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七子之歌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七子之歌》教学反思

  永丰中心小学付方秀

  我总是记得陈老师说的话:要把语文课上成简单的读书训练课,情感熏陶课,语言文字感悟课.

  在教学《七子之歌》时,我努力探究,深入实践.发现陈老师的话确实是语文教学中的金玉良言,甚至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过,在执行以上口诀的过程中,还需我们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意优化课堂结构.

  《七子之歌》的教学流程,分为四大步:第一步是整体感知,体会自己对诗歌的情感印象.第二步是品读诗意,借重点句的朗读品析来理解作者寄托的深情.第三步是主题理解,通过这三首诗的比较来领会作者的主旨.第四步是迁移,让学生感受七子回归的气氛及祖国人民的心情,从而改写诗歌.

  二,注意设计朗读形式.

  在朗读诗歌时,我精心设计了朗读形式.其中第一首《澳门》运用的朗读形式有自由读,个人读,师示范读,听录音读,师生齐读.第二首《香港》运用的朗读形式有自由读,想象读,表演读,齐读等朗读形式.而第三首《台湾》如果再如前两首一样"响鼓重锤",就显得教学形式太统一,没有变化之趣.而且在教学时间上也是分配不过来.所以,我改变了朗读的形式.我先示范读,让学生听,再谈一谈自己听出了什么,是从哪个句子听出来的,然后便借机品读关键的句子.接着让学生通过自由读,小组读,齐读等形式来促进对诗歌的理解.

  三,注意运用教学手段.

  丰富的朗读形式,务必配合花样的教学手段.

  对于闻一多先生的这三首近乎完美的诗,我是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朗读的.第一首是配乐诗录音,第二首是录像,第三首是背景材料(关于两位英雄人物的概况和名言).这三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培养了学生的时空想象能力,从而很好是理解了诗歌的内涵.

  语文课更应注重情感教育——《七子之歌》教学反思

  新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在悠扬、熟悉的《七子之歌-澳门》音乐声中,开始了这堂课的学习。通过预习,孩子们都知道 “七子”指的是中国的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这七个地方在哪里?孩子们脑子里没什么印象,于是,借助课件,出示中国地图,用红色字标出这七个地方,让孩子们对这七个地方的地理位置有所了解。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被掳去的七个孩子,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教到这里时,我让孩子们回想一下:自己有没有离开过母亲的经历,还记得离开最久的那次吗?这样就能够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理解诗歌,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真正的去理解一个离开母亲的孩子的心,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当我和学生一起学习过了课文内容,了解了澳门同胞渴望回归的迫切愿望之后,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了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交接仪式,现场庄严的气氛,人民的欢声笑语的场面深深感染了学生,使得学生在后来的朗读中比较入情入境。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还存在许多不足:课堂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够,不能很好的与学生进行互动。各个环节的过渡虽然顺畅,但总觉得不够自然。学生“读”的时间比较少,我在指导朗读方面还不够到位,虽然在设计时,特别注意了这方面,但是,在课堂上表现的仍然不够充分,使得学生在读文时,理解不够深入,感情没有上来。另外,在学生质疑时,我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解与疑惑,但是在释疑的过程中,我始终不敢放手,没能给学生一个比较开放的课堂。

  今天上课结束后,我并没有以前那种卸下心理负担的轻松感,反而有很多沉重的思考。我认为一节好课应该在学生离开课堂时依然沉浸于这节课所营造的情感共鸣中,可是这节课我却没有做到,在我看来,这是一节让我遗憾的课,当然,我也受益良多,同事们给我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在一次次的反思实践中,自己会慢慢地走向成熟。

  教学反思1

  《七子之歌》是作者1925年3月留学美国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共七首。教材选用了其中的三首,另外四首分别是《威海卫》《广州湾》《九龙》《旅顺、大连》)“七子”指的是中国的澳门、香港、中国台湾、威海卫、九龙、广州湾和旅顺大连这七个地方。这七个地方如同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被侵略者掠去,他们曾经受尽了列强的欺凌,生活在水深火热的苦难当中。本篇课文生字词较多,预习显得尤为重要。诗歌内容时代久远,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闻一多的生平,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挖掘文章的内涵。

  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把握起来难度较大,所以本课设计了圈点批注的环节,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品味,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为学生留出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感受自己独到的阅读体验的空间,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体现个性化阅读。同时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着重引导学生体会儿女离开母亲“太久”,渴望回归的情感。

  在拓展延伸部分,安排了一道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讨论题,目的是锻炼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学生发言比想象中的还要踊跃,不断有新的亮点产生,把这堂课的气氛推向高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