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一年级《米洛斯的维纳斯》教学设计

2024-10-18 来源:威能网

  牡丹江二中 史世峰

  题记:语文教育不是照本宣科式的说教,而应是一种双向关注教者和学生且具有人文色彩的教育。既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又要充分发挥教者引导作用。两者之中,不应有谁更为重要的观念,这一点就好像水中的鱼一样,鱼在证明水的存在,而水又为鱼提供了环境。应形成这样一种课堂:老师巧妙地引导示范,学生大胆参与、开动思维,从而达到师生双向互动,形成一种共同合作探究氛围,师生共同完成对教材的解读分析。

  对于《米洛斯的维纳斯》这篇自读文章,应先立足传统意义上的解读。通读全文也好,解析要点也好,无不旨在强调作者的思想意境,力图返回到作者世界,揭示作者愿意。但不能到此为止。作为读者的老师和学生,应当结合自己的观念和水准,发表自己的见解,然本文的意义在最终的解读重达以拓展,化为自己的东西、拨动个人的心弦。

  首先,我让学生们在通读全文后找出作者清冈卓行的观点及理由。一位学生回答的好:“作者认为维纳斯‘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其理由是:这是一次借舍弃部分来获取完整的偶然追求,米洛斯的维纳斯失去了两条大理石雕刻成的美丽臂膊,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抽象的艺术效果,也就是说,双臂残缺的维纳斯可以唤起人们无穷的想象。“我马上对他的观点回答的正确以及引用原文与自己的语言相结合加以肯定,然后继续追问:\\\"那么作者为何偏偏认为\\\'丧失的部分必须是两条胳膊\\\'呢?”这位学生立刻回答:“作者清冈卓行认为是手在人的存在中所具有的象征意义,它有着实体和象征之间的一定程度的调和,但它是人同世界、同他人或者自己进行千变万化交涉的手段。”

  “很好,回答完全正确。”接着,我启发性地说,“艺术的美往往在于存在想象空间,作者清冈卓行认为是这样,有没有其他同学不这样认为?难道中只有是失去双臂,身体其他部位行吗?有异议的同学不妨说说看。”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众说纷纭:

  “有的说,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鼻子……”

  “有的说,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一头秀发……”

  “有的说,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腿……”……

  每一种说法,学生无不捧腹:每一种说法,理由都很好。其中一位学生的观点与理由引起同学们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他说:“我认为,为了如此秀丽迷人,维纳斯必须失去双眼。因为眼睛是人类心灵的窗户,更何况是这样一位倾城倾国的绝代女郎,更需要两扇与外界沟通的窗户。她若失去双眼,同样能引发人们的想象。比如,这是怎样一双明亮而又硕大的眼睛,抑或是一双睡意朦胧的眼睛,抑或是一双望穿秋水的眼睛,抑或是为纷飞战火所弥漫的眼睛等等,它也孕育着多种多样可能性的生命之梦。”

  掌声停歇,我欣慰地说“这位同学说得好,很有见地,此所谓百家争鸣,只要能自圆其说,是允许不同观点存在……”还没说完,另一位学生站起来抗议道:

  “老师,同学们,维纳斯为什么一定要失去身体某一部分呢?难道必须某一部位失去才能引发人们的想象吗?我认为,维纳斯如果是一完整的一尊雕像,也能引发人们的想象。比如说,给维纳斯完好的双手,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个苹果,那么苹果是托给谁呢?这个美女是把苹果托给荷锄回归的丈夫,还是托给放学回家的孩子?是托给可怜兮兮的乞丐,还是托给唇焦舌燥的战士?再说,请大家,假如大家去买维纳斯石膏像,商店有两种,一种是双臂残缺的。一种是双臂复原的,你要选择哪一种呢?艺术虽然高于生活,但必须源于生活,假如生活中的维纳斯有双臂与没有双臂的,哪一个将得到更多的想象与赞美?所以,我看不一定非要失去什么,才如此秀丽迷人!”

  教室先是鸦雀无声,紧接着掌声迭起,学生们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道:“说得好!说得好!”这位学生的发言把戏争议推向高潮。我见时机成熟,最后欣喜地加以总结道:“这位同学运用的是逆反思维,不局限于作品及老师既定范围,而且反驳有效!同学们,现在我们需要的是这种能力与胆魄。“在艺术作品中,残缺是不是一种美?”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我提出了着个问题。此时学会的思维也被调动激发起来了,有的人为“残缺是一种美”,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残缺不是一种美”,两方观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见此时机成熟,于是我说到为了更好锻炼大家的思维,并且更为深入地讨论“缺残是不是一种美”我们采取辩论的形式好不好?同学们一致同意。

  此时我们的课堂好像变成了一个辩论的赛场,我的角色也完全转变成为本次辩论会的主席,同学们也思维分组的成为了本次辩论会的参赛队员,而在场的听课专家老师无疑是本次辩论会的评委。一场辩论即将展开: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是本次辩论会的主席,艺术品中残缺是不是一种美,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以下两方同学的观点:

  正方:我们的观点是:“残缺是一种美。”维纳斯以其卓越的雕刻技巧、完美的艺术形象和其无穷的艺术魅力,征服了全世界人民的心。法国雕塑大师罗丹曾赞道“她是奇迹中的奇迹。因为它的残缺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令人领略到了残缺的美,如果将这种美加以延伸的话,残缺的美是一种种朦胧的美,是一种神秘的美,同时也是一种虚无的美。这是我想到老子的话“微妙玄道,深不可测”还有“有生于无,无生于有”这便是神秘与虚无,每一种生命都是从无到有的,下面我方的同学将从绘画、书法、雕刻等方面,来透视其美。这好似“一朵花的美丽在于它的绽放,而它的绽放正是他的破碎呀”所以我方的观点是残缺是一种美。

  反方:首先,我要陈述我们的观点“残缺不是一种美”。米洛斯的维纳斯作为爱与美的象征,我们并不否认她是一件崇高的艺术品。大师我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如正方同学却把它的美归结为他的残缺与断臂。难道你能说完整的大卫塑像不美么?难道你能说高大的自由女神不美么?难道你能说凯旋门不美么?难道你能否认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比八十回的

  《红楼梦》更受欢迎么?如果残缺真是一种美的话,为何不把大卫的头砍掉,把凯旋门上的

  浮雕曲调,那岂不是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所以我方认为残缺不是一种美。

  正方:请问对方辩友你觉得维纳斯美么?

  反方:维纳斯不美,因为它残缺。

  正方:既然你认为它残缺,那么你会把它补全么?

  反方:当然会的。

  正方:那么你是补一条胳膊还是补两条胳膊呢?

  反方:当然是两条呀,如步一条的话还是残缺的。

  正方:我想请问对方辩友是否看过李安导演拍的《卧虎藏龙》呢?

  反方:看过。

  正方:好,剧中小龙和小虎是一对完美的情人,如果说把小龙比作维纳斯的右臂,那么,小虎就是维纳斯的左臂,而在故事的结尾,李安导演为什么让小龙独自跳下悬崖,而没有让两个人都跳下去,就是为了给观众留下无尽的想象的空间,从这一点是来看,残缺就是一种美。

  反方:我想提醒对方辩友的是你们说的这些只是《卧虎藏龙》中的一个片断,这部电影之所以取得成功,并不是因为这个。而且据我所知《卧虎藏龙》所获得只是服装、武打等几个奖项,之所以没有获最佳剧情奖,就是因为其结局的安排不合理,所以我方认为“残缺不是一种美”。

  正方:维纳斯因其双臂残缺,达到一种“无”,给人们提供无尽的想象空间,从而形成一千个欣赏者的眼中会有一千个维纳斯手臂形状,如果是一个完整的维纳斯还会给人提供这种想象的美么。

  反方:我们并不否认维纳斯的美,但是如果一尊潘多拉的雕像,去掉他的双臂,你还会认为他是美的么?

  正方:对方辩友承认其是完整的形象,人为的去掉其一部分,这是破坏艺术,如果去掉大卫的头,削掉凯旋门上的浮雕,这种破坏当然不会成就其完整的美。

  反方:依据对方同学的理论,说的根本就不是完整美,而是说的印象美,你第一次见到完整的大卫,你觉得他是美的?第一次见到断臂的维纳斯觉得她是美的?那你第一次见到我我也是美的呀?

  ……

  就这样,一场激烈的、紧张的论辩之中 ,同学们对残缺美也有各自的认识,至于论辩之中的观点正确与否,我觉得这并不是重要,重要的是每名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又发表个人观点的欲望,尤其是面对二百多听课的专家老师,敢于从容的表述自己的观点。从而在思维的较量和语言的对抗之中,达到一种锻炼提高。现场热烈的场面,听课老师热情的掌声,专家频频点头,已经是对我和学生们最大的鼓励和认可。

  最后让学生动笔以虚实相生的观点来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美写一篇鉴赏性的文章,立论也好,驳论也好,学生从容动笔,而且有些同学的文章得倒了在场专家的好评。

  一堂课就在这样轻松而又愉快中结束了。我认为,对于这节课努力实践了教材新大纲的要求和特点:发挥学生主动性,主动学习,主动探求,教者给学生营造民主的氛围,给他们搭建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

  自评分析:

  本篇课文作为一个自读篇目,就其本身的解读分析并不难,但是对于教者和学生的理解分析却不能停留于此,教者应贵在能带动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最终达到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在思维的较量和碰撞中,从而达以对本篇课文的深入理解,基于此,我引导学生找除本课文的基本观点,并以此切入引导学生解析全文。启发学生对 “在艺术作品中,残缺是不是一种美?”而展开了见仁见智的辩论,辩论中学生们反应敏锐,观点鲜明,让人们领略了辩论的魅力——思维的对抗,语言的较量。并能通过对这个问题的辩论使得大家对艺术的鉴赏和审美有了更为深层的理解。而后,又以迁移训练的方式引导学生以虚实相生的观点来解读艺术作品中的美。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旁征博引,触摸到许多历史、美术、古代书法、哲学知识等。整堂课围绕着激发学生的思维和锻炼学生思维而展开,而教者做的恰是给学生提供这样的环境,营造一个师生民主对话的环境。正所谓年轻无畏,对于一刚参加工作一年多的年轻教师,本节课处理可能过于大胆,但我想在对自读课的学习上,激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思维是显得更为重要的。

  作者邮箱:

  [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