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纲要求】
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结合具体图形,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
2、理解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概念,掌握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 3、能根据两条直线的斜率判定这两条直线平行或垂直;
4、掌握确定直线位置的几何要素,掌握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点斜式、两点式及一般式),了解斜截式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5、能用解方程组的方法求两直线的交点坐标;
6、掌握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会求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 【知识网络】
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直线的方程(五种形式)直线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对称问题【考点梳理】
平行与垂直距离中心对称轴对称
考点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1.直线的倾斜角
一条直线l向上的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所成的最小正角叫做这条直线的倾斜角(如图):
0要点诠释:(1)当直线l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
(2)直线l的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180(或0) 2.直线的斜率
直线l的倾斜角的正切值叫做此直线的斜率,记作ktan。 要点诠释:当直线l与x轴垂直时,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 3.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间的关系
(1)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都是直线方向的数量表示.它们反映了直线关于x轴正向的倾斜程度. (2)每条直线都存在唯一的倾斜角,但并非每条直线都存在斜率.
000(3)当k0时,0;当k0时,(0,90);当k0时,(90,180)。 4.过两点直线的斜率
已知两点A(x1,y1)、B(x2,y2)的直线l
00当x1x2,即l与x垂直时,直线l的斜率不存在; 当x1x2,即l与x不垂直时,直线l的斜率为:k考点二:直线的方程
1、点斜式:yy0k(xx0)(斜率存在)
y2y1 (x1x20)。
x2x1第1页 共8页
2、斜截式:ykxb(斜率存在)
3、两点式:
yy1xx1(直线不平行于坐标轴) y2y1x2x1xy1(横纵截距存在且不为零) ab4、截距式:
5、一般式:AxByC0(A、B不同时为零)
要点诠释:前四种方程的应用是有限制条件的,用直线方程的一般形式解题可避免因考虑不周而导致失误。
考点三: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1.特殊情况下的两直线平行与垂直. (1)当两条直线的斜率都不存在时,两直线的倾斜角都为90,互相平行;
(2)当一条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另一条直线的倾斜角为0时,两直线互相垂直。 2.斜率都存在时两直线的平行:
(1)已知直线l1:yk1xb1和l2:yk2xb2,则l1//l2k1=k2且b1b2
(2)已知直线l1:A1xB1yC10和l2:A2xB2yC20(A1B1C10,A2B2C20),则
000l1∥l2A1B1C1 A2B2C2王新敞要点诠释:对于一般式方程表示的直线的位置的判定,可以先将方程转化为斜截式形式,再作判定。 3.斜率都存在时两直线的垂直:
(1)已知直线l1:yk1xb1和l2:yk2xb2,则 l1l2k1k21; (2)已知直线l1:A1xB1yC10和l2:A2xB2yC20,则
l1l2A1A2B1B20.
4.两条直线是否相交的判断
两条直线是否有交点,就要看这两条直线方程所组成的方程组:
A1xB1yC10是否有唯一解。 A2xB2yC205.点到直线距离公式:
点P(x0,y0)到直线l:AxByC0的距离为:d6.两平行线间的距离公式
已知两条平行直线l1和l2的一般式方程为l1:AxByC10,l2:AxByC20,则l1与l2的
Ax0By0CAB22
第2页 共8页
距离为dC1C2AB22。
要点诠释:一般在其中一条直线l1上随意地取一点M,再求出点M到另一条直线l2的距离即可。 考点四:对称问题
1.点关于点成中心对称
点关于点成中心对称的对称中心恰是这两点为端点的线段的中点,因此中心对称的问题是线段中点坐标公式的应用问题。
设P(x0,y0),对称中心为A(a,b),则P关于A的对称点为P(2ax0,2by0)。
2.点关于直线成轴对称
由轴对称定义知,对称轴即为两对称点连线的“垂直平分线”。利用“垂直”“平分”这两个条件建立方程组,就可求出对称点的坐标,一般情形如下:
yy0k1xx0设点P(x0,y0)关于直线ykxb的对称点为P(x,y),则有,求出x、y。
yy0kx0xb22特殊地,点P(x0,y0)关于直线xa的对称点为P(2ax0,y0);点P(x0,y0)关于直线yb的对称点为P(x0,2by0)。
3.曲线关于点、曲线关于直线的中心或轴对称
一般是转化为点的中心对称或轴对称(这里既可选特殊点,也可选任意点实施转化)。 4.两点关于点对称、两点关于直线对称的常见结论: (1)点(x,y)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x,y); (2)点(x,y)关于y轴的对称点为(x,y); (3)点(x,y)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x,y); (4)点(x,y)关于直线xy0的对称点为(y,x); (5)点(x,y)关于直线xy0的对称点为(y,x)。 【典型例题】
类型一: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
例1.直线xcos3y20的倾斜角的范围是 A.5,, B.0,662265, 6C.0,55 D. ,666第3页 共8页
【思路点拨】已知条件中直线xcos3y20中的角并不是这条直线的倾斜角. 【答案】B
【解析】由直线xcos3y20, 所以直线的斜率为kcos. 3cos. 3 设直线的倾斜角为,则tan 又因为333cos3,即, tan3333365,. 6 所以0,【总结升华】本题要求正确理解直线倾斜角的概念以及倾斜角与斜率的关系。
【举一反三】
【变式】已知动直线ykx2k1 与直线l : y1x2的交点在第一象限,求k的取值范围。 2y l C O A x
B (2,1)【答案】:由题意可知,动直线l过定点C, (0,2)直线l与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 (4,0)由图可知kACkkBC时,动直线与直线l交点在第一象限,
011211,kBC,
4(2)60(2)211∴k 为所求.
62kAC类型二:两直线的位置关系
B(2,2),D(4,2),例2.四边形ABCD的顶点为A(2,试判断四边形ABCD222),C(0,222),
的形状.
【思路点拨】证明一个四边形为矩形,我们往往先证明这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然后再证明平行四边形的一个角为直角.
【解析】AB边所在直线的斜率kAB2, 2CD边所在直线的斜率kCD2, 2BC边所在直线的斜率kBC2, DA边所在直线的斜率kDA2.
第4页 共8页
∵kABkCD,kBCkDA,∴AB∥CD,BC∥DA,即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又kABkBC2(2)1,∴ABBC,即四边形ABCD为矩形. 2【总结升华】证明不重和的的两直线平行,只需要他们的斜率相等,证明垂直,只需要他们斜率的乘积为-1.
【举一反三】
【变式1】直线l1: ax+(1-a)y=3与直线l2: (a-1)x+(2a+3)y=2互相垂直,求a的值。 【答案】方法一:当a=1时,l1: x=3, l2: y2, ∴l1⊥l2 53643 当a时,l1: yx, l2: x, 显然两直线不垂直
5552a31a23 当a≠1且a时,l1: y, l2: y xx2a1a12a32a3a1aa1a ∴ k1,由k1·k2=-1 得 ,k21,解得a=-3
a12a3a12a3 ∴当a=1或a=-3时,l1⊥l2。
方法二:∵a(a-1)+(1-a)(2a+3)=0,解得a=1或a=-3 ∴当a=1或a=-3时,l1⊥l2。
类型三:直线的方程
例3.过点P(2,1)作直线l与x轴、y轴正半轴交于A、B两点,求△AOB面积的最小值及此时直线l的方程.
【思路点拨】因直线l已经过定点P(2,1),只缺斜率,可先设出直线l的点斜式方程,且易知k<0,再用k表示A、B点坐标,结合函数及不等式知识求解.
【解析】解法一:设直线l的方程为:y-1=k(x-2),
令y=0,得:x=
2k1; k令x=0,得y=1-2k,
∵l与x轴、y轴的交点均在正半轴上, ∴
2k1>0且1-2k>0 k故k<0,
12k11111(12k)(4k4)2(4k)44 △AOB的面积S2k2k2k11当且仅当-4k=-,即k=-时,
k2S取最小值4,
1(x-2),即:x+2y-4=0. 2xy解法二:设直线方程为1,
ab故所求方程为y-1=-∴A(a,0),B(0,b),且a>0,b>0, ∵点P(2,1)在直线l上,故
212121,由均值不等式:1=2得ab8,当且仅当ababab第5页 共8页
2111xy,即a=4,b=2时取等号,且S=ab=4,此时l方程为1,即:x+2y-4=0. ab2242解法三:如图,过P(2,1)作x轴与y轴的垂线PM、PN, 垂足分别为M、N,设=∠PAM=∠BPN,则△AOB面积 S=S矩形OMPN+S△PAM+S△BPN =2111cot2tan22cot2tan 2211cot2tan,即tan时,S△AOB 221有最小值4,故此时直线l的方程为y-1=-(x-2),即:x+2y-4=0.
2=4,当且仅当
【总结升华】解法一与解法二选取了直线方程的不同形式,解法三考虑到图形的直观性,利用了形数结合的思想,体现了解题的“灵活性”. 已知直线过一点时,常设其点斜式方程,但需注意斜率不存在的直线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从而使用点斜式或斜截式方程时,要考虑斜率不存在的情况,以免丢解. 而直线在坐标轴上的截距,可正、可负,也可以为零,不能与距离混为一谈,注意如何由直线方程求其在坐标轴上的截距.
【举一反三】
【变式1】求通过点(1,-2),且与两坐标轴围成的图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直线;
12xy1【答案】由题设,设所求直线方程为1,由已知条件得:ab
ab|a||b|解之得:a1a3, 或b1b3故所求直线方程为:x+y+1=0或x-y-3=0.
【变式2】直线l过点P(1,4),且在两轴上的截距之和为零,求l的方程。 【答案】(1)若直线l过原点,设直线l:ykx,
因为直线l过点P(1,4),代入上式得41k,解得k4 所以直线l的方程为;y4x.
(2)若直线l在两轴上截距不为零,设l的方程为:将P(1,4) 代入上式得:∴
xy1, aa141,解得a5, aaxy1,即xy50, 55由(1)、(2)知:直线l的方程为y4x或xy50.
类型三:对称问题
例4.求直线a:2xy40关于直线l:3x4y10对称的直线b的方程。
【思路点拨】1. 曲线的对称通常转化为点的中心对称或轴对称(这里既可选特殊点,也可选任意点实施转化)。
2. 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若a与b关于l对称,则应具有下列几何性质:
(1)若点A在直线a上,则A点关于l的对称点B一定在直线b上,即l为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
第6页 共8页
(ABl,AB的中点在l上);
(2)设P(x,y)是所求直线b上一点,则P关于l的对称点P(x,y)的坐标适合直线a的方程; (3)若a与b相交,则l过a与b交点,只需求出交点和一个对称点,利用两点式就可以求出答案;若a//l,则b//l//a,三条直线的斜率相等,只需再求出一个对称点,利用点斜式可以求出答案。 【解析】方法一:在直线a:2xy40上取一点A(2,0),设A点于l的对称点B(x0,y0),
y00x0234104822则,解得B(,),
55y004x0232xy40,解得交点D(3,2)。
3x4y10由两点式可求得直线b的方程:2x11y160。
方法二:设P(x,y)是所求直线b上任一点;设P关于l的对称点P(x,y),
由7x24y6yy'xx'x'34102522则有:,解得
yy'4y'24x7y825xx'3∵P(x,y)在直线a:2xy40上,
7x24y624x7y840,整理得2x11y160, ∴22525故所求直线b的方程:2x11y160。
【总结升华】1. 对称问题是高考的热点之一,一般包括点关于点对称,直线关于点对称,点关于直线对称,直线关于直线对称,要掌握通解通法和记忆一些常用结论。
2. 求一条直线关于已知直线的对称直线,基本方法之一在直线上任取两点求其对称点,方法之二是利用相关点——伴随曲线方法解决,其中方法2还可以推广,如改变直线a为二次曲线C,仍可用此方法解决。
【举一反三】
【变式】由点P(2,3)发出的光线射到直线xy1上,反射后过点Q(1,1),则反射光线所在直线的一般方程为________.
【答案】:4x5y10
解析:设点P关于直线xy1的对称点P(x0,y0),则P(x0,y0)满足条件
x02y031,22 y301,x20解得P(4,3),∴ 由直线方程的两点式可求得反射光线所在直线方程为y1即4x5y10. 类型五:综合应用
例5.过点M(0,1)作直线l,使其夹在两直线l1:x3y100,和l1:2xy80之间的线段被M平分,求直线l的方程。
第7页 共8页
31(x1), 41【思路点拨】求直线方程需两个条件,现已知l过M(0,1),需再求出l上的一个点或l的斜率。 【解析】方法一:设l1lP1, l2lP2, l1l2P. 过M作MQ//l1交l2于Q点,则Q为PP2中点, 由x3y100x2解得,∴点P坐标为(2,4),
2xy80y41又MQ的方程为:y-1=(x-0),即x-3y+3=0,
3∴ 由x3y30x3 得,∴Q点坐标为(3,2)。
2xy80y2由中点坐标公式可得P2坐标为(4,0), ∴ 由两点式可得直线l的方程为:
xy1即x+4y-4=0。 4方法二:由图示可得l的斜率存在,故设l的方程为y=kx+1,
由由x3y100710k1得P1点坐标为(,),
ykx13k13k12xy8078k2可解得P2点坐标为(,),
k2k2ykx1∵M(0,1)是P1P2的中点,∴∴ 直线l的方程为:y177+=0,解之得k=-,
43k1k21x1,即x+4y-4=0. 4方法三:设P1坐标为(m, n),由M(0,1)为P1P2中点,∴ P2点坐标为(-m,2-n), ∵P1∈l1, P2∈l2. ∴有m-3n+10=0, 2m+n+6=0. 由m3n100m4,解得,
2mn60n2由两点式可得l方程:
y2x4即x+4y-4=0。 1204【总结升华】两个条件确定直线,求直线方程可用直接法也可用待定系数法。熟练运用中点坐标公式,灵活运用直线方程形式,对简化解题过程是十分必要的。 【举一反三】 【变式】直线l与直线x=1相交于P点,与直线9x+3y-1=0相交于Q点,并且线段PQ的中点为(那么直线l的斜率是( )
1, 3),32525 (B) (C)- (D)- 52521【答案】B;设P(1,y1),由P,Q中点为(,3),
3114故Q点横坐标为-,代入9x+3y-1=0中得Q(-,),
333145所以得P(1,),∴tan=.
32(A)
第8页 共8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