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引读课题)
2、大家回忆一下,在李时珍投宿古寺的这一夜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3、看来,李时珍夜宿古寺,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也和同学们一样。记得李时珍对弟子庞宪说了这样一番话吗?谁想读读?
二、品味苦”
1、他们到底吃了哪些苦呢?孩子们,捧起书,读读课文1—5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课文
2、生交流:
(第一自然段)
◆ 指名读
◆ 安徽、河南、湖北——对,几千里路,全靠两条腿走呀!
——(点拨)不走行吗?
(珍贵的药材常常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之中),几千里路,走的都是荆棘遍布的——小路,走的都是无人问津的——荒野,虎狼出没的——山林。为了察访药材,他必须走。读。
◆ “饥餐渴饮,晓行夜宿”
——什么叫“饥餐渴饮”?什么叫“晓行夜宿”?
——(或者)对,他的“晓行”就是——读。他的夜宿呢?
(第四自然段)
◆ 他晚上住在什么样的古寺,你给大家读读。
◆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寺?
你从哪儿感受到他“破败”?
◆ 这样的地方,不要说“住”,就是看一眼,都觉得——把你的感受送进文字,读。
(指导)“厚厚”这个词你读得特别好,让我仿佛看见那厚厚的、灰蒙蒙的蜘蛛网。就像这样,把所有体现“脏”、“破”、“危险”的地方都读出来,你再试试?
◆ 我们一起读。
这就是李时珍的“夜宿”呀!白天四处奔波,察访药材,晚上就在破庙里过夜,他的“晓行夜宿”多么辛苦。
他还吃了哪些苦?
(第五自然段)
夜幕渐渐降临了,师徒俩找来些枯枝杂草,生起火来。庞宪用陶碗舀来泉水,煮沸后,两人便坐在火边,一边喝水一边啃干粮。
◆ 指名读
——干粮:预先做好的食物,如:炒米、炒面、馒头、烙饼等。装在袋子里,时间长了,又干、又硬。吃——很艰苦
——渴了就喝一点山泉水,饿了就啃一点干粮,有时候,为了赶路,就边走边吃,甚至两顿并作一顿,这就叫做“饥餐渴饮”。
4、吃的是泉水、干粮,住的是破败的古寺,走的是荒山野岭,(指黑板)“晓行夜宿”,“饥餐渴饮”,李时珍为寻访药材,吃了多少苦呀!这样的生活,你还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写上黑板)
5、这样的生活,是一天、两天吗?
是一个月、两个月吗?
多长时间?(长年累月)
长年累月的—— 饥餐渴饮
长年累月的——晓行夜宿
长年累月的——风餐露宿
长年累月的——栉风沐雨
长年累月的——跋山涉水
长年累月的——风尘仆仆
长年累月的——东奔西走
5、(点红“苦多了”)
难怪李时珍说,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是,李时珍吃的“苦”绝不仅仅如此。孩子们,默默地去读读课文的8——13自然段,你对“苦”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6、李时珍还吃了什么苦?
(第12自然段)出示:
◆ 他是怎样尝药草的?请你读读第12自然段。
◆ 几个看上去简简单单的动作,你怎么就体会到他冒着生命的危险,吃了很大的苦呢?
◆ 这一切的研究和揣摩,这一切的危险和担忧,写在纸上,就变成极为简练的14个字。引读:
“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字数不多,但字字可靠,字字准确,字字严谨,读
“鸡肠草——生嚼涎滑;鹅肠草——生嚼无涎……”
◆ 像这样的文字,在李时珍的笔记本上,
我们随处可见,请同学们静静地再去读读这些文字,你仿佛看见李时珍在做什么?
◆ 这不正是一种研究的苦,揣摩的苦吗?让我们再读读这些来之不易的文字吧!
三、整体感知“苦”与“值得”
1、如果说我们先前感受到的是李时珍生活上的艰苦,现在,你感受到的是:
2、怪不得李时珍说,“比住在家里——苦多了!”这样的“晓行夜宿”,是夜以继日工作之后的“晓行夜宿”!这样的“饥餐渴饮”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研究之后的“饥餐渴饮”呀!孩子们,我们目睹了李时珍在古寺中一夜的生活,而这一夜仅仅他一生几十年中的一个瞬间,多少个夜晚,他都是这样度过的。
3、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细细地品味了李时珍编写《本草》的“不易”。
4、面对这一切,李时珍只是淡淡地说,齐读——(点红“值得”)
“嗯,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比住在家里苦多了。但我们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值得”变红)
板书:值得
5、为什么呢?
(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
板书:万民得福
6、对,正因此他心里装着万民的健康、万民的幸福,所以——
长年累月地奔波,在破庙里过夜,是值得的。
,是值得的。
为了万民得福,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7、正是这种可贵的精神,创造了新的《本草纲目》——(录象)
8、看着,想着,李时珍的话又轻轻回响在我们的耳边,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