后文一致,故B项正确。 故选B。

3.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

“他贯通内心世界、诗意与书法形式将三者融会,使书法语言风格与诗意诗风形成绝妙,是文人书法家的典范”,第一处问题是句式杂糅,“他贯通内心世界、诗意与书法形式将三者融会”把“贯通……”和“将三者融会”杂糅到一起,结构混乱;第二处问题是成分残缺,“形成绝妙”缺少宾语中心词,应是“形成

绝妙的异质同构体”。

A项,“他内心世界、诗意与书法形式将三者融会”语序不当,“将”移到“他”后面,故A项错误; C项,“他贯通内心世界、诗意与书法形式三者融会”句式杂糅,造成结构混乱,故C项错误; D项,“使书法语言风格与诗意诗风形成绝妙”成分残缺,“形成”缺少宾语中心词,故D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9.下列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项羽)部下有骑马跟从的壮士八百多人,当夜突围从南面冲出,驰马逃跑。 B.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百姓)早早地煮蚕茧就能抽取蚕丝,早早地纺织就能得到线,用文字来(教)小孩,使鸡和猪快点长成。 C.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原来庄宗得到天下的原因,与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这个道理)了。 D.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

所以我(只是)不妨害它生长罢了,不是(树木)有能力变硕大和茂盛。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B项,“字而幼孩”,“而”通“尔”,你们的。养育好你们的小孩。C项,“原”,应该译为推究、探究、推断。D项,“硕茂”,使动用法,使它们长得又高大,又茂盛。 六、语言表达

10.高二(3)班的王老师要把学生写的文章编成一个集子。他先把这些文章分为若干组,然后为每组文章拟一个标题。下面是其中一组中的部分篇目,请你根据这些篇目,替王老师拟一个标题,并说明拟题理由。标题不超过6个字,理由不超过50个字。

《谁的青春不寂寞》 《我是快乐的小鸟》 《回忆•迷途•寻梦》 《同桌张敏的烦恼》 (1)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成长心语(青春五味瓶) (2)示例一:(成长心语)从所给篇目可以看出,这一

组文章表现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感受。他们把寂寞、烦恼等思想情感诉诸笔端。

示例二:(青春五味瓶)从所给篇目可以看出,这一组文章记录了学生们的青春时光。阅读这一组文章,能感受到青春的各种“味道”。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语言的综合运用的能力,考生要注意题干所给的背景,从所给篇目可以看出,这一组文章表现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感受。他们把寂寞、烦恼等思想情感诉诸笔端。所以在拟写标题的时候要以“成长”“青春”为关键性的词汇。同时考生要注意拟写标题的字数要求不超过6个字,理由不超过50字。

1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全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武当派创派祖师张三丰收了七名弟子,他们分別是宋远桥、俞莲舟、俞岱岩、张松溪、张翠山、般梨亭、莫声谷七人。

请你在这七个人名中提取三个或三个以上意象,运用联想,扩写一段景物描写。要求:意境和谐,语言简明流畅,至少从两种感官角度来写,不得出现人名,不超过120字。

【答案】答案示例:站在岱山上远眺,四周的松林一片葱翠,穿过松林,是一条小溪,溪水清澈,漂浮着瓣瓣梨花,仿佛还带着芬芳。缘溪而行,下到山脚,得一石桥。伫立桥头,忽有歌声飘来。寻声望去,采莲的娃儿赤着双脚坐在船头,唱着不知名的山歌,清脆的歌声回荡在山谷。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扩展语句的能力,扩展语句的题目有词语型扩展、句子型扩展、话题性扩展,扩展时注意首先根据所给内容明确表达方式,是叙述、说明、议论还是描写抒情,叙述注意要点交代清楚、说明注意特征、功效、用途等明确,议论注意观点明确,抒情注意情感真挚、描写注意意境的创设。一般扩展语句都要修辞的要求,注意把握。此题属于词语型扩展,注意先选取意象,然后组成语段,这七个人的名字都是名词,注意组成的画面要有一定的诗意,表达一种境界,同时注意要求“至少两种感官,不出现人名和字数的要求”。 七、材料作文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会遇见各种坚固的墙。 我们推墙十下,墙也不会倒; 我们推墙百下,墙也不会倒; 我们推墙千下万下,墙还是不会倒。

墙就是不会倒,但我们会因为用力推墙而肌肉强健,变成有力量的人。 墙不倒,不该成为我们自愿当弱者的借口……

上面的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不少于800字。 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③用规范汉字书写。

【答案】【例文】 放低姿态越挫越勇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海明威

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为官清廉,一身正气,因替大将军李陵辩护而不幸入狱,在狱中受尽煎熬,甚至被处以腐刑,面对身体与心灵上的双重折磨,他并未被打败,因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心有抱负的七尺男儿岂能就此被击败?于是,发奋著书,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更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文学成就和历史价值可见一斑。

为了完成抱负,受尽苦难的他尚能放低姿态,忍辱负重成就华章巨篇,那在逆境中的我们就更不能轻言放弃了,要越挫越勇!

在记忆的珍珠中还有这样一颗,它始终在历史的长河中熠熠生辉,闪烁着不屈服的光芒。

她在19个月大的时候因一次高烧而致失明、失聪,在家庭教师的引导下,她开始学会说话,学会读书,最后竟克服失明与失聪的障碍,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佛大学。毕业后,她致力于服务残障人士,并完成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冲出黑暗》等传世佳作。她能够走出黑暗,取得那么高的学术成就,与她顽强的毅力是分不开的。她就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海伦·凯勒。

像这样身处逆境但仍与命运斗争的英雄还有很多,如张海迪、霍金、刘易斯、林肯……上帝给他们关上了一扇门,但他们凭借着不屈服的精神又为自己打开了一扇窗,于是,阳光再次洒满整个屋子。

金大中一生坎坷,但最终在73岁时战胜富有战斗力的年轻对手,成为韩国总统。他曾经说过:“每个人在遭遇磨难时,心中都会不自觉地砌起一道承受打击的防火墙,这道防火墙就是经受磨难后的期望。不同的是,有的人盲目乐观,将防火墙架于空中,这样就容易被打击摧毁。而有的人立足实际,理智面对,防火墙就变得顽强、坚固了。

同样,我们不仅要有顽强的毅力,更要放低姿态,理智面对,这样才会越挫越勇,无坚不摧! 【解析】 【分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材料是作文观点的重要载体,是写作内容选择和立意的依据,考生必须从材料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进行写作。要读懂材料,全面把握。要深入理解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 【审题】

材料中的“墙”具有象征意义。详而言之,可指个体生命历程中遇到的磨难、挫折、逆境等,可指人与人之间、集团之间、民族之间、种族之间、国家之间的隔阂、仇怨等,可指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阻力、障碍等,亦可指自然加于人类的某种灾难、祸患等,如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大海”“鲨鱼”…… 参考立意:

具体立意时,对于“肌肉强健,变成有力量的人”要做全面的理解。可以写出我们在与这些东西角力的过

程中,走向坚强,走向成熟。即使“墙”没有倒,但我们没有逃避的理由。就像海明威的名言,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它,但你永远不能打败他。就像史铁生,就像乔布斯,虽然没有战胜病魔,但他们缔造了自己的神话。这里所说的坚强和成熟,可以表现为永不言败的精神,也可以表现为苏轼式的旷达和乐观,苏轼由“乌台诗案”始,黄州惠州儋州,越贬越远,越贬越苦,但他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着坚强。实际选材时,可以是对历史的反思,可以是对现实的关注,可以是对未来的想象,也可以是对自我灵魂的考问。

行文结构:首先根据材料得出观点,以名人名言开篇,然后以各种人物没有因受挫而失败,反倒是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来论证观点,最后收束全文,提出我们要有顽强的毅力,理智面对各种困难,才会越挫越勇,无坚不摧。 素材:

一个真正的强者,是能够经得起风浪的,能屈能伸的,而不是遇到挫折之后就气馁,就自暴自弃,怨天尤人的。愈挫愈败,那是弱者的表现。真正的强者,只会愈挫愈勇,愈挫愈强。对于强者来说,挫败只是点缀人生的一道彩虹。它会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千姿百态。充满无限的乐趣。而对于弱者来说,挫败是人生的拦路虎。他的出现,无疑是在为自己增添烦恼,它会让弱者走投无路。做出一些不符合人类的事情,或者说是打算让这个世界遗忘”他”。这就是弱者与强者的不同。这也就是一个人之所以是强者/弱者的原因。

如果说,你打算做一个强者的话。那就勇敢起来,坚强起来。不要让别人瞧不起你。相信自己你是可以的,你一定能行。万千万不要做个缩头龟,也万万不可小瞧自己。其实,每一个人都是最棒的。只是有些人还未被发掘,就已经放弃了。机会永远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不向困难低头,你才可以让困难向你低头。

任何时候都不能向命运低。朋友,当你陷入生的低谷时,对自己说:“跌到了爬起来。”拿起你生活的勇,与命运抗争。相信走过黑暗,光明一定在不远向你挥手。要生存先把眼泪擦干,走过去,前面是一片新的天空。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没有人会一生平安,一路顺风的,只有跌倒了再爬起来……要记住摆在你面前的不是天堂,不是地狱,只有现实。

【点睛】

材料作文写法指导 : 一、首先要“读”:①读文题。要研读文题,明确考试范围,了解写作要求。②读材料。粗知材料内容,初步理解含义,以做到心中有底。 二、其次要“析”: 析读材料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个过程需要认真地咀嚼、品味、联想、提炼。由于“析材料”是材料作文的关键性的一环,所以可运用如下的读法:①发现法。主要用于意义显豁、中心明确的材料。发现的目标,一是材料的中心句,二是文题中关于中心的提示,三是材料中关于中心的提示。发现了这些内容,就找到了据以立意的突破口。②设想法。主要用于有头无尾或有尾无头的材料,如续写的材料。设想的内容,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情节,或是与材料合理衔接的论述。设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发散,所以要注意发散的合理性。③归纳

法。主要用于意义明晰,但既无中心句,也无提示句的一则或多则材料,归纳出其中心意思,立意便有了立足之处。④提炼法。主要用于含义对立的对照型材料。从正反对比中、矛盾对立中、正误相对中提炼出材料所要表达出的意图,以作立意的依据。 ⑤撷取法。主要用于多段型的材料,从一系列彼此并存的材料中撷取文题所需要的部分内容,并据此清理写作的线索。 ⑥揣摩法。主要用于喻义型、寓义型、象征型的材料,在反复体味、比较之中品评出材料的喻义、哲理、观点等,然后据此形成自己的观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