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比较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总第42期 Sum No.42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nan Radio&Television University 2010年第2期 No.2.2010 中印俄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比较 赵建军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湖南长沙410004) 内容摘要:中印俄三国的人口、陆地面积在全球占有很大的比重,目前又是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国家,三国经济改革有共 同之处,又有很大的差异。三国国际竞争力比较,中国最强,印度、俄罗斯次之。三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中国在经济总量、发 展速度、宏观经济运行质量、产业竞争力、与全球经济联系、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优势明显,中国与印度可持续发展压力大,中 国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中国能源消耗量大,印度能源进口依赖性强,特别是石油70%需要进口,俄罗斯拥有明显的资源竞 争优势,在人力资源供给方面,中国和印度强于俄罗斯。 关键词:经济改革;经济发展;国际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1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52(2010)02—0042—06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 与经济发展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与深入研究。 中印俄三国的人口、陆地面积分别占世界的40%、44%, 2003年10月高盛公司在《BRICS的梦想:展望2050年》 报告中提出了BRICS概念,并对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的 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这份报告认为,BRICS可能会成为世 界经济体系中一支强大的力量,到2025年,他们将达到G6 (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规模的一半,并将在 2050年之前超过G6国家。这个报告在国际上引起很大的 反响,也是首次对四国进行的综合性研究。黄亚生和塔伦・ 目前三国都是经济增长最为强劲的国家,尤其是中国与印度 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更为显著。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在 1990—2004年期间,中印两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 20%。中国、印度和前苏联原来都是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管理体制的国家,中印两国经济改革的目标、内容、步伐与 结果也有许多相似的地方,但三国在经济改革的目标、力度、 凯纳于2003年7月发表在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上一篇《印 度会超过中国吗?》的论文,此文在中印两国及国际学术界引 起强烈反响,2004年以来,继美国高盛公司高级顾问乔舒亚 ・路径、效果等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导致三国经济类型转轨 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比较三国的经济改 革,找出异同,不仅有利于分析三国经济形成不同的发展模 式的原因,而且对三国加强合作、相互借鉴大有裨益。三国 经济转轨的状态及其经验教训同样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不 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对其他国家的发展具有较大借鉴作用。 二、三国经济改革的异同 库伯・雷默的《北京共识》发表之后,“中国模式“和“印度 模式”成为国际上的热点话题。西方许多著名媒体、智库及 跨国金融机构也加人到中印比较的讨论中来。印度无论是 政府部门还是学术界都爱与中国进行比较。2005年,印度商 务部长兰密施在其专著《理解Chindia:关于中国与印度的思 考》中,创造出“Chindia”的英文新词,印度前商业部长苏布 拉姆尼亚安・斯瓦米博士就写过三本关于中印经济比较的 专著。国内学者孙培均先生最早进行中印经济比较研究, 1、三国经济改革的共同特征 共同的背景。三国都实行过高度计划经济,前苏联实行 的是严格的计划经济,整个国民经济依靠国家指令性计划指 挥安排,实施计划经济的时间最长,程度最深。中印两国都 1991年出版了《中印经济发展比较研究》的专著,孙世海等 人也发表了有关中印经济比较的论文。中国学者刘美殉和 深受苏联发展模式的影响,把计划作为国民经济管理和调控 的重要手段。印度的计划由指令性(命令性计划)和指导计 划组成,到1978年,印度实行了5个五年计划,除社会主义 国家之外,印度是世界上计划性最强的国家。 列乌斯基・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联合主编了《中国和俄罗 斯:两种改革道路》一书,国内有些学者也发表了有关中国和 俄罗斯经济改革比较的论文。但国内缺少对三国经济改革 走的都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发展道路。中国受 收稿日期:2010—03—10 作者简介:赵建军(1964一 ),男,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研究员,四川大学南亚研究与中国藏区创新基地客座教授。 一42— 苏联以重工业为基础的工业化发展战略影响,为快速建立完 会明确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 备的工业体系,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推行了典型的重工业 优先发展的赶超战略。中国1952年时重工业总产值占工业 部门产值的35.5%,1960年达到66.6%,1970年时为53. 8%,到1978年改革开始时,这个比例是56.9%。印度从第 二个五年计划开始强调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二五”计划 市场经济体制。1991年7月,拉奥政府(1991—1996)宣布了 新的经济政策,基本取消许可证,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减少 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逐步取消价格管制,增强市场机制 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加快了经济自由化和市场化改革 步伐,后来的人民党联合阵线政府(1996—1998)和瓦杰帕依 期间重工业投资占计划总投资的84%,长期以来,印度计划 投资的重点都是重工业和基础工业。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 虽然加快了工业的发展,加快了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步伐, 政府(1999—2003)以及2004年5月上台的辛格政府都在推 进市场化改革。俄罗斯的主流经济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迅 速私有化是建立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俄罗斯通过出售 但使三国形成了畸形的经济结构,牺牲了农业,国民经济产 生了严重的失衡,人均收入增长缓慢,可持续发展能力差,二 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在俄罗斯快速建立起在资本主义私有 制基础上运作的自由市场经济。1988年4月12日,中国第 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对私营经济的地 位、作用和国家对私营经济政策作了明确规定。1997年,中 共十五大又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元差距问题更加严重,贫困化问题更加恶化。前苏联长期强 调优先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忽视农业和民用工业的 发展。 都严格限制私营经济,大力发展公营经济。中国基本上 取消了私营经济。据统计,到1978年,中国的公有经济在国 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写入了1999年修改的《宪法》。由此, 非国有经济,尤其是私有经济在我国经济结构的地位和作用 得到正式肯定。印度为推进私有化改革,扩大了私营经济的 经营范围,还将公营企业全部或部分出售给私营企业,并将 私营部门的组织管理方式融入公营部门的组织管理之中。 中印两国改革模式趋同。中国和印度在经济类型转轨 过程中,都是在没有发生大的社会动荡的前提下进行的渐进 式改革。两国都鼓励私营经济的发展,改革国有企业,从内 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转变,改革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 自改革开放以来,稳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成功实现了由计 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国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快 内生产总值中约占99%,其中国有经济约占56%,集体经济 约占43%,而非公有经济仅占1%。印度则对私营经济的发 展实行严格限制。公营经济被看作实现“社会主义类型社 会”的重要手段,把其作为“社会主义类型社会政府”的一面 旗帜,印度总理尼赫鲁认为只有发展公营经济才能占据国民 经济的“制高点”,更为有效地实现社会战略价值的实现。为 此,印度颁布了一系列的工业政府决议,确定了一些专为公 营经济保留的部门,并采取了国有化,增加对公有经济投入 等措施,来保证不断壮大公营经济,使其处于国民经济的统 治地位。前苏联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 有制形式;社会主义公有制只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全民所有 制和集体所有制,完全排斥其他非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或混 合型所有制形式。 速发展态势,国内生产总值(GDP)从1978年的3624亿元增 加到2001年的959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率为 9.4%,2003年以来,国内生产总值一直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 增速。2003年增长10.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 长10.4%,2006年与2007年增长速度分别为11.1%和11. 4%,2007年中国GDP达到246619亿元。中国对外贸易发 展迅速,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加到2007年 的21738亿美元。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从 1979年到2004年期间,累计吸收外商直接投资5500多亿美 都坚持自力更生,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中国长期禁 止外资进入,对进口商品严格限制,实行闭关自守的经济政 策。印度自尼赫鲁政府以来,为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的 推行,坚持自力更生,保护国内市场,实行工业品进口替代的 发展战略,实施外汇管制,进行严格的进口许可证管理,对进 口商品征收高额关税,印度平均进口关税在300%左右,有些 商品高达500%,利用高额关税与数量配额等措施限制消费 品进口,通过高估的汇率来进口原材料和工业技术设备,对 外国投资股权、投资领域进行严格限制,导致对外贸易发展 缓慢。印度在世界出口贸易的比重1950—1951年度为2. 元,2007年实际利用外国直接投资748亿美元。2007年末 国家外汇储备15282亿美元。随着“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2006年末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750亿美元。中国已实 现从内向型经济向外向型经济的成功转型。印度通过经济 改革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加快,1991— 1992年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率只有1.1%。1993— 1994年度至2002—2003年度期间年均增长率为6%,2003— 1%,1980—1981年度下降至0.42%。前苏联二战后在闭关 锁国条件下发展经济,基本以本国国内经济需要为依托,与 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大市场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隔绝,推动经济增长的发展动力主要是“军备竞赛”和“大国 战略”所需。 2004年度实现了8.5%的高增长率,2004—2005年度达到7. 5%,2005—2006年度为9.4%,2006—2007年度国内生产总 值的增长有望实现9.4%。经济结构有所改善,1990—1991 年度到2004—2005年度,农业占GDP的比重从30.9%降到 20.8%,工业由25.4%降至19.5%,服务业从43.790提高到 改革目标上都推行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私营经济。 1982年中共十二次代表大会确立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 节为辅”的方针,1992年中国共产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 .--——59.7%。国内储蓄率和投资率均有提高,1980—1981年度到 43...—— 1989—1990年度期间年均储蓄率和投资率分别是19.4%和 21.2%,1993—1994年度至2001—2002年度期间年均储蓄 币基金组织。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趁此机会压印度进行全 面的经济自由化改革,印度的改革是在被动的局面下不得已 而为之的举动。中国政局稳定,中央政府的经济改革政策能 得到很好的执行,但印度政党林立,是全世界政党最多的国 家,反对党势力雄厚,印度政府更迭频繁,缺乏稳定有力的政 率(占GDP的比重)和投资率分别为23.5%和24.5%。出 口增长保持了良好势头,印度出口从1991—1992年度的 178.65亿美元升至2006—2007年度的1263.6亿美元。国 际收支状况不断改善,外汇储备逐步上升,1990—1991年度 府,中央政府制定的经济政策在各邦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 再加上地区矛盾、民族矛盾、宗教矛盾与种姓矛盾等因素交 织在一起,严重阻碍了印度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俄罗斯是 的56.3l亿美元升至2006—2007年度的1991亿美元。 2、三国经济改革的不同轨迹 改革时机的把握与初始条件不同。中国的经济改革始 于1978年,印度经济改革1991年才正式启动,俄罗斯的经 济改革始于1990年6月,1991年10月俄罗斯第五次人代会 在前苏联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走投无路而又成为 众矢之的的时候开始的,且发生了全面的经济危机,在财政 状况极其困难窘迫的情况下,俄罗斯当权的激进民主改革派 批准了叶利钦的经济改革原则。计划经济与强权政治使苏 联经产生了经济结构失衡、比例失调、商品短缺和体制危机 的长期综合症,经济增长速度下降,1959—1978年期间年均 6.5%,1979—1986年期间年均增长速度降到3.4%,1990年 开始出现负增长,政治矛盾也十分尖锐,前苏联的生活水平 较西方国家低,但在当时的经互会成员国中却是最高的国家 之一。而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经济上商品极为短 缺,劳动生产率低下,人民生活普遍贫困,1953—1980年城市 实际工资没有增长,中国经济属于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人 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如当时我国的人均GDP为280美元)远 较前苏联为低。转轨前的俄罗斯不仅在工业化方面达到了 很高的程度,90%的人口为城镇人口,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接受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议,移植在南美曾取得成功的休克 疗法作为紧急应对策略。同时执政党党内矛盾复杂,以争夺 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党派纷起,西方思潮的涌入更加剧了社会 思想的?昆乱,导致俄罗斯政府缺少权威性,不能对整个社会 经济实行强有力的调控。 改革的性质不同。中国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 度的前提下,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俄罗斯的 改革是彻底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 经济制度。印度虽然是混合经济体制,但本身是私有制社 会,改革只是政府减少对经济的过分干预,与中俄两国情况 都不相同。 改革的路径选择不同。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在政府 强有力的领导下,分阶段、有步骤地有序实施的,总的来说, 农民占全国人口80%以上。印度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 开始了经济调整,印度经济改革1991年才正式启动,标志是 1991年工业政策的颁布。中国经济改革比印度早13年,因 此,中国抢占了先机,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这13年对拉 大中印两国经济的差距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俄罗斯由于 苏联解体,政治动荡不安,国民经济陷入全面危机,具有高度 向市场经济过渡采取的是渐进的方式。改革思路是对外开 放、对内搞活。改革的路径是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农村普 遍实行家庭承包制,为向市场经济过渡打开了大门,从农村 到城市,从东部沿海地区到其他内陆地区,渐进式地全面推 进各方面的改革。俄罗斯的激进式改革“休克疗法”内容包 集权与统一性的计划经济体制导致的弊端更加突出,当时国 有资产占国家总资产的比例超过90%,需要从根本上解决计 划经济模式造成的问题,实现经济自由化和经济稳定,建立 私有产权体制,解决畸形的经济结构和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括取消国家计划,价格、收入和所有经济活动的全面自由化, 通过拍卖、无偿转让及出售国有企业股权等方式全面推进私 有化制度,依靠紧缩的货币政策来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取 消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作用,推行对外贸易自由化等,改革的 改革的指导思想不同。中国的经济改革是在坚持走社 会主义道路的前提下,完善计划和市场的有机结合,逐步从 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自然过渡。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 重点为城市工商企业。印度改革没有从农村人手,印度发展 农业的主要政策围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农业产量,扩大 农民收入,扩大农业出口,保证食品安全进行,没有打破旧的 农业生产关系,没有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推行的市场化、自 由化、私有化和全球化改革主要围绕城市的工商企业进行, 的历史决议的提法是:“必须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 同时发挥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印度推行的改革宗旨为经 济全球化、自由化、市场化和私有化。1992年初在俄罗斯实 施的休克疗法,其核心任务是实现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和 稳定化,对经济制度进行根本变革,建立资本主义的政治制 度和经济制度。 对外开放的力度不如中国大,对外国投资限制较多,进口关 税高,加上基础设施落后,劳工法过严,对外资缺少吸引力。 改革的绩效不同。中国经济在改革以来始终保持着旺 盛和强劲的增长势头,社会生产力、国家的综合实力和人民 改革的环境与改革执行力不同。中国的改革是中国政 府自觉进行的改革,而且为改革作了充分的准备。印度的改 革是被迫进行的,是在外力的干预下进行的,1991年印度的 的生活水平持续快速上升,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的联系更加 紧密,利用外资和对外规模不断扩大。印度的改革也成效明 显,但经济增长的速度不及中国。俄罗斯的经济转轨虽然搭 建了市场经济框架,私有化有很大的进展,自由化初见成效, 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爆发了支付危机,当时的外汇储 备只能维持两个星期的进口,拉奥政府不得已求助于国际货 一但付出的代价惨重,也可以说是失败的,因为俄罗斯在改革 44— 的前十年经历了经济全面、深刻的危机和持续不断的混乱与 坛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中国只有2006—2007年度低于印度, 衰退,通货膨胀极为严重,社会生产力、国家综合实力和人民 其他年度中国都高于印度和俄罗斯。 生活水平急剧下降,但目前俄罗斯经济进入了恢复期。 四、三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三、三国国际竞争力比较 三国经济总量比较。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数据,2006年 中印俄世界经济论坛2007—2008全球竞争力排名 中国GDP为2.7万亿美元,GNI(Atlas方法计算)2.6万亿美 国别 中国 印度 俄罗斯 元;同期印度GDP为9063亿美元,GNI9065亿美元;2006年 全球竞争力指标 34 48 58 俄罗斯GDP和GN1分别是9869亿美元和8224亿美元。 基本需求 44 74 68 机制 77 48 ll6 GDP三国比较,中国最高,印度和俄罗斯接近,但俄罗斯略 基础设施 52 67 65 高。GNI印度又强于俄罗斯,如果按PPP计算,中国经济总 宏观经济稳定 7 108 37 量更大。只有人均GNI水平俄罗斯居前,2006年俄罗斯人 健康与小学教育 6l 10l 60 均GNI(Atlas方法计算)5780美元,中国和印度分别为2010 保证效率 45 31 48 美元和820美元。 高等教育与培训 78 55 45 市场效率 58 36 84 经济增长速度。发展速度中国最快,印度次之,俄罗斯 劳动力市场效率 55 96 33 最低。据世界银行数据,在1990—2000年和2000—2004年 金融市场的复杂性 1l8 37 1O9 期间,中国年均GDP增长速度分别为10.6%和9.4%,而印 技术准备 73 62 72 度同期相应为6%和6.2%,2005年和2006年中国GDP增长 市场规模 2 3 9 创新等综合因素 50 26 77 率分别为10.2%和10.7%,印度2005和2006年均GDP增 商业综合因素 57 26 88 长率均为9.2%;俄罗斯经济连续8年衰退,直到1999年 创新 38 28 57 GDP增长了3.2%,在1990—2000年和2000—2004年期间, 商业竞争力指标 57 3l 7l 年均GDP增长率为一4.7%和6.1%,2005—2007年期间每 公司运作与战略 54 27 77 年GDP增长速度为6.4%、7.4%和8.1%。 国家商业环境质量 57 33 70 经济结构比较。据世界银行统计,2006年印度一、二、三 来源: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07—2008.http:// 个产业结构依次为17.5%、27.7%和54.7%,中国为11. www.weforum.org/en/ 9%、47%和41.1%,2005年俄罗斯为5.6%、38%、56.4%。 前苏联曾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目前俄罗斯在世 中国工业占据了产业构成的半壁江山,而印度的经济增长主 界经济中地位不高,国际竞争力不及中国和印度。据国际货 要靠服务业来驱动,两国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印度 币基金组织提供的数据,2002年到2005年GDP总额排名中 以服务业为主产业发展模式,可推动服务业出口,减少对资 国分别为第6、7、6、5名;印度为第11、11、12、10名;俄罗斯为 源的需求量,减轻污染环境的压力,但服务业对经济的带动 第16、16、16、13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出台的《世界竞 有限,不利于扩大就业,缺乏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刺激,所以印 争力报告》年度排名亦验证了这个结果,俄罗斯在1996到 度这种产业结构有很大的局限性。中国和印度的经济结构 2002年期间世界竞争力排名在第47—43名之间徘徊,2005 各有利弊,中国需大力发展服务业,而印度则应把第一和第 年下降到第54名,2006和2007分别为第46、43名;印度在 二产业抓起来。俄罗斯属于典型的资源依赖型经济,主要依 1996到2002年期间位次在第42—38名之间,2003年最差降 靠能源等自然资源的大量出口来达到经济的快速增长,俄罗 到第50名,2006年与2007年分别提升到第29、27名;中国 斯的出口构成中80%为原材料,主要产品是石油和石油产 在1996年至2004年期间位次在第33—24名之间摆动,2006 品、天然气、有色和黑色金属,2006年能源出口占总出口货物 年提高到第l8位,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第l5、l7名;中 的比例为63%。落后的传统产业依然在俄罗斯占据主导地 国的国际竞争力位次在三个国家最靠前,印度排名在2006 位,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工 年提升最快,俄罗斯竞争力最弱。据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 业规模过大,民用消费品工业比较薄弱,生产技术落后。 争力报告》,2005—2006年度中国为排第48名,印度排第50 产业竞争力比较。赵新平与黄春以“企业综合竞争力+ 名,俄罗斯排第53名;2006—2007年度印度排第43名,中国 产业生态环境体系竞争力”作为产业综合竞争力的分析范 排第54名,俄罗斯排第62名;2007—2008年度中国列第34 式,对巴西、中国、印度、印尼、墨西哥、俄罗斯六个国家的产 位,印度排名第48位,俄罗斯排名第58位。以2007—208年 业竞争力进行了计算,在2001—2004年期间,中国在三国中 度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二级指标比较,中国在“基本需 的产业竞争力一直居首位,2001年和2002年俄罗斯强于印 求”指标方面高于印度与俄罗斯,但在“保证效率”和“创新” 度,2003和2004年印度超过了俄罗斯。经济发展环境比较。 这两个指标上印度领先,印度在“商业竞争力”指标的排名上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快,储蓄率与投资率高,通货膨胀率低,人 一直靠前,无论是“公司运作与战略”还是“商业环境质量” 均最终消费支出增长较快,中国经济环境竞争力在三国比较 都排名在前,体现了印度微观竞争力的优势。在世界经济论 中居首位,印度又强于俄罗斯。政治环境竞争力方面,中国 ....——45.-.-—— 政局稳定,政府政策的执行力强,政治环境优势明显。印度 对政治不稳定性因素的控制、法律和法规与政府政策的执行 力等方面比俄罗斯做得好。根据世界经济论坛的调查,中国 平。中国在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超大规 模集成电路、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以及先进国防武器装 备等领域产生了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2007年7月13日 中国人民大学纪宝成、赵彦云负责的课题组发布了中国创新 指数研究报告,并对2007年金砖国家创新指数进行了比较, 其中中国为49,印度为48,俄罗斯为39。中国列金砖国家创 经商的主要障碍为:融资的获得(14.8%)、政府机构的低效 (14.6%)、政策的不稳定性(11.6%)、基础实施供给不够 (9.6%)。印度经商的主要问题为:基础实施供给不够 (24%)、政府机构的低效(16.5%)、劳动法管制的限制(12. 5%)、腐败(11.9%)。俄罗斯经商的主要约束因素为:腐败 (18.8%)、税收管制(15%)、税率(10%)、盗窃与犯罪(8. 4%)。 新指数第一,优势在于创新资源能力、创新攻关能力、创新技 术实现能力以及创新价值实现能力。印度的最大优势在于 创新人才实现能力,以及创新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网络能 力,但印度创新资源、攻关能力和价值实现能力相对薄弱。 俄罗斯以创新资源和攻关能力的支撑为主要驱动力,实现了 与全球经济联系比较。2006年有形商品贸易占GDP的 比例中国、俄罗斯与印度分别为66%、47.5%、32.5%,中国 较好的技术发展,但创新支持和持续发展能力稍弱。但世界 经济论坛2007—2008年度全球竞争力创新排名,印度高于 我国与俄罗斯。 资源与环境比较。自然资源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俄罗斯拥有1710万平方公里的广阔面积,占世界陆地面积 的1/8,其中森林面积为810万平方公里,2005年农业用地 对外贸易依存度高于俄罗斯和印度。印度2006—2007年度 出口值为1263亿美元,进口值为1857亿美元,俄罗斯2006 年出口值为3039亿美元,进口值为1647亿美元,2007年出 口值为3540亿美元,进口值为2253亿美元。中国2007年货 物进出口总额21738亿美元,其中,货物出口12180亿美元, 货物进口9558亿美元,中国对外贸易规模比俄罗斯和印度 之和还多。2005年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额(按当前美元计 占总面积的13.2%,各种资源的储藏量却占世界资源的2% ~28%,其中石油、天然气和森林资源分别占世界资源总量 算)中国为791亿美元,俄罗斯与印度分别是146亿美元和 66亿美元,2007年俄罗斯的外国直接投资净流入额创278 亿美元的新高,2007年中国实际使用非金融机构外商直接投 资748亿美元,中国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多年为发展中国家之 首,印度与俄罗斯只能望洋兴叹。2005年长期外债规模俄罗 的25%、40%和20%,水能资源、煤炭资源和矿产资源等也 居世界前列,自然资本总量世界第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使俄罗斯经济具有竞争优势,随着油价的上涨,俄罗斯能源 优势得以充分体现。印度国土面积为330万平方公里,其中 森林面积2005年为67.7万平方公里,2005年农业用地占总 面积的60.6%,煤、铁、锰、云母、铝土等矿产资源居世界前 斯为2049亿美元,中国和印度各为1333亿美元和1143亿美 元,俄罗斯的外债压力最大。 自主创新能力比较。2004年R&D支出总额中国、俄罗 列,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水利资源充足,云母的产 量和储量为世界之首,铝土产量和煤产量均居世界第五位, 但印度对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不强,能源进口需求大。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其中森林面积2005年为200 万平方公里,2000年农业用地占总面积的58.8%,我国能源 探明储量中,煤炭占94%、石油占5.4%,天然气占0.6%,资 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少,资源利用率低且浪费严重,多数矿产 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我国占有的煤、 斯、印度分别为278亿美元、68亿美元和59亿美元,中国研 发投入大大高于印度和俄罗斯,2006年中国研发投入达到 3003亿人民币,居世界第五。2004年R&D支出占GDP的比 重中国达到I.44%,俄罗斯与印度分别为I.17%和0.85%, 印度与中国和俄罗斯差距很大。中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约 为3500万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中国研究开发人员总量 为142万人,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2位;印度科技人才队伍 的数量和质量均居世界前列,科技人员在300—400万之间; 俄罗斯有85.8万名科研人员。2003年国际科技论文总数中 油、天然气人均资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 中国最大的比较优势是人口众多,最大的劣势是资源不足。 在三国资源比较中,俄罗斯拥有绝对优势,中印各具特色,中 国、俄罗斯、印度分别为29186、15782、12774,中国基础研究 和前沿技术创新成果突出。2004年中国高技术产品出口值 国略占上风。在生态环境方面中国和印度面临的问题都十 分严峻。2002年中国CO2排放总量为35亿吨,2002年印度 为1616亿美元,占制造业出口的30%,印度只有28.4亿美 元,占制造业出121的5%,,俄罗斯2004年高技术产品出El值 为34.32亿美元,占制造业出口的9%,中国在高技术产品出 口方面大大领先俄罗斯和印度。从科技水平衡量,俄罗斯的 C02排放总量为12亿吨,俄罗斯l4亿吨,中国环境污染问 题尤其严重。2003年中国每天排放污水6088万吨,印度排 放1515万吨,俄罗斯排放1518万吨。2000年中国76%的人 口可获得洁净水源,印度为82%,俄罗斯为96%。 科技整体水平仍然居世界领先地位,在宇航技术、激光技术、 微生物工业、人造晶体、新材料、核技术、石油天然气开采和 能源对比。中国2003年能源产量为13.8亿吨石油当 量,消费14.9亿吨,人均消费量为1647公斤,能源净进口比 加工技术、军事武器、化学、能源、交通制造和机床制造等方 面居于世界前列。印度在空间技术、核能技术、信息技术、生 物技术、海洋研究与开发等领域的研究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 --.——例为2%,每1美元(2000年PPP计算)GDP消耗4.5公斤石 油当量。印度2003年能源产量为4.5亿吨石油当量,消费 5.5亿吨,人均消费量为520公斤,能源净进口比例为】8%, 46・--—— 每1美元(2000年PPP计算)GDP}肖耗5.3公斤石油当量。 俄罗斯2003年能源产量为11亿吨石油当量,消费6.4亿吨, 人均消费量为4424公斤,能源净进口比例为一73%,每1美 元(2000年PPP计算)GDP消耗1.9公斤石油当量,俄罗斯 是能源出口大国,印度能源进口比例大,中国能源压力依然 很大。中国2003年发电量为1.9万亿千瓦/d,时,水电比例 为14.9%,煤电为79.4%,石油发电为3%,核能为2.3%,天 然气为0.3%;印度2003年发电量为6333亿千瓦/d'时,水 电比例为11.9%,煤电为68.3%,石油发电为4.6%,核能为 2.8%,天然气为11.5%;俄罗斯2003年发电量为9143亿千 瓦/小时,水电比例为17%,煤电为18.8%,石油发电为3%, 核能为16.4%,天然气为44.5%。中国发电能力最强,俄罗 斯电力结构更为合理。2004年中国城市人口5.13亿,城市 中印,但中国教育情况要好过印度。 三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中国在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宏 观经济运行质量、产业竞争力、与全球经济联系、自主创新能 力等方面优势明显,中国与印度可持续发展压力大,中国环 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中国能源消耗量大,印度能源进口依 赖性强,特别是石油70%需要进口,俄罗斯拥有明显的资源 竞争优势,在人力资源供给方面,中国和印度强于俄罗斯。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 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2]高尚全.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与经济体制改革[J].中国社 会科学,1998,(1). 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40%,印度城市人口3.08亿,城市人口 比例为29%,俄罗斯城市人口1.05亿,城市人口比例为 73%,俄罗斯城市化水平最高,中国城市化进程比印度快。 [3]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统计公报[EB/OL].http://wv ̄.china.com.en/eco- nomic/zhuanti/06gongbao/node7014958.htm.2010—3— 一人力资源对比。2006年中国总人口13亿,人口增长率 为0.6%;印度总人口11亿,人口增长率为1.4%;俄罗斯1. 42亿,人口增长率为一0.5%。世界银行预计2004—2020年 期间年均人口增长率中国为0.6%,印度为1.3%,俄罗斯为 一5. [4]印度政府.2006—2007年度经济调查[EB/OL].http:// indiabudget.nic.in/es2006—07/genera1.htm.2010—3—5. [5]赵建军.当代中印经济改革比较[J].四川I大学学报, 2007,(1). 0.5%,中国人口总量最多,但印度人口有赶超中国之势, 俄罗斯人口有萎缩的趋势。中国劳动力总数为7.68亿,印 度和俄罗斯分别为4.27亿和0.73亿,1990—2004年期间劳 [6]世界银行.2007世界发展数据手册[EB/OL].http://dev— data.worldbank.org/wdi2007.2010—3—5. [7]唐朱昌.俄罗斯经济重新崛起的前景分析[J].世界经济 评论,2005,10. 动力年均增长中国、印度和俄罗斯分别为1.2%、1.7%和一 0.4%,目前中国在人力资源供给方面处上风,但印度劳动力 增长潜力更大。印度2005年小学毛入学率为56.6%、中学 毛入学率为11.4%、大学毛入学率为11.4%,中国分别为 112.8%、74.3%和20.3%,俄罗斯相应为128.7%、91.9%和 71%。俄罗斯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状况鄙远强于 [8]史妍嵋.中国与俄罗斯经济改革之比较[J].新视野, 2004,(3). [9]米军.中国俄罗斯经济体制改革初始条件之比较[J].陕 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4). The Compare in Economic Reform and Development for China India and Russia ZHA0 Jian—ian Abstract:China India and Russiag popul ̄ion and land area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world,now is the strongest eco— nomic growth of the world,the countries economic reforms have some in common,and signiifcant differences.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between the three counties Chirnag economic aggregate growth rate,macroeconomic performance quality,industrial competitive— ness,and global economic ties,independent innovation capability take a great advantag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India has great pressure.Such as pollution problems and energy consumption,Indiag energy import dependence,in particular,need to im- port 70%of oil,Russia has a clear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resources,but for human resources China and India stronger than Russia. Key words:economic reform;economic development;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