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桥夜泊》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读诗感受意境。
2. 品析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情感。
二.教学过程
㈠ 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在课内学了不少古诗,背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说说喜欢的理由。
生:背、说。
师:如同学们刚才所说;古诗短小,语言凝练,意境隽永,富有韵味,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一夺奇葩,古人常作诗来描述生活,抒发情感。
据说在遥远的唐朝,一个秋天的夜晚,客居它乡的诗人科举考试落榜,心境失落忧伤乘船来到苏州,泊船于枫桥边,眼前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仿佛让他见到了知音。触景生情,写下了《枫桥夜泊》。
生:说古诗题目的意思。
㈡ 读出韵味,体会意境
生:读诗。
师:指导生读诗读出节拍。生上去划节拍。集体读。
生:①自读古诗边读边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②把作者在诗中描绘的画面呈现在眼前,体会画面带给自己怎样的感觉。
师: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自读完成要求。
生:汇报自学。
师:从画面中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答 ①②③ 有相同体会的同学带着体会读古诗。
师:点评。
㈢ 赏析品读体会感情
师:同学们看投影打出的要求赏析品读古诗,体会作者情感。
投影打出:① 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并把感受写在相应的诗句旁。
③ 与合作伙伴交流学习收获,讨论解决疑问。
生:汇报学习收获。
景物:用···----分别标出看到和听到的。
诗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月亮西下,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发出声声啼叫。
寒霜弥漫在空中(体会:作者凄冷、伤感)。
师:你是怎样体会出来的呢?师引导生体会客居它乡夜晚的孤独,还有作者落榜后心情的失落。
师:创设情境:看着清冷的月亮落下去。黎明前更显得黑暗迷茫,听着乌鸦哑哑的啼叫,孤寂伤感在心中叠加,弥漫在空气中的霜华带着阵阵寒意将诗人包裹,这叫诗人如何不伤感,如何不凄凉?
生:带着体会个别读 ①②③。
师:指导注意语调语速。
集体朗读。
诗句“江枫渔火对愁眠”:我躺在船上满怀愁绪。江边的枫树和江面上点点渔灯伴着我彻夜不眠(体会到:诗人孤寂忧愁)。
师: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说说自己是怎样体会到的。师引导生去体会落榜无人在身边安慰,露宿在船上,身边没有亲人的关怀。
师:创设意境:江边的枫树,渔船上的点点灯火。这是多么优美的夜景。而诗人此时面对美景却黯然神伤,彻夜难眠,他想倾诉他需要关怀。
生:带着感受男女生分别读(带着伤感较缓慢地读)
生读一,二句。
师:过渡。不知诗人沉浸在迷惘的愁思中过了多久忽然… (放钟声)。
生:描述听到钟声的感觉。①悠远 ②伤感 ③思念 ④沉重。
生:读三、四句。
生:说说“三,四”句意思及体会到的情感。夜半的钟声从苏州城西郊的寒山寺传到了江上停泊的客船上(体会到孤独忧愁)。
师:创设意境:这悠远回荡的钟声似乎给冷寂深沉的秋夜带来了一点感动,使诗人从迷惘中惊觉。但诗人一夜躺在船上难以言状的感受随着钟声在心头回荡更加地挥之不散。
生:带着感受读三、四句。
师:三句语速比一、二句稍快一些,最后一句后三个字读的重而悠长。
生:练读三、四句。
(四) 总结深化
1这首诗从时间上先后写了第二天 黎明→前一天 晚上→深夜。
2 这是一首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意境清远的美诗,诗人张继以“愁”作为诗眼,将众多的景物串联起来,染上了“愁”的色彩,动静结合,由近至远,在读者面前和谐地展现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贴出挂图)让我们和诗人去江南秋夜赏景抒怀。
师生读诗:师读第一拍,女生读第二拍,男生读后面拍节。
女生读一、二句,男生读三、四句。
全体读整首诗。
生:背诵全诗。
师: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作者作诗的背景,理解了诗意,体会其中的情感。如果时光倒流,你与张继相遇
你会对他说些什么?(最想说的)
生: 赞美文采
安慰劝导
问询以后情况
师:据资料上说,诗人张继虽然考场失意,但是却因《枫桥夜泊》名垂千古。那些考场得意者却大多没给后人留下佳作。我们由此可以得出诗文是真情的流露。有感而发才能写出打动自己感动别人的作品来。
你能学习本诗一些方法写一篇小诗来表达你的某种情感吗?
板书:
枫桥夜泊
看: 月落/乌啼/霜/满天,
愁: 江枫/渔火/对/愁眠。
听: 姑苏/城外/寒山寺,
感: 夜半/钟声/到/客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