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珠星碧月彩云中6词三首(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99PPT课件 一等奖名师公开课比赛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一、教材内容: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3篇课文。这个单元以鉴赏宋词为主,选取了四位名家的作品,他们在词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材选编的辛弃疾的两首诗分别作于他的早期、晚期,是典型的辛词豪放风格,情感和中心思想相似。只是前期的词多些昂扬、激愤,晚期的词转向了沉郁、悲壮。

这首词,是作者登临京口北固亭所作。面对历史陈迹,遥望江面上的点点帆影, 不禁抚今思昔, 心潮激荡,

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爱国词作。抒发自己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

辛弃疾和南宋一般的士大夫不同的地方在于他生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的士大夫更为强烈,他又较少受到传统文化教育的束缚,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辉煌,因此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解读辛弃疾的《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要解读他的英雄情怀,而他的英雄豪迈和爱国情怀是融为一体的。把握住了这些,就把握住了作品的情感脉络。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分析: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要求,本课目标设定如下:

知识与能力:了解辛弃疾及其词作,学习古词的鉴赏方法。 过程与方法:鉴赏词中用典的含义及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词中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和抗敌

报国的英雄情怀。 三、教学方法

这是一首充满激情、悲愤的词,如何让学生喜欢上它,并主动投入学习呢?导入上,主要是通过慷慨激昂的《精忠报国》歌,设置特定的情景和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本词的兴趣。

同样是词的教学,每首词的切入点又是不一样的。辛词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典,这也是理解辛词的难点。备课时我结合自己的阅读理解和以往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理解用典的含义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同时又解决一个普通性的问题---启发学生理解“用典”这种诗词中常用手法的作用。

2

学生如何学习欣赏宋词呢?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诵读为主,在声色动人的朗诵中,引导学生走近词作者、走进词境界。最后通过欣赏艺术家的朗读,提高学生诵读的兴趣和水平。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因此,在课堂上,我十分重视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以引起他们的切身感受,在体验学习和探究学习中整体把握作品,从而达到提升个人语文素养的目的。

1、借助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交流,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 3、交流讨论法深入体会用典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以屠洪刚的歌曲《精忠报国》导入,听完这首歌,大家首先想起了历史上的哪位人物?(岳飞)我们知道,南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有岳飞抗金,几乎就要直

捣黄龙,后来的文天祥更是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其中有这样一位抗金英雄,他21岁时,就组织义军,曾率50名骑兵冲入金营,在五万人中抓住叛徒,带着部队投奔了南宋。这个人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辛弃疾,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作者,体会他的爱国情怀。 (二)自学与合作探究 1、解题:

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 2、介绍作者: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作者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山东历城人。辛弃疾是名垂千古的爱国名将,他从小目睹沦陷区景象,立下立功报国、恢复失地的大志。21岁时,他就组织义军,曾率50余众踏入金营,活抓叛徒。由于他坚持抗金救国主张,遭到朝中投降派的迫害,多次被贬,一生不得志,于68岁时逝于江西。

3

辛弃疾是南宋词人中最杰出的代表。其词无论数量、质量,皆冠两宋。人称“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奔放激越、沉郁悲壮,与北宋苏东坡并称“苏辛”,为豪放派词人的代表。有《稼轩长短句》。 23

岁前,在中原金国统治区生活和起义。他自幼丧父由祖父辛赞养大,受影响颇深。

24——42岁,南归以后仕宦生涯。屡遭排挤打击,此期词作以抗金救国为多,词情悲壮慷慨。

43——68岁,罢职后的闲居生活。仍然希望报效国家,临终大呼“杀贼”数声,含恨去世。

纵观辛弃疾的一生,首先是一个中原起义的豪杰,一个力主抗金的名臣,一个有才略有建树的地方官,一个凛然有节气的爱国志士。总之他首先是一个有抱负有才智的政治家、军

事家。 3、了解背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六岁了,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tuō)胄(zhòu)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一面派遣人到金国侦察形势虚实,一面准备招募沿边士兵训练。这时离他渡江南归已四十三年了,当他北望扬州,想起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也想起自己青年时期的战斗生活时,写下了一首生气勃勃的《永遇乐》词。

4、朗读课文、正音正句。 (1)学生自由朗读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注意:

读准确文中词语的音,初步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2)点名学生朗读。

(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 (3)学生齐读。

4

(三)问题探究: 1、词中用了哪些典故?

2、请用精炼的语言概述故事;找出本词中体现作者情感的关键词;典故的作用。

(小组讨论,然后派小组代表回答,教师明确) 词中用典: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 人物 故事简介 关键词句 典故的作用

孙 权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保卫了家园。 英雄 风流

表现作者心中渴望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 裕

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他曾大举北伐。 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 如虎

表达作者收复中原的远大抱负及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讽刺。 拓跋焘

击败宋文宗,率军追到瓜步山上,在山上建立行 宫,即后来的佛狸祠。 可堪

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廉 颇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免职后,跑到魏国。

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者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屎)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凭谁问 廉颇

以廉颇自况,抒发了他满腔的爱国热情及壮志未酬的苦闷。 总结全词

这首词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对孙权、刘裕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慨叹英雄难觅;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佗胄草率冒进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一个报国无门者、一个大英雄

5

泣血的内心独白!这是一首怀古之作,更是一首伤今之作! (四)知识拓展:你还记得学过的一些爱国诗词名句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宋陆游<<示儿>>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出塞>>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杜牧<<泊秦淮>>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辛弃疾借助于这首《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吐胸中块垒,以其豪放的词风,抒写了他的爱国情怀,可谓“句句有金石之声”,沉郁顿挫,忧思悲壮!这首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是南宋这一时代的最强音,这种思想感情是中华民族的思想精华之一。用典是辛词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也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文化修养。

让我们一起背诵全文,把我们的爱国热情熔铸到词的背诵中,放开胸襟,读出豪放之气,读出爱国激情! (六)布置作业 1、默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2、课下收集爱国诗词名句。 (七)、板书设计 上

孙权:英雄难觅

建功立业 令人仰慕 阕

刘裕:金戈铁马 下

刘义隆:仓皇北顾

警告当朝 咏史抒怀 阕

神鸦社鼓

愤斥偏安 借古讽今

诗人: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自比 壮志未酬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