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郁达夫小说评价的理性压抑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 0 0 6年7月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Socil aSciences Edition) July,2 0 0 6 Vo1.35.No.4 第35卷第4期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634(2006)04-0086一(05) 郁达夫小说评价的理性压抑 杨 蕾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 郁达夫是20世纪取得巨大成就的作家,但是他的文学史地位一直和他的文学 成就不相称(至少在中国大陆),他一直背负着“消极颓废”和“结构松散”的评价。因此,从文 化禁忌和结构观念这两个方面探讨制约郁达夫小说评价的因素,可以看出对郁达夫的评价一 直处于理性话语的压抑下。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评价;文化禁忌;结构观念;理性话语 郁达夫的评价并不多,而且一般较多突出其爱国 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意义,并且会加上“小资产 阶级的消极颓废”,甚至“色情描写”等字眼。8O 一、对以往评价的重新审视 1921年小说集《沉沦》出版,使郁达夫一举成 名,但这并没有为郁达夫带来文学地位和利益的 丰收,郁达夫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受着贫 困、压抑的痛苦。对郁达夫文学创作的评价从一 开始就是赞誉伴随着批评,多数人关注的是他小 说中对男主人公性心理的大胆揭示,赞誉者如是, 批评者亦如是。前者如周作人于1922年在《晨报 年代以后对于郁达夫的研究全面而深入,如从生 平、心理角度,意象、意境角度,传统的影响角度, 比较文学方面则研究了日本私小说、卢梭、施笃 姆、感伤主义等对郁达夫的影响。 对郁达夫的研究虽然越来越全面而深刻,但 是有些成见和禁忌并没有突破;虽然对他的评价 不低,但郁达夫在文学史叙述中仍然处于一个暖 副镌》的“文艺批评”栏中的文章、郭沫若于1946 年的《论郁达夫》和《再谈郁达夫》;后者如1930 昧模糊的地位,他的创作对中国文学的意义以及 带给人们的审美享受远远低于他所受到的价值评 价。从以前的“鲁郭茅、巴老曹”说,到后来对徐 志摩、张爱玲、沈从文的翻案,郁达夫从来不是中 年代韩侍桁、苏雪林、萧乾等人的评论。苏雪林还 毫不客气地指出郁达夫不重视小说结构,只是一 些生活的片断。郁达夫本人也早在1926年承认: 国现代文学作家中最耀眼的名字。20世纪90年 代中期,曾兴起过一股给20世纪作家排座次的风 气,在王一川的排名中,郁达夫位列第六,在鲁迅、 沈从文、巴金、金庸、老舍之后;在钱理群的七大排 名中,郁达夫甚至不在其中。_2 在我看来,原因就 “我自家每苦于结构的松乱,所以骂我的人,都说 我的东西,不是小说,是一种东描西写的乱杂的笔 习0 ”[1】(P252) 20世纪50年代一直到70年代末,大陆对于 收稿日期:2005.12-20 作者简介:杨蕾(1976-),女,江西上饶人,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文学博士,上海体育学院新闻系讲师,主要从 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86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杨蕾:郁达夫小说评价的理性压抑 在于这些评判一直是从理性的视角来审视郁达 夫。理性就意味着对生理欲望的有效控制,意味 着能以平衡心态来适应外部世界,意味着逻辑上 的正确、完整。郁达夫小说恰恰张扬的是人类非 理性的那一面。这正是郁达夫一直无法成为20 世纪文学评论和文学史叙述中最伟大的几个作家 之一的最重要因素。本文试图从文化禁忌和小说 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讨论。 二、文化禁忌的制约 郁达夫的小说不光触犯了性禁忌,被传统力 量视为“色情”,郁达夫小说对于个人忧郁、颓废 心理的描写也同样受到攻击。 《沉沦》出版后,很多人指责其中的性心理描 写,认为是色情,周作人撰文进行了驳斥;在1945 年的《论郁达夫》中,郭沫若作出了对郁达夫的经 典评价:“他那大胆的自我表现暴露,对于深藏在 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 种暴风雨式的闪击,把一些假道学,假才子们震惊 得至于狂怒了,为什么?就因为有这样露骨的真 率,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3 郭沫若的评价 可以代表很多人评价郁达夫的视角,即反封建性 的视角。很多文学史写作一般都从这个角度来论 述郁达夫的意义,但是这个赞语仅仅适用于传统 社会而非现代社会。在涉及郁达夫后来的一些小 说时,新文学的地位已经确立,他对性心理描写和 小知识分子忧郁的个人心境的描写也就成了“消 极”、“颓废”。 中国主流社会向来轻视私人情感的,表现这 一领域的文学作品向来都被作者和读者视为不人 流,如唐朝的传奇,宋朝的婉约词,元明清的戏剧、 小说,更何况是描写理性话语下“颓废”心理的作 品。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文化禁忌。“五 四”对个人主义的提倡不久就被救亡图存的集体 理念所取代,传统理性概念中非理性的东西仍然 处于被排斥的地位。集体对个体差异性的漠视, 理性对非理性的排斥,因为救亡图存的非常时刻 而被现代社会延续了下来。 因此,对郁达夫的指责不仅来自传统力量,也 来自新文学内部。谢冰莹回忆在1928年左右曾 向郁达夫直率地提出“《沉沦》太那个了,对于青 年,可能有不好的影响。”郁达夫立即承认这一 点,甚至说不想让它出版。 想来这种指责郁达 夫是早已接受了。《迷羊》更是受到鲁迅的批评, 认为“在这样的时候发表这样的作品”是不应该 的 ]‘嗍’,鲁迅是郁达夫所尊敬的朋友,他的批评 对郁达夫应该是很有影响的。鲁迅对《迷羊》的 评价对日后的文学史写作同样影响极大,唐搜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发 展史》便不假思索地沿袭了鲁迅的说法。20世纪 80年代有些文学史甚至极少提及郁达夫,如冯光 廉、朱德发等人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 与此相反,《春风沉醉的晚上》和《薄奠》这两 部涉及劳动者的作品,成为文学史论述郁达夫必 提及的,唐锼在肯定了这两部作品的内容、夸大其 中的无产阶级意识后,更对其艺术性作了极高的 评价,20世纪50年代王瑶亦持相同观点。在道 德和理性的规范中(当然包括了意识形态的力 量),这两部小说最终在大部分文学史的叙述中 被塑造成了郁达夫的“代表作”。《迟桂花》也是 如此,男主人公为女主人公健康的美所感动,最终 战胜了自己的“邪念”,理性道德战胜了欲念冲 动。因此,《迟桂花》被认为是郁达夫圆熟、和谐 的作品。 郁达夫早期的《沉沦》和1927年的《迷羊》所 受到的指责不仅对日后的文学史叙述影响很大, 而且对于郁达夫本身同样影响很大,他对于指责 的反应从原来的愤怒渐渐变成谦虚地接受。在 《青烟》(1924年)中,他借主人公的口痛骂那些 说他作品“做作、无病呻吟、发牢骚”的人是有钱 人的寄生虫、奴仆,但到了1928年他便改变了态 度,1931年他承认:“新的小说内容的最大要点, 就是把从前的小我放弃了,换成了一个足以代表 全世界的多数民众的大我。……表现人生,务须 拿住人生最重要的处所……性欲不就是人生的全 部” 蹦 。在小说创作上,郁达夫在《迷羊》以后 写作了不那么个人化的《二诗人》、《杨梅烧酒》、 《迟桂花》、《瓢儿和尚》等,1935年更创作了革命 题材的《出奔》,而1932年《她是一个弱女子》也 涉及到了革命青年形象。这些小说表现了与他早 期小说不同之处,给郁达夫的小说带来了新的风 格,但其适用的幅度是有限的——《出奔》和《她 是一个弱女子》中对革命的描写便非常生硬,显 8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钲 然作者对这一题材力不从心。 《她是一个弱女子》是郁达夫1927年就构思 好的,1932年因经济压迫写成,“失败的地方很 多”,且写作时“心境恶劣”,他悲观地估计这篇小 说“大约也将变作我作品之中最恶劣的一 篇” 】(咖)。这篇小说可以看成是郁达夫当时精 神状态的产物,小说的两个女主人公可以看作是 理性和非理性的象征,其中非理性的郑秀岳经不 起诱惑陷入了性欲的泥潭中,身败名裂,最后的结 局是被日军侮辱致死;理性的冯世芬则走上了革 命的道路。郑秀岳被日军侮辱致死,这与她的性 格并非有着必然的联系,作者却让冯世芬评论道: “郑秀岳!……你总算也照你的样子,贯彻了你 那软弱的一生。”小说的主线还是郑秀岳混乱脆 弱的情感生活,这是郁达夫所擅长的,他让他的人 物走到了一个极端,但他所持的态度全然是怜悯 和否定的,实际上他在这里怜悯和否定的是感性 化的那部分自己——他主要的性格倾向。否定了 郑秀岳并让她惨死,这意味着郁达夫精神上的自 戕,意味着理性对非理性的胜利,郁达夫终于在 “心境恶劣”中痛苦地接受了理性话语对于他的 评判。 “病态”、“颓废”、“消极”等字眼到如今还一 直是郁达夫小说所必须背负的负累,这证明了郁 达夫所揭示的心理世界至今为止仍然一直处于社 会禁忌的范畴,受到理性的压抑。我们一直都赞 同郁达夫小说对几千年传统社会封建性的冲击, 但我们却轻轻地把自己转移到“安全”的地方,我 们在现代社会回避了郁达夫,用“现代人的虚 伪”。在理性话语中,郁达夫的小说和某些散文 只能是“病态”、“颓废”、“消极”,郁达夫只能以 这种方式存在于文学史中。在理性的强大话语 下,郁达夫这个名字始终蒙着一层灰暗的尘土,他 游走在非法和合法之间,身份暖昧不明。 多数人只注意到卢梭对郁达夫的影响,但是 却没有注意到和郁达夫几乎同时期的另一位法国 作家普鲁斯特,他与郁达夫创作的某些相近性。 同样近乎病态的敏感,同样对意识流变的关注,同 样对古典作品的嗜好,同样对自然的热爱,给作品 带来了对人的每一个精神褶皱的细腻描写和优雅 的风格。安德烈・莫洛亚盛赞普鲁斯特发现了文 学的“新的矿藏”,实际上,郁达夫对于中国文学 88 来说也具有同样的意义——他的过度敏感审美, 引导一般中国人在琐碎生活之中“发现”我们情 感的隐秘一面,或者只是普通的一面,我们却一直 没有勇气面对。当今天阅读郁达夫的小说或散文 时,仍然会觉得他击中了我们模糊感觉到却不敢 正视的地方。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郁达夫具有重 要的意义。在郁达夫之后也出现了一些描写颓废 和性爱的小说,但都缺乏郁达夫的“老实和认 真”。当代的葛红兵的《沙床》本意是用身体来揭 示和对抗社会对人的异化,但显然他还做得不够。 三、小说结构的制约 很多人都认为郁达夫是个不注重小说结构的 小说家,过于直露,郁达夫本人也无奈地承认这一 点,结构松散是对郁达夫小说的既定评价,这同样 制约了对郁达夫的价值定位。 以前的一些文学史观念中,结构就意味着情 节的逻辑关系、完整性、封闭性,在这样的结构观 念中,郁达夫很多小说当然是不合格的。钱理群、 温儒敏、吴福辉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 近些年受到评价较高的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但 是郁达夫仍然没有在其中找到较高的位置。在论 述废名的时候,《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敏锐地指 出:“在现代抒隋小说体式的发展史上,从郁达夫 到沈从文,废名是中间一个不可缺少的环 节。”L9 J(腭。 也就是说,从郁达夫到废名,再到沈从 文,这是一条非常清晰的线索。但奇怪的是,同是 抒情小说作家,对郁达夫和对废名、沈从文的论述 标准却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废名散文化小说) 造成了对小说成规的部分颠覆,另一方面却创造 了那种随叙述者的意识流动转换视角,插入心理 性的跳跃词语,分解情节却扩散出多方面的含义 的文化味浓厚的小说式样”[9】 ),“(沈从文)有 的小说结构散漫,如《渔》,但情境美不胜收,弥补 了不足,这种讲究诗的意境的小说特别地具有民 族的韵昧。”L9 J(嘲 而郁达夫的小说却是“不追求 曲折的情节和周致的构思,却努力写出自己个人 的情绪流动和心理的变化,仿佛是靠激情、靠才气 信笔写去,松散、粗糙在所不顾,只求抒情的真切 以成情感的结构”。尽管20年代末在艺术上有 所发展(如主人公的客观塑造和诗的意境营造),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杨蕾:郁达夫小说评价的理性压抑 “但随着30年代读者审美趣味的变化,郁达夫的 ‘自叙传’抒情小说显得与激荡的时代不合拍 -i",,[9](g74) J o 也就是说,尽管在结构观念中有了转变,但是 厚此薄彼之意非常显然,以过去的结构观来评价 郁达夫的小说,当然“松散”、“不合拍”;而作者也 忽视了废名和沈从文的小说同样是与“激荡的时 代不合拍”的。在这方面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 说史》持的观点与之相似。他举《过去》(1927)为 例,认为“《过去》的文字和结构毛病太 多” ]‘嘲),夏志清的立论有时候是很令人奇怪 的,极为推崇张爱玲,但却无视《过去》在描写都 市爱情的复杂缠绵处、对都市的理解已经开了张 爱玲都市爱情小说的先河;而且事实上《过去》早 在二、三十年代即是众所公认的名篇,得到周作人 的赞誉,30年代初上海亚细亚书局编《现代中国 短篇小说选》时,编者要求每位作家各选一篇,赵 景深、胡云翼便在《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和 《过去》三篇小说中力主选《过去》,孙席珍虽不同 意,但因为《过去》“情节委婉曲折,叙述娓娓动 人,其中有好些关于虐待狂和受虐狂以及恋爱逆 反等等变态心理的描写,尤为国内作品中所罕见, 而况它结构谨严,步步紧缩,最后产生意想不到之 效果”,便也同意了。lJ J(眦’所以必须注意到,对郁 达夫小说结构的评价其实并不是一开始就有“松 散”的定论。 较早对郁达夫小说结构进行精彩分析的是捷 克学者普实克。他在1980年出版的《抒情诗和史 诗》中认为郁达夫那些第一人称的作品如果用欧 洲关于文学形式的观点看,艺术上非常完整。他 以《十一月初三》(1924年)为例,称赞它是“把一 些细心安排的有着内在联系的画图,大师式地汇 集穿插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高度艺术性的中篇 小说的整体。它的结构是把从过去的经验产生的 许多层次插入从现在的经验产生的一个单独的层 次中。每一层次有它自己的感情阶段,不同的感 情色彩和不同的时间与形式相连。这样,便产生 了由色彩缤纷的线织成的一张网。这也是郁达夫 心理散文的基本结构。……作家……只凭着把回 忆分成层次组织到新的经验中去的艺术,创造出 统一的组织得极好的文章。这新的经验便是其他 各层次经验的框架。” J(附 笔者完全赞同这一分 析,并且认为郁达夫小说这样的特点和普鲁斯特 “玛德莱点心”、石径上突起的小石子的描写非常 相近,不同的是普鲁斯特整部作品想要表现的是 一个对时光的理念,并因之构成了一个教堂般的 大结构;而郁达夫不是通过理念而是顺随意识、情 绪的流淌自然地把看来不相干的经验织进一个结 构之网,我们很难分清这是浪漫抒情还是意识流, 但显然郁达夫的一些小说意识的跳跃性已经超出 了单纯的浪漫抒情小说的范畴。 写于1923年的《青烟》纯以意识中的幻像来 构思,“我”一分为二,意识中的那个落魄的“我” 回到了故乡,看到了家族的没落而投水自杀。这 个故事看来是过分伤感、神经过分敏感的产物,但 其奇特的构思却显示了郁达夫在小说创作技巧上 的先锋性。同时它还是郁达夫写作状态的一个象 征——作为作家的“我”不断地让另一个“我”死 去来拯救自己的精神危机。 普实克还注意到郁达夫自叙传式小说基本上 从主人公的视角进行叙事,这使得他的小说产生 了另一种效果。他以《薄奠》为例,认为“这篇小 说也如鲁迅的许多小说一样,实际的故事是隐藏 在后面的,只能见到大体轮廓。露在外面的可见 的这部分故事使读者产生一种印象,似乎隐藏着 的那一部分更要可怕得多。” J(嘲 郁达夫的小说 是淋漓尽致地抒发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似乎不像 鲁迅的《狂人日记》、《药》等作品充满了象征意 义,意在言外,但是这种绝对的限制性的叙述视角 却给小说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白,《过去》中关于 老三的生活经历、《迷羊》中谢月英的内心世界都 是男主人公无法窥见的,她们捉摸不定,她们复杂 的性格和经历隐藏在男主人公的叙述后面,虽然 我们对男主人公的一切了如指掌,但这并没有妨 碍小说给人意味深长的印象。 大多文学史作者只是保守地承认郁达夫后期 的小说创作才注意结构,唐搜的《中国现代文学 史》认为这是从《春风沉醉的晚上》(1923年)和 《薄奠》(1924年)开始的 。。,黄修己的《中国现代 文学发展史》亦持此论 1] ¨¨,钱理群等的《中国 现代文学三十年》则认为是从《过去》(1927年) 开始的。 (P76)《春风沉醉的晚上》其实距离郁达 夫发表第一部小说集《沉沦》只有两年,因此很难 据此得出郁达夫小说结构松散。不管前人认为是 8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4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事实上除了个别作品,郁达夫 的大部分小说远远谈不上“粗疏”、“松散”,相反, 他对于小说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情感在瞬间的 强烈喷发和优雅的景物意境适当地分布在细致的 心理描写中,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充满了音乐感。 学批评家的眼中,他并没有什么重要性。”m 钱格 是少数清醒认识到对郁达夫的不公正评价的学 者,他这篇文章写于1978年,可是这以后的文学 史叙述并没有改变什么。 参考文献: [1]郁达夫.《创造月刊》第一卷第一期尾声[A].陈子善,王自 立编.《回忆郁达夫》[c].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2]钱理群,吴晓东.“分离”与“回归”——绘图本《中国文学 史》(20世纪)的写作构想[J].文艺理论研究,1995,(1). 这在最早的《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等篇 章中就有很好的表现。据说鲁迅最喜欢的自己的 小说不是结构紧张的、充满象征意义的《狂人13 记》、《药》,而是《孔乙己》;曹禺也如此,并不喜欢 充满象征意义的《雷雨》;周作人则称“简单是文 章的最高标准”,郁达夫的很多小说是达到如此 境界的。他的小说最没有“作”的痕迹,结构随情 感、意识的流动而自然流畅,自足自在。沈从文虽 [3]郭沫若.论郁达夫[J].人物杂志.1946—09—30. [4]谢冰莹.追念郁达夫先生[A].郁达夫纪念集[c].新加 坡:热带出版社1958—07—01. [5] 陈子善,王自立.郁达夫简谱[A].郁达夫研究资料(下 集)[c].广州: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 1985. 然自诩“乡下人”,但在小说技巧上有时候明显地 受到了西方小说的影响;而阅读了一千多部外国 小说的郁达夫,在小说形式上却是最具民族性的。 无论如何,因袭了近一个世纪的郁达夫小说“结 构松散”论可以结束了。 大陆对于小说的主流观点,从对内容的过分 关注,到对技巧的过分关注,每一次转变都无法让 郁达夫的小说成为文学史叙述中最优秀的。在理 性的审视下,郁达夫是非理性的,从小说的内容到 形式。除了这两点,R・0・钱格还提出了一个非 常现实的原因:“由于郁达夫没有从徒,因此不能 说他是现代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领导人物。虽然他 是罕有的描写趣事的小说家,但在现代史家和文 [6]冯光廉,朱德发,等.中国现代文学史教程[M].济南:山 东教育出版社,1984. [7]郁达夫.关于小说的话[A].郁达夫文集・第六卷[c].广 州:花城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2. [8]她是一个弱女子・后叙[A].郁达夫文集・第二卷[c]. [9]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社,1998. [10]唐锼.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11]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 社,1997. [12]钱格.从浪漫天才到病态人物——过去对郁达夫的评价 [A],陈子善,王自立.郁达夫研究资料・下集[c]. Reasonable Under—evaluation of Yu Dafu’S Novels YANG Lei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Communications,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200234,China) Abstract:Yu Dafu is one of the greatest writers of China in the 20 centurybut his position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does not .match his hterary achievements(at least in Mainlnd Chiana).His novels ale always criticized as“negativelv decadent”and “loose in structure”.This paper studies the various factors that restrain full assessment of Yu Dafu’s novels in te肿s of cultural taboo and novel stucture.Irt concludes that evaluation of Yu Dafu is always understted by logical diaSCOUrse. Key words:Yu Dafu’S novels,evaluationcuhural taboo,novel structure,logical disCOUrse ,(责任编辑:吴晓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