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情分析
在语文能力方面,初三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赏析方法,在老师的引导下,可以体会语言之妙,感情之美。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作为90后、00后过渡的这一代学生,他们从小到大备受家庭的宠爱,逐渐形成了以自己为中心的意识,忽略了他人的付出和对爱的感知。特别是对父母的付出更是习以为常。适逢青春期,很多学生开始出现叛逆的心理,与父母产生情感矛盾,甚至对抗。
二、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早期散文的代表作,作品采用记实的手法,通过一个特定的角度——背影,去写父子之间在那特殊境遇之下的相爱相怜的感情,写得真挚而动人。旨在通过此文,引导学生对家庭生活的关注,对父母亲情的理解。
另外,文章语言极为简练朴素自然,通篇运用白描手法。如父亲送别儿子时说的几句话,粗看简单平淡,但细品之下,句句饱含深情。文章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还善于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绘。对指导学生写作有所裨益。
三、教学目标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积累字词。
2、品味文章中朴实而饱含深情的语言。
3、体会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绘的方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从理清文章脉络入手,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情深,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对父亲“爬月台买橘”背影的解读,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通过对“我”的四次落泪,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思念、悔恨和歉意。
难点
对父子间相爱相怜的感情中所渗透出的淡淡哀愁的理解。
五、教学策略
朗读法、研讨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1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无尽的爱与关怀,它们往往蕴藏在一抹微笑、一个拥抱、一份支持、或者是一句呵责中。以致这份深情常常被我们忽略,甚至误解,直到多年以后,有所经历才会读懂,穿过岁月的阻隔,将那些爱的细节铭记于心。今天我们就来赏读朱自清记忆中的《背影》。
设计意图
激发学生兴趣,引领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教学环节2
教学过程
整体感知解决字词
教师活动
播放朗读录音(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背景音乐),给学生布置圈画任务。
预设学生行为
1、将自己读不准的字、不能理解的词语在书上标画出来。
2、画出文中有关“背影”的句子。
设计意图
解决字词,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教学环节3
教学过程
聚焦背影品味语言
教师活动
【提问】
1、文章一共写了几次“背影”?都是在什么情形下提到的?
2、重点写的是哪一次?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你觉得哪里写得最生动最感人?
3、小组讨论:面对这个背影,“我”为什么哭了?你怎样理解作者此时的心情?
4、同样,文章当中作者几次落泪,请你找出这些句子,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
预设学生行为
【回答】
1、一共四次写到背影。第一次是开篇点题,难忘记忆中的背影;第二次是在车站送别,父亲为我买橘留下的背影;第三次是告别后,父亲在人群中消逝的背影;第四次是读着父亲的来信,泪光中再现父亲的`背影。
2、重点写的是父亲爬月台买橘留下的背影。(找一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第六段)妙点可以从以下角度去谈:
a、善于抓住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行了细腻的描绘。“探、穿、爬、攀、缩、倾”等动词,十分准确地把父亲年老体胖、行动艰难的情景活画出来。
b、“蹒跚”“努力”等形容词又恰如其分地形象地展现了父亲的感人情态和执著的心情。
c、“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写出父亲为儿子做了一件事后的轻松与满足,犹见父爱之深挚。
3、父亲为买几个橘子,不顾年纪大、手脚笨,攀上爬下,沾泥带土,“我”被其深厚、真挚的爱激动得“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一个“快”字说明动情之深,反应之速,衬托出父亲在特定的环境下,给作者留下的“背影”,印象是很深的,也是最难忘的。
4、第一次的“泪”,为祖母亡故,老父解职,家境惨淡,因百感交集而“簌簌地流下泪来”,为“背影”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第三次的“泪”,是在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的时候,离情别绪,悲伤惆怅,使得“眼泪又来了”。一个“又”字,反映出作者悲其家境惨淡,感其父子情深,叹其相见无期,达到了情不能自已的境地。
第四次的“泪”,是接读父亲来信时,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到了八年前分别时的父亲“背影”,更不知何时才能相见。追忆往事,惦念老父,相见无期,悲感交集,其泪的含义深沉而复杂。
设计意图
通过聚焦解读“望父买橘”的背影,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擅于抓住人物特征进行描绘的特点,同时体会父亲对儿子深挚的爱,以及儿子对父亲的感念之情。
教学环节4
教学过程
再读背影解读父爱
教师活动
【提问】
1、除了给我买橘子,父亲还为我做了哪些事情?
2、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为儿子做了这么多繁琐细小的小事以外,还以什么方式表达这种关爱?
3、面对父亲所说所做的这些,“我”当时的态度是怎样的?时隔多年以后,“我”又是怎样看待的呢?
4、陶潜有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有过和文中作者同样的做法?父母面对你的这种态度,是怎样表现的?
预设学生行为
【回答】
1、亲自送行,照看行李,讲定价钱,送子上车,拣定座位,叮嘱儿子,嘱咐茶房等。
2、在他质朴简单的话语中也能看出对“我”的关切。
A、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家境惨淡,父亲强抑悲苦,给我以劝慰,可见父亲对儿子的体贴爱护。
B、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再三嘱咐,两次“踌躇”,决定亲自去送。
C、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车站送行,悉心关照。
D、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惦记儿子一路是否安全,叮嘱来信。
E、进去吧,里面没人。——不让儿子送他,催促他回去照看行李,事事为儿子着想。
3、当时的我并不能完全理解父亲的苦心,相反,“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心里暗笑他的迂”。时隔多年以后,“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里面蕴含了自嘲、自责、追悔之情。
4、学生会联想到生活中,面对父母的叮嘱、督促而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厌烦的举动。联想文中父亲的苦心,以及作者的自责,会有所触动。
设计意图
通过对父亲再送我的过程中的所作所为的再次解读,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父爱的体会。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同时,以“我”当时的心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从而进行爱的教育。
教学环节5
教学过程
拓展延伸体会亲情
教师活动
作者在行文中,有不少自责的笔墨。八年前,那么多事他不理解,父亲的体贴、关怀、爱护、他却认为不漂亮,把那些自作聪明处,却认为是体面、漂亮的。八年后,自己也做了父亲,才明白了当年父亲的心,于往事回忆中,蕴蓄了一段深情,有感人的力量。作者当年对“背影”成功描写来自对父子情谊的细心观察和深刻体验。如今亲情更是到处有,但人们的感受未必相同。从记忆深处找出你体会最深的反映亲情的事例,再用确当的话语讲给同学和老师听听。
预设学生行为
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品味父母深情。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关注父母的生活及情感,体味亲情。
七、板书设计
父子情深
背影落泪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