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教而教,无为而为
——兖州语文课堂模式刍议
潘道军
前不久,在师傅的帮助和指导下,开了一节《结构的强度,思维的角度——高一议论文入门学习》的公开课,不知不觉中有了与兖州课堂模式的邂逅。之后,在学部的精心组织下,学习了很多亲赴兖州取经归来的老师们的示范课,加深了对兖州课堂模式的理解。
我们以往的语文课堂存在以下几个认识误区:1、“灌”得越多越有效。不少老师认为只要给学生多“灌”一点,“喂”烂一点,就可帮助其减轻学习负担,就可提高其学习效果。这样即使学生没有学好,也自感问心无愧。这种教学,由于把学生当成了储存知识的容器,尽管教师煞费苦心,但往往向学生“灌”得越多,他们越不愿动脑筋,效果常常适得其反。2、“秀”得越多越有效。在当前课堂教学改革中,一些教师只重形似不重神似,常常搞些非驴非马的“伪创新”。比如,为追求师生互动,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来取代“填鸭式”。这种做秀式的课堂教学,实际上把学生当成了演戏的道具和观众,其教学效果不言而喻。3、“磨”得越多越有效。加班加点,是当前不少老师提高教学成绩的“法宝”。实践证明,苦教苦学苦考确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考分,但考试分数并不完全等于教学质量。因为教学质量不仅包括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等“硬性指标”,更包括能使学生受益终身的自学能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和健全人格等“软性指标”。教师为社会培养的不是“考生”,而应是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那种靠“磨”出来的学生,即使一时能获得较高的考分,但往往学习无后劲,日后也很难有作为。
教育活动应该是“春风化雨”,曾几何时却演变得如此“刀光剑影”。不难看出以上三种课堂形式都是从教师如何“教”的方面出发,而忽视或淡化了学生的“学”。假如课堂完全成了老师的“一言堂”,这样的“独角戏”其实很难演得精彩。事实上,只有当学生们能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之中,有了角色感,才能更多的“入戏”,课堂也才有望别开生面起来。兖州课堂模式给我们最直接的冲击就是课堂上学生才是真正的主角,老师更多的时间是不教、无为。从矛盾的观点来分析,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按照这个观点,在教与学这对矛盾关系之中,学是内因,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依据;教是外因,必须通过学这个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兖州课堂模式完全改变传统教育中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在老师的适时点拨和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教而教,无为而为。
当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需要从观念和操作流程上加以引导。教育学生学习是自己的事情,在观念上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了”为“会学了”。可能这些道理对部分同学不起作用,这就需要抓
住学生的心理,在课堂的操作流程上对他们进行约束。每个人都有生存需要、交往需要、安全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或者逼迫每一位学生展示自己),从而满足他们的交往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从根本上找到学习的动力。兖州课堂模式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通过小组学习,上台展示的方式,充分地调动起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掌握合作技能,学会与人沟通。
兖州课堂模式中导学案的设置,更是适应了新政背景下的教学需要。在减负的呼声下,各科的绝对课时数都在减少,而教学要求却不低,这就需要将课堂向课外延伸,让学生事先解决掉一些能解决的问题,如通过查字典解决字音、字形、字意等方面的问题,通过自己的阅读把握文章的梗概或者拓展阅读面,通过查阅参考资料或上网搜索从而对相关知识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和探究。教师把第二天的教学要求变成学生先学的一个个问题,通过导学案的形式,提前让学生学习。先学而后教,这就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节约了课堂时间,同时课外的充分研究还可以让课内的学习更深入,交流更宽泛。另外,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然为了让学生乐于去做这样的事情,充分发挥导学案的作用,老师在布置完作业后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机会让学生展示作业成果,这还能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附1:《结构的强度,思维的角度——高一议论文入门学习》教学设想
高一学生对记叙文还比较熟悉,在高中学习的起始阶段让他们见识一下议论文,做到知己知彼(记叙文、议论文),了解和强化不同文体,考试时也好从容面对,最起码也可避免四不像文章的出现。
09高考作文阅卷组的一位组长根据阅卷情况,对接下来的作文教学提出了“四度”的要求:结构的强度,思维的深度,语言的力度,材料的厚度。结合高一新生的实际情况,在议论文教学方面,首要的是让学生的文章入格,即保证议论文结构应有的强度。其次是深入展开的问题,即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一些角度,给他们一些抓手,让他们能够合理地展开文章。
按照进度,必修一第二专题的写作指导是“鲜明的观点是议论文的灵魂”,其实在议论文写作中,确定中心论点固然不可缺少,但展开中心论点更为重要,如果说论点是议论文的灵魂,那么分论点则是支撑起这个灵魂的骨架。尤其是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对议论文的结构还不够了解,更谈不上展开深入,这个时候教给他们拐杖,传授他们方法,会让他们成长得更快。以此为契机,在明确观点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并列式议论文并列层次的拟定方法,促使他们明确思考方向,开拓写作思路,形成条理化、清晰化的思维习惯,让文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以推进,这对培养议论文写作能力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课堂内容上准备结合第二专题中《劝学》这一先秦论说文的代表之作,让学生在了解议论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
重点教会他们如何展开并列式的分论点,同时也让他们树立起书本意识,即语文课本不是可有可无的,至少可以从中积累作文素材。课堂模式上根据本节课内容的需要,把班级学生分为五大组,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和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获取知识。
附2:《结构的强度,思维的角度——高一议论文入门学习》教学流程
在课前预习部分,通过议论文相关知识链接的呈现以及一篇典范议论文(《做人的规则》)的展示,主要让学生感知议论文结构的强度,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模式(依据本论部分各分论点之间的不同关系,可分为并列式结构模式的议论文、递进式结构模式的议论文和对比式结构模式的议论文等)。这部分内容在上课后十分钟以内通过集体回答和单个提问的方式检查、点拨和强化。
在课堂展示部分,鉴于对象是初学者,就教给他们如何提炼并列式议论文的分论点,并且举出相关的例子,让学生有更为直观的感受,从而更好地消化理论。希望以此为抓手让大家感悟议论文思维的角度,学会提炼并列式议论文的分论点,学会写简单的议论文。以“人要有意气”为中心论点举例,进行方法导航。(方法一,追问内涵法——即问“是什么”;方法二,追问原因法——即问“为什么”;方法三,追问办法法——即问“怎么办”;方法四,追问结果法——即问“会怎样”;方法五,追问对象法——即问“有哪些”。)理论把握了,看看实战效果怎样,下面进行实战演练。以“拒绝浮躁”为中心论点,运用五种方法,每种方法分别提炼出三个并列的分论点。分小组限方法练习:第一组运用追问内涵法,第二组运用追问原因法,第三组运用追问办法法,第四小组运用追问结果法,第五小组运用追问对象法。先让每一位同学各自冷静思考一两分钟,然后同组成员之间再充分讨论,将自己的理解、思考与同组同学交流、碰撞。随后根据交流的结果各自动笔,形成书面答案。最后同组成员拿出自己的成果再次讨论,将自己认为得意的分论点提供给本组执笔的代表,形成本组最终的众人智慧的结晶,请执笔代表上台通过投影展示出来。其它各组同学进行点评,老师可给出评价标准,如内容上是否符合限定角度,语言上是否精炼等。最后老师再来亮出自己的示例,供同学们参考。该板块最后再来总结一下并列式议论文分论点提炼的注意问题。从方法上来说:分别连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会怎样、有哪些;从数量上来说:一篇议论文至少要有两个分论点,最好有三到四个;从出现位置上来看:分论点一般放在每一段的开头;从句型上来看:每一个分论点语言要精练,一般控制在15字以内。各分论点之间句子的结构要一致,使中间几段构成准排比段;从内容上来说:各分论点的表述要尽量紧扣话题或中心论点的关键字眼,以保证每一段都扣题。
在课堂升华部分,继续下一个话题,即在感知、感悟议论文的基础上,也来尝试敢动议论文。以《劝学》为素材,以“谈学习”为话题(或以“学不可以已”为中心论点),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将《劝学》这样一篇复杂结构模式的议论文改写成并列式结构,即选择五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提炼出三个并列的分论点。任意选择自己有话可说或擅长的方法,强化练习,最好不要跟先前练习的方法重复,也可考虑与《做人的规则》一样,每个分论点提炼
时综合同样的两种方法。
在结语部分,给大家讲述一个故事,表达“守住简单的模式,反复磨练就会成为经典”这样一个道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