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交通与数学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教学目标〗

  1. 复习有关的时间单位、长度单位,体会它们之间的关系。

  2. 结合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体会交通与数学的关系;能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教材分析〗

  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有趣的学习素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的基础上,联系现实生活,解决生活中的交通数学问题的一节复习课。这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一个好的案例,体现了学数学、用数学,生活中处处是数学。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从一年级学生学习新教材伊始,一直把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作为重点,经过一、二年级的培养,学生不但具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且形成了意识。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根据复习课的特点,我为学生创设了生活情境,让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不再是学死的知识,而是让学生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大多数步行上学,结合此实际情况,更便于孩子们自主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也便于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课堂实录

  师:同学们每天上学,几点从家出发,路有多远?

  生1:我家离学校不远,十多分就到了。

  生2:我家离学校也就是体育老师测验一百米那么近,一会儿就到了。

  生3:我得乘车,等车加坐车得用20分。从车站到学校还要走10分,半个小时能到。

  师:大家估计一下家离学校的距离,算一算你每天上学放学走多远。

  生口算或笔算求出答案,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互相了解。

  (评析教师能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入手拉近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

  1. 师:同学们看图“小东上学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谁能回答你的问题。

  2. 生小组合作,提出并解决问题。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必要的指导。

  (评析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大组汇报。(解决书上和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或学生们容易忽略的问题。)

  生1:我提醒大家小东中午如果回家吃饭,就是4个650米。

  生2:还可以理解为2个1300米。

  师:小东家在六楼每上一层大约用12秒,1分时间内能从一层走到家吗?这道题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为什么?

  生3:一楼不用上,他实际就上了5层楼。

  生4:比如说我家住在2楼,实际就上了一层楼梯。

  生5:我忽略了一楼不用上楼梯。

  师小结:同学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想一想,再解答。跟同桌说一说你家住在几楼,你上了几层楼梯。

  (评析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要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认识,则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在这一步的教学中,注意了让学生通过彼此间的思想碰撞与交流,互相补充、提醒。这种生教生的方法,更易让学生接受,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买车票

  师:小叮当要乘火车旅游,你能帮他买票吗?你能知道些什么?(出示火车硬卧票价表)

  (评析注意引导学生审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从众多的信息中,提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第一行是火车走的里程数。

  生2:第二行是火车票的价钱。

  生3:走得越远,票的价钱就越贵。

  师:火车行驶里程在一定范围内,我们应付给相对应的价钱,在671~700千米这个范围内的票价就是156元钱。

  师:那么大家来看第一个问题,689千米是哪个范围内的,票价是多少?买4张呢?

  生:是在第一个,也就是671~700千米这个范围内的,用156×4就求出了4张票的价钱。

  师:其余的题你自己能完成吗?

  生动手试作,大组汇报。

  (评析让学生在自己的尝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学习。)

  (三)看图提问

  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1:小明家到学校有几条路?(生指生回答,并在图上指出)

  生2:最近的是哪一条,得走多少米?(生独立试做后发现,大组汇报。)

  师:你发现最近的这条路与其他的几条路比有什么不同?

  生:最近的路拐弯少,远的路拐弯多。

  (评析学生用最自然的语言说出心中对问题的理解,体现了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跟同桌说一说,再跟全班同学说一说。

  生1:我知道了每天上学放学我大概走了多少米。

  生2:数学课学完了有用。

  生3:我也回去试试,走哪条路上学能快一点。

  生4:爸爸下次出差坐火车,我让他把火车票留给我看一看。

  〖教案反思〗

  1. 感知数学,体验数学。

  新课标指出,数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缺少的工具。课程内容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有利于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境化。为此,本课一开始,我就从孩子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你每天上学,几点从家出发,路有多远。”这就是数学,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在实践中应用数学,体会到数学不再是从抽象到抽象,而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的认知过程。在全课总结和解决“小东能不能在1分内走到家”时,我多次鼓励引导学生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2.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首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生活情境搬到课堂,并多次采用教材上的图,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一个个小的画面上下功夫,让孩子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例如:“你家住在几楼?你回家上几层楼梯?”“你发现最近的这条路与其他几条路比有什么不同?”这些小问题情境,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懂得了生活与数学的内在关系。

  3.关注学习,培养能力。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调动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情境之中,能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但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得出结论,更能提高学生思维的水平,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根据生活实际和图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本节课让学生讨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从图表里能看出什么?”先让小组提问、交流,再全班进行汇报、讨论,鼓励孩子多说、多问,使学生思维活跃起来,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4.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火车票价表”对孩子来说比较困难,对里程数与票价的关系理解得不到位,主要是孩子缺乏生活经验,如果课前搜集一些火车票,让孩子亲眼看看积累一定的经验再来解决问题,效果会更理想。

  〖案例点评〗

  郭老师在本课的教学中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 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生活情境,使学生如同置身于实际生活之中,在身边的生活情境中来发现问题。“原来数学离我们这么近”,学生看到的是熟悉的生活场景,学到的是身边的数学,这种情境的创设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

  2. 学习过程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体验,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发现方法。

  3.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再是一丝不苟的严师,而是学生的一个知心大朋友。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给予学生极大的鼓励,使学生敢讲敢想。正应验了那句话,教师给学生一份信任,学生会还给教师一份惊喜。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教师适当地把握了教材的实质,抓住了教材与学生生活间的联系,从学生熟悉的“上学路上”这一问题入手,将教学的着眼点放在了学生的生活情境中。这一设计体现了教师对教科书的灵活运用和对课程资源的综合、合理、有效的利用。教师具有较强的课程意识。

  5.教师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众所周知,质疑是思维的开端,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因此,喜欢创新的外国人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喜欢思维的中国人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早在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而让学生提出问题便成为大环境中的主流。教师在本课的教学中,能根据教材的特点,使学生经常处于问题情境之中,以问题推动教学。让学生在问题的思考中,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并在对问题的交流中得出结论,提高思维水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