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孟浩然诗歌中的佛学意趣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第34卷第6期2012年12月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ofHuzhouTeachersCollegeVol.34No.6Dec.,2012

孟浩然诗歌中的佛学意趣

*

(河南大学文学院,河南开封475001)

要:盛唐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自幼便受到了佛教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熏陶,及至开始诗歌创作后,随着仕

“佛”途的受挫,创作了一批数量可观的佛教诗,借为题描摹山水,并把佛学思想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当中。其闲淡洒脱的风范、随缘任运的境界和对隐居生活的体验,在精神实质上与佛学的很多看法不谋而合,故其诗歌中有着浓厚的佛学意趣。

关键词:孟浩然;诗歌;佛学意趣中图分类号:I207.227=42

文献标识码:A

1734(2012)06-0010-04文章编号:1009-

《四部丛刊》以本孟集为据,孟浩然现存的佛教诗有27首,约占现存诗歌总数的1/9,仅孟浩然在诗题中

其主要者就有湛上人、聪上人、空上人等十数人之多。其诗或诗题中所标明佛寺禅居之名者更言及的僧人,

有几十处之多。由此可见,孟浩然之于佛教诗是极具创作热情的。同时,孟浩然以其禅道精神的眼光,对自

。“幼闻无生理,《还山然风光进行赏玩和审视,创作了大量吟咏性情、唯在兴趣的山水田园诗常欲观此身”

)说明孟浩然从小就受过佛教思想的影响,贻湛法师》在他的这些作品里,既有“愿言投此山,身世两相弃”

(《寻香山湛人》)这种对佛教的向往,“看取莲花净,”(《题大禹寺义公禅房》)这种对佛理的又有应知不染心

参悟,但更多的是孟浩然以其山水田园诗人独特的审美理念,有意识地将禅趣、禅味融入到山水田园诗的创从而创造出一种既有佛境之美又具自然之美的双美意境,使得传统的山水诗充满了佛学意趣。作中,

一、触目菩提的闲远意趣

佛教禅宗把山水自然看作是佛性的显现,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因此,彻悟的禅

。“火不待日而热,触目皆是菩提风不待月而凉,鹤胫自长,凫胫自短,松直棘曲,鹄白乌玄,头头显者,

[2](P304,《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1)

”“翠竹黄花非外境,现。白云明月露全真。头头尽是吾家物,信手拈来不是[3](P1236,《五灯会元》《双岭化》)卷17”尘。日出、风和、环月、鸟啼、翠竹、黄花……无一不显露着自性的奥秘,显现着禅[3](P150,《五灯会元》《文准》)卷17

。“大道纵横,,心,这是触目菩提的禅悟之美触事现成。云开日出,水绿山青”只有

脱落尘俗,还自然以本真,无心于事,无事于心,方能与道冥符。悟者的心,虽处于尘世之间,却泯然忘我,

无染无杂,人与自然,相得益彰。孟浩然的很多诗,就是通过渲染环境的幽绝静谧传达出其坐忘入定之心,体现出禅宗人与自然无心而

。“八解禅林秀,相融的澄明悟境和闲远意趣三明给苑才。地偏香界远,心静水亭开。傍险山查立,寻幽石径回。瑞花常自下,灵药岂须栽。碧网交红树,清泉尽绿苔。戏鱼闻法聚,闲鸟诵经来。弃象玄应悟,忘

!”(《来闍黎新亭作》)这首诗写了与佛相关的许多人、吟咏也徒哉事、物、理,但这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

本闍黎的新亭,建在秀丽的禅林边上,峭壁之下,周围碧网红树,清泉绿苔,石径些都统摄在优美的环境中,

瑞花自下,正可谓美不胜收。在此胜景闻法则戏鱼聚集,诵经则闲鸟自来。诗人面对如此幽静之物通幽,

象,闲淡之情油然而生,情融于景,景随于情,景中透着禅意,情中显出佛心。一切都是那么的和谐与宁静,

*

11-12收稿日期:2012-作者简介:张培,在读博士,从事中国古典文献学研究。

《孟浩然诗集笺注》,①佟培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出版。文中所引孟诗皆出于此,不再一一标明。

第6期张培:孟浩然诗歌中的佛学意趣11

“无念心”———无缚无累无执无碍无求。所以孟浩然在诗中说:“看取莲花净,”这就是禅宗的应知不染心。

(《大禹寺义公禅》)由此可见,诗人对于莲花的关照爱赏,是想从中获得一份清静无染的心境,而不是迷恋

:“大抵禅道唯在妙悟,它的色相,得此心境,即得般若智慧。宋严羽以禅论诗,对孟浩然亦极为推崇诗道

[3](P12,《沧浪诗话·诗辩》)”亦在妙悟。且孟襄阳学力下韩退之远甚,而其诗独出退之之上者,一味妙悟而已。

:“夏日茅斋里,再看孟浩然的另一首诗无风坐亦凉。竹林深笋穊,藤架引梢长。燕觅巢窠处,蜂来造。”(《夏日辨玉法师茅斋》)用禅宗所谓明澈如镜的心灵去感应外物,蜜房。物华皆可玩,花蕊四时芳就有

“无风坐亦凉”之感,竹林、藤架、燕子、蜜蜂都如此自然而然,万物从其本性,生机勃勃,作者与大自然息息

诸法一体、和谐相生,有的只是一种安然愉悦、格调清雅、意趣闲远的情致,抛却了尘世的喧嚣和人事相通、

。“松月生夜凉,”(《宿来公山房期丁大不见》)体现了佛家的凝心入夜的关照冥想,风泉满清听用的纷争

。“垂钓坐磐石,虚静澄明之心去摄纳大千世界,尘虑尽消,身心两忘水清心益闲。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

。”(《万山潭作》)在万山潭清幽的环境中,间通过写垂钓之乐,衬托出诗人闲适的心境和隐逸情趣,意象本

。“水回青身就非常清幽雅致。与此时诗人虚静的心态相结合,形成一种清雅的境界,成全了诗人的隐逸!”(《武陵泛舟》)在幽深清虚还有几分扑朔迷离的诗境中嶂合,云渡绿溪阴。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

。《万山潭作》、《武陵泛舟》创造了自然禅机的静境,让万物在无我的关照中呈现出自然的和谐与圆满所

写的景物虽然不同,但都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清幽寂静的情思氛围,形成宁静闲远的清淡诗风。

《春晓》:“春眠不觉晓,”:“花落再如著名的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淡淡的问道

知多少?”诗中的感情色彩非常淡薄,淡到几乎了无痕迹。这是诗人对大自然的花开花落、变动不居的顿悟,也是诗人企图摆脱宦海浮沉、人世纷扰,把自己的心灵沉浸到大自然的律动里,领略大自然的情趣。所

跟“世尊有密语,迦叶不覆藏。一夜落花雨,满城流水以这首诗给人的感觉更多的是空灵的美感,

[2](P920,《五灯会元》《智鉴》)卷14香”难道不是一样的禅悟吗?拈花微笑的空灵,是禅宗的最高境界,也是孟浩然山水

“樵子暗相失,诗艺术创作的极境。如草虫寒不闻”的诗句,就被王士祯誉为“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4](P83)。微笑,等无差别”在诗人笔下,静谧山林的一声鸟叫,清潭中的几许游鱼,深山古刹稀疏的钟声,都

《说诗刊语》因其清幽闲远的禅趣而转化为诗歌的悠远情韵。沈德潜中说孟山人有其闲远,是为至评。

二、随缘任运的适意境界

“一具臭骨头,南宗禅鄙弃何为立功课”式枯坐,摒斥持戒、坐禅这一类修持功夫,注重不落阶级的顿

悟,主张饥来吃饭困来眠,平常心是道。于是禅就体现在饮茶、担水、种地、劈柴这些日用之中。大珠慧海

“饥来吃饭,。有人问慧海道,禅师更把修道概括为困来即眠”那些凡人的吃饭、睡觉难道也是在修持吗?慧海说,那些凡人的吃饭睡觉和我们在实质上是不同的,因为他们“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觉时不[5]

”饥餐困眠是禅宗随缘任运、肯睡,千般计较。率性适意精神境界的形象表达,禅者的身心永远保持一

致,在日用的每一细节上,都感受到人性的纯真。因此,禅宗对随缘任运尤为看重。禅的体验离不开日常生活,要在如吃饭、洗钵等日常生活中都感悟到真实才是修行。但随缘任运、饥餐困眠并不是把禅庸俗化,而是使日常生活呈现出高情远韵,保持“土面龙头不染尘,华街柳巷乐天真。金鸡唱晓琼楼梦,一树华开

[6](P204)”浩劫春。的存在而超越的心境。

:“故人具鸡黍,孟浩然的田园诗,与禅宗随缘任运、日用是道的思想有着很深的契合。如《过故人庄》

”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这首诗

看,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雕琢的痕迹,像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黍”,“鸡”“田家”和是田中所收是家中所养,正契合二字,使人联想起“旧毂犹储今”和“鸡鸣桑树巅”的农家生活。这是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混合着清新的泥土味,和谐

[7](P27)

“淡到看不见诗”,地打成一片。这里但是恬淡的艺术美和淳朴的生活美已然深深融在整个诗作的

血肉之中了。孟浩然在这里抒发对田园生活独特而深切的体验,仿佛从中寻找到了一种皈依的感觉。

:“樵牧南山近,再看另一首反映其隐居于山间田园的诗歌林闰北郭赊。先人留秦业,老圃作邻家。。”(《南山下与老圃期种瓜》)这首没有刻意的雕琢和不种千株橘,惟资五色瓜。郡平能就我,平径剪蓬麻

华丽的字句的诗歌,传神入微的抒写了老农的心态和田园景象,不需要灯红酒绿。不需要高官厚禄,它的

12湖州师范学院学报第34卷

诗意就在这生活之中,自在农作,无所干扰。

“府僚能枉驾,家酲复新开。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谁道山公醉,犹能。”(《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谁道山公醉,骑马回犹能骑马回”寥寥十字,一个饮酒微醉、布衣短褐的老头形象就跃然纸上,可笑又可爱。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欲取呜琴弹,恨无

。”(《夏日南亭怀辛大》)夏夜闲散自适,中宵劳梦想触发怀人之情,从中我们可以窥知音赏。感此怀故人,

得其任运随缘、无所挂碍、超然自得的人生情趣。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田家占气候,共说。”(《田家元日》)诗中描写作者年已四十而未入仕的无奈和伤感,此年丰但他并未耽于此忧,而是在舒适

在与老农、牧童恬淡的耕作中享受到五谷丰登的乐趣。逸乐的隐居田园生活中找到自己的志趣,

因是观之,孟浩然的心态更平民化一些,他用的是口语,写的是农家寒士日常生活,入题的是桑、麻、鸡、狗等寻常事物,随意点染,自成生趣。他善于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体悟真趣,并借助平淡的语言和近乎

“无念心”,白描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葆有一份淡然的忘却世俗生活的尘劳妄念,从而以一种“唯在兴趣”

的生活情趣、优雅的态度来拥抱大自然,来体悟平常生活之一饭一眠,从中得到一种心物交契的超越,这份

:“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超越,与其说是宗教的,不如说是审美的。这就是孟诗的禅。宗白华先生说

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义后体认到自己的的极动。寂而常照,

心灵深处而灿烂的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关照与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二元,也是构成禅的

[8](P76)”心灵状态。

孟浩然在日常的隐居生活中俯仰禅宗世界,在一花一草、木石瓦砾中自得其乐,从而发现真正的生命永恒。

三、诸法性空的超脱意识

“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苦”,,“一切有为法,佛教即是认为人生无常如梦幻泡影,如

[9](P47)”应作如是观。金刚经的六如偈,形象的表达了佛教的无常体验。诸法无常,人生常为患累所露亦如电,

“无念”、“性空”。慧能说:“我此法门,逼,便会产生种种痛苦,想要超脱痛苦,就要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

[10](P338)”:“见无念者,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神会说谓了自性;了自性者,谓无所得……无所得者,即是真解

真解脱者,即同如来,知见广大深远,一无差别故。……如是见者,放大智慧光,照无余世界。所以者何?脱,

[11](P899)”“妄世界即心也。……此者正言心空寂,更无余念,故言照无余世界。只有脱略外界的尘劳缚系,不被

“空寂之心照无余世界”,我”意念污染和拘牵,以才能实现对自我心性之永恒超越。

“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事实”(闻一多《孟浩然》)。但他终生都渴望着仕宦,虽然隐居对孟浩然来说心

灵始终痛苦于功业无成。孟浩然于开元十二、三年间游历洛阳,他想趁此时广交贤达,博取令誉,然后通过

49岁援引走上青云之路,然而当时却少人援引,所以孟浩然于开元十六年赴长安应进士举,不第后还乡,、“济川心”,时还曾应张九龄之辟入其幕府。他的诗作中也曾多次表白自己济时用世的“鸿鹄志”大声疾

“谁能为扬雄,《甘泉赋》”(《田园作》),呼一荐渴望得到汲引,甚至临死前不久还在慨叹“壮图哀未立,斑

”。(《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当他在求仕的苦海中沉游而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时,白恨吾衰不得不从

佛教中寻求解脱,解脱的方式就是隐逸。

:“四禅合真如,”。(《云门寺西六七里闻符公兰若最幽胜与薛八同往》)当诗人孟浩然说一切是虚假“诸法性空”具备了对的认识后,便会有意识的去除因为执妄而带来的缚累,以一种无心的态度关照自然

。“导以微妙法,”。(《还山贻湛法师》)外在的一切物境都是生灭无常的花开花落、云卷云舒结为清净因

的,而诗人的心性是清净无染的。

“停午收彩翠,。”(《题明禅师西山兰若》)可见,夕阳照分明。吾师住其下,禅坐证无生他十分注意观

“空”,“日夕望三山,。”(《宿天台桐柏观》)“寂寂字,集中有四十余处云涛空浩浩有悟空。诗人也极爱用。”(《留别王维》)“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高阳池送朱二》竞何待,朝朝空自归世间种种令

诗人感慨之余也空留寂寞神伤。然而若没有这种孤独空寂之感,又怎样发现大自然的清幽之美呢?此时的孟浩然,与禅师的往来愈加密切,他在诗中也频繁的透露出对坐禅修道的向往。

第6期张培:孟浩然诗歌中的佛学意趣13

“义公习禅处,结构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应知。”《大禹寺义公禅》“松泉多逸响,。”(《寻香山湛上人》)“松不染心苔壁饶古意。谷口闻钟声,林端识香气。”(《宿业师山房待丁公不至》)林中那微妙的逸响,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欲尽,烟鸟栖初定夜色苍茫中的归鸟,伴随着阵阵微风而来的若有若无的香气,如果不是心境极其虚静,有怎么能够感受的到呢?在这种禅宗体验中,平日里那些生活在红尘世俗社会中的种种矛盾、痛苦也暂时得到了消解。

:“颇怪浮屠人,苏轼在写给参寥禅师的诗中说视身如丘井。颓然寄淡泊,谁与发豪猛?细思乃不然,真

[13](P905,《送参寥师》)

”巧非幻影。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与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苏轼认为浮屠佛子能写出

“了群动”、“纳万境”。正如孟浩然诗中所表达的境界。绝妙的诗篇,原因就是心性空寂宁静而淡泊,所以才能

孟浩然有着很深的佛学修养,所以比一般人更能体悟到真空灵妙的佛理佛性。当他徜徉在名山大川

之中,流连于乡间田园之间时,自己的那份自由自在的空性便与大自然有了亲密的契合,诗人的生命也便得到了解脱。他对隐居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找到了精神的安顿处。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晚年的孟浩然更加超脱闲淡,李白说

[13](《赠孟浩然》)”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一个风神散朗的高人逸士向我们走来,成

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领袖。

参考文献:

[1]克勤.圆悟佛果禅师语录[A].大藏经:47册[Z].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2.[2]普济.五灯会元[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4]士祯.带经堂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大珠禅师语录[A]Z].东京:大正一切经刊行会,1922.卷下.大正藏:51卷[[6]普会.颂古联珠通集[A].续藏经:115册[Z].商务印书馆影印日本藏经书院,1912.[7]闻一多.唐诗杂论·孟浩然[M].北京:中华书局,2003.[8]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的诞生[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9]中国佛学院:金刚经[A].释氏十三经[Z].书目文献出版社,1989.[10]慧能、M].北京:中华书局,1983.郭朋.坛经校释[[11]杨曾文.神会和尚禅话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6.[12]苏轼.苏轼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13]李白.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7.

TheBuddhistInclinationinMengHaoran’sPoems

ZHANGPei

(Schoolofliterature,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

Abstract:MengHaoran,thegreatlandscapepoetinthethrivingperiodofTangDynasty,duetotheinflu-enceofBuddhismfromhischildhoodandthefrustrationsinhislaterofficialcareer,composedalargenumberofBuddhistpoemsinhispoem-writing.UnderthenameofBuddhism,hedescribedthelandscapeinhispoems,andincorporatedBuddhismintothedaily-lifeexperience.Hissereneandeasystyle,let-it-bestateofmindand

theexperienceofthereclusionlifehavemuchincommonwiththeviewsofBuddhism.HispoemshaveshownstronginclinationtowardsBuddhism.

Keywords:MengHaoran;poem;Buddhistinclination

[责任编辑

陈义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