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案例]“中国戏曲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案例)
实践学校:琼海市华侨中学
学生年级:七年级
指导老师:吴荣
一、主题的确定
本课题的选择是从与七年级学生的一次谈话而引起的,当时他们虽然学了“中国戏曲大舞台”综合实践活动课,却都在抱怨:课本上说了那么多戏曲,可我们一种也不懂。同学们在谈话中都认为可以把它作为一个研究课题。一方面,因为绝大多数同学都来自乡镇,经常听爷爷、奶奶哼几句,有一定的兴趣;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对于戏曲方面的知识知道得实在太少了。经过班级集体讨论,最后确定了“关注戏曲”这一主题。
二、活动目标的确定
活动总目标:
1、 初步了解中国戏曲的有关基本知识;
2、 理解戏曲中脸谱、行当等含义;
3、 学会欣赏一些影响力较大的戏曲;
4、 了解一些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
5、 了解当地有关戏曲文化的现状。
情感目标:
1、 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对自己的新发现有喜悦感和成就感,在活动中感受合作和交流的乐趣;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感情和关注,为戏曲的明天开一剂药方;
3、 激发大家热爱戏曲,为家乡戏曲献计献策的激情。
能力目标:
1、 初步学会与同学、与社会交往的技巧并逐步培养社交能力;
2、 学会写活动计划,培养实践能力;
3、 学会多渠道收集、记录整理资料,在活动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团结精神,体验合作的愉快;
5、 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力求培养“自我?社会“的认识观。
三、确立活动小组
课题确定以后,活动正式开始了。为了活动进行的方便,我们的活动小组马上成立了。根据初一(1)班学生都是住校生的特点,在征求学生意见后,就以寝室为单位,将五个寝室编为五个小组。
第一组:301寝室蒋费炳、吴建伟等10人
第二组:302寝室陆诚斌、徐群荣等10人
第三组:410寝室张洁、鲁晓丽等10人
第四组:411寝室沈琳、郑曹颖等10人
第五组:412寝室庄颖、刘湘等10人
四、活动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查询、积累资料
(一)、活动目标:
通过查阅资料、问老师、采访社区戏迷等方法了解有关戏曲方面的知识,发现当今社会在戏曲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活动地点:乡镇、学校图书馆(室)、电脑房(上网查询)、音乐教师办公室、镇上的“戏迷角”、乡村录象室、音像资料市场、高震声爷爷家等地方。
(二)、活动流程:
1、各小组到乡镇、学校图书馆(室)摘录戏曲方面的知识(如:戏曲的概念,戏曲的特点,戏曲的种类等等);
2、各小组到电脑房、网吧等地方查询有关戏曲方面的资料,并下载一些戏曲片段;(如咚咚锵网站、神州戏曲网、戏曲摇篮、梨园春戏曲在线网等等)
网站名称资料内容下载片段
咚咚锵网站戏曲e文、昆曲e文、名家名段、京剧ABC等《霸王别姬》等
CCTV戏曲频道名剧欣赏、梨园漫话、戏曲人物等《玉堂春》等
梨园春戏曲梨园动向、戏曲欣赏等《九斤姑娘》等
神州戏曲网地方戏曲、戏曲擂台、经典剧目等《状元府》等
4、 第二小组的陆诚斌等10位同学分别采访了五个乡镇的录象室,了解老人爱看的戏曲节目;有的还聆听了老人们的演唱呢。
地点时间老人爱看的剧种剧名
观音桥小店04、4、15越剧、京剧《五女拜寿》(越剧)
沙家浜录像室04、4、21越剧、黄梅戏《天仙配》(黄梅戏)
东浜录像室04、4、27越剧、沪剧《红楼梦》(越剧)
新塍陆家桥录像室04、5、2越剧、京剧《智取威虎山》(京剧)
我们的体会:戏曲的流行与所处的地域位置有关。
老人们的希望:希望镇政府能恢复原有的老剧院,多些现场表演。
4、第三小组张洁、鲁晓丽等10位同学到镇上的“戏迷角”、高震声爷爷家访问,了解本地戏曲文化情况,寻求对策(他们设计了一组采访题目,认真作好记载,写好采访日记。)
(1)、流传在本镇的剧种有哪些?老人们最喜爱的剧种是什么?
(2)、镇上有没有剧团?(以前呢)有名气的艺人有吗?
(3)、对现在的年轻人不会唱戏有什么看法?
(4)、对现今的戏曲文化有什么看法?怎样振兴本镇的戏曲文化?
5、第一小组的蒋费炳、吴建伟等10名同学在音乐室听老师弹唱十几种戏剧,欣赏了《中国戏曲名家名段》VCD中的《徐九经》、《四郎探母》等,还学唱了京剧片段《甘洒热血写春秋》等。
第二阶段:合作探究、讨论分析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分析能力;
2、学会合作与交流。
(二)、活动流程:
1、以寝室为单位,组织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2、在探究中继续收集、整理资料;进行以“戏曲”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
3、各组整理研究成果并撰写体会文章
第三阶段:互相交流展示成果
(一)、活动目标:
1、在交流中,学习他人的研究成果,充实自己的研究成果;
2、在活动中体会参与的乐趣,对研究成果有成功感、自信心;
3、总结研究成果,体验合作的喜悦。
(二)、活动流程:
1、各小组展示阶段性成果;
(1)、欣赏戏曲磁带;
(2)、看VCD和下载的戏曲片段,进行模仿秀比赛;
(3)、展示京剧中的脸谱,了解脸谱中的象征意义;
2、各小组参加知识竞赛,体验劳动成果;
3、拟定方案,进行社区宣传,寻找振兴地方戏曲文化的途径。
(1)、将收集到的资料写成文章投到广播站作一次专题栏目;
(2)、制作卡片、小报,分小组深入街道、农村、公共场所宣传有关戏曲知识,了解戏曲文化对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3)、向镇政府写建议书,希望政府重视戏曲文化建设;
(4)设计公益广告,呼吁人们重视地方戏曲文化。
附:向镇人民政府提出的“振兴地方戏曲文化”建议书的概要:
尊敬的镇人民政府:
我们是中学初一(1)班的学生,我们在对地方戏曲文化的调查研究活动过程 中,发现新塍镇的许多文化设施正在遭到破坏。为了振兴地方戏曲文化,我们向政府提出三条建议:
(1)、关闭街上的麻将馆,多增加些有利于戏曲文化发展的文化设施;(如老剧院)
(2)、多向居民、村民宣传传统的戏曲文化,宏扬传统美德,抵制各种腐朽思想;
(3)、为居民、村民多提供一些表演的舞台,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
此致
敬礼
初一(1)班全体学生
2005年1月8日
五、活动实施过程中的花絮
(一)、小组活动的开展很有成效
确定了研究课题后,大家就在课堂上充分交流、讨论怎样进行研究,从哪些方面着手,到哪里查资料、利用哪些时间查询,大家各抒己见。最后大家一致决定,地点离学校近的,就利用活动课、中午;离学校远的,就利用周六、周日的时间。这样,他们有的泡图书馆,一看就是几个小时;有的网上下载,每发现一种教科书上所没有的戏曲就惊喜异常,能下载的都下载下来,一一品味;有的通过采访一些镇上、村里的老戏迷,了解本地戏曲文化的现状。
返校后,同学们集体讨论,互相交流信息和活动感受,把收集的资料介绍给大家,一起研究。随着活动的进一步深入,学生们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果,如知道戏曲的种类不局限于语文课本上的知识;通过网上下载,购买音像资料等,对许多戏曲的唱腔特点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每个同学都能哼两段不同的曲种;有几个女同学还偷偷地喜欢上了越剧,唱得有声有色,想考越剧学院呢。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也注意到了各学科的整合。如请教音乐老师,学到了许多音乐方面的知识,把戏曲与音乐融合在一起;采访老戏迷、高爷爷运用了语文学科的口语交际,写出许多质量较高的体会文章,提高了写作能力;上网查询运用了信息技术知识;列表运用数据对比来分析本地戏曲文化现状用了数学内容等等。通过综合实践活动把多种学科的知识进行了有机的整合。
(二)、知识竞赛的热烈场面
由于学生在活动实施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音像作品,因此在知识竞赛上同学们表现出惊人的知识面。他们回答时不看任何资料,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题目学生都回答出来了。这里是知识竞赛的一段实录:
师:今天我们围绕“关注戏曲”这个主题开展一次知识竞赛,参赛的同学将面临三种题型的考验,分别是三道10分必答题,10分抢答题,20分抢答题。抢答题答对加上相应的分数,答错倒扣相应的分数。下面请301室的同学听清题目:黄梅戏之名的由来是因为其发源于什么地方?
生:湖北的黄梅县。
师:回答正确加10分,生可分为哪几种?
生(想了十秒钟):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掌声)
师:回答正确加10分,我国戏曲行当中的“净”,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的代表脸谱是谁?
生:包拯。
师:回答正确加10分,脸谱中的红脸含有褒义,它表示什么意思?
生(迟疑了好一会儿,在全班同学倒数到2时才回答出):忠勇。(热烈掌声)
师:回答正确加10分,我国戏曲四大行当中的丑,俗称为什么?
生:小花脸。
师:回答正确加10分,京剧的起源是由于安徽的四大地方戏班进京。请问是哪四班?
生(思考片刻):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
师:回答正确加10分,下面我们听一段戏曲,想一想它是什么戏曲?名称是什么?(教师开始放录音)
生:京剧。《甘洒热血写春秋》。(异常热烈的掌声)
师:回答正确加10分,我国戏曲讲究用艺术手段和技术手法来表现人物,其中常用的艺术手段有四种,哪四种?
生:唱、念、做、打。
师:回答正确加10分,中国的戏曲可分为哪四大行当?
生(为难地,在同学们倒数到1时答出):生、旦、净、丑。(掌声响起)
师:回答正确加10分,下面请听一段戏曲录音,想一想它是什么戏曲?名称是什么?(教师开始放录音)
生:越剧。《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
师:回答正确加10分。下面我们进入抢答题,请同学选题。(301室的同学要了20分的题目)请听好了,在脸谱中代表草莽英雄的是什么?
生:蓝脸和绿脸。(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
师:回答正确加20分。
(411寝室的同学要了20分的题目)
师:听戏曲录音,想一想那是什么戏曲?名称叫什么?“白天去种地”的下一句是什么?
生:豫剧。《花木兰》“夜晚来纺棉”
师:回答正确加20分。(掌声如雷)
……
师:下面宣布结果:第一名301室,第二名411室……
知识竞赛后,同学们纷纷拿出自己查询的资料以及录音带、VCD等等,同学们在欣赏之余,获得了更多的戏曲知识。
(三)学生谈收获
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谈了自己的体会,将真实的感受写在了体会文章当中:
詹琳琳同学:
“中国的戏曲源远流长,有着鲜明的民族风格,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全国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的剧种,可谓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每个地方的戏曲,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如京剧的雍容华美,昆剧的典雅精致,梆子戏的高亢悲凉,越剧的轻柔婉转,可以说一方水土造就了一方戏曲。今天,为了检验这次综合实践活动的成果,举行了一次戏曲知识竞赛。
这场竞赛是以宿舍为单位的,每个宿舍都选出了三名代表。为了了解更多的戏曲知识,同学们事前纷纷开展看书、上网、到图书馆查找一些相关资料、向社区中一些爱看戏的老人进行采访等等实践活动。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戏曲大舞台”有了较深刻的认识。比如说戏曲的角色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每一种行当内又有细致的进一步的分工:“生”是除了大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的统称,里边又分为老生(须生)、小生、武生、娃娃生;“旦”是女性角色的统称,内部又分为正旦、花旦、门旦、武旦、老旦、彩旦(摇旦);“净”俗称花脸,大多数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装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净”又分为以唱工为主的大花脸,如包拯,以做工为主的二花脸,如曹操;“丑”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
总之,我国的戏曲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让我们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感受它博大的内涵,去品味它悠长的韵味吧。”
蒋维斌同学:
“我邻居李妈妈平时总喜欢听《翠姐姐回娘家》的越剧故事。内容叙述了翠姐姐回家看娘的遭遇,反映了绍兴旧时农村妇女的生活,从中可以体会出这些妇女在呼唤健康的家庭伦理道德的回归,寄托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故事情节生动,生活气息浓郁,乡土特色鲜明,深受人们喜爱。”
刘湘同学:
“我们这些平日酷爱流行影视文化的少年们,现在应该行动起来了,给自己创造良好的条件,去了解戏曲,亲身感受一下戏曲艺术的魅力。”
鲁晓丽同学:
“综合实践课真好!一次活动下来,我的社交能力提高了不少。记得我第一次去找高爷爷,整整与他斗了十分种嘴,才顺利地采访了他。”
六、活动中教师的指导
针对七年级学生实践能力、社交能力还较稚嫩的特点,在实践中,我尝试着自己当参谋,放手让学生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比如学生第一次采访失败、计划不完整、收集的信息比较散、活动后没有及时记载等等。我就及时进行指导,让学生多角度收集信息、发现信息、归纳信息,在处理信息中获得许多戏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在这里,教师无疑是一个引导者。
七、活动后的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课程。开设这一门课程,能够培养出社会发展需要的多面手综合素质高的人才。因为它不仅能让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到实践并使之得以巩固提高,而且能使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就能掌握许多有价值的知识,就能发现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进行研究。第一次上网时我注意到同学们只知道好玩,活动没按老师的思路去做,结果学生把握不住有价值的资料,发现的问题也杂乱无章。
以后,我及时调整思路,把学生放在参与者的位置上,让学生做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把每个小组又细化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分工明确,既有分头查找,又有合作讨论,让学生回到主题上来。
经过一个多月的实践活动,使我感受到课改中开设综合实践课程对激发学生的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兴趣创造性思维、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态度,以及了解戏曲、热爱戏曲的激情很有作用。在活动中,同学们认识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先必须订好一个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通过查询资料、采访、合作讨论等活动不但能够学到许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如甬剧、锡剧、杂剧等知识,更学到了与人交往的一些技巧。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的思维拓宽了,能力提高了。如社交能力,分工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产生了兴趣,体验到了实践过程中的成功与快乐。因此,我认为,学校、社会、家庭应该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开展综合活动实践的环境,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八、教师的体会
1、综合实践活动最主要的是活动的过程,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2、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首先在内容方面要灵活多样。因为学生每个人的想法都各不相同,都存在着差异,并不是不变的。其次,教师要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观念,首先要考虑参与者他们需要什么,才能有效地进行指导。因此,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一定要先了解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观点,要给学生说话的空间。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作者:吴荣
作者单位:琼海市华侨中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