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案例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教学目的:1、在送别主题古诗对比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爱好

  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本习惯于电视和电脑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们来上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深奥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提不起爱好。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歌仔戏,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戏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没有会唱的人,何况是用在唱古诗上,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留意,并一定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用歌仔戏的曲调唱出的古诗吗?

  生:没有!

  师:今天,老师就唱给你们听。(用歌仔戏的曲调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老师唱得怎么样?

  生:真好听!

  师:老师刚才唱时感情怎么样?

  生:很有感情。

  生:很深情。

  师:同学们都专心地去听、去领会。是啊,唱这首诗时就应该布满感情,因为这是一首……

  生:送别情。

  师:送的是谁呢?

  生:是自己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首送别朋友的诗。

  板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巧解诗题,发现奥秘

  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习发现这两首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这样既理解了题目,又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课题,想一想,这两个课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别董大》中的“别”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送”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送别”的意思。

  师:脑袋转得真快,既然是送别诗,这两个字当然是“送别”的意思了。

  生:第一首诗是高适在送董大,第二首诗是王维在送元二。

  师:眼睛真尖,一下子就被你给找到了。那你们知道董大和元二是什么人吗?

  生: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原名叫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有名琴师。

  生:我只知道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师:你们的资料都是从哪来的?

  生:我从电脑上查的。

  生:我从一本杂志上找到的。

  师:对啊,我们现在获得信息的途径是越来越多了,大家一定要集思广益,找到最好的答案。就像这位同学说的,在历史上就注明了元二是王维的朋友,既于他是什么人,我们就无从知道了。

  师:还有别的意见吗?

  生:第一首诗中没有点明送朋友到哪,而第二首诗我们可以看出元二是要到安西去。

  师:从小小的题目中,同学们却可以发现这么多的秘密,可见,题目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学习每一首诗包括每一篇文章时,一定要留意题目,因为它可以给你很多信息。

  三、教给方法,品味诗韵

  “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认为古诗词的感悟还是靠朗读去实现,因为朗读可以让学生融入到古诗中去,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朗读,在诗的教学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试着把这两首古诗读一读,当然是越得越多遍越有感情越好。

  师:现在,读三遍的举手,读四遍的举手,五遍的呢?六遍的有吗?(老师数人数)

  生:老师,我读了七遍了。

  师:好,就你来把这两首古诗读一遍。

  生:读。

  师:刚才这个同学在读的时候,我认真地看了一遍其他同学,发现有好多同学都在跟着默读。他们真是时间的主人,不浪费一分一秒的时间。你问我是怎么知道的,因为他们的嘴在动啊!观察是很重要的!

  师:大家来评评,这个同学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不是很有感情。

  生:他读得有点快。

  师:那综合你们俩的意思,也就是说要读得有感情必须……

  生:(齐声)读得慢。

  师:谁来向他挑战?你真有勇气,你来读!

  生:读。

  师:慢是慢下来了。但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俩同学有些字的字音读不一样了,发现了吗?

  生:是“朝”和“舍”。

  师:你们认为应该怎样读才正确呢?

  生:我认为应该读

  师:也就是说,这俩字在这里应该怎样解释才对呢?

  生:可能是早晨和宿舍的意思。

  师:可能?

  生:是肯定是。

  师:对,男子汉就应该果断点。

  师:谁能更有感情地读一读呢?

  生:读。

  师:这个同学真不赖,我们发现,真的想读得有感情就应该……

  生:慢。

  师:那么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就有感情呢?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师故意拉长声音)

  生:不仅没有感情,而且听起来很难受。

  师:对了,有感情并不是每个字都要读得一样慢,而是要有快有慢,就是要讲到一个音韵。我们一般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一、二声叫平声,三、四声叫仄声。(板书)平声时读得又慢又长,仄声时读得又快又短。(板书)

  师:老师已经把这两首诗的平仄声都标出来了,平声用横,仄声用竖。现在,谁能来读一读。

  生:读。(随着老师的手势读)

  师:在我这名师的指导下,效果果然是好多了。还有谁敢跟他一拼高低?这生女生真是巾国不让须眉,来吧,我相信你会读得比他更好的。

  生:读。

  师:果然不出我所料,她真是读得太好了。现在,让我们全班同学随着老师的手势,一起把这两首诗读一遍,边读边找一找,你能找到这两首诗中哪能些相同或不相同的地方?(生齐读)

  四、对比参读,感悟诗情

  同是送别诗,两诗人取象的景物是一清新,一恶劣,表现的感情是一凄凉一豪迈,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人的诗的对比,感受到他们所表达的不同的感情。

  生:这两首诗相同的地方是前面两句都是写景的。

  师:那你能说一说都写了哪些景吗?

  生:第一首诗中有黄云、太阳、北风、雁、雪;第二首诗中有雨、轻尘、客舍、柳树。

  师:你找得真仔细。其他同学一起再看看他所说的景物,想一想,从这些景物中你发现什么了没有?

  生:老师,我发现这些前两句虽然都是写景的,但第一首中的景物感觉起来很悲,而第二首诗中的景物布满了春天的气息,非常清新。

  师:你说得好极了。那就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们刚才读诗时,除了要读出诗的音韵外,你们觉得还欠缺点什么呢?

  生:我认为前两句读的感情应该不一样。

  师:那应该怎样读才对呢?

  生:第一首应该读得凄凉、悲壮一点,而第二首应该读得轻快、欢乐一些。

  师:那你试试把两首诗的前两句读一读好吗?

  生:读

  师:专心是体会果然与众不同,真是打从心里读出感情了。全班同学试试把前两句读一读。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我发现在第二首诗中有点明了送别时的地点,而第一首没有。

  师:(点头)不错,那你整首诗看一看,王维在送元二时,是从哪里送到哪里的,能在黑板上给我们简单地出示一下它们的关系吗?

  生:可以。(在黑板前写)渭城——阳关——安西

  师:同学们说说在这首诗中出现的这三个地名他标对了吗?

  生:对。

  师:真是个细心的孩子。现在我们来看一看这三个地方的位置。(课件出示地理位置)

  谁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了第一首诗写的是冬天,第二首诗写的是春天。

  师:怎么看出来的?

  生:“雪纷纷”可以看出冬天,“柳色”可以看出是春天。

  师:(竖起大拇指)这个同学懂得从字里行间找答案,真是细心。还看出什么了?

  生:我读出了诗的后两句都是诗人对他的朋友送别时所说的话。

  师:他们都说什么了,你把它读出来好吗?

  生:(读)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光无故人。(师红字出示)

  师:高适在送别董大时董大说……

  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师:而王维在送元二时,则对元二说……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吗?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生:“莫愁”应该是“不要忧愁”的意思,应该是叫董大放心吧!

  师:叫他放心就是对朋友的……

  生:对他的安慰。

  师:是,是对朋友的劝慰。假如老师对你说“别怕,只要你勇敢,一定能行的!”这是对你的……

  生:激励。

  师:你在劝慰和激励别人时是怎么说的?你对那种语气把这两句读一读吗?

  生:读。

  师:有没有谁知道高适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他的处境怎么样呢?

  生:我在网上看到,高适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在官程上不得志,正到处在游荡,经常处于贫*的境遇之中。

  师:在困境中的人却能说出“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样的话,可见,高适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很乐观。

  生:他有开朗的胸襟。

  师:那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把他的乐观、开朗读出来呢?

  生:应该是豪迈的。

  师:对,当诗人对朋友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是布满豪情的。让我们用作者的这种语气把这两句读读。(全班随着老师的手势齐读)

  生:从“西出阳光无故人”,我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对他的朋友不放心。

  师:对,是对朋友的不放心,你能用别的词来形容吗?

  生:嗯,可以用担心。对担心他的朋友出了阳光之后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师:除了担扰之外,诗人一杯又一杯地叫他的朋友喝酒,还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

  生:依依不舍。

  师:对了,那么这两句要表达的是诗人的什么感情?

  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不舍与担忧之情。

  师:谁能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来,你来试试。

  生:读。

  师: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当你要和朋友离别的时候,你的心中布满了对朋友的……

  生:劝慰和激励,不舍与担忧。

  师:现在请全体同学随着老师的手势,一齐把这两首诗读一读,留意读出第一首的凄凉与豪迈,第二首的轻快与不舍。

  (全班齐读)

  五、课外延伸,拓展学习

  古诗教学仅仅局限于所教所学的这些古诗,很难完成大纲要求,很难使学习形成能力。所以必须从古诗教学积极向课外延伸,从课本到课外,让学生把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包括学习方法和朗读方法学以致用,开阔学习的思维和眼界。

  师:同学们,友情是最永恒的旋律,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写出了他对朋友的不同情感,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

  生:我知道的有《芙蓉楼送辛渐》

  师:这首诗老师也知道,我们冰心奶奶的名字据说就是读了这首诗后取的,你能把这首诗背给大家听听吗?

  生:能。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师:好个“一片冰心在玉壶”,谁还有?

  生:《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背得真好,能用今天学到的读诗方法来背,真好。还有呢?

  生:《山中送别》。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师:同学们,先人们为我们留下了很多非常优秀的送别诗,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多找些出来读一读,背一背,感受我国诗歌的魅力。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

  教学反思

  有人曾经把读者与诗的关系做了一个比喻:苏轼有《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琴与指,正如我们的学生和诗,只有学生自己认真阅读,深入理解诗的意思,这诗才被他们赋予了新的生命,而学生也才能从这诗中得到感情的陶冶。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云:“诗者,根情。”他认为,创作必须以情为“根”,即既把丰富的感情作为创作的原动力,又把它作为诗歌的内容。但是,诗歌中的“情感”并不能从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它不仅包含个体和群落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而且是属于一种整体性情感——“人类情感”。这种“人类情感”,是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来表达清楚的。因为它是“人类情感”,所以读者可以感悟;因为它“无法用明晰的逻辑语言表达”,所以也只有让读者感悟,别人的分析再精辟,只是标签,正如陶弘景诗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所以,在古诗的课堂上,一切教师的讲解都是多余的,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去理解,去感悟出诗人的感情,否则,所有的都是空。

  所以在这节课中,我大胆采用了“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充分展示了优秀古诗的独特魅力。语文课标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计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我想,假如每一个老师都能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课堂中布满书声,那么我们的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