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坐井观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份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高,看得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成语故事《坐井观天》,让学生懂得目光短浅,眼界狭小,见识就会有限的道理。我认为可针对学生喜爱故事的特点,利用插图,激发他们主动读故事,引导他们评价故事中的人与事,从中理解和懂得故事所包含的道理,还可以启发学生大胆想象,续编故事。要让学生把故事中的道理与自己和周围世界联系起来,感悟故事,感悟生活。因此,朗读、质疑、讨论、评价、想象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再加上二年级学生年龄小,他们经常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他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知识时就会有这样的感觉,刚学时自我感觉很好,以为自己学够了,待到要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因此,进行本课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我最初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

  课时目标:

  1、理解“坐井观天”的含义。

  2、辩证地认识“井底之蛙”。

  3、懂得对有缺点的人,应当给予帮助。

  教学过程:

  一、引出青蛙

  1、同学们,昨天我们痛痛快快地读过了这篇课文,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课文。谁来读读课题:坐井观天。

  2、什么叫“坐井观天”,你知道吗?

  这一口井里有水吗?

  3、“坐井观天”是一个成语,这一个故事在我国流传了千百年,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我相信咱们班许多同学早就知道了这个故事。当人们一看到“坐井观天”这四个字时,就会想到另一个成语——井底之蛙,就会想到这一个故事的主人公——青蛙。(板书:青蛙)今天这节课咱们就来认识这一只坐在井底的青蛙。

  二、认识青蛙

  1、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这篇课文,想站起来读的同学自己站起来。

  2、下面俞老师要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喜欢这一只青蛙的同学请举手,不喜欢这一只青蛙的同学请举手。

  喜欢这只青蛙的同学读青蛙说的话,不喜欢这只青蛙的同学读小鸟说的话,封老师读作者的话。

  3、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青蛙?(板书:这是一只     的青蛙)

  4、交流,引导学生联系课文谈自己的见解。并将自己的“理解”写在黑板上,学生不会写的教师写。(如:自以为是、骄傲、没头没脑、没有知识、眼界不开阔、不听话等)

  5、在同学们(大多数同学)看来,这是一只不受大家喜欢的青蛙,不受大家欢迎的青蛙,因为他……(根据板书),咱们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读读这篇课文。

  哪些同学愿意读小鸟说的话?请站起来(估计比较多)。老师读青蛙说的话,坐着的同学读作者的话。

  三、理解“坐井观天”

  1、同学们,千百年来,直到今天,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只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青蛙,所以人们常常用“坐井观天”这个成语来形容那些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的人。

  2、老师这儿就有几个例子(出示):

  (1)小明这次到北京转了一圈,可开眼界啦!以前整天呆在村里,坐井观天,没想到外面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2)有些人坐井观天,自我感觉特别好,却不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3)我们很多同学坐井观天,很少读课外书,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4)原以为我们的设计、规划够先进了,可去外地一看一比,才知道我们是坐井观天,比起人家就差远了!

  这四个例子中的“坐井观天”是说这些人坐在井底看天吗?

  3、所以,咱们每一个同学从小就要多学点知识,多读一些课外书,多出去走走看看,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见识,你才不会成为一个坐井观天的人,而是一个见多识广的人。

  四、再次认识青蛙

  1、同学们,千百年来,直到今天,人们都认为这一只青蛙眼界狭小,见识短浅,甚至自以为是,他一直受到人们的批评指责,一直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太可怜了,这是一只可怜的青蛙!(板书:可怜)老师非常同情他的遭遇,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2、交流,联系课文、图画等进行引导。

  五、结课

  同学们,今天咱们这节课,全面地认识了这一只坐在井底的青蛙,咱们不应该讨厌他、批评他、责怪他,而应该可怜他、同情他、帮助他。对像坐井观天的人也一样,要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才对。现在,谁来想个巧妙的办法帮助这只青蛙离开这口枯井?

  青蛙被你们救上来以后,他惊呆了,他会说些什么呢?

  《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们班孩子能从个体自学预习课文,读准字音,到同桌互检生字读音,再到小组的学习,一步步的主动自学课文,这正体现新课标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要求。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1、在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努力去认读课文,并且通过孩子之间的互相帮助,合作去读准课文时,我没有把学习的主动权更好的教给孩子,而是让孩子们跟着我的问题、我的思维去思考,使他们处于了被动。2、在进行角色朗读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同学们,青蛙说天只有井口大,小鸟说天无边无际,大得很!它们争论的很激烈吧?我们怎样才能读好?请四人为一组,分角色朗读,想想怎样读才读得好?”孩子们纷纷四人为一组进行朗读练习,但合作朗读时有点流于形式,有的孩子由于不喜欢青蛙都不愿意读青蛙的话,而产生了争执,合作读的效果不好。我应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态度,提出合作读的具体要求,如要求孩子们练读后进行汇报,听读的同学要认真听,然后说说哪儿读得好,具体说说哪个词语读得好,将小组学习落到实处;要求孩子在研究时进行多次的练习,但每次的角色不要重复,要轮换角色等。有三十个孩子就有三十只青蛙,三十只小鸟。他们可以也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特感受,他们的朗读就可以表达自己不同的理解、体会和感受。我应该摒弃以前那种刻意去追求“标准答案”,哪必须得读重音,哪必须读拖长音或读轻声,而是充分的给时间让孩子自己去探究,想想该怎样读才会读好,让孩子“我口表我意”。3、应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尤其是让生生之间进行赏析性的评价,这使被评价的孩子得到激励,感受成功的喜悦;孩子在赞赏别人的优点时,也是在主动学习,积极接受。故改进后教学设计如下:

  教学目标:

  1、巩固认识3个生字,会写5个。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4、在自由的空间里,学生个性得以张扬,才华得以展示。

  教学流程:

  一、复习感知铺垫: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两位朋友青蛙和小鸟,(随机出示青蛙和小鸟图),你还记得他们所在的位置吗?谁能把他们分别贴在黑板上?(指名学生把青蛙和小鸟图贴在黑板的背景图上)

  是啊,青蛙坐在井里,小鸟落在井沿上,这个“沿”字可难写了,下面请同学们跟着老师写一遍吧!(师范写“沿”字)

  二、朗读感悟、实践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13课《坐井观天》

  请你打开书60页,自读课文的2~7自然段,找找青蛙和小鸟进行了几次对话?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第一次对话说了些什么?哪两个小朋友读读看?(cai 1)

  (老师小结,男女生对读。)

  师:同学们可真会学习,刚才老师可注意观察了,有的同学边读边画,有的同学读书姿势很端正,有的同学表情丰富,还加上了动作呢!大家学得都很认真。大家有没有信心将第二次和第三次对话学得更好呢?请根据下列讨论题开展小组学习(cai 2)。(指生读题)

  cai 2:

  分学习小组读4—7自然段,交流讨论:

  1.青蛙和小鸟怎么说天?

  2.为什么青蛙和小鸟对天会有不同的看法?你是怎么知道的?

  问题1:(cai 3)(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井口那么大   无边无际)无边无际是什么意思?

  师:谁想和老师读读第二次对话。在我们读之前,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

  你们想试试吗?

  下面请喜欢青蛙的同学读青蛙的话,喜欢小鸟的同学读小鸟的话。

  读得不错!如果加点动作就更好了,同桌之间试试吧!

  问题2:(cai 4)

  师:这一次我们分大组进行赛读,(1、2大组:青蛙  3、4大组:小鸟)先请各组同学在下面读读看。(分组读)

  师:读得不错!谁来说说你们怎么会读得这么好?(生自由发言)

  我们再交换读读。

  青蛙和小鸟到底谁说得对呢?我们来做个小实验,首先用书卷成纸筒,用一只手捂住眼睛,选中教室中的任何一个事物看,看到的事物有多大?再放下书,看看天有多大?现在你们认为谁说得对呢?

  三.拓展训练

  师:同学们,我们对待这样一只坐在井底的青蛙,应该怎么做呢?(不应该讨厌他、批评他,要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们才对。)(cai 5)你们真是助人为乐的孩子,当青蛙被你们救上来以后,他惊呆了,他会说些什么呢?

  四、总结全文,再读课文

  师:老师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能深入故事情节有感情地读,更能帮助你们认识这两位朋友,我们师生合作读读这篇课文吧。我自我推荐来读叙述部分,可以吗?

  大家合作得真愉快!

  师:同学们,千百年来,直到今天,人们一直认为这是一只眼界小,见识少的青蛙,其实,在我们周围也有像青蛙这样坐井观天的人,比如我们很多同学坐井观天,很少读课外书,不懂的东西太多了。

  所以,咱们每一位同学从小就要多读一些课外书,多出去走走看看,不断地增长自己的见识,才会成为一个见多识广的人,而不是做一只井底之蛙!

  反思:

  教学环节设计紧凑,首先老师以画导课,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课堂学习,再通过图直接观察理解“井沿”,形象又直观;教学中摆清青蛙和小鸟的观点,让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能力;并以小实验为突破口,了解青蛙错误的原因,培养学生动手寻找问题根源的能力;最后解题“不要做一只井底之蛙”,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加深了他们对成语的印像。全过程注重训练学生的朗读,学生的表达能力强,但朗读的形式还可以多样化,如老师可以参与到学生当中读,把读落到实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