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离—份额分析方法
区域间经济增长速度往往不一致,导致增长速度的差异的因素有多种,如区域产业结构、区域竞争力等。偏离—份额分析方法是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竞争力对区域增长贡献的一种非常简单、实用的方法。
一、偏离——份额分析的计算式
偏离——份额分析(Shift-share Analysis)是一种相当重实效的方法,它在西方区域经济研究中应用广泛。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将被研究区域的增长(区域经济活动通常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就业等指标表示)与标准区域(通常指国家)的增长间的差分解为两个分量:第一个分量是产业结构分量,亦称比例偏离,反映区域经济与全国经济(即标准区域经济)间的产业结构差异所造成的影响;第二个分量是竞争分量,亦称差别偏离,它反映区域内各部门以不同于全国相应部门的增长而引起的经济活动水平的变化,因而,它反映了一个区域的区位优势或劣势。在此基础上,偏离—份额分析认为区域经济增长与三个因素有关:全国分量(也称全国份额,为以全国经济增长率计算的区域增长)、产业结构分量、竞争分量,用关系式表示,即:
区域经济增长=全国分量+产业结构分量+竞争分量(1)
可从绝对增量与增长率两方面建立(1)的数学式。为了从数量上理解(1)的含义,下面先给出偏离——份额分析中的重要符号及其含义:
Y(t)ij——t时期j区域的i产业的经济活动水平; ——t+1时期j区域的i产业的经济活动水平;
(t)(t)Y(t1)ijS(t)i——t时期全国i产业的经济活动水平,Si=Yij;
jS(t1)i——t+1时期全国i产业的经济活动水平,Si(t1)=Yijj(t1);
S(t)——t时期全国所有产业的总经济活动水平,
S(t)Si
i(t)S(t+1)——t+1时期全国所有产业的总经济活动水平,
S(t1)Sii(t1)
利用这些符号,可构成(1)式中偏离——份额分量的表达式。t至t+1时期j区域i产业的全国分量Nij为:
NijYij•[(S(t)(t1)/S)1] (2)
t(2)式表示某一区域某一产业的全国分量为假定该区域该产业以全国总增长率增长而得到的增长量。
t至t+1时期j区域i产业的产业结构分量Iij为:
1
IijYij(t)•[(S(t1)/S(t))(Sii(t1)/S)] (3)
(t)(3)式的意义为:t至t+1时期j区域i产业的比例偏离为全国i产业增长率与全国所有产业总增长率之差的函数。产业结构分量将全国i产业的增长与全国所有产业的增长进行比较,主要是为了说明,j区域i产业随全国i产业增长(或下降)而增长(或下降)的情况。
t至t+1时期j区域i产业的竞争分量Rij:
RijYij•[(Yij(t)(t1)/Y)(S/S)] (4)
(t)ij(t1)i(t)i(4)式说明:一个区域某一产业的竞争分量是该区域该产业增长率与全国该产业增长率之差和基期经济活动水平的乘积。这个分量反映了某一区域与全国相比,在发展某个产业方面具有竞争优势或劣势,因而有时也称之为区域份额,它是偏离——份额分析中的一个重要分量,它能为研究区域产业的比较优势提供数量依据。
将(2)、(3)、(4)式结合起来,用*号表示各指标的增长率,例如 S*=(S(t+1)/S(t))-1, 则可得: △ Yij=Yij(t1)-Yij
(t1)(t)=Yij•[(S(t)/S)1]
t+Yij(t)•[(S(t1)/S(t))(Sii(t1)(t)iji(t1)/S)]
(t)+Yij•[(Yij(t)(t)*/Y)(S/S)]
(t1)(t)i=Yij·S+Yij·(Si-S)+Yij·(Yij-Si) (5) (5)式两边求和,则得j区域和总偏离——份额方程为:
(t)**(t)**YjYj•S[Yij•(SiS)][Yij•(YijSi)] (6)
(t)*(t)**(t)**ii(6)式中Yj=∑Yij,(6)式为(1)式的区域经济增量偏离——份额方程。方程右边第二项为j区域产业结构分量。这项中的(Si-S)为i产业的全国偏离(即全国i产业增长率与全国增长率之差),其值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全国各产业的增长率都高于全国总增长率是不可能的;而且它对各区域来说是不变的。因此第二项的值只取决于Yij的结构。若区域产业结构中主导产业为正全国偏离产业(即
(t)**Si-S>0),且负全国偏离产业(即Si-S<0)在区域经济中所占比例小,则说明产
2
****
业结构较优,而且前一种产业的比重越大,区域产业结构分量会越大。反之,主导产业为负全国偏离产业(即Si-S<0)且正全国偏离产业(即Si-S>0)所占比重小的区域,其产业结构显然不利,而且负全国偏离产业所占比重越大,区域产业结构劣势越明显。可见,以全国经济为标准,(6)式右边第二项反映了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6)式右边第三项为区域竞争分量,该项中Si不随区域而变化,该项取决于区域各产业的基期经济水平(Yij)和研究期内区域各产业的增长率(Yij)。
(t)******Y(t)ij越大,表明j区域i产业的基础越雄厚。在Yij-Si>0的情况下,称j区域i
*****产业为扩张型产业,Yij越大,说明j区域的竞争优势越大;Yij-Si<0的情况下,称j区域i产业为收缩型产业,Yij越大,说明j区的竞争劣势越大。因此该项反映了区域总的竞争力的优劣程度。
令Gij,Gj分别为j区域i产业按全国相应产业的总增长率增长所应达到的经济活动水平和以全国各产业总增长率对j区域相应各产业基期水平加权而得到的假定区域增长率 ,即
*(t)GijYij•(Si1) (7)
(t)*G*jGijYji(t)Y**(t)j (8)
(t)将(8)式代入(6)式,并以Yj除(6)式两边得:
Yj =S+(Gj-S)+(Yj-
*****G*j) (9)
式中Yj与S分别为区域增长率和全国增长率。(9)增长率形式表示的(1)式的偏离——份额方程,其含义为j区域的增长率等于全国增长率加以增长率形式表示的产业结构分量与竞争分量之和。(6)式与(9)式是偏离——份额的两上基本公式。
由(9)式可知,偏离——份额分析的关键是将全国各产业的增长率运用到所研究区域的产业结构之中去,得出一个假定的区域增长率。假定j区域在研究期的Gj*为10%,而同期全国增长率S*为5%,则区域的产业结构较优,其对区域增长的贡献为5%。计算出的假定区域增长率与全国总增长率之差是衡量区域产业结构有利或不利的指标,正差表示结构优势,负差表示结构劣势。在(9)中,竞争分量很重要。因为它能够提供区域相对竞争力信息,它是除产业结构外其它所有影响区域偏离的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与技术因素,人类行为因素等密切相关。
3
二、实例分析
为了具体说明偏离—份额分析,下面以北京市、甘肃省为例,进行实例分析。令j=1,2,分别代表北京与甘肃;i=1,2,3,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根据中国统计局、北京市统计局、甘肃省统计局的资料列出国内生产总值及其构成表1。
表1国内生产总值及构成表
单位:亿元 全国 增长率产业 1987年1988年S*(%)③1987年1988年i北京市 甘肃省 S(t)i① Si② =(②/①-1)*100 (t1)Y(t)i1④ Y(t1)i1⑤ 应达产值19871988应达产值(t)Gi1⑥=(③年Yi2年Y(i2t1)Gi2⑨=(③+1)*④ 29.05 229.04 148.62 406.71 403.24 ⑦ 4.5 6.8 4.6 15.9 ⑧ 5.3 8.1 5.8 19.2 +1)*⑦ 5.38 8.53 5.70 19.61 19.62 第一产业 3204.3 3831.0 19.56 第二产业 5251.6 6587.0 25.43 第三产业 2901.2 3596.0 23.95 GDP 11357.1 14014 23.39 24.3 182.6 119.9 326.8 37.0 221.3 151.9 410.2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89》、《北京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1989》、《甘肃统计年鉴1989》有关资料计算。
表1的⑤栏与⑨栏的总计项中有两个量,上方的为Gij, 下方的为
i(S1)•Y*i(t)ij。在表6-1的基础上,利用 (6)式与(9)式,可计算出北京、甘肃
的偏离——份额分量,实际计算结果见表2 。根据表2可对这两个区域做出如下分析:1987年至1988年北京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于全国,总偏离为6 .96亿元,其中产业结构优势带来的增长量为3.47亿元,竞争优势引起的增长量为3.49亿元。北京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比全国的高2.13%,其中产业结构的贡献为1.06%,竞争力的贡献为1.07%;甘肃省则相反,其增长速度低于全国1987—1988年国内生产总值,总偏离为-0.42亿元,其中结构劣势引起的增长量为-0.01亿元(即下降0.01 亿元)竞争力劣势引起的下降量为0.41亿元。从增长率角度分析,甘肃的增长率比全国低2 .64%,其中产业结构的贡献为-0.06%,竞争力的贡献为-2.58%。
4
表2 北京、甘肃偏离—份额分析表
单位:亿元
区域 北京 甘肃 总增长 全国分量 结构分量 竞争分量 总偏离 增量 增率% 增量 增率% 增量 增率% 增量 增率% 增量 增率% 83.4 3.3 25.52 76.44 23.39 3.47 1.06 3.49 1.07 6.96 2.13 20.75 3.72 23.39 -0.01 -0.06 -0.41 -2.58 -0.42 -2.64 表3 北京市明细偏离—份额分析表
单位:亿元 增量 全国分量 产业结构分量 竞争分量 合计 第一产业 5.68 -0.93 7.95 12.7 第二产业 42.71 3.7 3 -7.74 38.7
表3 甘肃省明细偏离—份额分析表
单位:亿元 增量 全国分量 产业结构分量 竞争分量 合计 第一产业 1.05 -0.17 0.08 0.8 第二产业 1.59 0.14 -0.43 1.3 若要进一步详细了解各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可利用(5)式计算出北京与甘肃各产业的明细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3、表4)。这两个表的主栏中前两个分量之和为各产业按全国相应产业的增长率增长所应达到的产值增量,即
第三产业 1.08 0.02 0.1 1.2 GDP 3.72 -0.01 -0.41 3.3 第三产业 28.05 0.67 3.28 32.0 GDP 76.44 3.47 3.49 83.4 Y(t)ij•Si。 由表3可知,北京市1987—1988年发展第一、第三产业与全国相比较
5
*
具有竞争优势,其差别偏离分别为7.95亿元与3.28亿元,但第二产业缺乏竞争优势,亦即第二产业的实际增长率低于全国第二产业实际增长率。北京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长量在该区域总增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5.2%、46.4%、38.4%。由表4可知,甘肃省与全国相比较,第二产业竞争劣势明显,由于第二产业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1987~1988年甘肃损失了0.43亿元产值。亦即差别偏离为-0.43亿元。甘肃第一产业稍具劣势,第三产业略占优势。甘肃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增量在全省增量中所占比重分别为24.2%、39.4%、36.4%。
从实例分析的结果中我们可得出如下结论,位于东部地区的北京在产业结构与竞争力方面均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位于西部地区的甘肃省则在这两个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劣势。这一结论正好与我国经济增长的空间分布格局相吻合。
三、偏离—份额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在西方,广泛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方法进行区域经济研究已有二、三十年历史了。这个方法之所以被普遍运用,是因为它具有三个突出的优点:运用简单,易于理解,只需少量易取得的数据。与其它区域分析方法相比,区域经济偏离—份额分析方法不需要很深的数学知识,也不需进行复杂的区域调查,而且其结果简单、明了。此外,可根据研究的目的来选择产业划分与区域划分,决定研究的详细程度。例如,如果需要进一步研究上例中北京的第二产业的偏离—份额分量,则可以第二产业为区域经济总量指标。对第二产业进行部门划分,然后利用偏离—份额方程分析出所划分的各部门在第二产业中的竞争劣势(-7.74亿元)中各起什么作用,以及北京第二产业各部门的结构优劣程度与竞争力优劣程度。这种将产业或部门分类详细化的分析可层层递进,弄清非常具体的部门乃至行业的优劣势,直到达到研究目的为止;若需明确北京市的结构优劣与竞争优势的具体区位,可对北京市进行经济区划分,然后 对北京市各子区进行偏离—份额分析,这样即可得出各子区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的份额。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举例说明。
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可解释区域增长差异。但不能期望通过这一方法详尽说明为什么一些区域增长快而另一些区域增长慢,在应用这个方法时应注意它固有一些缺陷。
首先,偏离—份额分析可能低估了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一个区域的某一产业比另一区域的增长快可能不是由于其生产率提高,而是由于它与其它产业的联系加强了。某一产业的区域乘数效应增大会提高相关产业的增长率。例如,如果甲区域主导产业增长快,乙区域的增长慢,那么,即使其它方面(除区位外)都一致,甲区域服务于主导产业的产业也会比乙区域的增长快,而且主导产业间的关联系数越大,这种增长量越大。从前面的 说明中可知,这部分增量一般属竞争分量,但实际上是产业关联引起的,这说明结构分量可能低估了区域产业结构对增长的影响,部分产业结构影响转移到竞争分量中去了。但很多研究表明,
6
这种低估问题不严重。
第二,偏离—份额分析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产业分类有关。众所周知,现存的产业分类法有很多种。进行偏离—份额分析,首先得选择一种适当的产业分类法。分类合理的标准是保证同一类型产业的各部门具有同质性。随着产业类别增多,产业结构分量往往趋于增大,而竞争分量趋于减小,从(6)式中我们不难理解这种趋势的原因。产业分类越细(Yij)越接近于(Si),因而竞争分量越小,而产业结构分量越大。若采取一种极端的产业分类法,即把每个企业当作一个产业。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个产业(即企业)布局在一个以上的区域,各个企业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根据定义,各产业区域增长率(Yij)与全国相应产业的差率(Si)是一致的,每个产业以全国增长率加权的假定区域增长率(Gi)必定等于区域实际增长率(Yj),对(6)式与(9)式来说,这意谓着竞争分量为零。另一极端情况是不进行产业划分。在这种情况下,Gj与S相等,即产业结构分量为零。可见,区域产业结构在解释区域增长时的相对重要性受所采取的产业分类影响。不过,只要不是采取极端的两种产业分类方法,一般而言基本结论不会相差很大。例如,福瑟吉尔(Fothergill)、古德金(Gudgin)1979年研究发现,英国1952—1975年各区域分26个产业与分116个产业进行分析所得出的偏离—份额结果很相似。
第三,对竞争分量的解释存在较大争议。如前所述,尽管一个区域的大多数产业比全国相应产业增长快,也可能出现负区域竞争分量。例如,一个区域的经济中少数几个产业或部门占很大比重,而这些产业比全国相应产业增长慢,则可能出现负竞争分量。因此,不能因为负区域竞争分量的存在而断定区域所有产业处于不利的区位,总的劣势可能是由于区域最大的产业或部门的低增长吞没了许多其它小部门的快速增长。正是由于这些情况,有些学者认为竞争分量是不可理解的。竞争分量主要反映一个区域与全国其它区域相比较在生产方面的竞争力,但这种竞争地位不稳定,可能会随技术革新、当地或其他区域获得新资源、地方税与投资政策的变化等而发生很大变化,所以选择的厂家时期不同,偏离量会有所不同。但显然,因此而否认竞争分量的意义是不对的。有些区域经济学者认为,如果一个区域增长缓慢是由于占主导地位的产业增长慢,则应采用的政策是向该区域注入新的增长产业,如果一个区域增长慢是由于该区产业没有其它区的增长快,其具体原因有两个:一是区位劣势;一是生产方式缺乏效率。存在区位劣势的情况下,需增加新的基础设施以改善其区位条件。但有些学者认为,没有进一步的资料作依据,这样简单地作政策分析是不可取的。因为无法通过竞争分量说清楚区域优劣的本质。若要提出合理政策手段,需深入分析区域的区位因素及区域经济增长机制,这样方能对症下药。
此外,区域偏离—份额分析本身不能说明份额分量的存在,即不能说明为什
7
********
么区域各产业按全国的增长率增长。
总之,偏离—份额分析方法易于应用,且所需数据易收集、计算不需花大量时间;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识别区域增长的源泉,还可以研究各具体部门及其对区域经济增长或下降的贡献,了解区域在产业结构与竞争力方面的优劣势及其数量概念。但应用时必须注意到该方法固有的一些问题。它不是一种区域经济理论,其方程本身不具有行为意义。因此,在利用它进行区域经济预测及政策分析时,必须与其它区域理论与方法结合起来,相互补充。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